学校简介 :
重庆科技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由两所具有60年办学历史、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办学声誉的原中央部委属学校??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全国示范性高工专重点建设学校)合并组建,于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
学校以工为主,以石油、冶金、机电为特色,涵盖理、工、经、管、文,是一所多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行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蕴藏着勃勃生机与较大发展潜力的高等学校。
学校简介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占地2000余亩,建筑总面积50余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9950余万元。位于重庆大学城占地1500亩的新校区东邻歌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西有缙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学习、生活和文化体育运动设施齐全配套,是重庆市“文明单位”和“园林式单位”,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42000多平方米,藏书60万余册,并拥有大批数字化信息资源。学校现有教职工139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11人,专任教师中正副教授253余人,博士83人、硕士425人,在读硕士、博士16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省(直辖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学术带头人4人、学术带头后备人选2人、中青年骨干教师16人、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4人。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16000余人,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学校依托石油、冶金行业办学,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学校现设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经济系、数理系、生物系、人文与社会科学系、艺术系、外语系、体育系等15个二级院系,并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和高等教育自考办公室。开设有石油工程、冶金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等29个本科专业和钻井技术、油气开采技术、冶金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等29个专科专业。 其中,石油工程专业为国家级品牌专业,冶金工程专业为市级品牌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土木工程、会计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6个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1]
学校文化
校徽
重庆科技学院校徽设计元素运用了几何化的方形和圆形。圆形的组合就像微分子世界和宇宙世界的造型,并以蓝色和紫色为标准色,象征重庆科技学院和谐永恒、团结理智、包容高深的学校形象。方形和圆形重合在一起,显示科技重逻辑、严密的理性特征,表达了科技学院对内严谨,对外开放的办学理念,正所谓“圆于外而方于内”。另外,二者重合在一起像一个时空隧道,表现出科技和科技学院的发展性和未来性。三人为众,三个圆形表示重庆科技学院要依靠众人之力,众人之智和多元化学术思想来实现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 校训
厚德、博学、砺志、笃行八字校训从品德、学业、精神、实践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其释义如下:厚德,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出自于《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博学,学识广博,即宽厚的基础理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百科兼纳,专业领域游刃有余,高质量、复合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出自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和《论语》:“君子博学于文”。砺志,磨砺坚强意志,志向专一,坚忍不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出自于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笃行,实事求是,崇尚实干,忠贞不渝,执着追求,身体力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问思辨贵在笃行。出自于《礼记?中庸》:“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校庆
校庆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现象。她是一个学校一定历史时期办学历史的总结,办学成果的展示,办学特色的体现,办学形象的塑造,办学理念的升华。概言之,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总演示。重庆科技学院是由1951年11月建校的原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1951年9月建校的原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于2004年5月18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因此,经学校研究决定,将重庆科技学院的建校年代确定为1951年,校庆纪念日确定为5月18日。2011年5月18日,重庆科技学院举行60周年校庆。
历史沿革
重庆科技学院原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51年。当年7月,为了适应全国冶金工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决定筹建“西南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专修科”,选址于原巴县马王乡(今属九龙坡区)。1952年4月,改校名为“西南工业部冶金工业学校”。1952年11月12日,万里同志(曾任全国会委员长、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签署命令,将学校名称改为“重庆钢铁工业学校”。1953年由中央重工业部拨款,易地复兴村(今大渡口区钢铁村)兴建校舍,翌年春学校迁此办学。1959年6月,根据贺龙同志(时任西南局第一书记)命令,学校搬迁至杨家坪原西南工会干部学校旧址(即九龙坡区西郊支路十九号(现已拆除))。198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专。1984年实行冶金部与重庆市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1985年,由冶金部和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重庆钢铁专科学校”。1992年,国家教委又将校名调整为“重庆钢铁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7月,学校划转至重庆市,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重庆市地方管理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1999年2月,经重庆市人民政府同意并报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原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51年。为培养新中国石油工业急需人才,1951年9月20日,经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批准,正式建立“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校址选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化龙桥。当年招收专科生,与重庆大学合作办学。为了适应国家对一线应用人才的需求,学校于1953年由专科改为中专,更名为“重庆石油工业学校”。1955年石油工业部成立后,更名为“石油工业部重庆石油学校”,校址由化龙桥迁到大坪(即北校区现址)。19
78年9月,学校领导体制改为部、省双重领导,以石油工业部为主,校名为“重庆石油学校”。1980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专。1994年3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由中专升格为专科,更名为“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遴选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1988年、1998年石油工业部先后改制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3年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转重庆市人民政府管理。实行重庆市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共建,以重庆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4年5月18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重庆科技学院。
师资力量
重庆科技学院学校现有教职工136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10余人,专任教师中正副教授310余人,博士58人、硕士372人,在读硕士、博士16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省(直辖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学术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10人、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9人。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余人,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学校依托石油、冶金行业办学,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学校坚持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和“立足重庆、背靠行业、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办学思路,深入实施“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确立了尽早把学校办成一所特色鲜明、国内知名、走向国际的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全面发展,遵循规律,以法治校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和研究环境,先后为社会输送了六万余各级各类建设人才。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体育文化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大学生文艺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以及“红五月?青年成才”主题系列活动、英语演讲比赛、计算机技能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丰富多彩。学生在全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与制作和体育竞技舞蹈等相关竞赛中获得了120余项国家、省市级奖励。2007年,我校女子足球队获得全国大学生女足锦标赛亚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历史使命。重庆科技学院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宏伟目标,重庆科技学院是伴随教育改革发展和重庆直辖的历史进程应运而生,也必将与重庆“新特区”一起腾飞。
历届英才
周寿桓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7年毕业于重庆钢铁工业学校冶金装备专业,我国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方面的著名专家。196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1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科技委主任,兼任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秘书长。朱新才毕业于重庆钢铁工业学校冶金装备20班,后获燕山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二级教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历任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重庆科技学院副院长、重庆理工大学校长,现任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世庆现任重庆市长寿区委副书记、区长。原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正厅局级),重庆市国资委副主任、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中铝西南铝板带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重庆市人大代表,高级经济师,1982年7月毕业于原重庆钢铁工业学校自动化专业。唐代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84届地质26班毕业生。吴洪奎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钻34班)。邹继新高级工程师,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钢铁8601班学生。陈 琳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轧钢26班。
张利明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副总经理。200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张六喜南京钢铁联合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铁15班)。王丁子河南安钢集团信阳钢铁公司党委书记(铁19班)。沈 钧中共攀枝花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1982年毕业于重庆钢铁工业学校炼铁专业。潘向宇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1982年毕业于重庆钢校数师大专班。李懂章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副主任。毕业于重庆石油学校86届地质专业。冷 潜现任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1983年毕业于重庆石油学校钻井专业。容一敏新生代华语男歌手,2009年毕业于重庆科技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是一个包揽作词、作曲、编曲于一身的全能艺人。
合作发展
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办学,近年来先后与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燕山大学、西南石油学院、重庆工学院、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等建立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合作关系,联合开展普通全日制本科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库克大学、加拿大霍兰学院和范莎学院、俄罗斯西伯利亚国立工业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美国国际钻井承包商协会(IADC)等国外高校和国际行业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系列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人才培训与认证活动。学校依托行业,坚持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先后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冶金行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办学协议。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中心,办学质量为生命,长期坚持打好基础、注重能力、激励创新,加强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先后为社会输送了六万多名各级各类建设人才。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积极进取,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7项,国家专利10项,有30余篇论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检索和收录。学生在全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与制作和体育竞技舞蹈等相关竞赛中获得了100多项国家、省市级一、二、三等奖励。
学校以教学工作为核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承担了一批国家863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一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科技开发和产品设计项目研究,2007年度的科研经费已超过3000万元。学校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5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项,国家专利21项,有40余篇论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检索和收录。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把学校建成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质量上乘、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地方一流,国内知名,走向国际的高水平科技大学不懈奋斗。
科研总况
概览
学校以教学工作为核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承担了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一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科技开发和产品设计项目研究,学校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4项,授权专利116余项,学校主持国家级项目及子课题30项,其中国家哲学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各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230余项,其中2012年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3]。有660余篇论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检索和收录。 重要成果
由重庆科技学院航空航天功能材料与元件研究中心研制的“航天三高”特性功能元件成功助推“神舟九号”完美升空。该“航天三高”特性的高可靠性新型永磁体应用于神舟号飞行姿态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已成功应用于“嫦娥二号”、“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和本次发射成功的“神舟九号”上,今后还将应用于“神舟十号”、“嫦娥三号”等。由重庆科技学院雷宗明教授科研团队承担的国家“863”重大项目“南海深水表层钻井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研制的“深水表层钻井泥浆密度动态调节装置”配置在“海洋石油981”平台,装置各项技术指标均超过国外DKD设备的数据,申请了4项专利。我们掌握了海洋深水表层钻井工艺技术及装备,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为我国海洋石油的“深水战略”做出了贡献。
校园文化
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全面发展,遵循规律,学生科技与文体竞赛的作品与成果依法治校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和研究环境,先后为社会输送了十万余名各级各类建设人才。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体育文化节和传统节日文化系列、新年文化系列的“三节两系列”活动,以及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红五月?青年成才”主题系列活动、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计算机技能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丰富多彩。学生先后在全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制作、机器人和体育竞技舞蹈等相关竞赛中获得了180余项国家、省市级奖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十二五”发展期,学校继续坚持党的办学方针,沿着社会校园活动(31张)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国家和重庆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推进强本建硕、打造学科特色、扩大合作开放、合力造就名师、凝炼大学文化为重点任务,奋力谱写学校科学发展的新篇章,为早日建成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而不懈奋斗!
奖助政策
研究生奖学金(每年100%覆盖)一等奖学金若干名:9000元/人;二等奖学金若干名:6000元/人。第一学年依据入学综合成绩评定;自第二学年开始,依据上一学年综合成绩重新评定。每学年奖学金分两次发放,在每学期开学后第二周执行。有补考或受学校处分者,不能参加奖学金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