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浙江省 >>金华市 >>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电话 :
地址 : 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中考网 : 浙江省 | 金华市 |
高考网 : 浙江省 | 投票
学校简介 :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简介浙江师范大学本部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华市,地处浙江中部,北依沪杭,南联闽粤,交通便捷。
  学校占地面积33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校园环境清幽,绿树成荫,芳草似锦,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双龙洞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求知成才的理想之地。
  浙江师范大学前身为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创建于1956年。
  1958年升格为杭州师范学院。
  1962年,杭州师范学院与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合并,更名为浙江师范学院。
  1965年,浙江师范学院从杭州搬迁至金华现校址。
  1980年被列为省属重点高校。
  1985年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
  2000年、2001年、2004年浙江财政学校、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和金华铁路司机学校相继并入。
 
学院简介
浙江师大

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科性省属浙江师范大学重点大学,2011年《中国大学评价》学校综合实力首度进入全国高校百强,在全国706所本科院校中位居第100名,在全国省属师大中位居第7名,在浙江省属高校中,继续位居第2名。在最新发布的网大2011年中国大学排名中,我校综合实力再次进入全国高校百强,在全国779所普通本科院校中位居并列第95名。2009、2010年均获全省高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第2名。校园环境清幽,绿树成荫,芳草似锦,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双龙洞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求知成才的理想之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1956年,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在杭州西子湖畔诞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浙江省第一所没有任何学校做基础、依靠白手起家建立起来的高等院校。1958年6月,浙江省省委、省人委决定,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师范学院(校名待定)。后决定定名为“金华师范学院”,并迁往浙江中部城市金华办学。省里选定金华北郊高村以南、骆家塘村以北(包括骆家塘村)、金华第二中学以东的言台山、茅栗山的黄土地为院址(即浙师大现校址);并且以金华专员公署为主组成了金华师范学院筹建工程处,迅速办理了征地手续,制订了工程规划,由省直接投资拨款,金华师范学院第一期工程在1958年底破土动工。1959年10月底,浙江省省委、省人委正式下文,决定把学校定名为“杭州师范学院”。学校虽然定名为了“杭州师范学院”,但派去参加筹建工程处工作的人员并没有撤回,1959年学院还不时派师生前往金华参加建校义务劳动,甚至还投资5万元购置了校具。直至1960年3月13日,杭州师范学院在金华筹建工程处的5位同志才撤回学校。1960年4月,建德师范专科学校迁入在金华新建成的第一期工程校舍(1959年12月竣工),并于当年7月改办成金华师范学院。1962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杭州师范学院、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三校合并,改名为浙江师范学院。1963年,著名国学家、书法家、浙江博物馆馆长张宗祥为学校书写了校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浙江师范大学截至2014年3月,该校设有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独立学院)等19个学院。

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专业类型 专业名称 专业层次 专业名称 专业层次 历史学类 历史学 本科 工学类 城市规划本科 交通运输本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电气信息类 本科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本科 电子信息科学类 本科 数字媒体技术 本科 教育学类 科学教育 本科 教育学 本科 教育技术学 本科 学前教育 本科 人文教育 本科 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 本科 广告学 本科 对外汉语 本科 日语本科 翻译 本科 英语本科 法学类 法学 本科 思想政治教育 本科 社会工作 本科 理学类 生物科学 本科 化学 本科 材料物理 本科 应用化学 本科 环境科学 本科 数学与应用数学 本科 物理学本科 信息与计算科学 本科 生物技术 本科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本科 应用心理学 本科 地理科学本科 管理学类 工商管理类 本科 旅游管理 本科 行政管理 本科 文化产业管理 本科 经济学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
学术研究

建设成果

2008年至2013年初,该校共获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041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312项,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等重点项目上实现零的突破;科研经费总量达5.18亿元;获省部级以上奖项67项,其中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实现突破。

共获得各级各类社科项目2819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49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7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总体在省内高校中属领先水平。共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70项,在全国高校中连续三年排名居前。共出版各类学术著作417部,发表学术论文6000多篇,其中CSSCI期刊近2300篇,权威、一级刊物996篇。获人文社科横向项目590项,经费3892万元。

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45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530项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获得235项,比上个五年翻了五番。发表三大索引论文2532篇,其中Ⅱ区以上的论文达459篇。授权发明专利86项,实用新型专利206项,外观设计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127项。共获横向企业合作项目458项,共计经费5011万元。承担横向合作项目800余项,在超精密加工装备及核心技术研究、信息化服务、LED芯片研发、氟化学品开发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2014年5月,该校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实现技术开发类的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零突破。

研究机构

截至2014年3月,该校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省级江南村落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省基础教育研究基地1个。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儿童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LED芯片研发中心、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基地、非洲研究中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催化材料实验室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固体表面反应化学实验室、浙江省光信息检测与显示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特色经济植物生物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固态光电器件重点实验室

研究所

机构名称批准时间机构名称批准时间机构名称批准时间文学研究所2003年7月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2003年7月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2003年7月区域经济研究所2003年7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2003年7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03年7月儿童文学研究所2003年7月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2003年7月学校体育研究所2003年7月心理研究所2003年7月世界历史研究所2008年4月中国历史研究所2003年7月公共管理研究所2004年12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05年6月马克思主义研究所2005年6月数学研究所2003年7月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所2005年6月凝聚态物理研究所2003年7月信息光学研究所2003年7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2008年4月计算机科学研究所2003年7月生态研究所2003年7月机械设备与测控技术研究所2008年4月企业管理研究所2008年4月非线性物理研究所2009年11月浙中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所2010年5月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2009年11月精密机械研究所2009年11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2010年9月特种水产研究所2010年9月环东海海疆与海洋文化研究所2012年10月人文和价值教育研究所2012年10月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研究所2013年1月研究中心机构名称批准时间机构名称批准时间孔氏南宗研究中心2003年7月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2003年7月华人华侨研究中心2003年7月浙派语文教育研究中心2003年7月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2003年7月教育评论研究中心2003年7月职业教育研究中心2003年7月农村研究中心2003年7月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2003年7月健身健美研究中心2003年7月软件研发中心2003年7月电气自动化研究中心2003年7月绿色合成研究中心2003年7月城乡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中心2003年7月卫星遥感与环境灾害研究中心2003年7月动力系统与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2005年6月生化分析和传感研究中心2005年6月音乐研究中心2005年6月文献信息研究中心2005年6月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6月高等教育研究中心2006年10月余华研究中心2008年4月民商法研究中心2008年4月学前教育研究中心2008年4月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2008年4月数字艺术研究中心2008年4月运动检测与智能控制研究中心2008年4月机电技术研究中心2008年4月海峡两岸统计物理与凝聚态研究中心2008年4月基础教育研究中心2009年6月出土文献与汉字研究中心2009年11月国际教育研究中心2010年3月乌克兰研究中心2010年3月浙中商贸研究中心2010年5月产业经济学研究中心2010年5月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研究中心2010年5月城市研究中心2010年5月旅游研究中心2010年5月妇女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5月组合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2010年9月糖类药物研究中心2010年9月国学中心2010年10月教师教育研究中心2010年10月精密机床研发中心2012年10月浙江方言文化研究中心2013年9月

学术期刊

浙江师范大学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有《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学教研(数学)》,其中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自然科学版为季刊。此外,还发行内刊《教师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语文教研》、《中学物理教学》、《化学教学与实验》和《生物教学与实验》等。这些刊物在浙江基础教育界反响良好,为浙江省师资培训、教学教研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化标识

校训

砺学砺行,维实维新

校训“砺学砺行”之“砺”,本指磨刀石,初作“厉”,后作“砺”。用作动词,意为“砥砺”、“磨砺”。砺、厉、励,三字相通,引申为“勉励”、“激励”、“振奋”等义。“学”,涵括“学问”和“学习”两个层面,前者主要指“学识”、“理论”,后者主要指“认知”、“研习”;“行”,涵括“行为”和“作为”双重蕴义,前者主要指“行动”、“实践”等基本义,后者主要指“品行”、“有为”等提升义。“砺学砺行”,包孕着丰富的辩证思维,不仅要“知行合一”、“学行并举”、“理论联系实际”、“道德文章俱佳”,而且将“学”与“行”统一于相互砥砺、激励的动态过程之中,着力于励志奋勉、精韧不怠,要求全校师生员工立学立行,不断修养学品、探研学问,且躬身履践、日进有功,以追求一种杭州师范大学超迈高远的卓越人生境界。

“维实维新”之“维”,本指系物的大绳,后亦喻指一切事物赖以固定的东西,如“地维”、“纲维”等。用作动词,意为“维系”、“连结”。维、唯、惟,三字相通,引申为“惟一”、“惟独”、“只有”等义。“实”,即“实事求是”、“敦实诚信”之“实”;“新”,乃“革故鼎新”、“开拓创新”之“新”。自建校以来,师大人崇尚实践、探究本质、追求创新、服膺真理,且薪火相传、日新月异,形成了独特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因此,“维实维新”四字,执本秉要,取精用弘,不仅是对师大校训历史文脉的承续与发展,而且也是对其思想要义的升华与阐扬,更是对师大学人的约律与激奋,是全校师生员工“已然”的共同语言和“应然”的行为准则及其统一体。它将“实”与“新”融会于相互维系、并进的不懈追求之中,要求唯实是从、唯新是举,追求真知、创造新知,共享人类文明新成果,开辟人类知识新天地。“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熔铸了中华民族文化之神髓,凝炼了浙江师范大学教育之精魂。在内容上,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注重“学行结合”与“实新偕进”的两两对应及其有机统一,富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浓郁的现代大学气息,文意畅达、文气贯通,言近而旨远、辞约而意丰;在形式上,运用中国古典诗赋叠字、复沓等修辞手段,贴切允当、庄重典雅,谐音协律、易记易诵。

“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熔铸了中华民族文化之神髓,凝炼了浙江师范大学50年教育之精魂。

校歌

浙江师范大学校歌词:梅新林曲:孟卫东我们从钱江之滨启航,我们在芙蓉峰下成长。园丁摇篮,桃李芬芳,我们播种春天的希望。巍巍北山,悠悠钱江,晚风中送别西下新月,晨曦里迎来东升初阳。砺学砺行,维实维新,我们践行共同的理想。我们为坎坷经历忧伤,我们因历经坎坷自强。几多梦幻,几多追求,我们笑傲历史的沧桑。巍巍北山,悠悠钱江,晚风中送别西下新月,晨曦里迎来东升初阳。砺学砺行,维实维新,我们迸发奋进的力量。我们在知识星空翱翔,我们为精神家园守望。立人树人,薪火传扬,我们铸就民族的脊梁。巍巍北山,悠悠钱江,晚风中送别西下新月,晨曦里迎来东升初阳。砺学砺行,维实维新,我们开创明天的辉煌。

校标

浙江师范大学校徽

校标为圆形造型,其基本轮廓由两个同心圆构成。外圆为灰色背景(标准色:PantoneCoolGray5CVC,C:0,M:0,Y:0,K:20)(特殊使用时,外圆背景可用PantoneCoolGray5CVC,C:15,M:20,Y:30,K:0),圆环上半部分设计有中文校名(校体字),下半部分设计有英文校名;内圆为绿色背景(标准色:PantoneCoolGray3415CVC,C:100,M:0,Y:100,K:30),中央设计有白色的“人”字形的图案,图案下方标有“1956”;两个同心圆之间设计有一个墨绿色的圆形线条(标准色:PantoneCoolGray3415CVC,C:100,M:0,Y:100,K:50)。

校徽主图案,如一个“人”字,坚实而有动感,象征学校充满青春活力的个性,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强调学校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校徽主图案,又如一座山峰,挺拔而秀美,表示该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芙蓉峰下,同时象征师大人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校徽轮廓由两个同心圆构成,内圆设计为绿色背景,外框为墨绿色的实线,代表的是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外圆设计为灰色背景,无外框,体现时代性、国际性、开放性的特点。“1956”为该校创办时间,说明学校办学历史、文化底蕴。校体字“浙江师范大学”与英文校名相对应,寓意师大传统与现代一脉相承,本土与国际融合相通。

学校领导
校长
知名校友
校友

金华中考信息

金华学校大全

浙江师范大学

2015 语文360网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