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蚕学馆(1897-1908)时期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8月,杭州知府林启在西子湖畔金沙港关帝庙和怡贤王祠附近(现曲院风荷公园内)创办蚕学馆,揭开了我国近代纺织丝绸教育的帷幕。学校从创办时起,就以先进、科学的新学教学方法和切实服务于我国蚕丝事业的办学宗旨得到了社会的肯定,而被誉为“开全国蚕桑改良之先声”,受到清廷嘉奖。
浙江蚕桑学校(二)浙江高等蚕桑学堂到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1908-1949)时期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新任浙江巡抚增韫因蚕学馆办学卓有成效,奏请清廷改校名为“浙江高等蚕桑学堂”并获御准。辛亥革命后,1912年学校改名为浙江省高等蚕桑学校。1913年改名为浙江省立甲种蚕业学校。1926年更名为浙江省立蚕桑科职业。1927年,从五年级起分设制丝、养蚕两专业,并开始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1928年,又改称为浙江省高级蚕桑科中学。1934年,改名为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直到1949年。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学校易地十处,由浙西、浙东到浙南,历尽艰辛,但师生同仇敌忾,团结抗日,坚持上课。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是年12月,学校搬回杭州,1946年春、秋两季继续招新生。
浙江丝绸工学院(三)杭州丝绸工业学校到浙江丝绸工学院(1949-1975)时期
1949年5月,杭州解放。1950年,学校在萧山坎山设立分部。1952年春,根据中央政务院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实行专业化办学的指示,蚕丝职业学校制丝部分成为浙江制丝技术学校,蚕丝职业学校蚕桑部分与国立湖州高级蚕桑学校合并成立浙江蚕桑技术学校。同年底浙江制丝技术学校改名为杭州纺织工业学校,原浙江工业干部学校的的纺织科也同时并入。1953年夏,浙江工人技术学校并入杭州纺织工业学校。从解放到1957年,学校几经变迁,体制不稳定,对学校发展有一定影响。1958年,在杭州纺织工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浙江纺织专科学校。1959年,丝工和丝织两专业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60年,浙江纺织专科学校与浙江大学的部分系科及电专、机专等校合并成立杭州工学院。1961年,杭州工学院被撤消,部分系科并入浙江大学,同时恢复浙江纺织专科学校,学制为四年制本科。1962年,学校改名为浙江丝绸专科学校。1964年,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文革”十年动乱,学校两迁校址,受到严重的干扰破坏。1970年,学院被下放,改为杭州工业学校。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浙江丝绸工学院,归浙江省领导。
浙江理工大学(四)浙江丝绸工学院(1976年-1999年5月)时期
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经过调整、充实,各个方面都呈现一派新气象。1979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并先后开设了艺术类和经济类等专业。1980年学校成立我国第一个丝绸史研究室。1984年学校改由中国丝绸总公司领导。1987年1月,学校隶属关系改由纺织工业部(后为纺织总会)领导。1992年,邓小平南下以后,学校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使学校规模得到快速发展,办学效益得到显著提高。1997年10月26日,学校举行建校一百周年庆祝仪式。经过百年办学的积累,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面向全国,以丝绸纺织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经、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199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隶属关系由原纺织部直属改由中央和浙江省共建共管,以浙江省管理为主。根据新的办学形势,学校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加大为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
(五)浙江工程学院(1999年5月--2004年5月)时期
1999年5月8日,经教育部批准,浙江丝绸工学院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
(六)浙江理工大学(2004年5月起--)时期
2004年5月21日,经教育部批准,浙江工程学院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
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获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2011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2015年2月16日,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项目落户绍兴市上虞区开发区滨海新城。
2016年10月10日,浙江理工大学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浙江理工大学余杭国际校区暨杭州国际时尚学院,该校区计划分两期实施建设,其中,一期建设用地500亩,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建成后可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等,学生规模达5000人。
2017年,学校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同年,瓯海区人民政府与浙江理工大学共建“浙江理工大学瓯海研究院”。
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前身蚕学馆创办于1897年,为我国最早创办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经教育部批准获得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1995年开始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同年获准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1999年获得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03年被批准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单位;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已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多层次以及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等多形式的办学格局。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全校教职工1500余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4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128人,全职在校工作院士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3人,博士生导师19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1人,省“151”人才2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30人,还有共享院士10人,并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浙江理工大学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现有校舍总建筑面积56.2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2亿元。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工程中心、研发中心6个,校级实验室、研究所(室)等先进教学科研机构40余个。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信息中心、语音中心、网络中心和一流的体育设施,具有现代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平台。设施先进的图书信息中心,藏书150万册、中外期刊3000余种,馆藏特色鲜明,是浙江省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下沙高教园区区域中心和国内学科资料最齐全的服装与艺术设计情报中心之一。校园环境优雅,布局合理,是孕育桃李、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综合教学楼学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大力弘扬百年办学所形成的“求知求实、创新创业”的优良传统和“团结、求实、勤奋、进取”的优良校风,形成了“开放式、交叉型、工程化”的办学模式和显著特征。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原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实施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第二学士学位制、导师制等,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近五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有一大批学生在全国、省、市级各类重要学科竞赛及国际服装设计比赛中取得佳绩。毕业生以基础扎实、作风严谨、创新创业能力强而深受社会欢迎,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及世界许多国家。近几年学校本科学生录取分数线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名列浙江省高校前列。
浙江理工大学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研工作为重点,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本着“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思路,在现代纺织、服装、机械、化学、高分子等领域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理学基础、信息电子、经济管理、人文社科等学科水平进一步提高,并努力开拓、培育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在众多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部省基金科研项目,学校近五年获各类科研奖励12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项,包括科技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20余项,在研科研总经费1.1亿余元,并与全国数百个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科技工作综合指标一直稳居于全国同类院校和浙江省属高校的先进行列,已成为浙江省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和高新科技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学校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每年派遣教师出国进修、讲学、合作科研及参加其他学术活动,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协作关系,积极探索“32”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中美合作办学,建立联合研究中心,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国际化办学特色日益明显。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浙江理工大学,在新世纪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校师生正满怀信心,齐心协力,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推进学校朝着省内一流、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阔步迈进!
截至2017年3月15日,学校下设17个学院(教研部),举办1所独立学院,有本科专业62个。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是一所以纺织、服装、艺术设计为特色,理、工、文、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由浙江理工大学举办的一所普通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学院于2000年开始面向浙江省招收全日制本科生。2005年初,圆满通过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的专项检查和确认。学院在“中国校友会2006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上排名第42名。2006年秋季开始,学院在杭州市文一西路960号(西城校区)办学。西城校区占地面积563亩,现有总建筑面积18.1万平方米。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专业实验室以及体育馆等基础教学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雅。
截至2017年3月15日,拥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浙江省文化厅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现代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文化部重点实验室丝绸文化传承与产品设计数字化技术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现代纺织装备技术、生态染整技术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AATCC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纺织纤维材料与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丝纤维材料和加工技术研究实验室、现代纺织装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现代纺织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省基因治疗研究中心、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丝绸创新平台等1、校徽以校名英文缩写的首字母“Z”为基本骨架和第一识别元素,简洁的图形同时明确包含中文“工”字,点名“浙江理工大学”。“1897”数字组,表示学校诞生于1897年。2、校徽将字母“Z”的第一笔划处理成展翅飞翔的翅膀、象征学校在新世纪的飞速发展和勇往直前,同时中间的笔划更象征“1”字,体现学校力创中国一流的高等学府的信心。3、标志色彩采用深翠绿色和天蓝色组合。深翠绿色象征健康的环境和知识的广袤大地,天蓝色象征翱翔的天空和无限希望,两色的组合的视觉效果清新靓丽,充满希望和激情。4、标志整体造型饱满、富于动感,既具有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稳健、严肃形象,又展现了团结、进取、热情的时代精神,具有极强的识别性,以表达新世纪学校的新形象。
西子湖,美天下,金沙港,诵风雅。荜路蓝缕,先贤创业流芳韵薪火相传,文脉悠远绽新葩。丝路花雨,翩翩霓裳飞天舞,姹紫嫣红,巍巍学府景更佳。究于理,成于工,育英才,泽万家。厚德致远,自强不息长求索,博学敦行,敢为人先意气发。融通古今,代代俊彦竞风流,荟萃中外,片片云锦接天涯。[副歌]跨越历史的沧桑,奏响时代的乐章。宏图绚丽,雄风浩荡,放飞梦想,光耀中华!
求是笃实求,意为探索、寻取;是,意为事物的真相和发展的规律;笃,意为纯一、专一;实,坚实、实在。笃实,指纯厚朴实,忠诚专一。1897年4月,杭州知府林启(字迪臣)创办蚕学馆,“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倡导“求是笃实”,教育学生勤奋学习,踏实工作,学以致用,讲求实效,首开笃实之风气。故国学大师罗振玉在《杭州蚕学馆成绩记》中,就称赞蚕学馆的学生嵇侃“坚苦笃实”。林启一生推崇“求是”,力主“笃实”,他将所创办的书院(即浙江大学的前身)命名为“求是书院”,选拔的学生要求“行谊笃实,文理优长”等,显示了他的价值取向。并且,他在守杭期间自己也身体力行,故杭州市民称他“守正不阿,精明笃实”。在新时期仍然要继承和发扬求是笃实的校风,要求广大师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把握规律;要求纯厚朴实,勤奋努力,专一坚定。
2003年10月竣工的下沙新图书馆,基建投资9000多万,高12层,总建筑面积3.6万多平方米,有阅览座位3000多个,设计信息点700余个,提供读者使用的电脑366台。图书馆配置了先进的美国3M门禁系统和两台自助借还机;安装了24小时电视监控系统,全方位的智能化安保、消防系统,数码自助复印机,电动密集书架,大型电子显示屏以及电子寄包柜等设施,并预设无线网络系统,卫星接收系统。
目前,图书馆已形成藏书规模160万余册,中外文期刊3000余种,其中纺织服装类特色期刊310余种,中外文网络数据库20余种。馆藏书刊以纺织服装类为特色,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其收藏品种和数量在全国已有相当的影响,杭派服饰的设计创作理念大多渊源于此。另外,经济管理、机械、电子、人文等学科的馆藏也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馆藏文献资源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5年7月,我馆被省教育厅定为下沙高教园区网络图书馆中心馆。
杭州中考信息
杭州学校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