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浙江省 >>杭州市 >>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电话 : 0571-87951006 87951979
地址 : 浙江省杭州市浙大路38号
中考网 : 浙江省 | 杭州市 |
高考网 : 浙江省 | 投票
学校简介 :

  浙江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省部共建的普通高等学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
  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
  1952年,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曾被分为多所单科性学校,部分系科并入兄弟高校。
  

1998年,同根同源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
  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
  现任校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力学专家杨卫教授。
   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省杭州市。
  其北依苏沪,东接甬港,南联闽粤,是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
  学校设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等5个校区,占地面积5.18平方公里,分布于杭州市区不同方位。
  校园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与西湖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浙江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严谨的求是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执著的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蜚声海内外,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
  竺可桢、马寅初、卢嘉锡、苏步青、钱三强、王淦昌、贝时璋、陈建功、钱令希、谈家桢、谷超豪、郑晓沧、梁守??、夏承焘、姜亮夫、李政道、吴健雄、路甬祥、潘云鹤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校工作或学习。
  浙江大学校友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60余人,其中在浙大就学者就有90余人。
  

浙江大学的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门类。
  学校现有112个本科专业,43个博士后流动站,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7个,另有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体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兽医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工程硕士、建筑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汉语国际教育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另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
  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4个,国家战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和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1个。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4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1200余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员 2400余人。
  全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9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9500余人,博士研究生6600余人,本科生22900余人;另有攻读专业研究生学位6200余人,外国留学生1700余人。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
  校舍总建筑面积193余万平方米。
  

拥有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科研机构。
  科学馆(楼)、体育馆(场)、活动中心、游泳池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条件。
  学校图书馆总建筑面积8.3万余平方米,总藏书量584万余册,是全国规模最大、分布面最广、学科覆盖最全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之一。
  出版社1家。
  附属医院6家,总床位数 6376张。
  

学校还创办了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并在南昌、宁波等地设立了分园。
  总长达68公里的高速计算机骨干网络以及特设的公交线路将各校区和附属医院联为一体。
   “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
  如今,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浙江大学,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之一,她将通过改革与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为办学特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办学历史

求是溯源

浙江省巡抚廖寿丰为创办求是书院呈报清廷的奏折,由光绪亲笔朱批求是书院

浙江大学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在浙江杭州建立,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01年,清朝政府迫于外界形势,不得不拟议实施“新政”,同年11月,浙江巡抚廖寿丰奏改求是书院为求是大学堂。[1] 1903年12月,浙江大学堂遵《奏定学堂章程》改为浙江高等学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北洋政府将浙江高等学堂更名为浙江高等学校。1927年,国民政府通过北伐战争攻克杭州,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校名系国民党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定。学校下设文理、工、劳农三个学院,其中工学院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改组而成、劳农学院由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而成。国立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外景1928年4月1日,学校定名为浙江大学。1928年7月1日起,校名前被国民政府冠以“国立”二字,全称国立浙江大学,简称浙江大学,下设文理、工、农三个学院。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纪念碑

探求崛起

西迁办学时期1936年4月,蒋介石任命竺可桢为浙江大学校长,并答应了竺可桢提出的“财源须源源接济,用人校长有全权,不受国民党之干涉”的任职条件。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8月13日,中日淞沪会战打响,战火很快波及浙江。浙江大学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在竺可桢老校长的带领下,从1937年11月开始,由杭州向中国内地步行西迁,先后经浙、赣、湘、粤、桂、黔等六省,行程近2600多公里,于1940年初,到达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并在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坚持办学长达七年之久,史称“浙大西迁”。遵义湄潭也因此成为了浙大人心目中永恒的圣地和浙江大学的第二故乡。西迁办学时期,浙江大学曾集聚了竺可桢、苏步青、陈建功、王淦昌、卢鹤绂、束星北、谈家桢、贝时璋等一批在国内外颇具盛名的科学巨人;同一时期,浙江大学还培养出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谷超豪和程开甲。这些都是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老校长的领导下,浙江大学历经艰辛,筚路蓝缕,在西迁办学期间崛起为中华民国最高学府之一,被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是中国科学教育史上的一次壮举和一个奇迹,史称“文军长征”。竺可桢老校长因其历史贡献,成为了浙大校史中最伟大的人,并为浙大确立了“求是”校训和文言文《浙江大学校歌》。由此,浙江大学迎来了浙大百年发展史中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也是最辉煌的时期。复员回杭复员回杭后的开学典礼 (1945年11月16日)1945年10月,龙泉分校师生启程回杭,11月在杭复课,师范学院在罗苑,其余在大学路校本部。1946年5月7日起,在遵义的师生分批返杭,6月1日起遵义浙大总校结束,改为留守处。1946年9月,师生全部抵达杭州。复员后的首要工作是修整校舍,重建校园。同年增设医学院。1947年7月21日,校务会议决定将修复和新建的教学楼及宿舍楼冠以地方先贤和浙大西迁地名,以资纪念。至1948年3月,已发展成设有文、理、工、农、医、法、师范7个学院,25个学系,9个研究所和1个研究室,教职工624人,学生2121人,总面积为6000余亩(包括农场、林场),其中大学路约占地400亩,华家池1100亩的著名综合性大学。1949年5月3日,杭州宣布解放,国民党对国立浙江大学的领导由此宣告结束。6月6日,解放军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决定对国立浙江大学实行军事接管,并派出军代表林乎加、副军代表刘亦夫到校进行接管。1945年9月3日,中华民国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49年6月6日,解放军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决定对浙江大学实行军事接管,并派出军代表林乎加、副军代表刘亦夫到校进行接管。

调整发展

院系调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0月,校名前所冠的“国立”二字被新中国政府去掉。浙江大学1952年,正值中苏关系蜜月期,新中国仿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综合性的浙江大学按照苏联模式被拆分成了多所单科性大学,部分系科并入省外兄弟院校,其中留在杭州的院系拆分成了四所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校于1998年再次融为一体)。浙江大学的师范学院的全部和文学院、理学院留在杭州的部分等成立浙江师范学院,1958年更名为杭州大学。浙江大学的农学院单独分出成立浙江农学院,1960年更名为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历史沿革浙江大学的医学院等成立浙江医学院,1960年更名为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大学的工学院则继续留守本校,浙大暂时从综合性大学变成了多科性的工科大学。1957年,经高等教育部批复,浙江大学开始恢复理科专业,同年重建了数学系、物理系。1958年,浙江大学重建了化学系。1960年,浙江大学重建了地质系。浙江大学由此成为了全国工科大学中第一个重建理科的大学,重新走上了理工结合的办学道路,由工科大学逐渐发展为以工为主的理工科大学。1963年9月12日,浙江大学成为了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浙江大学的复兴,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历史机遇。从此,浙江大学获得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进入了复兴的历史新时期。1978年3月25日,中国科学院和浙江省革委会向国务院报告,决定同意将浙江大学归属中国科学院和浙江省委双重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1979年2月8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任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兼任浙江大学校长。1980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复,浙江大学由中国科学院领导改为教育部和浙江省委双重领导,以教育部为主,仍然是全国重点高校。1988年2月,浙江大学在路甬祥老校长的领导下,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路甬祥老校长也因此成为了浙大校史中地位仅次于竺可桢的校长,并为浙大确立了“创新”校训。由此,“求是创新”被固定为浙大的校训。

争创一流

竺可桢亲笔题写的“求是精神”1989年1月28日,经国家教委批复,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成为了两所浙大老校长路甬祥综合改革试点院校。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争取到2000年之前,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设有文管、教育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稳定地全面地居于全国大学前列,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综合性理工科大学。由此,浙江大学迎来了浙大百年发展史中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迈出了复兴的第一步。1995年,浙江大学成为首批7所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计划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也分别成为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全国同类大学前列,在海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全国重点大学,并分别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和重点建设项目立项论证。四所学校对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2] 新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建筑1998年9月15日,鉴于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以及中国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复,曾经从浙江大学分离出去的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回归浙大母体,共同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至此,自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所形成的四校分治的局面结束了。浙江大学由此停止了对苏联模式的使用,恢复了1952年之前的学科设置,重新成为了综合性大学,再次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并迈上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由此,浙江大学迎来了浙大百年发展史中的第三个黄金时期,迈出了复兴的第二步。1999年,浙江大学成为首批9所列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计划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2007年1月21日,浙江大学恢复了1952年院系调整时停办的航空航天系,该系隶属于新成立的航空航天学院。2009年上半年,浙江大学实行了学部制,全校调整为七大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农业生命环境学部、医药学部。在浙大图书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学子交谈2009年10月9日,中国的九校联盟(C9)启动,浙江大学成为联盟成员之一。2012年6月10日,浙江大学成立了海洋学院,学院由海洋科学系、海洋工程学系、海洋信息学系和海洋经济管理系组成,隶属于工学部,位于浙大新成立的舟山校区。2013年5月15日,浙江大学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就建立联合学院事宜签署了“浙江大学??帝国理工联合学院合作谅解备忘录”,浙江大学成为中国首个在世界名校建立海外校区的高校。2014年5月4日,国家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到:“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由此,浙江大学立志扎根中国大地,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2017年9月,浙江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A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的意见》及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名单,浙江大学获准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3]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16年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复旦大学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6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0个、上海工程研究中心2个 。

科研机构 平台类别平台概览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 先进材料实验室、生物医学研究院、脑科学研究院、微纳电子科技创新平台、数理研究科技创新平台、微纳加工与器件公共实验室“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历史地理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美国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传播与信息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世界经济研究所、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计算物质科学、微纳光子结构、应用离子束物理、现代人类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医学分子病毒学、分子医学、智能化递药、公共卫生安全、癌变与侵袭原理、B类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进涂料工程研究中心、网络信息安全审计与监控工程研究中心、先进仪器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进照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糖复合物、抗生素临床药理、手功能重建、医学技术评估、医学分子病毒学、听觉医学、近视眼研究、癌变与侵袭原理、新生儿疾病总后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全军智能化递药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现代应用数学、分子催化与功能材料、智能信息处理、周围神经显微外科、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手术、器官移植、女性生殖内分泌相关疾病、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视觉损害与重建(筹)、乳腺肿瘤(筹)上海工程研究中心上海超精密光学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消化内镜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料来源:

建设成果

?自然科学与工程&医学研究

百年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

复旦大学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和第一个ALGOL-60编译器,第一台X.25分组交换机,第一套因特网监控装备、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在人类基因组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进展。医学科研的经费和项目数,已从两校合并初期的25%左右,增长到全校总量的一半。

1.科研经费&项目

2010年度,学校理工科、医科共获得各类项目1393项,到款总经费108186万元。获得“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6项。

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45项,获资助项目482项,获资助经费17465.9万元。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54项,青年科学基金159项,重点项目10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

获得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项目资助20项,新教师类项目资助37项,资助经费为253.2万元。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39项,经费128.5万元。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资助立项3项。获得财政部、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4357万元。

2.论文发表

2010年度,学校理工科、医科申请中国专利671项,数量较2009年增长近30%。授权专利数量164项,全校累计有效专利(维持中)841项。已完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7项,为历年最高。全校2009年发表SCI论文1958篇,比上一年增长12.98%。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被《自然》于2010年2月以连续两篇研究论文的方式发表,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

3.科技获奖

百年复旦,震欧铄美声名满

2014年度,该校医科共有2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1项。

2013年度,该校医科共有1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另外周良辅院士荣获201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该校理工科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

2012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

2011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2010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

从2003年到2007年,该校文科研究和发展费用累计达到2.6亿元,承担国家社科基金146项、教育部课题19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236项。出版各类著作2200部,发表论文1.5万篇,研究报告2300篇,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22项。

复旦大学获获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各类奖32项、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各类奖79项、获上海市第十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各类奖17项、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各类奖80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复旦大学图书馆前身为戊午阅览室,1922年正式建馆。由文科馆、理科馆、医科馆、张江馆、江湾馆(李兆基图书馆)、古籍部(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组成。

截至2014年底,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资源约500余万册,其中线装古籍约40万册(包括善本6万册),民国时期图书10万册。订购中西文纸质期刊6124种,订购中外文数据库271个,电子图书233.93万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6.52万种,特色馆藏包括古籍、民国时期文献、外文图书、复旦人著作以及各类专题赠书。

?学术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刊载文、史、哲、经、法等学科论文。创刊于1935年6月,1978年复刊。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混版):创刊于1935年6月30日,主要刊登数学、化学、生命科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医学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等。

《复旦学报(医学版)》:其前身是《上海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6年6月。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等领域的以原创性研究为主的论文。

《数学年刊》:2008年,该刊出版《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6期,《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6期,以及A辑中译英版C辑(英文版)4期(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 《中国当代数学》,由美国阿伦顿出版公司在美国出版发行)。

复旦大学学术期刊

《复旦教育论坛》:已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并且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教育类的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核心期刊。

《新闻大学》:为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首批来源期刊,并被许多名牌大学在学术评审时内定为权威刊物。

《当代修辞学》:为语言学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属于CSSCI来源期刊。

《研究与发展管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中国管理科学类重要期刊之一。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获得2007年度“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经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遴选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被评选为2008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复旦大学核心期刊,被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及重庆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微生物与感染》:2008年,共发表述评3篇,论著25篇(其中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著5篇,国家“973”和“863”计划资助的论著5篇,其他项目资助的论著3篇),综述21篇,其他文章34篇。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全年共发7期(包括增刊1期)。刊发论著42篇,专家对谈录7篇,讲座2篇,综述10篇,病例讨论2篇,病案报告7篇。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0年起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5家期刊数据库收入并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为中国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核心期刊)。

《中华手外科杂志》:已加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临床医学》: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CJFD)、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收录;被国家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全文收录。

《中国癌症杂志》: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入选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加入“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被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

教育教学

师资队伍

截至2015年5月,学校有全职在编专任教师2527人、专职科研人员303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080人,获博士学位人员2202人,有海外学习经历人员750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0人(其中全职两院院士26人),复旦文科杰出教授2人、特聘资深教授1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及兼职教授12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上海市教学名师2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1个,上海市教学团队7个。

文科杰出教授:章培恒、 陆谷孙、裘锡圭

文科特聘资深教授:周振鹤、姜义华、 朱维铮、童兵、刘放桐、王水照、葛剑雄、葛兆光、 俞吾金、陈尚君、朱立元、黄霖、姚大力

国家级教学名师:陆谷孙、陈纪修、袁志刚、范康年、陈思和、乔守怡、 俞吾金

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姓名类 别院士姓名类 别院士姓名类 别院士姓名类 别干福熹兼职郝柏林专职安芷生兼职杨雄里专职胡和生专职杨福家专职沈学础兼职李大潜专职沈自尹专职陆汝钤兼职王迅专职陈凯先兼职贺福初兼职黄春辉兼职林国强兼职杨玉良专职洪家兴专职陶瑞宝专职赵国屏兼职彭实戈兼职江明专职王正敏专职麻生明专职赵东元专职穆穆许宁生专职包信和专职葛均波专职金亚秋专职孙鑫专职陈恕行专职金力专职徐国良张人禾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专职顾玉东兼职胡思得兼职陆道培专职陈灏珠专职王威琪专职闻玉梅专职邬江兴周良辅专职陈芬儿专职资料来源: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陈良尧金晓峰罗泽伟邵志敏黄 洋丁建东孙凤艳杨玉良傅吉祥徐 昕王红艳曾 璇葛均波贺鹤勇李嘉禹孙 波陈诗一游建强汤其群赵东元周 忆赵世民毛 颖王学路侯晓远雍炯敏余 龙于文强汪涌豪朱依纯金国新李葆明朱剑虹资 剑刘智攀袁小平韩平畴马 兰吴宗敏周 电郜元宝王丽华周鸣飞朱依谆邹云增钟国富莫伟民周 磊陈思和黄 维姜波克刘 冉严 军李富友Alastair Murchie封东来林尚立汤善健钦伦秀屈卫东杨 新张素春张涌泉张世理郭苏建武利民郭坤宇李华伟邵正中吴晓明彭慧胜孙笑侠张 军张 卫章 清周 俭杨振纲袁志刚陈 猛郝 模刘 钊讲座教授李 骏金 力骆亦其卓 敏袁钧瑛郁国梁陈贵强陈 先施 扬许 田魏苏淮熊 跃陈韬文谷 迅韩 珉杨 丹史安昌王 睿柏兆俊管坤良陈 俊刘 钧邱子强张 坚王德威B.Elman潘忠党沈文辉翁巨扬余思远易 庆赵心树蒋家琪宋京生张 琦夏伯嘉Richard H. Finnell郭 亮纪如荣唐科奇钱震超资料来源: 国家级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名称带头人获批时间物理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范康年2007年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陈思和2007年生物学基础和骨干课程教学团队乔守怡2008年哲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俞吾金2008年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袁志刚2008年儿科学教学团队桂永浩2008年数学类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陈纪修2009年英语阅读赏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陆谷孙2009年细胞与分子医学教学团队左 ?2009年预防医学骨干课程教学团队姜庆五2010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顾钰民2010年资料来源:

院系概况

截至2014年年底,学校下辖31个直属院系(含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开办70个本科专业;此外学校建有复旦学院(本科生院),该院下设志德书院、腾飞书院、克卿书院、任重书院和希德书院5个贯穿本科教育阶段的住宿书院;建有11个直属附属医院。

?院系专业

院系名称专业(类)名称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类(含汉语言文学、汉语言2个专业)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英语、翻译、德语、日语、朝鲜语、俄语、法语 新闻学院 新闻传播学类(含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4个专业) 历史学系 历史学 、旅游管理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文物与博物馆学 哲学学院 哲学类(含哲学、宗教学2个专业)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社会学类(含社会学、社会工作2个专业)、心理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国际政治(含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3个专业)、思想政治与教育 法学院 法学 经济学院 经济学类(含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保险学5个专业)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类(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2个专业) 物理学系 物理学 核科学与技术系 核技术 化学系 高分子科学系 化学类(含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3个专业)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微电子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类(含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6个专业) 材料科学系 材料科学类(含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 航空航天系 航空航天类(含理论与应用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2个专业)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类(含生物科学、生物技术2个专业)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环境科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2个专业) 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 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类(含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统计学7个专业) 上海医学院 临床医学(8年制博士学位)、临床医学(含临床医学5年制、基础医学、法医学3个专业) 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5年制)、公共事业管理 药学院 药学 护理学院 护理学 资料来源:

?书院概况

志德书院

系纪念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志德书院以绿色为标志性颜色,门匾字体为秦篆,秦篆是中国古代汉字统一的标志。书院楹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后游于艺;修其身齐其家治其国,必先正其心。”“每月7日书院日”、“志德学子高中行”、“志德登高”、“志德诗文化节”等是书院特色文化品牌。

腾飞书院

系纪念复旦老校长李登辉先生。腾飞书院以红色为标志性颜色,门匾字体为汉隶,汉隶的形成极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从而加速了文化传播。书院楹联:“乾始坤承,通彻古今上下,总是鸢飞鱼跃;静虚动直,浑忘物我内外,无非月满潮平。”“腾飞论坛”、“腾飞定向”、“腾飞月”等是书院特色文化品牌。

克卿书院

系纪念上海医学院创办者颜福庆先生。克卿书院以蓝色为标志性颜色,门匾字体为魏碑,魏碑是南北朝时期碑志、雕刻使用的字体,用以树碑立传纪念先贤的尊贵品格。书院楹联:“读书面对圣贤,当知所学何事;立志胸存社稷,但求无愧于心。” “克卿人节”、克卿峰会、书院刊《新卿年》等是书院特色文化品牌。

任重书院

系纪念解放后第一任校长陈望道先生。任重书院以橙色为标志性颜色,门匾字体为唐楷,唐楷的出现代表文字从古代演变到了现代。书院楹联:“力学如为山九仞,高须加一篑;行仁若法海十分,满尚纳千流。”书院学子作词院歌《任重学子志》,“任重沙龙”、任重年华,任重体育周等是书院特色文化品牌。

希德书院

系纪念该校杰出女校长谢希德先生。希德书院以紫色为标识色,门匾取字秦汉简帛古隶,出自秦睡虎地、汉银雀山简牍,经配字形成“希德书院”。书院楹联取自湖南衡山集贤书院“立言立功立德,此之谓不朽;希贤希圣希文,人皆可以为。”导师论坛、卿云讲会、书院学生自主社团等是书院特色文化品牌。

?附属医院

直属附属医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儿科医院、妇产科医院、眼耳鼻喉科医院、肿瘤医院、华东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金山医院、浦东医院(筹)

学科建设

复旦光华楼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复旦大学是中国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单位之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5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0个,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9个。

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复旦有12个学科位列全国前3,18个学科位列全国前5。截至2015年11月,1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其中,化学 、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入榜全球前1‰,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018年5月,获准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共管理、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护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心理学、力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戏剧与影视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工程博士、临床医学博士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法律、社会工作、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文物与博物馆、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艺术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哲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现代语言学

国家重点学科 序 号一级学科二级学科1哲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2理论经济学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3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地理学中国近现代史4新闻传播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内科学心血管病5数学肾病传染病6物理学儿科学神经病学7化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8生物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9电子科学与技术肿瘤学妇产科学10基础医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药剂学11中西医结合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上海市重点学科 序 号学科名称序 号学科名称1西方经济学11生物物理学2民商法学12生物医学工程3国外马克思主义13材料物理与化学4中国现当代文学14计算机软件与理论5英语语言文学15内科学(呼吸系病)6新闻学16妇产科学7原子与分子物理17外科学(胸心外)8无机化学18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9分析化学19药理学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管理科学与工程 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 序号所在单位学科名称1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病理科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内科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传染病科4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肿瘤科5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科6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7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8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产科9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影像科

以上表格内容资料来源: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1.课程结构

本科阶段的课程结构由通识教育、文理基础和专业教育三大板块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核心课程、专项教育课程和选修课程。文理基础课程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经管、 数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医学七组,为学生提供基础性、公共性和学术性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组成。2015年12月,本科教学年开课种类3100余门、开课量5650门次,生均拥有课程0.46门次,班级规模在30人以下的课程达到总量的54%以上,开设全英文课程超过180门次,

2.自主招生

百年复旦,大师云集

2002年在全国首批开始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2006年起,经教育部批准,在上海、江苏和浙江开始自主选拔改革录取试验,学生经过学业水平测试、申请入学和面试,获得预录取资格。

3.望道计划

2010年起,复旦大学在文、理、医的基础学科开始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方案”(简称“望道计划”),带动各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计划配置了基础课程平行班、探究研讨式课程、专业基础课、专题研究、学术研究资助和国际交流六个平台,对全校申请加入的本科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4.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

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FDUROP,Fudan's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是为支持本科学生参与学术研究而搭建的平台,包括三个项目,分别是?政项目、望道项目、曦源项目。FDUROP给本科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创新思想的机会。每年资助近500名学生独立开展创新性的学术研究活动。学校与境外的195所大学开展学生交流,本科期间参加国际访学的学生占总数的40%。学校每年资助的学生社会实践项目超过400个、社团310多个。此外,学生还可接受系统的创业培训和项目扶持。

5.质量工程

截至2015年11月,复旦大学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3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建有各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63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2门。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文、历史、哲学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预防医学、生物科学、哲学、物理学、基础医学、经济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国际政治、核技术、管理科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物理教学实验中心、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历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一览 序号课程名称获评年份1中国古代文学史20042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20063中国文学批评史20084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美学20106史学导论20087现代西方哲学20038西方哲学史20089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200910大学英语200311新闻学概论200812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201013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第二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4当代中国政治制度201015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6宏观经济学200417管理信息系统200318审计学200519概率论201020服务管理学2007年教育部-IBM精品课程21高级服务管理学2010年教育部-IBM精品课程22数学分析200723量子力学200424热力学与统计物理200725大学物理实验200826文科物理200927近代物理实验201028量子力学第二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9大学物理实验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0近代物理实验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1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2文科物理(理论与实验)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3谱学导论200434物理化学200735谱学导论第二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6物理化学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7遗传学200438数据库新技术2008年教育部-IBM精品课程39商务智能2009年教育部-IBM精品课程40高级Web技术2010年教育部-IBM精品课程41面向服务的业务流程管理2010年教育部-IBM精品课程4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4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4医学遗传学200445医学遗传学第二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6局部解剖学200747局部解剖学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8法医学200849法医学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0医学导论201051内科学200552儿科学200653儿科学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4耳鼻咽喉科学200855耳鼻咽喉科学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6妇产科学200857肿瘤学概论200958肿瘤学概论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9预防医学200660预防医学第二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1药理学200962药理学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3健康评估2005资料来源: 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课程名称?中文课程名称?英文全球化下的中国文化与社会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 under Globalization能源与环境Energy and Environment普通化学General Chemistry旅游市场研究Tourism Market Studies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先秦儒家与法家Pre-Qin Chinese Phylosophy I(Confucianism and Legalism)中国公共行政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中国背景中的社会研究Conducting Research in Chinese Context国际商务的演进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中国语言与文化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及其改革China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Its Reform资料来源:

?研究生培养

1.概览

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史上曾有过三个“率先”。1923年,从金陵大学毕业的文学学士蔡乐生,进入复旦大学心理学院为研究生,标志着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开始,这在国人所办的高等学校中是首开先河的。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复旦大学率先在全国公开招收研究生,从1949年10月至1965年12月共计招收、培养研究生651人。1977年10月复旦大学又在全国最早恢复研究生招生。1981年1月1日实施《学位条例》以后,复旦大学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与其他高校一样,真正步入了发展轨道。在1983年全国18名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复旦占4名,全国最早的2名文科博士也是复旦培养的。1984年国务院批准全国22所高校建立研究生院,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都在其中。复旦培养的研究生中有23名在1991年被国家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光荣称号。

复旦大学2012年共有1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另有11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至此,在1999年至2012年连续14届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活动中,复旦大学共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5篇,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三,并累计有70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2.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资助计划

2010年,复旦大学启动了“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资助计划”。计划包括优秀大学生夏令营资助、推免生暑期科研训练资助、研究生暑期学校资助、重点学科优秀博士生科研资助、交叉学科优秀博士生科研资助和博士生短期国际访学资助六个板块。

3.研究生奖学助学体系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30多种校级研究生奖学金,奖额1000-10000元不等;学校拨出专款试行的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三助工程;各院系设立的专项奖学金;政府拨款与学校自筹资金相结合的困难补助基金;学校协助办理的国家助学贷款等等。

国际交流

?首脑访问

美国总统罗纳德?威尔逊?里根、法国总统德斯坦、荷兰首相吕贝尔斯、以色列总理拉宾、挪威首相布伦特兰、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比利时首相迈斯塔特、印度副总理纳拉亚南、阿塞拜疆国民议会主席阿列斯克罗夫、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美国微软公司前总裁比尔? 盖茨、巴基斯坦总统马姆努恩?侯赛因、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相继访问了复旦大学。

?孔子学院

截至2013年3月,复旦大学在国家汉办的指导和帮助下,与海外友好学校共建了七所孔子学院,设立的七所孔子学院分别是:斯德哥尔摩北欧孔子学院,奥克兰孔子学院,法兰克福孔子学院,汉堡孔子学院,爱丁堡孔子学院,诺丁汉孔子学院和悉尼孔子学院。

?办学项目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EMBA项目。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挪威管理学院合作MBA项目。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香港大学IMBA项目。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意大利博科尼/路易斯商学院管理学双硕士项目。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韩国高丽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三校双学位亚洲MBA项目。

复旦大学软件学院?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计算机软件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合作培养英语语言教学硕士项

?合作中心

截至2014年10月,学校建有的合作中心有复旦-北卡联络办公室、北欧中心、奥地利中心、复旦-耶鲁教育合作中心、复旦-BI联络办公室、中瑞复旦学院等机构。

复旦传统

形象标识

?校名

复旦大学(毛体)

复旦大学的前身是马相伯于1902年创办的震旦学院。震旦开学一年多之后,因法国教会势力干预学校教务,篡夺校政,以于右任为首的绝大部分同学愤然退学。 1905年,他们重新拥戴马相伯创立了复旦公学,校名“复旦”便是于右任所取,表示不忘“震旦”之旧,更含复兴中华的意义。

“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中的一篇《虞夏传?卿云歌》。《虞夏传》记载,舜禅让给禹时,“卿云聚,俊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1951年,应陈望道校长之请,毛泽东主席为复旦大学题写校名。复旦接到题名后,放大复制成校门匾额、缩小复制后用于校用信封、信笺、校徽、毕业证书封面等,原迹请荣宝斋精裱后珍藏于校档案馆。

?校徽

校徽

一九一八年,校长李登辉到南洋募集资金十五万银元,在江湾购地七十余亩。一九二零年冬,复旦大学在江湾奠基。从此,学校拥有了永久校址。复旦校徽即根据江湾校区奠基石拓片制作。

学校的标识系统包括题名、徽志等。题名繁体中文“复旦大学”由毛泽东主席题写。徽志为正圆形,内圈正中为小篆繁体中文“复旦”字样,内外圈间为复旦大学英文名称“FUDAN UNIVERSITY”以及建校年份“1905”。目前使用的校徽于1999年申请商标注册,2000-2001年陆续发布认证。校徽为圆形,“复旦”篆书居中,英文名上环绕,创校时间(公元纪年)下环居中。

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

复旦校训

校训:复旦校训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图为李登辉校长题写的校训。

校风:文明、健康、团结、奋发。

学风:刻苦、严谨、求实、创新。

复旦精神: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

?校歌

复旦大学校歌 刘大白作词、丰子恺作曲,创作于1925年 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师生一德精神贯,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交相勉,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声名满,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校歌

?校花

白玉兰,1913年3月,春寒料峭,复旦公学刚刚从吴淞迁入上海西区徐家汇的李公祠。庭院中有数株白玉兰树,师生誉之为“花中君子”,以她为校花。1947年李登辉正式提议白玉兰为复旦校花。

?校庆日

1905年9月14日(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十六日),复旦公学正式开学,1949年以前,复旦一直把这天作为校庆日。1937年3月2日,复旦大学召开校务会议,把5月5日定为校友节。1938年5月5日,复旦大学决定本日为迁北碚“立校纪念日”。自此,校庆日与校友节合二为一。1949年5月27日是上海解放、复旦大学获得新生的日子,后来复旦校务会议通过陈望道校长的提议,把5月27日定为复旦的校庆日。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 务姓 名党委书记 焦扬 党委副书记 袁正宏、刘承功、尹冬梅、许征 党委副书记、校长许宁生常务副校长桂永浩副校长 金力、林尚立、张志勇、周亚明 资料来源:

历任领导

历 任 校 长 姓名任期(解放前)姓名任期(解放后)马相伯 (1905~1906)(1910~1912) 张志让 ------------- 严复 (1906~1907) 陈望道 ------------- 夏敬观 (1907~1909) 苏步青 ------------- 高凤谦 (1909~1910) 谢希德 ------------- 李登辉 ( 1913~1936.7) 华中一 ------------- 唐路园 (1918~1919) 杨福家 ------------- 郭任远 (1924. 7~1925. 3) 王生洪 ------------- 钱新之 (1936. 8~1940. 5) 杨玉良 (2009.1~2014.10) 吴南轩 (1940. 5~1943. 2) 许宁生 (2014.10~) 章益 (1943. 2~1949. 7) ------- ------------- 资料来源:
复旦校友

根据中国校友会网2012中国大学全球亿万富豪校友排行榜:截至2011年,复旦大学拥有46位全球亿万富豪校友、21位中国政界英才校友、83位两院院士和60位杰出社会科学家校友。

美国对其本土大学中外籍学生获得博士学位者(1999-2003)的本科毕业院校的统计数据显示,复旦大学毕业生获得美国学位的有626人,排全球前7位。

历届校友 届数姓名介绍姓名介绍 1901-1910 邵力子 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 陈寅恪 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于右任 著名政治家、教育家 胡敦复 中国数学会早期的组织者 竺可桢 当代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郑桐荪 著名数学家 1911-1920 罗家伦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张志让 当代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 孙越崎 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 徐悲鸿 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1921-1930 陈维稷 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胡寄南 著名心理学家 童第周 卓越的生物学家、教育家 冯德培 中科院院士、神经生理学家 严幼韵 著名外交官 夏征农 中共上海市委书记 陈瑛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 马彦祥 中国戏剧导演、戏剧活动家 1931-1940 王铁崖 中国当代国际法学家 靳以 现代著名作家 钱? 著名传染病学专家 杨国亮 著名皮肤病学家 邹荻帆 当代诗人和翻译家 ------- --------------- 1941-1950 包蕾 现代剧作家、童话作家 李达三 著名华人企业家 袁木 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陈曾焘 著名华人企业家 俞瑾 国家级名老中医 陈至立 原全国会副委员长 1951-1960 洪绂曾 中国农业科学家 李岚清 杰出政治家,艺术家 吴敬琏 著名经济学家 唐家璇 著名外交官 方守贤 中科院院士、加速器物理学家 王启明 中科院院士 胡思得 核武器工程专家 杨福家 中科院院士 1961-1970 江绵恒上海科技大学校长聂辰席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 洪昭光 著名心血管专家 左焕琛 中国农工民主党十三届中央副主席 陆谷孙 《英汉大辞典》主编 周瑞金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文康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 陈至立 全国妇联主席 龚学平 上海市会副主任 陈凯先 中国新医药博士联谊会理事长 朱祖良 全国政协常委 韩启德 中国科协主席 1971-1980 卢新华 当代作家和画家 章晟曼 世界银行副行长 周韶宁 UT斯达康公司总裁 曹景行 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 徐子望 高盛集团(亚洲)区董事总经理 季卫东 摩根士丹利执行董事 张之皓 花期银行商业银行部总经理 孙明春 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哈继铭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蔡洪平 中国民营海外上市之父 邱致中 巴克莱资本亚太区副主席 孟晓犁 哈佛大学研究生院首位华人院长 1981-1990 韩正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 朱民 IMF全球副总裁 瞿秋平 上海银行总行行长 张耀麟 中国平安银行副行长 卢新华 著名作家 范剑青 著名数学家 梁晓声 当代著名作家 张胜友 光明日报出版社副社长 程天权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邵平 中国平安银行行长 谢遐龄 中国哲学、社会学博士生导师 方永刚 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 王子杰 久游网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总裁 曹国伟 新浪董事长 丁磊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李若山 复旦金融期货研究所所长 虹影 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 唐海松 亿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梁建章 携程网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荣海 西安海星集团总裁 陆奇 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1991-2000 丁薛祥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家瑞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 朱敬 盛大在线首席技术官 丁国荣 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 陈天桥 盛大网络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卢志强 中国泛海控股集团董事长 蒋巨峰 原四川省省长 郭申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 秦朔 上海《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胡劲军 上海市文物局局长 张黎刚 爱康网健康科技公司董事长 梁信军 上海英富信息发展公司董事长 汪群斌 上海复星集团总裁 王华庆 中国人民银行纪委书记
获得荣誉

2018年10月,《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榜单》发布,复旦大学排名第六。

杭州中考信息

杭州学校大全

浙江理工大学

杭州成人科技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自考

中国美术学院(国立艺术院)

浙江省电力职工大学

浙江经济管理职工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财经学院

中国计量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浙江华川专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