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
电话 : (010)58909114
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学校简介 :
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一所以法学为主,兼有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为全国72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
学校是"211工程"院校,"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拥有自主设置本科招生专业权的7所院校之一和自主选拔录取本科学生试点工作的28所院校之一。
中国政法大学原名北京政法学院,简称法大或政法大学或中政大,位于北京,有学院路和昌平两个校区,学院路校区位于蓟门桥畔,昌平校区坐落在军都山下。
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20余万人,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国家的几乎所有立法活动,引领着国家法学理论的变革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着国家对外进行法学等领域的学术交流。
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由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清华大学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合并组建的北京政法学院,校名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钱端升先生为首任院长。
1954年,学校迁址至学院路。
文革中学校被停办,文革结束后复办。
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为中国政法大学。
1985年,学校开辟昌平校区新校址。
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进修生院、研究生院三院办学格局。
进修生院后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1997年复又合并于中国政法大学。
2001年底以校长徐显明为首的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成立,中国政法大学就此拉开了第三次创业发展的大幕,在过去的几年中学校相继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办学实力显著提升,学科建设成果显著,社会影响进一步增强。
学校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09年法学一级学科排名中名列第二,在《2011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11年中国大学法学100强中排名第一(不包括政治学、外交学等),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二十五。
50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以"推动中国社会政治进步和法制昌明"、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理想,严谨治学,砥砺人才,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法学领域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是中国法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法学对外交流的中心。
1995年和2002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岚清副总理两次亲临"法大"视察,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高度评价,称"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的最高学府 "。
50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为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国家政治进步和法治昌明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建设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的社会进程中,中国政法大学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2008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法大"视察与学校师生共度五四青年节,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法治理念,称"中国政法大学是我们全国最高的培养法律人才的学府,学校承担着重大而特殊的责任,希望把中国政法大学发展成为培养法律人才的教育中心、培训法律干部的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法律资料中心以及在全民进行普法教育的普法中心。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学校建设成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知名法科强校!
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
创业时期的老照片1952年,刚刚迈入法制建设和政权建设轨道的新中国迫切需要大量新型高级政法人才,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新型高等法学教育向着体系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和中国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期诞生的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地质学院等一批高校一样,已有48年历史的北京大学法律系和清华大学政治系,燕京大学法律系、政治系和辅仁大学社会学系合并组建后诞生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北京政法学院。最初的校舍则坐落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大红楼。1952年11月23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北京政法学院”校名,周恩来总理签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令,任命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钱端升为院长。11月24日,北京政法学院成立典礼在北京大学礼堂举行。以钱端升、雷洁琼、芮沐、王铁崖、费青、吴恩裕、曾炳钧、龚祥瑞、楼邦彦、黄觉非、严景耀、张锡彤、徐敦璋、汪?、阴法鲁、杜汝楫、朱奇武、程筱鹤、余叔通、张国华为代表的一大批学术名家大师汇集学校执掌教鞭,以其非凡的智识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铸就了北京政法学院起步期的辉煌。学校因此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1953年12月,地处北京西郊的学院路41号院(即现今的北京西土城路25号)建成,师生员工陆续由沙滩红楼迁往学院路新校址。1954年,学院由成立时的受高教部和华北行政委员会的双重领导改为由司法部领导。1960年,北京政法学院被国务院列为64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65年,学校改由最高人民法院领导。1970年,学校因“文化大革命“停办。 改革开放
1978年8月5日,中央正式宣布复办北京政法学院。1979年秋,北京政法学院面向全国恢复招生。[1] 198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公安部联合向中央提交《关于迅速筹建中国政法大学、恢复公安学院和迁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的请示报告》,提出以现有的某所重点大学为基础,调进一批优秀教师,另选校址,建设“中国政法大学”,并将其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自此,司法部进行筹备,准备成立“中国政法大学”。1982年,邓小平同志提议将筹办“中国政法大学”作为重要议题讨论,在关于加强政法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要抓紧筹办中国政法大学,把它办成我国政法教育的中心”。198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转了司法部、教育部《关于同意“中国政法大学”成立的正式报告》。1983年5月7日,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大会在公安部大礼堂举行。中央对中国政法大学的定位是:要成为全国政法教育的中心,总结中国法制建设经验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建立完整的中国法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忠于法律、执法如山、刚直不阿的职业道德和革命情操。邓小平同志为学校题写的校名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后,为适应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之需,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学院路41号院已难于适应办学需要。为适应发展的需要,中央决定为学校选址建设新校区并将建设工程列入“第七个五年计划”。经过比较,校址定在北京昌平(今北京府学路27号),这里背依巍巍军都山,距美丽的十三陵水库仅数箭之遥。1986年6月,新校区奠基仪式隆重举行,邓小平同志为学校题写了“中国政法大学”校名。1991年夏,昌平新校区竣工。同年秋,办学主体及工作重点从学院路校区转移到昌平校区。2002年5月,建校50周年庆典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全国会委员长李鹏分别为学校题词祝贺。[2] 2007年5月16日,建校55周年庆典在昌平校区举办,标志着中国政法大学由过去的行业性办学改变为按高等教育的主流标准办学,实现了由单科性向多科性高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由行业性向开放性的历史性转变。[3] 2008年10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在中国政法大学会见了来华访问的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昌平校区大礼堂,李克强同志和巴罗佐主席为中欧法学院揭牌。2012年5月16日,中国政法大学建校60周年大会在昌平校区大礼堂召开。[4] 2012年8月,中国政法大学“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基地”、“涉外法律人才基地”、“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基地”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5] 2013年3月,学校进入中国国家首批“2011计划”建设序列。[6] 2017年9月,学校法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全国会委员长致学校的亲笔信 自建校以来,中国政法大学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从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再到《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的论证、研讨,直至最终通过,国家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诞生和实施,几乎全都存在中国政法大学的身影。[7]
仅从1978年复办至2000年,该校就有1000余人次参加了国家主要立法的论证和起草工作。钱端升教授任“1954年宪法”起草顾问委员会主席,并率领学校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的多位学者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江平教授担任中国民法典起草立法专家小组组长;陈光中教授担任刑事诉讼法修改专家小组组长;巫昌祯教授担任婚姻法修改专家小组组长,学校在共和国重要法律起草和修改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仅2006年一年,学校就受最高人民法院、全国人大法工委、全国会办公厅、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等机构的委托完成了《合伙企业法》、《反洗钱法》、《反垄断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毒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多项法律草案的修改建议稿。[8]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1月,中国政法大学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其他在编科研机构6个;新型研究机构10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1个,其他协同创新中心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证据科学研究院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基地: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人权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其他在编科研机构:比较法学研究院、法与经济学研究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质量评估中心、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公司法与投资保护研究所新型研究机构:资本金融研究院、仲裁研究院、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制度学研究院、国家监察研究院、网络法学研究院、法治经济研究院、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国际法治研究院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与全面依法治国协同创新中心其他协同创新中心: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协同创新中心、知识经济与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人权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法治政府协同创新中心
学术资源
学术论坛
学校开设有博闻论坛、名家论坛、校友论坛、大使论坛等一系列大型学术论坛。
中国政法大学博闻论坛是学校一项历时长久的大型系列学术活动,由中国政法大学校友会赞助、共青团中国政法大学委员会主办、校学生会承办,每一期论坛将邀请全球各领域的顶尖大师、当今时代的领军者作为嘉宾,通过与学生心对心的交谈分享人生传奇,讲述成功圣经。在这里,有巅峰思想的波澜壮阔;在这里,有妙语连珠的非凡智慧。
博闻论坛于2007年开办,已成功举行数十场,邀请到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运动员、政要等各领域的顶尖大师、时代领军者作为嘉宾,为法大学子呈现了一场场思想碰撞的盛宴,不仅提升了学校学术活动的层次,也更好地增进了校园学术文化的氛围。
馆藏资源
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以法律政治类图书为主的图书馆。该馆不仅收录了自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的法律文献与学术著作,还较为全面地收录了自晚清以来的各类法律出版物,包括法典、法规、判例辑纂等。校图书馆分设于学校的学院路校区和昌平校区,其中昌平主校区图书馆分为文渊阁和法渊阁两个分馆。
学术期刊
《政法论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
《比较法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系教育部主管、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人文社科类综合性学术期刊,2007年9月创刊,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哲学家李德顺教授担任主编。
办学规模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1月,中国政法大学下设18个教学单位、共有24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科学技术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国际教育学院
国际交流
截至2018年1月,学校先后与50个国家和地区的235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每年通过各类合作交流项目派出千余名师生赴境外交流学习,聘请三百余名长短期外国专家来校讲学。2008年建立的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在法学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学校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学校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2012年以来,学校先后在英国、罗马尼亚、巴巴多斯建成3所孔子学院。
文化传统
学校标志
校名
毛泽东主席为学校题写的校名1952年10月12日,首任校长钱端升写信给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同志,希望毛泽东主席能为新诞生的北京政法学院题写校名。同年11月1日,林伯渠回信钱端升并表示毛泽东主席已经同意为学校题写校名。11月23日,毛泽东主席的‘北京政法学院’题字送达。这样,毛主席所题写的“北京政法学院”校名就交付使用了。
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为学校亲选校长和新校区以支持学校发展。1985年冬新校区正式破土动工,1986年6月,新校址奠基仪式隆重举行。邓小平同志欣然亲笔题写了“中国政法大学”校名。
校训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八字校训。“厚德”强调为人, “明法”强调为事的规矩、法度,“格物”强调为学,而“致公”强调做人、为事。“厚?”源自《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载物”,意在培养师生优良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政治道德,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是人文精神的凸显。 “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意求师生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用法,以法治天下、建设法治中国为己任。这是法治精神的体现。“格物”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促师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有科学的思维和理性。这是科学精神的写照。 “致公”取法于《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处“致”从“至”,“致公”也为“至公”,出自《管子?形势解》的“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意为师生要坚持和弘扬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有仁爱亲民,献身公益,服务公众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公共精神的张扬。
校徽
中国政法大学校徽中国政法大学校徽设计者为现任北京多样达品牌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的肖红教授。 校徽整体色调为暗红色,与白色背景交错相间,鲜明亮丽。暗红色代表着热情、向上以及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同时也是中国法官袍的前襟配色。外圆圈内上方是邓小平同志亲笔为该校题写的汉字校名,下方为英文校名。标志的主体部分由天平组成,天平的支撑部分被替换为尖顶圈底的剑形图案,既似捍卫公平、正义、法治的宝剑,又似开启知识大门、通往法学最高殿堂的钥匙。宝剑剑柄上的数字“1952”代表了学校的成立时间,天平四周围绕的橄榄枝则寓意和平、友爱。
校花中国政法大学的校花是玉兰花,取其圣洁纯净,庄严清澈,凌寒馨香的特质,象征着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的严肃和人文等学科的温馨,各种学科相辅相成。
校旗中国政法大学校旗为紫禁红旗面,旗面正中为白色中英文校名及校徽,中文为邓小平题写的“中国政法大学”。标准规格为192厘米长、128厘米宽。标识色学校标识色为确定色值的紫禁红,辅助色为白色和橙色。
法大精神
在全体法大人的共同努力中,逐渐积淀了“法治天下,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人文精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和谐发展”的团队精神。
法大的精神有大气、大度和大爱的特质,这些精神已经浓缩在学校“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之中,镌刻在一代代法大人的心底里。在法大精神的熏陶下,法大人形成了独有的特质,那便是“经国纬政、法泽天下”的气度,“经世济民,福泽万邦”的情怀,“公平至上,正义优先”的价值观,“可夺法大名,不泯法大志”、“只向真理低头”的骨气,“凡我在处,便是法大”的身份文化认同等。这种以法治为理想、信仰和目标的使命特质,已经成为鲜明的“法大标识”。
社团活动
中国政法大学优秀的学生社团很多,每年都要举行评选“十佳社团”的活动。主要的社团有中国政法大学准律师协会、英语协会、法通社、法律评论社、峥嵘报社,天空印象美工社、爱心社、农村与法治研究会、万里车协、绿色家园、风云漫画社、青年志愿者协会、西部志愿者协会、摄影协会、数字法大人、户外运动协会、青年爱国协会,学生创业协会等等。[11]
知名校友
自建校以来,该校为全国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纪检监察、司法行政以及其他党政国家机关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中国政法大学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大公检法机关和各大律师事务所,在法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教科研机构几乎全都有法大毕业生的足迹。在2002年3月中央授予的首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法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检察官职衔的获得者中,该校分别有7人和6人获此荣誉,在历次司法部表彰的具有突出贡献的卓越律师称号中,均有该校毕业生的身影。
学界翘楚姓名职务/成就姓名职务/成就王家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郑成思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终身研究员贺卫方北京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王保树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马俊驹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储槐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主要起草者陈瑞华全国十大中青年法学家胡建淼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浙江大学副校长王裕国西南财经大学校长、经济学家王卫国民商经济法学家、全国会特聘专家高鸿均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许章润法理学家陈卫东诉讼法学家、中国法治人物奖获得者马怀德行政法学家、中央纪委特邀监察员曲新久刑法学家薛刚凌行政法学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组成员龙卫球民法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卞建林最高人民检察院高层次检察人才工程导师政界人才
司法机关(省部级以上)姓名职务/成就姓名职务/成就沈德咏最高人民法院常务院长、一级大法官张耕最高人民检察院常务检察长、一级大检察官贺荣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孙谦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王秀红中国女法官协会会长莫文秀中纪委驻最高人民检察院纪检组组长张述元黑龙江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徐明黑龙江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李静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于世平天津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卫彦明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肖声辽宁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邢宝玉内蒙古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周溯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雁飞宁夏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赵郭海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建明山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郑增茂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何素斌 湖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党政机关(省部级以上)姓名职务/成就姓名职务/成就李至伦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第一任部长杨栋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韩长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陈训秋中央综治办主任(正部长级)罗志军江苏省省委书记强卫江西省省委书记袁纯清山西省省委书记郝明金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副部长赵大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副部长袁曙宏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沈春耀全国会副秘书长(正部长级)王胜明全国人大法工委副主任郎胜全国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刘彦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副部长
毕业生担任首批大法官、大检察官时的具体任职姓名时任职务姓名时任职务沈德咏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赵虹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吴家友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陈大豪山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李玉成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索维东吉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李玉臻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鲍绍坤福建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陈旭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郭永运广西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韩云萍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秦醒民海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黑俊英宁夏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律界英才
荣誉称号(司法部评定并授予)总数毕业生担任合伙人以上职务所数所占比例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 115所 39所 33.91% 北京优秀律师事务所50所30所60%
其他领域
企业家、出版业、媒体人、作家姓名职务/成就姓名职务/成就夏华 中华全国青联常委、依文集团董事长陈佐夫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 王广发 北京法政教育集团董事长赵景文 中国中信集团常务董事、副总经理 柯炳? 厦门市优讯高速芯片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楚方《壹读》传媒总裁倪寿明 人民法院报社社长、总编辑王松苗 检察日报社社长、总编辑胡一丁法律出版社总编辑 慕容雪村 著名作家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石亚军校长黄进副书记常保国、高浣月、胡明副校长冯世勇、马怀德、李树忠、于志刚、常保国、徐扬、时建中纪委书记胡明
历任校长
姓名任职时间姓名任职时间钱端升 1952年8月??1958年 曹海波 1979年3月??1982年12月刘复之1983年2月??1984年12月邹瑜1984年12月??1988年6月江平 1988年6月??1990年2月陈光中1992年5月??1994年3月 杨永林 1994年3月??2001年9月 徐显明2001年9月??2009年2月
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中国政法大学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市,设有昌平和学院路两个校区。(中国政法大学并未在任何地区设立分校)
昌平校区是学校的本部所在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中心,坐落在军都山风景区下,为全体本科生、中欧法学院和法律硕士学院一年级等院系所在地。(昌平校区于1985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 “第七个五年计划” 重点建设工程。)
学院路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蓟门桥畔,是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所在地。
中国政法大学校区布局功能地址邮编昌平校区本科生、中欧法学院和法硕学院一年级所在地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102249 学院路校区研究生院所在地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