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山东省 >>东营市 >>东营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电话 :
地址 :
中考网 : 山东省 | 东营市 | 东营区
高考网 : 山东省 | 投票
学校简介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
  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学校始建于1953年,1988年,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行列;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试点高校之一 。
  学校有青岛、东营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4751亩,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总量675.8万册。
  学校设有17个教学院部,设置60个本科专业,10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办学成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经过半个世纪中国石油大

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形成了以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为主,同时开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学校现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博士点,99个硕士点,1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7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建校以来,学校为石油石化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10多万名各类毕业生,涌现出了吴仪、周永康等一大批杰出校友,走出了10多位两院院士,还涌现出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楷模”秦文贵等全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知名的英模人学院组织活动(18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稳固而又广阔的科研市场,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已初步建立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某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现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25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2005年到位科研经费超过1.1亿元。学校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我校骨干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  

学校非常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目前与11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学术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每年都承办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近年来,国际合作办学项目逐步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建校53年来,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学校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按照“高层次,宽领域,外向型”的发展方向,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学校的中期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特色大学。

发展历史

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组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隶属燃料工业部,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

中国石油大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迁至胜利油田所在地??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行列。中国石油大2000年,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管理。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研究生院。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四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华东)立项建设青岛校区。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05年8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2006年10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试点高校之一。

学校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于1953年建校,时称北京石油学院,1969年迁校山东,改称华东石油学院。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有东营、青岛两个校区。两校区校园占地总计4500多亩,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90余万册。建有研究生院、13个教学院部,以及后备军官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专家教师队伍中有两院院士4人,教授、副教授500多人,博士生导师71人,硕士生导师457人。2005年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达到2.1万余人,各类在读研究生5000余人,成人(网络)在册学生3万余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形成了以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为主,同时开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学校现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博士点,99个硕士点,1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7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建校以来,学校为石油石化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10多万名各类毕业生,涌现出了吴仪、周永康等一大批杰出校友,走出了10多位两院院士,还涌现出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楷模”秦文贵等全国知名的英模人物。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稳固而又广阔的科研市场,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已初步建立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某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现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25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2005年到位科研经费超过1.1亿元。学校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我校骨干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学校非常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目前与11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学术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每年都承办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近年来,国际合作办学项目逐步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建校53年来,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学校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按照“高层次,宽领域,外向型”的发展方向,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学校的中期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特色大学。

院系设置
学院名称本科专业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石油工程学院石油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油气工程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环保设备工程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油气储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18]经济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行政管理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化学文学院英语、俄语、法学、汉语言文学、音乐学注: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研究生培养和全校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招收本科生
专业设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园风光

"安全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测绘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电子商务、俄语、法学、工程力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工业设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汉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勘查技术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软件工程、石油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土木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英语、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学、油气储运工程、资源勘查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等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工程力学、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学、热能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工装备与过程控制、环境化工、化工材料、计算机技术与资源信息工程、能源资源与环境地球化学、油气工程力学、石油工程管理

学科建设

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7个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1个学科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10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点,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0个硕士点,另有工商管理硕士、翻译硕士、会计硕士和2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化学工艺、油气储运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业催化。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应用化学、机械电子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工程力学、物理化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地质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化学、地质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70门,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1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石油工业训练中心、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石油工业训练中心、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地球探测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特色专业石油工程、安全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物理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环保设备工程。省级特色专业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物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物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钻井工程、电工电子学、油藏工程。省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电工电子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工程图学、沉积学、程序设计语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构造地质学、钻井工程、工程流体力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机械原理与设计、工程材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计算机文化基础、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油藏工程、物理化学、金工实习、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财务会计学、矿物岩石学、采油工程、大学物理实验、大学体育、化工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油层物理、油气集输、数值计算方法、油田化学、运筹学、经济学、理论物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机械CAD基础、微机原理、油库设计与管理、石油化学、渗流力学、石油工业概论、化工过程流体机械、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基础联合课程(机械制造工程基础、机械制造实习、机械创新设计实践)、电路分析、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普通物理学、石油炼制工程、信号与系统、近代物理实验、工业安全信息化技术基础联合课程(安全工程信息化技术、机电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计算机测控技术综合实践)、建筑材料与施工管理联合课程(工程监理概论、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石油化工容器与设备设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基础联合课程(分离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气藏工程(双语)、市场营销学、英语精读。合作交流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与国内60多家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个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实质合作交流关系。聘请了近百名著名专家、知名人士为学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学术资源

图书馆藏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图书馆藏书总量675.8万册,其中印刷型图书263.8万册、电子型图书412万册,拥有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外文文献数据库、畅想非书资源库、中国石油文献数据库、国研网数据库、皮书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国际教育全文专题数据库、世界名校精品课教育视频资源库、Calis高校教学参考书全文数据库、PQDT博硕士论文文摘数据库、PQDT学位论文全文库、HKMO(港澳博硕)优秀学术全文资源库、中科UMajor大学专业课学习数据库等多种类型的数据库系统。学术期刊《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连续被评为“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在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选中被评为“百种重点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和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连续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期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优秀社科学报”,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组织的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中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石油与能源”栏目被评为“特色栏目”。

实验室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石油测井重点实验室、石油物探重点实验室、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CNPC催化重点实验室、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石油机械工程重点实验室、油气井工程重点实验室、储运工程重点实验室、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重点实验室、化工装备工程重点实验室等招生章程

学校文化
校徽2008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徽确定。校徽以学校的标志性雕塑“创造太阳”的抽象体为核心元素,外环弧形上方为英文标准字校名,下方为学校的建校年份“1953”及中文标准字校名。核心元素“创造太阳”:雕塑的圆球象征太阳,周围的短管道比喻太阳辐射出的万丈光芒,长管道是油气集输管线。人物象征着开发能源、从事高等教育的园丁,她高高举着的是一本厚厚的书,象征着书山有路勤为径,指引万千石大学子在科学的殿堂上勇于攀登。从正面看这个人,她的衣服有个飘带,有两层寓意:一是象征着海上的波浪,二是象征着一层一层的地层,指现今我们的采油是从海上和陆地两个方面进行。雕塑的底座是非常逼真的海上钻井平台的样子。整个雕塑还意味着运用知识能源开发物质能源,创造出一个新的太阳。雕塑的设计思路主要源于老校长杨光华先生倡议,其核心内容是集中展示中国石油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价值理念,即以石油开采和利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石油石化人才培养为己任,以科技知识为国家奉献能源为使命的深刻内涵。雕塑的设计者为前广州雕塑院的院长、著名雕塑家唐大禧先生。校徽字体:校名中文标准字“中国石油大学”为著名书画家范曾手写体。英文标准字“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是Arial字体。校徽色彩:标准色为深蓝色(C100M75Y10K30),是中国石油大学的标准色,代表深厚、稳重、宁静与智慧,寓意中国石油大学浓厚的文化底蕴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并与“惟真惟实”的校训、“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相吻合,蓝色还象征着大海,代表着能源发展的广阔前景。惟真惟实2008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正式确定校训为:惟真惟实。字体为刘炳森手书集成。惟真,是指尊重客观规律,真理至上的意思。它既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执著信念,又是一种不唯书、不唯上,探求事物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文化传统惟实,是指求实、求是之意。做事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务实、扎实、踏实的作风,做人必须具备诚实、朴实、正直、耿直的良好品质。“惟真惟实”是中国石油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追求的集中体现。近六十年来,中国石油大学的数任校领导曾在不同场合,先后提出过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培养模式,其基本内涵和精髓都与“惟真惟实”是一致的。“惟真惟实”所蕴含的追求真理,全面发展的理念和精神,正是中国石油大学所一直坚持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惟真惟实”既是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学校精神的浓缩升华,也是与石油工业光荣传统一脉相承的集体体现。它内蕴着自强不息、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的精神,体现着独有的时代气息。这一精神植根于中国石油大学的深厚文化底蕴中,便形成了以它为核心的,囊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文化传统的石大精神。“惟真惟实”既体现出一种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又体现了中国石油大学“以德育人”的人本观念,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体,既有习承传统之本意,又兼具开拓进取之精神。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1986年在学院的第六次党代会上,把学院的校风概括为“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把学风概括为“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石大精神的核心内容,体现出探求真理、献身真理的科学精神。石大人走过的历史证明,他们正是秉承并弘扬了这一精神和理念。不论客观条件多么艰苦、困难,石大人从未放弃追求真理这一信念,他们孜孜以求,将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将追求真理与献身祖国的石油事业完美的统一起来,既为祖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又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留下坚实的脚印。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石大学子中传承延续,代代相传,历久弥新。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不畏艰苦、顽强奋斗的品质和作风。对于中国石油大学而言,艰苦奋斗意味着,全体石大人要积极倡导它所蕴涵的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百折不挠的旺盛斗志,以攀登科技高峰,加强科技攻关,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毕生力量。五十年来,“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石大学子,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艰苦奋斗的内涵,真正将艰苦奋斗的精神落实到实处,使他们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紧密地结合起来。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石油大学之所以能战胜各种艰难困苦,走过曲折坎坷,不断取得辉煌成就,靠的就是这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校歌《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作词:平原作曲:瞿希贤东方升起了太阳,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放射出万道霞光。祖国的青年学生,头脑清醒,体魄强健,热情充沛,勇敢地冲向科学堡垒,科学堡垒。亲爱的祖国亲爱的党,请让我们把自己的心愿来献上,我们要用双手建设出无数石油基地,我们要使工业的血液流向四面八方。2008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正式确定《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作为校歌。经音乐公司配器处理,由我校艺术系学生演唱,在济南录制完成。《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诞生于1956年初,由著名女作曲家瞿希贤作曲,北京石油学院海燕诗社学生集体作词。当时党中央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北京石油学院的青年学生群情激昂,写下这样的豪迈战歌。现已有56年的历史。《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充分表现了学校发轫初期的历史,表现了我校学子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抒发了石大学子为祖国而战、为石油而战的豪迈气概。歌词充满了阳刚之气,自豪之情,奉献之美,充分表达了历届石大学子的强烈责任感和不懈追求。旋律朝气蓬勃,富有激情,进行曲的速度,特别能激发青年学生的热情、激情、豪情。《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求实稳健,厚重不轻飘,激情豪迈不媚俗,在今天仍有蓬勃的生命力。歌中唱出的追求、理想、心愿,仍然是今天莘莘学子的追求、理想和心愿。务实,是中国石油大学办学风格的写照,也是中国石油大学人才培养的特色。中国石油大学有这样一首激情澎湃的校歌,呼唤激情,激荡豪情,提升热情,伴随着学生勤奋学习,健康成长;伴随着教职工努力工作,敬业奉献;伴随着学校发展进步,创造辉煌。

主要领导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主要领导

姓名职务刘珂党委书记山红红校长、党委常委王勇党委副书记杨茂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孙海峰党委常委、副校长王瑞和党委常委、副校长查明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兆敏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华东党委常委、副校长
知名校友

两院院士1953年建校以来,走出了何国钟、沙国河、汪燮卿、杨启业、王德民、时铭显、郑颖人、王铁冠、袁士义、高德利等25位两院院士。党政领导人吴仪、俞泽猷、王彦、朱家甄、张轰、杨兴富、尹克升、蒋金楚、李毅中、孙晓群、纪明波、吴耀文、卫留成、马富才、周原、孙崇仁、刘玉祥、匡兴华、许立全、李国梁、周海成、陈新发国企高管陈炳骞、牟书令、刘海燕、曹云石、蒋龙生、郑虎、周吉平、肖国庆、曹耀峰、张喜文、王宜林、杨华、王志刚、袁光宇、吴孟飞、王永健、苟三权、王家祥、朱平、张瑞生、宋力航、蔺爱国、石林、黄立功、凌霄、孙龙德、孙波、王治卿、吴恩来、周勇、张召平、薄启亮、钱建华、张国珍、李丕龙、雷典武、王仲林、徐文荣、汪东进、赵平起、李飞龙、桑运超、田军、梁永智、孙焕泉、蒋庆哲、张来斌、山红红、仝兴华、罗维东企业家石秦岭、黄鸣、罗慧来、唐万新、吴建发、谷玉洪、邱武、李建齐、于顺科、刘洪亮、郭希田、郭玉成、陈怀荣、宋国然模范人物王启民:“新时期铁人”。曾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助理。北京石油学院61届。秦文贵:“当代青年的榜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华东石油学院钻井82届。苏永地:“石油科技楷模”,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国资委“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华东石油学院物探85届。李阳:中石化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地质82届。

地址

东营校区: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北一路739号 邮编:257061

青岛校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西路66号邮编:266555

东营中考信息

东营学校大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 语文360网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