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
电话 : 0871-5516256
地址 : 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
学校简介 : 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位于春城昆明。
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1938年,其前身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1946年,组成联大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留昆独立建校,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9年云南师范大学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进行实质性合并办学,重组新的云南师范大学。
建校70年来,学校恪守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10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学校的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李岚清、李铁映、陈至立、彭??云、王汉斌、雷洁琼、费孝通、王志珍、周培源、朱光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教育部长周济、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省长秦光荣等领导先后到学校视察指导。
学校占地面积3680亩,下设21个学院,2个独立学院,5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3个,设有面向全省的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教育干部培训中心等机构。
现有全日制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18000余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15000余人,图书资料242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6亿元。
学校主办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进入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百强之列,为CSSCI来源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全国大学学报中首创《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目前,学校已建成连接各个校区的校园网,规划建设了“万兆主干”的新一代“数字校园”,实现了行政办公、教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图书文献检索、招生、就业等工作的网络化和科学化管理。
经过“七五”至“十五”四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学校共有14个学科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8个学科为省院省校合作共建省级重点学科,3个学科为云南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学科,形成了涵盖文、史、哲、法、教、管、理、工、经济9大学科门类,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文理并重、基础宽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格局。
作为一所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完整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学校拥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学位授予单位,具有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资格,并跻身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24所试点高校行列。
学校秉承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结合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和云南省情,不断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完成了由传统的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由传统师范院校向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两大转型。
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十五”以来有30余部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近三年有45门课件获省部级奖励,承担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15项。
目前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精品课程14门。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校成人高教先进单位”等荣誉,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太阳能质量检测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创新人才基地、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在内的科研机构30余个。
“十五”期间,共承担科研项目1158项,总经费1.84亿元。
2007年,学校对外新增科研经费达2100余万元,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
“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34项,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5项,国家科技基础攻关项目2项,“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计划2项,国家科学基金项目118项,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1项,国家级或重大国际合作项目5项等;共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773部,发表论文8663篇,其中核心刊物2000余篇,被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论文480篇,获得专利授权18件,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82项。
学校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一些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如光催化材料、抽象微分方程理论、SPT电脑测色技术、太阳能利用与开发研究、新型酶制剂开发等研究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十五”期间,成果转让与采用177项,17项技术实现产业化,直接经济效益8689万元。
几代学人的艰苦努力,学校涌现出我国著名元史学家方龄贵、教育心理学家卢?F、数学教育家朱德祥、数学家刘声烈等一批老一辈知名学者。
近年来,学校坚持内培与外引并举,通过实施教师学历高、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高和整体结构优的“三高一优”工程等举措,形成一支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35人,其中,教授216人,副教授37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715人。
教师队伍中有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4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13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主要专家2人等。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中科院院士郭柏灵、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西默? 托平等8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先后被学校聘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凭借多年国际汉语推广的经验和优势,学校先后被教育部和国家汉办确定为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的10所重点大学、中国对东南亚国家进行汉语师资培训的基地、中国——东盟联合办学的大学、国家首批赴海外承办孔子学院的大学、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HSK考试和汉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能力资格考点。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学英语师资培训基地和云南省目前具有对港澳台招生权的两所高校之一,学校还分别与美国佛蒙特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等64所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
学校先后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被人事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被教育部确定为“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单位;连续8年被中宣部等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连续5届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成绩排名全国同类师范院校前10位,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先后获云南省基层党建示范点、“云岭先锋”流动红旗先进基层党组织、人才工作先进单位;2次获得“云南省德育先进集体”,3次获得云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一等奖。
学校的班级、社团和个人也涌现出一批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全国三好生标兵,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以及在雅典、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获得金、银、铜奖牌的运动员。
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云南师范大学确立了立足边疆,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为云南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服务定位,明确了建成师范性、综合化、开放式、有优势的省属重点大学,进入全国省属师范大学先进行列的发展目标,有信心励精图治,不辱使命,为建设一所高质量的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学校简介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位于云南省省会、美丽的春城昆明市,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建设师范大学,是全国免费师范生试点改革的三个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之一。其前身是诞生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46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9年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合并重组云南师范大学。建校70多年来,学校恪守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构建了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教育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20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学校办学资源丰富,占地面积3330亩。下设23个学院。2个独立学院。40余个科研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有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25000余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15000余人,图书资料270余万册,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云南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单位,建有“万兆主干”的新一代“数字校园”。2012年入围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成为中西部24省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之一。
历史沿革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云南师范大学诞生于1938年,其前身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46年,组成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云南师范学院留昆独立建校,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
昆明师范学院时期
1950年,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更名昆明师范学院;1953年,昆明师范学院(地理专业部分)并入贵阳师范学院(今贵州师范大学)。1953年,昆明师范学院(物理、历史、地理、教育等专业部分)并入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1954年,昆明师范学院(矿物地质专业)参与合并组建昆明工学院(昆明理工大学);1959年,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科)改建为云南艺术学院;1965年,昆明师范学院(地理专业部分)并入云南大学;1965年,昆明师范学院(生物专业部分)并入昆明农林学院(今云南农业大学);1962年,云南体育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滇南大学(中文数学物理化学专业)、滇西大学(中文数学物理化学专业)并入昆明师范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时期
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9年,云南师范大学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教育干部培训中心(合署)、云南体育进修学院进行实质性合并办学,重组新的云南师范大学。
办学规模
学科建设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教学资源丰富,拥有文学、史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经济学、艺术10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文理并重、基础宽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格局。云南师范大学有70个本科专业,144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有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等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为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24所试点高校之一。师资力量学校有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教授、副教授686人,拥有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等一批专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中科院院士杨乐、郭柏灵、戴汝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阿马拉通加,美国《纽约时报》前总编、普利策奖评审委员会前任主席西默?托平,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博士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位知名专家被聘为学校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院系设置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高尔夫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国际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马列部)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太阳能研究所)
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办学成果学校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被人事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被教育部评为“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单位;连续10年被中宣部等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连续5届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成绩排名全国同类师范院校前10位,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先后获云南省基层党建示范点、云南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示范点、“云岭先锋”流动红旗先进基层党组织、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德育先进集体。云南师范大学的班级、社团和个人也涌现出一批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全国三好生标兵,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以及在雅典、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获得金、银、铜奖牌的运动员。
学科建设
据学校官网2015年11月信息显示,学校有14个云南省重点学科,8个省院省校合作咨询共建重点学科;2个博士,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等13种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24所试点高校之一。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
学科名称 | 院系 | 负责人 | 心理学教管院卢 浚、 左梦兰、沙毓英 、高德瑞理论计算机科学计信学院刘声烈 、林毓才哲学与民族文化经政学院伍雄武农村能源工程太阳能所王东城、 吕恩荣光学物电学院曾 华汉语言研究文新学院骆小所应用泛函分析数学学院吴鲜环境生物学生科院龚 明、 汪 旭、王政昆金融数学数学学院蒋文江教育学教管院罗黎辉无机化学化工学院傅文浦教育学教管院王 凌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太阳能所夏朝凤地理学旅地学院明庆忠
学术研究
科研设施云南师范大学学校拥有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检中心、太阳能转化-储存材料与器件中英研究开发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创新人才基地、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吉亨?阿玛拉通加院士工作站、云南省创新团队、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中国西南对外开放与边疆安全研究中心、汉藏语研究院、云南研究院、云南华文学院、卜励德美国研究中心、朗宁加拿大研究中心和“中国?昆明泛亚人才教育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及基地。科研成果近几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部重大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重大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100余项,承担其它科技项目1000余项,授权专利100余项,教育部、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云南省等省级以上的成果获奖19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5.2亿。在少数民族哲学、福利文化、群体行为涌现机理及风险辨识、边疆地理、边疆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区域合作与边疆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与边疆社会稳定等研究领域具备了较强的优势。一些金属氧化物纳米线传感阵列测定多种肿瘤标记物的研究、Stokes光谱反演太阳矢量磁场的技术研究及应用、有γ辐射的类星体CCD观测和高能辐射机制研究、非线性分析中的若干障碍问题及相关问题研究、基于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集热器件能量传输转换机理研究、云南西部横断山小型兽类冷适应模式与生存适应对策的研究、镶嵌纳米贵金属颗粒的氧化钡复合薄膜的制备和特性等进入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学术资源图书馆截至2013年7月,全校拥有纸质文献资源约310万册(件),藏书量为省内高校之首。图书馆购置重要的中外文数据库42个,其中,中文数据库有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读秀知识库、国研网等,外文数据库ElsevierSD、SCI、JCR、Wiley、Springerlink、MathSciNet、EBSCO、ProQuest、Gale和国道教育等为核心数据资源。此外,图书馆还购置了139.52万册电子图书,包括方正Apabi、超星、书生之家、金图和维思博文等。建立起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图书馆馆藏有国内唯一专事收藏西南联大文献的“国立西南联大图书特藏室”藏有西南联大时期的珍稀文献6千余册;“西南联大文库”专藏西南联大师生作品和西南联大研究文献1万余册;“古籍特藏室”专藏古籍文献6万余册(包括善本137种2732册);国内知名的“云南当代文学艺术文库”专藏云南当代作家艺术家作品2万余册;“昆明中日交流之窗”专藏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日中交流中心捐赠的日文文献上千册。图书馆还收藏有方志、年鉴等工具书2万余册、《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中华再造善本》、《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民国丛书》、《纳西东巴古籍译注》、《乾隆大藏经》、Gale文学评论系列工具书册等。图书馆还自建特色资源数据库“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书特藏库”、“西南联大文库”、“云南当代文学艺术文库”、“能源环境与生物技术”、“云南民族教育文库”。学术刊物学校主办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进入全国高校文科学报30强之列,为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综合影响因子进入全国同类期刊前40位,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全国大学学报中首创《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综合影响因子在全国同类期刊中排名30位。
文化传统
校训
刚毅坚卓释义:“刚毅”一语最早的完整诠释见于《札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至于“坚卓”一语,源于成语“艰苦卓绝”。其中“坚卓”一语,不是一般用于形容环境条件的“艰苦”,而是人的精神修养的一种境界。“刚毅坚卓”中的“刚毅”要求师生做一个无私无畏的人,即所谓的“无欲则刚”,对物质世界或其他人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主体性,激励人坚忍不拔,刻苦自励,追求真理,创造丰功伟业;“坚卓”则要求人心之坚定,刻苦自励,勤奋学习,卓然成家,但又不慕名利地位,铁骨铮铮;不好为人师,不强为人师,而又谦恭和蔼,待人以诚,循循善诱,能移风易俗,成人之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继续指引我们保持人类的主体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 校徽
云南师范大学校徽如右图所示:释义:云南师范大学校徽标志以三个三角形重叠排列的图形。三个图形分别代表学生、教师、员工,学生要尊师崇真、励志博识;教师要启智树人、修身垂范;员工要律己奉公、勤职重效。这个图形包含着这些道理。同时还有一种含义,象征着学生在这里学习,有老师、员工做坚实的后盾,在生活上和学习可以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象征着学院的未来发展和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这三类人的辛勤汗水。同时也相信,有这样坚强的后盾,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校歌
云南师范大学的校歌沿用了原来西南联大时的校歌,联大校歌的歌词是按《满江红》词牌名创作的,《满江红》极富音乐性,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慷慨激昂,悲壮感人。词牌《满江红》又称《上江虹》,是双调,即分为上阙(八句)和下阙(十句),标准字数是93字(上阙47字,下阙46字),非标准的则有89、91或94字的,每阙的偶数句押韵,标准情况是押入声韵活仄声韵,非标准的押平声韵。联大校歌歌词采用标准的93字,押入声韵。《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作词:冯友兰、作曲:张清常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贞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祈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倭虏复神京,还燕碣。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叶燎原党委副书记、校长蒋永文党委副书记周本贞、陈志青、何伟全副校长曾华、原一川、马力、刘宗立、丁文丽资料来源:2014年9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
历任领导
时期 | 姓名(职务) | 任期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时期黄钰生(院长)1938??1946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时期查良钊(院长)1946??1950昆明师范学院时期徐嘉瑞(师院管委会主任)1950.9??1952.10方章(院长、党组书记)1952.10??1966.5刘御(党委书记)1956.5??1958.9张更生(党委书记)1958.9??1959.9胡泮生(党委书记)1959.9??1965.5李福均(党委书记)1965.5??1966.5王润成(党委书记)1972.10??1975.7李成玉(党委书记)1975.7??1975.12韩放(党委书记)1975.12??1977.1江泉(院长、党委书记)1979.1??1979.11卢浚(院长)1980.4??1983.9张白林(党委书记)1981.2??1983.9云南师范大学时期李祖荫(党委书记)1983.9??1986.12吴积才(校长)1983.9??1991.9叶涛(党委书记)1986.12??1991.9杨和良(党委书记)1991.9??1998.8李存俊(校长)1991.9??1998.8严建(党委书记)1999.1??2003.5伊继东(校长)1999.1??2003.5伊继东(党委书记)2003.5??2011.2
知名校友
联大后
朱德祥、方龄贵、管开云、高德林、顾家杰、郭镇之、王晓福、张娴、吴卫民、熊术新、张田欣、和福生、李治刚(1946-至今,待更新)
联大时期
- 获奖校友
类别 | 姓名 | 备注 |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安徽合肥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1938?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4年获西南联大(清华)硕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85年获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奖,1993年获美国哲学会富兰克林奖,1994年获费城富兰克林学会鲍威尔科学贡献,被誉为20世纪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李政道江苏苏州人,国际著名物学家。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就读,1945~1946年为西南联大物理系学生。1950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64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赵九章浙江吴兴人,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生物地学部委员。郭永怀山东荣成人,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当选为中科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委员。陈芳允浙江黄岩人,无线电电子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屠守锷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曾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希季云南大理人,空间返回技术专家。白族。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曾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杨嘉墀江苏吴江人,空间自动控制专家。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邓稼先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和核武器专家。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他和周光召合写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论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原籍浙江嘉兴,生于北京。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刘东生原籍天津,生于辽宁沈阳。第四纪地质学、古脊椎动物学、环境地质学家。199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环境地质研究的创始人。1969年开创中国环境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2003年2月荣获全国科技最高奖。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新立院校
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1月网传一份《云南师范大学关于部分机构调整的通知》显示,该校党委会议决定“设立马铃薯学院”。该校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对此予以证实,学院的筹备工作正在进行中,但目前还没有挂牌,也没有具体的时间表。[1]
校园环境
云南师范大学校园总面积3030亩,建筑面积1089331平方米,有呈贡主校区和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2个校区。其中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占地383亩,房屋建筑面积247615平米;呈贡主校区占地2647亩,建筑物面积841716平米。云南师范大学呈贡主校区: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邮编:650500。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一二?一大街298号;邮编:65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