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有着辉煌的历史。1922年12月8日,经省长公署批准,以董泽为校长,唐继尧、王九龄为名誉校长的,以创办人云贵总督唐继尧的别号“东大陆主人”为名,以“发展东亚文化,研究西欧学术,造就专才”为宗旨的私立东陆大学正式宣告成立。这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1930年改为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37年4月?1949年8月,著名教育家、数学家、云南弥勒人熊庆来,本着“敬恭桑梓,甘入幽谷”之精神,辞去清华大学理学院代理院长并算术系主任之职,受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之聘,就任云南大学校长,一大批著名学者受聘到校任教,奠定了学校较高的发展基点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开创了云大办学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20世纪40年代,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20世纪五十年代院系调整,部属云南大学一些重要而有特色的系科,如航空、土木、法律、铁道等被划出并入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学院、长沙铁道学院等高校;工、医、农等先后独立建校,并逐步发展为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1958年,云南大学由中央高教部下放云南省管理。1978年,云南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改革开放后,云南大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96年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共19项二级指标全部评定为A,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实施院校,2017年入选中国第一批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1] 。[2] 2018年2月进入国家“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3] 11月,被教育部公示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面向未来,云南大学将继续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开放合作、集成创新,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早日建设成为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3] 世界一流大学。[2]
学校下设27个学院、14个研究机构、1个公共课教学部及2个独立学院,1个附属医院,设有研究生院。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965人,其中专业技术岗位2460人,具有正高职称的445人,具有副高职称的861人,具有博士学位1127人。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6730人,硕士研究生10907人,博士研究生1024人。学校占地面积4363.64亩,分布于呈贡校区和东陆校区,公用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及信息化设备资产总值8.12亿余元,图书馆藏书360余万册。
1999年72名2000年92名(重点大学排名)2001年66名2002年82名2003年85名2004年60名2005年56名2006年68名(声誉排名)2007年85名2008年76名2009年未发布2010年82名2011年84名 可以看出,云南大学综合排名始终位于全国前100名高校,最好的名次是2005年的第56名,最差的名次是2000年的第92名。 云南大学2003年以来在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中国大学排行榜排名位次情况 2003年第58名2004年第42名2005年第45名2006年第58名2007年第64名2008年第58名2009年第62名2010年第64名2011年第67名2012年第63名 2013年第56名2014年第56名 2015年第63名[4] 2016年59名
可以看出,云南大学综合排名始终位于全国前65名高校,最好的名次是2004年的第42名,最差的名次是2011年的第67名。
中国校友会网排行:中国大学星级排名:云南大学2010年为三星级大学,2011年为四星级大学,五星级学科专业:民族学。2012年为中国两岸四地四星级大学,2012年中国大学Nature&Science论文排行榜(第一作者)云南大学名列第12位。2013年为综合研究型四星级中国高水平大学,2013年中国大学Nature&Science论文排行榜(第一作者)云南大学名列第15位,2013年中国大学社会科学奖励排名第23位。2014年为区域研究型四星级中国高水平大学,2014年中国大学学科水平排名第70位。2015年、2016年中国两岸四地四星级大学排行榜云南大学为区域研究型4星级中国高水平大学。[5][6] 2017中国大学排行榜700强第62名4星级大学。[7] 最好大学网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2011年位居总排名第76名,2012年位居总排名第80名,2013年位居总排名第87名,2014年位居总排名第94名,[8] 2015位居总排名第91名,[9] 2016年位居总排名第99名。[10]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推出《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2017年中国一流大学(100强)排行榜云南大学位居第62名。[11]
2013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云南大学进入2013年、2015年数学世界两百强大学。[12] 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长武书连发布的中国大学综合实力100强榜单,云南大学2009年位居第84名,2010年位居第79名,2011年位居第76名,2012年位居第79名,2013年位居第81名(武书连2013中国大学研究生院综合实力排行榜云南大学位居第84名),2014年位居第77名,2015年位居第82名。[12] 2013年5月30日作为世界著名《自然》增刊发布的《2012中国自然出版指数》机构(包括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所有科研机构、大学)排名,云南大学位列第24名。
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QS2009年世界大学排名,云南大学进入亚洲200强,与厦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同排在第151名,在中国大陆大学中并列第23位。(可到AsianUniversityRankings-Top200Universities官方网站查实http://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y-rankings/asian-university-rankings/2008/results)。 其中单项排名:studenttofacultyratio(学生与老师比)亚洲第16名,中国含港澳台地区第5名;InternationalStudentReview(国际学生评价)亚洲163名,中国大陆高校第22名;citationsperpaper(单篇论文被引用次数)亚洲第177名,中国大陆第15名;InternationalFacultyReview(外籍教师评价)亚洲166名,中国大陆第22名。
QS2012年亚洲大学排行,云南大学列中国大陆大学排名第52名。QS2013年亚洲大学排行,云南大学并列亚洲第181名,与北京邮电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并列中国大陆大学第42名。QS2014年亚洲大学排行,云南大学并列亚洲第201名。[13]
2013年2月7日公布的最新版基于互联网的世界大学排名(RankingWebofUniversities),云南大学位列世界第733位(其中影响力排名世界第373位),亚洲第137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43位。这次的指标体系与过去不一样,分为活跃性与影响力两类指标,各占50%权重。 2013年5月30日作为世界著名《自然》增刊发布的亚太地区研究机构、大学2012年生命科学排名,云南大学位列第53名。2012年亚太地区有nature文章发表的747家亚太地区研究机构、大学排名,云南大学位列第79名。自2012年9月24日到2013年9月23日中国学术机构《自然》发表指数,云南大学名列第34名。2015年1月自然出版集团推出了有关中国的一期特别增刊“2014中国自然指数”。数据显示,云南大学2013年在自然指数刊物上共发表论文27篇,加权分值计数法指数11.39,比2012年增长54.9%,在全国科研机构与高校中排名第65位、川渝滇黔桂西南五省区市第4位、全省第1位。在生命科学前50名研究机构中,云南大学排名全国第47位、川渝滇黔桂西南五省区市第3位、全省第1位。在《自然》和《科学》杂志前几名研究机构中,云南大学排名全国第15位、高校第9位。
汤森路透2017年3月10日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200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WebofScience数据库的SCI、SSCI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共有5460个研究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云南大学由3个学科进入。[14]
云南大学建校伊始,即以“扬文化之波,播科学之种”为追求,视学术创新为学校发展之动力。近十年来,学校大力发扬重学术的办学传统,推行学术兴校,科研平台建设、获取科研项目、经费和科研奖励、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近年来,学校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6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等多项国家级大奖。有4篇论文发表于世界著名学术刊物《Nature》、《Science》。学校主办有《思想战线》 、 《云南大学学报》文、理科版等学术刊物,其中,《思想战线》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十一种名刊,成为全国地方高校进入教育部首批名刊工程的学术刊物。学校积极主动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修建“中缅油气管道”的咨询报告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并付诸实施,“跨境生态安全和国际河流研究”成果为水资源问题和国际河流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生态修复和污染河流治理”、“阳宗海砷污染治理”、“滇池流域面源污染调查与控制”等研究成果在高原湖泊治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云南大学圆满举办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大会发表的《昆明宣言》标志着我国在该学术领域赢得宝贵的话语权。
直属科研单位: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云南大学高教研究院 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云南大学西边中心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云南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云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云南大学自然资源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云南省电子计算中心
自1922年12月建校以来,云南大学共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近10万人。以基础扎实、学风严谨、知识广博、务实进取而享誉省内外的云大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近几年来,根据云大“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结合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提出并实践着适应与创新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确立了“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构建以教育观念、目标规格、课程体系及运作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遵照“自尊 致知 正义 力行”的校训,造就博专高精兼备、德智体美同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四有”人才。云南大学设立20余项约2000万元的各类奖学金,截止2010年12月奖励学生15000余人次,投入助困经费1.5亿元,受助学生20余万人次。
2010年,云南大学留学生总量已达到1700人次,比“十一五”前翻了3倍多,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学历学位生数达347人,各类政府奖学金学生招生已逾350人。在汉语国际推广中,学校从2006年在孟加拉国设立云南省第一所孔子学院至今,已在伊朗和缅甸分别设立了1所孔子学院(堂),占全省总数五分之三。中美“1+2+1”人才培养项目派出学生人数,在“十一五”期间翻了3倍。2009年新开创的“中加2+2,2+3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两届学生已招生200余人。学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诸多领域进入“国家队”行列。包括进入教育部国家政府奖学金院校,成为教育部自主招收来华留学生的院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10个“教育援外基地”之一,并成功举办了七次援外项目,被国家外专局授予全国11个软件人才(国际)培养基地之一。2010年,学校成功举办的“东亚10+6高等教育合作论坛”,成为我国第一个在东亚峰会框架下举办的教育论坛。云南大学基金会是全国大学基金常务理事单位。云南大学基金会已发展到有近七十位海内外董事,他们为云大捐款捐物,献计献策,牵线搭桥,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近五年来,云南大学先后与美、英、俄、日、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交流关系,派出了200余人赴国(境)外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成功举办了十余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云大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国际学术交流比较活跃的大学之一。
据2018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4个省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工程实验室,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3项,国家级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以及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1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学决策咨询研究中心,1个“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中非结对学术机构,1个省级研究中心,7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云南大学各时期任教和毕业并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校友或教授名单(截止2010年12月,排名不分先后):冯景兰院士,地质学家 ,1940年8月-1942年7月为云大采矿专修科主任,1941年12月-1942年7月聘为云大矿冶系教授兼工学院院长,1942年下学期为云大农学院讲授“地质学”,1943年4月-7月为土木系兼任教授,讲授“工程地质”,每周2小时,1945年4月兼任矿冶系教授,每周授课4小时。 陈省身院士.数学家 ,1938年8月-1939年2月被聘为云大数学系兼任讲师,1938年12月-1939年2月为云大讲授“高等几何”,每周3小时,1942年9月-1943年6月再次聘为云大数学系讲师,授课每周2小时,1942年上学期,为数学系四年级,每周讲授2小时“非欧几何”,1943年6月29日-7月5日他负责“高等几何”的毕业考试。 冯友兰院士.哲学家,1941.11-1942.4被聘为讲师
华罗庚院士.数学家,1938年12月-1939年2月为云大讲授“数论”,每周2小时,1942年9月-1943年6月聘为数学系兼任讲师,每周授课2小时,1943年6月29日-7月5日毕业考试,他负责“数论”,1943年8月-1944年7月再次受聘,1944年9月为数学系兼任教授,1944年8月-1945年7月为“龙氏讲座”教授,每周授课3小时。
顾颉刚院士.史学家,1938.6-1939聘为文史系教授,任《中国古代史》教师。
金善宝院士.小麦育种专家,1945年7月-1946年7月聘为云大农学院教授,每周授课9-12小时,讲授“特用作物”,1946年8月-1947年7月续聘为农学院教授。 吕叔湘院士,1938年10月到云大,聘为文法学院、矿冶专修科副教授。
彭桓武院士核物理学家 ,1938到云大任教,1946底聘为物理系教授,1948他离开云大后多次到云大讲学 秦仁昌院士蕨类植物学家,1945年12月被聘为云大森林学系教授,每周授课9-12小时,1946年被聘为云大毕业考试委员会委员,1947年为云大招生委员会委员、农学院农场设计委员会委员、农学院季刊编辑委员会委员,每周讲授“植物分类学”3小时,1948年仍为云大教授。1956年云南大学农学院一级教授。汤用彤院士哲学家,早年被聘为云大教师,每周授课2小时。他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 20世纪40年代被聘为云大教授
钱临照院士 物理学家,1944年聘为云大医学院兼任教授,每周授课4小时,讲授“物理学”,1945年9月-1946年6月再次被聘为兼任教授,每周授课4小时。汤培松院士,20世纪40年代被聘为云大农学院兼任教授。当年他在云大农学院每周授课3小时,在第3次农事农林专题讲座中,他的讲演题目一是“生物学与农学”,二是“国人之学养与战后农业生产问题”。 吴晗院士,1941.10-1942.7被聘为文史系讲师,后聘为文史系教授。1937年9月到云大,住在南仓街白果巷4号,1939年聘为云大文史系教授,每周授课3小时,为云大文史系教授,曾讲授“史学概论”、“明清史”、“中国通史”。
吴征镒院士植物学家,1944.10-1945.6被聘为生物系兼任讲师,每周授课2小时。徐仁院士古生物学家,1939.8被聘为生物系专任讲师,1941-1943聘为生物系副教授。住青莲街学识巷1号,1941-1942年为副教授,1942年8月-1943年8月聘为生物系副教授,1943年派往印度未成行,继续留在学校任教,1943年6月29日-7月5日他负责“普通植物”、“种子植物形态”等课程的毕业考试。 张青莲院士,1943被聘为理化系兼任教师。1943年6月29日-7月5日他负责“高等无机化学”的毕业考试。 余德浚院士 ,1939年8月为云大专任讲师,住黑龙潭。1946年聘为副教授,1948年仍在云大任副教授 。曾昭伦院士化学家,1943-1944为云大兼任讲师,后被聘为教授。吴中伦院士,1945年在云大农学院任教,讲授林学。 赵忠尧院士物理学家 ,1937.6-1938.8被聘为云大理化系教授,在云大教《普通物理》课程。 .郑万钧院士 ,1939年12月被聘为云大森林系教授兼系主任,1940年9月-1941年6月再次被聘为森林系兼任教授,1942年8月-1943年7月聘为森林系教授,1942年下学期在农学院讲授“森林地理”课,1943年8月-1946年7月再次聘为森林系教授兼系主任。 严志达院士 ,1941-1946年在云大数学系任教。 袁见齐院士,1939年3月-1940年7月任云大矿冶系讲师。
郭令智院士,1939-1940年任云大矿冶系任助教,担任《普通地质学》、《光性矿物学》的教学和野外实习辅导。
许杰院士,1942年被聘为云大教授,讲授地质学。 钱令希院士,力学家,1942-1943年被聘为云大土木系教师。孟宪民院士 ,1947年任云大工学院教授兼院长。 冯兴德院士 ,1938年在云大理化系任教。
陈茹玉院士,著名化学家。1944年-1946年,在国立云南大学矿冶系任教。
殷之文院士,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毕业于云大矿冶系。 徐祖耀院士,上海交大材料学院教授,1942年毕业于矿冶系。
戴永年院士化工冶金材料学家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1951年毕业于云大冶金系。
张国成院士化工冶金材料学家,北京有色金属研究员,1952年考入云大,1956年从昆工有色金属专业毕业。陈景院士化工冶金材料学家 ,1958年毕业于化学系,原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研究员,现已全职担任云南大学教授。 孙汉董院士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家,1962年毕业于化学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胡永康院士化工冶金材料学家,1961年毕业于化学系,抚顺石油研究院研究员。 严济慈院士物理学家 ,原云大物理系教授。 陈达院士社会学家 ,原云大文史系教授。
周俊院士,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云南大学特聘教授。
张亚平院士,生物学家,云南大学特聘教授,云南大学名誉校长。
黄润乾院士,天体物理学家,云南大学特聘教授。
刘文典,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1943年,因故被西南联大解聘,转而执教国立云南大学文史系。新中国后,刘文典继续在云南大学任教,直至去世。先后开设“温李诗”、“杜诗研究”等课程,还主持杜甫研究室,被评为国家一级教授。
至公堂冯友兰,哲学家、哲学史家。曾于1941年11月至1942年4月执教于云南大学,给云大学子带来了颇为有益的启迪,为云大的学科建设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费孝通,社会活动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1938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主持云南大学和燕京大学合办的社会学研究室。1940年~1945年任国立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 吴文藻,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1938年在国立云南大学任教,《社会学》教师。 1939年创立国立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并建立了燕京大学和云南大学合作的实地调查站。 王明贞,女,物理学家。对统计物理学,尤其是玻耳兹曼方程和布朗运动有深入系统的研究。首次独立地从福克?普朗克(Fokker-Planck)方程和克雷默(Kramers)方程中推导出自由粒子和简单谐振子的布朗运动。与导师G.E.乌伦贝克(Uhlenbeck)合作写成“布朗运动的理论”一文。此文至今一直作为了解和研究布朗运动最主要参考文献之一。1947~1949年在国立云南大学物理系任教授。 楚图南,作家、文学翻译家、书法家。整整抗战八年,楚图南始终以国立云南大学教授的公开身份,积极投身于昆明的抗日救亡运动,成为云南省民盟的重要领导人和云南文化教育界抗日救亡活动以及昆明民主运动的重要组织者、领导者之一。任云南大学《大一国文》教师。 白寿彝,著名史学家、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专家。1940年后任国立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其间,曾创办《伊斯兰》,主编《月华》、《云南清真铎报》等杂志,同时深入乡村了解回族风俗民情,探讨研究回族发展历史。 庄圻泰,数学家。致力于复分析的研究与教学,在亚纯函数的值分布与正规族理论方面取得众多优秀成果。1939年11月从法国留学回到祖国,受国立云南大学熊庆来教授之约,到昆明任云大数学系副教授,一年后转为教授。他在国立云南大学工作一直到1946年,此间他曾讲授微积分、复变函数以及微分方程论等多门课程。由于缺乏教材,他不顾身患疾病,经常连夜编写讲义,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同时,他的研究工作也未中断。 翁独健,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1939年10月-1940年9月在国立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 姜亮夫,一代国学宗师,中国当代著名的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1940年任云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2年3月,熊庆来校长聘姜亮夫为国立云南大学文法学院院长。1949年4月,姜亮夫被云南省主席卢汉任命为云南省教育厅长,9月9日,卢汉发动“九?九整肃”,姜亮夫为“云南大学整理委员会”整肃委员,10月兼任云南大学校长。 施蛰存,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1939-1943年任教国立云南大学,编撰《中国文学史》、《散文源流》等教材。著有散文《怀念云南大学》。 林同济,研究莎士比亚的著名学者。1937年至1942年任云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纳忠,中国阿拉伯语界一代宗师、中国阿拉伯史学泰斗、著名的世纪学人。1940年-1958年任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方国瑜,当代著名社会科学家、教育家。云南地方史、西南民族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被誉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成为云南学术史上的一代大师。1936年9月起直至逝世在云南大学任教,历任国立云南大学文史系教授、文史系主任、文法学院院长,兼任云南省通志馆编审、审定、续修之职。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吴富恒,著名教育家。1943年-1947年1月在国立云南大学任教授,1944年筹建云南大学英语系,任系主任。1945年,“一二?一”惨案爆发,昆明市各大中学校教师发表了“罢课宣言”,吴富恒和他未来的妻子、已经毕业任教的陆凡均在上面签了名。
南怀瑾,著名文化学者,国学大师。1945-1947年在国立云南大学任教,其间短期讲学于四川大学。
严楚江,著名植物形态学家,长期从事植物学和植物形态学的教学和研究。1937年七七事变后,到云南大学任教,兼任生物系系主任,任《植物学》教师。
瞿同祖,著名历史学家。1939年应吴文藻和费孝通邀请,到云南大学任教至1945年春,任社会、政经、法律三系讲师,后升任副教授、教授,开设“中国经济史”、“中国社会史”及“中国法制史”三门课程。1944年兼任西南联合大学讲师,在此期间,撰写了《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从法律和社会的角度研究中国历史。[15]
张若名,中国第一个留法女博士,周恩来初恋女友。 1948年4月,张若名与杨?接受熊庆来校长之邀,到国立云南大学执教,张若名任中文系教授,主讲“世界文学史”和“文艺理论”,同时在外语系讲授法语课程。新中国成立后,她建立了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担任室主任。她在云大执教10年,严谨治学,诲人不倦,对青年教师和学生,总是给予真诚而谦和的教诲。
欧阳坚、陈舜、吴晓青、杨崇勇、龙志毅、王广宪、杨维骏、董治良、田成有、孟苏铁、程英萱、倪慧芳、牛绍尧、梁公卿、王义明、卢邦正、黄维彬、高晓宇、孟继尧、刘披云、张祖林、刘东、熊清华、段跃庆、岳跃生、吴松、李小平、李文荣、解毅、何华、何金平、张纪域、黄建国、张耕、饶南湖、高劲松、任远征、雷瑞、景绚、张笑春
刘尧汉、吴持恭、乔传藻、周春晖、邓启耀、庄圻泰、于坚、丁中江、孙开泰、何景熙、刘兰兮、邓贤、谭本馗、朱晓阳、李绍荣、苏琪、施传刚、刀世勋、张文勋、王学仁、于安黎、尤中、张洪彬、段昌群、俞立、王世普、晏奎、管彦波、文庄、丁崇明、屈野、夏勇、徐静琳、林?、熊伟、潘建新、尹晓冰、刘鸿武、雷平阳、汪戎、林超民、魏骁勇、邢铁、曹兴权、汪振军、黄纯艳、王兴国、李玮、谭君强、吴国柱、秦潞山、秦勇、吕正红、毛月波、杜道明、杨光汉、李作新、刘邦瑞、郭平欣、王汝丰、戴建国、肖锋、刘兰兮、范可、侯绍庄
郭振宇、王?、李践、保明虎、何道峰、王家琪、孙炯、刘胡乐、张荣鼎、王明辉、任树录、张丽荣、洪志华、邹家驹、雷坚、程征、李永泉、管彦中、杜鸥、李伍波、陈喧、黄文建、陈鸿睿
傅聪、时佩璞、彭桂萼、熊汝霖、苏升乾、赵浩如、胡廷武、吴文光、李家华、王蓝、郝跃骏、肖文飞、陈锦、袁晓岑、施柳屹、董石才、杨德云、何真、李必雨
云大精神:会泽百家,至公天下。
“会泽百家”意指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百家争鸣、融合创新;
“至公天下”,意在以天下为公,求“公在天下”。
这是大学精神在教育观念、办学思路、发展目标、教学理念、治校之道中的体现,现已形成云南大学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集中体现为会泽百家的学术传统、至公天下的爱国传统、艰苦奋斗的创业传统以及与之相呼应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追求自由的民主精神、负重进取的自强精神。耸立在云南大学校园内的会泽院、至公堂,既是这种传统与精神的历史见证,又是其时代标识。
东陆大学成之,唐继尧为之作校训四,如下:自尊志学而立,健以自强。不偏不倚,毋怠毋荒。世方万变,我自抱一。高乃自危,立乃毋踬。致知子与有言,立乎其大。大者先立,天君自泰。何以致之,在致良知。良知吾心,吾心乃师。正义履蹈正谊,罔涉回邪。耿介拨俗,尽扫浮夸。廉隅外砺,诗书内华。不折不挠,凛然孔嘉。力行非知之艰,行之维艰。知行合一,允矣名言。庄敬曰强,同撑大厦,愿持此言,质诸天下。这八字校训,“自尊”谓心态,“致知”求学,“正义”谈道德,“力行”求实践,其下的四首四言诗,系唐氏之注也。校刊颁行,唐氏还作了《序》文。序中称“民国十二年,东陆大学成。继尧以兴学育才,?厥始,图厥终,辅之翼之,启之迪之,乃述所学为校训。”可见,校训中有唐继尧自己的投影在。唐氏述其学历:“自幼蒙家书,服膺《传习录》,少长读,《文成全书》,及理学宗传,明儒学案诸名著,窃窃奉之以为宗。比来……盖信自治治人,王(阳明)学最为直捷……以致良知为师,以知行合一为归。”当然,历史已当21世纪,唐氏还以为要“加之以物质之以世界文化”,以“阐旧学以培新知,造通才而应世变”不乏“与时俱进”的色彩。
云大校歌(赵元任曲熊庆来词)
1938年11月24日,云南大学举行改为国立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云大改国立,的确可称为云南大学的一个新纪元。就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熊庆来心中的激情难以遏止,以他深厚的古文功底,挥毫为自己深深热爱着的云南大学写下了校歌:太华巍巍,拔海千寻;滇池淼淼,万山为襟。卓哉吾校,其与同高深。北极低悬赤道近,节候宜物复宜人。四时读书好,探研境界更无垠。努力求新,以作我民;努力求真,文明允臻。以作我民,文明允臻。这首校歌气魄宏大,意境高远,格调庄重。以昆明的地势气候起笔,以国立云大的办学宗旨作结,催人奋发,促人上进,充满了朝气蓬勃的精神,洋溢着云南学人的自豪之情。校歌倾注了熊庆来对云大的热爱和希望,反映了他“求新”、“求真”的办学思想。然后,这首校歌由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到昆明的对音乐颇有造诣的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和作曲家赵元任研究员谱曲。自此,由熊庆来亲自写词的这首校歌就在云大校园中传唱开了。随着这精神饱满、乐观向上的旋律,云大的莘莘学子在心中体会着歌词的意义,思考着歌词的内涵???巍巍西山傲然卓立,茫茫滇池胸襟宽广。我们优秀的云南大学,学海吞吐,兼收并容,像西山一样,如滇池一般。在这海拔极高的云南高原上,北极星都仿佛“低悬”于上空;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赤道与我们距离都要近一些。我们云南气候那么温和,物产那么丰饶,一年四季都是我们学生读书的好时光,探索研究是无止境的。我们要刻苦学习新知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才;我们要奋力追求科学真理,达到世界先进国家的科学水平。成为民族优秀的人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是我们的目标,就是我们的希望!
1937-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民族教育文化免遭毁灭和以学术救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昆明,于1938年4月共同组成西南联合大学。联大在滇8年,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而且使中国学界的顶尖大师云集昆明,与云南师生同甘苦、共患难,交融互动,把大学问家的风范言传身教到云南,促进了云南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与联大一墙之隔的云南大学,更是受益匪浅。在共同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对敌斗争中,营造了浓厚的学术风气,活跃了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使云南大学在抗战胜利后,即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闻名的一所名牌大学。
在熊庆来的领导下,云南大学广延名师。西南联大在滇,汇集了众多一流的专家、教授和学者,云大紧紧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采用借聘、兼任、讲座或讲学等诸多方式将这些专家、教授请进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教师队伍。当时云大《文史学系科目分类及近年担任教师表》中所列开出的课程,开课教师和领薪表中的教师,大都是联大的教授。1939年从联大聘请到云大任教的文史方面专家有郑天挺、胡小石、白寿彝;数学方面有华罗庚、朱德祥、庄圻泰、何衍?;采矿方面有石充、熊秉信;社会人类学方面有许娘光、陈达、潘光旦、李树青、倪中方;政治学有潘大逵;地质学家冯景兰;物理学有彭桓武;土木工程有王绍曾;农林有王世中、林成耀等。1942年3月27日云大聘请联大胡小石任云大文法学院院长,开设《历代诗选》及《杜诗》课程,1943年l2月l7日胡小石受聘云大龙氏讲座。联大著名教授吴晗到云大讲授《明史》,云大的各体文习作课程由吴晗、胡小石承担。此外,云大聘联大赵忠尧讲授《普通物理》,聘华罗庚到云大开设《数论》等课程;联大的王赣愚、陈员谷等到云大长期授课,其中陈员谷终生留任云大;联大的闻一多、徐毓丹等教授也经常受聘在云大短期讲课。抗战胜利后,联大的一批教授如陈寅恪、刘文典、闻一多、王力、游国恩、钱穆、张荫麟、向达、吴晗、罗隆基、唐兰、秦瓒、吴泽霖等十余人留任于云大。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从联大聘请到云大任教的知名学者,约在50人以上。抗战期间云大专任教授最多的时候达到了187人,兼任教授40多人。人才之多,质量之高,在云大历史上达到了鼎盛,云大成为了与联大同享盛名的著名专家、学者荟萃之地。
与此同时,云大的一些知名学者也被联大聘请去任教和互换代课。1938年12月5日云大中文系教授闻宥与联大教授罗庸交换代课,闻宥承担联大《印支语研究》课程,罗庸则承担云大《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课程,1939年4月,联大借聘云大姜立夫讲授《微分L何学》;1939年10月,云大教授陶云逵被联大社会学系聘为教授,承担《普通人类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于1942年兼任南开大学边疆人文研究室主任,领导开展边疆人文研究室的工作。1939年,费孝通也被联大社会学系先后聘请为副教授和教授,开展教学工作。当时,费孝通、闻一多、陶云逵、闻宥等教授成为云大与联大共同的工作人员。另外,当时两校不仅教师互换开展教学工作,两校的学生也互相听课,得了不少教益。
联大和云大还联合开展师资培训等教学活动,共同组建联大师范学院。联大曾在1938年暑假与云大等联合举办过中等学校在职教师暑假讲习会,并于1939年办过一年制的在职进修班,后来又举办过为期3个月的中学理化教员实验讲习班,并发给实验器材。1938年联大师范学院正式成立时,国立云南大学教育学系同时撤销,并入到联大师范学院。这些记载证明了联大的师范学院是在合并了云大教育学系的基础上成立的,云大与联大的师范学院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云大和联大在其他教学活动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赢发展。云大不仅从联大聘请教师,为云大由省立改国立创造条件,领导层之间也交往甚密。1938年6月,教育部聘请蒋梦麟、张伯苓、梅贻琦、熊庆来等共为云大由省立改国立筹备委员。国立云南大学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时,蒋梦麟、梅贻琦亲自到会,并由蒋梦麟主持。两校领导精诚携手,为云大共铸未来,使云大终于1938年7月1日改为国立云南大学,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另外,联大校长蒋梦麟来滇前即致信云大熊庆来校长,请他代觅校址。据《云南大学志》载:(西南联大校址)“现(1938年2月)已初步觅定,矣蒋梦麟校长抵滇,即可决定”。而云大原农新村,师大卫生科一片,则是当时借给联大的;云大校长熊庆来还在《云南日报》上刊文《后方文化事业与抗战救国》,吁求政府对迁来后方的学术和文化研究机关以保护和方便;重视我国善本书籍之重刊,“以谋保存一部分国粹,于后方厚植文化根基”,这当然有为联大启辟铺垫之美意。另据《云南大学志?总述》记载,1945年7月27~29日,联大与云大还联合招考新生,会同阅卷,在8月15日同时放榜,联合开展招生工作。
此外,联大结束北返时,将自己的部分研究机构交由云大接办继续开展研究,一些研究设备也留给云大继续使用,促进了云大的科学研究。成立于1939年春以造就具有精确电讯知识及实地通讯技能的技术人才为宗旨的原联大电讯专修科,在联大结束北返后,于1946年秋拔由云大接办;原白龙潭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在其复员后,也将其五尺风洞及全部附带设备,交付云大航空工程学系保管并使用。
周恩来总理1955年4月视察云南大学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出席亚非会议的前夕抵达昆明。4月10日,周总理亲临云南大学视察,看望了教师和学生,指示“把云南大学办成一所能体现边疆文化的大学,着重加强民族问题和生物资源利用问题的研究”,为云大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正是在这一天,细心的周总理见云大尚无大型图书馆,当即表示应予以支持。未几,政府便拨款相助,于1965年建成云大图书馆。后已迁至逸夫楼,建成了藏书120万册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库。但人们不能忘记周总理的亲切关怀,给此楼取名“怀周院”,以缅怀周总理对云大的嘉情美意。 随后,彭德怀、贺龙、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先后来云大视察和指导,给云大师生员工以巨大鼓舞。 1993年云南大学70周年校庆之际,时任中共中央的江泽民同志和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分别题词:“发扬优良传统,立足祖国边疆,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科技兴滇,教育为本”,肯定了云南大学多年来的巨大成绩、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员工建设云大的信心和决心。1998年5月2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亲临云大视察,再次对云大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云大“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蒋介石与云南大学是云大校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已有学者对之做过论述。1935年5月民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在云南大学会泽院住过12天。蒋介石第一次巡视云南,其行辕安置在云大,对云大有很重大的影响。蒋介石在1935年5月15日召见云南大学校长何瑶时,曾感叹云大经费太少,并表示嘱请中法庚款补助云大。作为云南省主席的龙云也明嘹,要治理好云南,办好云南大学是一个关键。但基于云南本省财力等方面的限制,云大的发展甚是困难,只有向中央申请将省立云南大学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1936年2月18日,龙云电函蒋介石请求把省立云南大学改为国立。蒋介石在6月20日给龙云的答复是:已电教育部核办矣。显然,云南大学成为国立是直接受到民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的重视的。
昆明中考信息
昆明学校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