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陕西省 >>延安市 >> >>延安大学
延安大学
电话 : 0911-2332050
地址 : 中国陕西延安市杨家岭
中考网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高考网 : 陕西省 | 投票
学校简介 :   延安大学坐落在革命圣地延安,是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194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吴玉章任校长。
  1943年至1944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和行政学院相继并入,其历史可以上溯到1937年。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延安大学努力贯彻学以致用的方针,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繁荣和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特殊的政治地位。
  建校70多年来,学校的建设发展受到了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创建伊始,中共中央政治局两次召开会议,讨论并成立延安大学。
  毛泽东同志亲自确定校名,并多次去学校参加开学典礼和做报告。
  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叶剑英、陈毅、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视察学校工作;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中批示要把延大办大办好;198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亲自过问延大建设,将延大列为“八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院校;1998年,江泽民、李鹏同志为延大建校60周年题词;2004年,延安大学建设发展再次引起了新一届中央领导的关注,胡锦涛亲笔批示支持办好延安大学。
   70年来,延安大学秉承“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立足陕北,面向陕西、西部,辐射全国,多层次、多规格培养革命和建设需要的人才,多形式、全方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延安大学现已发展成为国内有较高知名度,为国家和老区建设做出特殊贡献的综合大学。
   学校现设16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和3所附属医院,49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医、教、经、管、史、法、农等10个学科门类。
  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 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2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名牌专业3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4个。
  学校还设有中共党史研究院、延安学研究院、陕北历史文化研究院、陕北能源化工研究院、陕北区域经济研究院、陕北地方病研究院等40多个科研机构;办有《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医学科学版、教育科学版)。
   学校现有教职工1400多人,教师835人,其中教授105人,副教授203人,博士41人,硕士293人;硕士生导师15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及资助计划入选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入选专家4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4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3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此外,学校还聘请了150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授。
   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有全日制在校生17495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15686人,硕士研究生421人。
  近年来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一直保持在91%以上,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1%以上。
  有教学科研实验室32个、语音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座位数5292 个,教学用计算机1346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881.61万元。
  图书馆藏书142万册,订有中、外文期刊3000多种。
  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各校区的千兆光纤互连,建成了集教学、科研、管理为一体的校园网络。
  建有1个可容纳2万名观众的全塑胶体育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10多项。
  近三年,承担省级教改项目13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获批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名牌专业1个;出版教材及专著70部。
  近三年来,申请获准9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个省级重点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376篇,其中权威期刊和SCI、 EI、ISTP收录96篇、核心期刊643篇,33项获得省、厅级优秀研究成果奖。
   延安大学是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大学生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和教育部机关党校培训基地。
  学校依托六大教育基地,创办“窑洞大学”和“泽东干部学院”,充分发挥面向全国的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功能,使其成为新时期延安精神的传播中心。
   2001年,学校被教育部、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授予“全国军训工作先进单位”。
  多次获陕西省大学生艺术节优秀组织奖,陕西大学生演讲团体第一名,2004至2006年,我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曾5次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陕西省委宣传部等授予“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和优秀组织单位。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围绕中心、服务中心、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理论实践并重,学用一致,重视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造就政治强、业务精人才”的优良办学传统,不断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老区、乐于奉献”的延大精神,形成了“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为全国提供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老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鲜明办学特色。
  70年来,先后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10万余人。
  民主革命时期,延安大学曾汇聚过众多革命先贤和学术界名流,也曾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周扬、江隆基、李敷仁先后担任过校长;陈云、李富春、林伯渠、李维汉、乌兰夫、徐特立、成仿吾、李强、艾思奇、何思敬、刘泽如等先后担任过延大前身院校和所属学院的校院长;何干之、武衡、王任重、于光远、董纯才、沙可夫、茅盾、何其芳、周立波、艾青、肖军、沙汀、孙犁、吴伯萧、贺敬之、吕骥、贺绿汀、冼星海、江丰、石鲁、孙鸿儒、杨作材、屈伯川、陈康白、林迪生等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曾在这里执教、任职;李鹏、叶选平、布赫等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武衡、彭士禄等16位两院院士和30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军、教育、科技、新闻、文化界的领导和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家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
   延安大学依山傍水、苍松翠柏、亭台廊榭,高楼与窑洞错落有致,延河与杨家岭交相辉映。
  校园建有兰惠园、同心园、文汇山公园,首任校长吴玉章先生、文学大师路遥先生的塑像矗立校园,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新世纪,延安大学师生员工决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同心同德、加快发展,努力把延安大学办成既有传统精神,又具有时代特色的高水平综合大学。
  
历史沿革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1941年7月13日、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两次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决定将泽东青年干校(1940年5月成立)、中国女子大学(1939年7月成立)、陕北公学院(1937年10月成立)三校合并,命名为延安大学,吴玉章为校长,赵毅敏为副校长。大学下设社会科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俄文系、英文系、体育系、中学部。全校学员800余名。校址在女大旧址王家坪。1943年3月16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延安大学、鲁艺(1938年4月成立)、自然科学院(1939年10月成立)、民族学院(1941年9月成立)、新文学干部学校(1941年5月成立)合并,名称仍为延安大学,校址设在延安桥儿沟“鲁艺”原址,校长仍为吴玉章。大学下设鲁艺、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研究班、中学部。其中鲁艺下设戏剧、音乐、美术、文学4个系;自然科学院下设化工、机械、农业3个系。1944年4月7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延安大学与行政学院(1940年7月成立)合并,周扬为延安大学校长。校址设在行政学院原址南门外。大学下设行政学院、鲁艺、自然科学院、医学系、短期培训班。其中行政学院下设行政系、财经系、教育系、司法系;鲁艺下设文学系、戏剧音乐系、美术系;自然科学院下设农业系、机械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师生员工2124人,其中学员1302人。 1946年至1947年,延安大学生先后设教育、司法、农业、文艺、会计、行政、新闻、外文八个班和高中部。1947年,因战争形势,延安大学开始了战时行军生活。3月14日撤离延安,至1947年8月22日东渡黄河进驻山西省临县吴家湾,8月25日,在吴家湾开始上课。1948年4月,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学校于7月继迁回延安,住在延安市东关清凉山下。1948年,西北局和边区政府决定扩大和加强延安大学,实行正规办学。10月21日,校长李敷仁宣布学校设大学部、分校和研究室。暂设4个系:政法系、经建系、文艺系、教育系。1949年5月23日,中共西北局发出指示将延安大学、西北人民艺术学校、西北财经学校合并成立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延安大学陆续迁入西安,马明芳、李敷仁分别担任校长、副校长。1953年3月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改组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次年底更名为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1958年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恢复重建延安大学。1958年9月正式开学,当时只设有中文系、数学系、理化系3个系,中文、数学、理化3个两年制专修专业。1959年秋,经省委高教局批准,延大增设了医疗系,学制为5年制本科。1960年,原理化系分开,改为物理系和化学系。至此,延安大学共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医疗5个系5个专业。1964年7月,陕西省决定改变对延安大学的管理体制,将原来延安专署主管,改由陕西省主管,党组织关系仍在地委管理。延安大学-校园风光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学校教学工作秩序遭到严重破坏。1971年9月30日,省革委会批准延安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并,学校以农为主,兼设师范和医学。两校合并之后,学校仍定名“延安大学”。1972年3月6日,两校依照周总理、李先念副总理指示分开,原北京农业大学师生迁回北京。1977年,学校增设了政治教育专业;1984年,又先后增设了英语教育、文秘、经济管理、分析化学、生物教育和历史教育等6个专业;1985年8月,原医学系扩展为独立的延安医学院。截至1988年9月,学校共设中文、政教、外语、管理、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9个系11个专业。 1989年增设工业分析专业;1992年,设立化工工艺专业;1993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省教委以陕教人(1993)6号文件批复,工学院先设工业分析、化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及其应用4个专业。1993年,省教委批准延安大学增设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及其应用、商贸经济三个专业,招收行政管理、公共关系两个大专班,生物教育和历史教育的两个专业由专科升为本科。1992年,经省教委批准,学校成立了陕北历史文化、陕北经济技术开发和延安学三个研究所。1991年6月,学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工程学院、西安陆军学院正式建立双拥共建关系。1992年,延安大学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1993年9月13日,延安大学与西北大学联合招收的在职化学工程硕士点正式开学。1998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延安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首批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是中共党史、延安大学-校园风光基础数学。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延安大学与延安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合并成立新的延安大学。合并后的延安医学院为延安大学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为延安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申沛昌同志任党委书记、校长。学校下设医学院、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3个学院、中文系、政教系、历史系、管理系、数学系、化学系、物理系、生物系、外语系、体育系、艺术系、临床系等12个系24个专业,在校普通生为4661人。延安大学成为陕西省省属重点综合大学。2005年6月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延安大学。2014年延安大学学院调整,将财经学院和管理学院合并为经管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改为石油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改为计算机学院,已成为一所拥有19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和4所附属医院,56个本科专业的综合性大学。2015年3月,学校医学院的麻醉学和石油学院的环境工程2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增设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此外,生物技术专业学位授予门类变更为工学学士。

2016年3月,物联网工程和翻译两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增设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此外,本年度学校申请撤销了广播电视学本科专业。学校已成为一所拥有18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和5所附属医院,60个本科专业的综合性大学。

延安大学被列为陕西省一本招生院校,2018年该校所有本科专业在陕招生将按一本线成绩录取。[1]

设施建设
学校占地面积2000余亩。建有教学科研实验室42个(含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座位数13620个。图书馆建筑面积3.68万平方米,藏书184万册,是陕北最大的图书情报中心。建成了校区千兆光纤互联的校园网,建有全塑胶标准体育场1个。图书馆延安大学-校门校本部图书馆位于杨家岭校区中心位置,新馆于2009年8月31日建成,2009年10月10日新馆建筑面积34021平方米,占地面积3380平方米,框架10层结构,建筑高度43.5米。内设中央空调、4部电梯、15个自动开水供应点。设有门禁系统、图书防盗检测系统、安防监控系统、消防喷淋系统、广播音响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电子资源存储系统、文献信息管理系统。资源存储容量30TB,有线网与无线网覆盖全馆。新馆采用“分借总还”服务模式,推行大开放、大服务格局。馆内建有综合阅览空间,按学科设置18个开架图书资料阅览室,辅设2个本科生自修室和1个研究生研修室。重点建设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主导型数字图书馆,设有3个电子阅览室,共有联网电脑600台,为师生提供各类资源立体覆盖的网络化、数字化学科集成学习环境。同时,新馆设置2个读者培训室、4个课题研究室、5个小型学习交流厅和1个大型学术报告厅。医学院图书馆位于马家湾校区,建于1984年,1986年8月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427平方米,砖混结构,主楼三层,辅楼六层,建筑高度18.6米。1998年8月,医学院图书馆归并到校本部图书馆,实现了校内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及业务与服务工作的一体化管理。医学院图书馆内设基本书库、借书处、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工具书阅览室和学生自修室,主要为医学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医学院图书馆的定位为医学分馆,馆藏资料全部采用开架借阅模式,师生可通过校园网访问校本部图书馆的所有资源。体育场学校共有三个体育场:全塑胶标准体育场、球类运动场、室内体育馆。校园景观学校建有兰惠园、同心园、晨曦园 、文汇山公园,首任校长吴玉章先生、文学大师路遥先生的塑像矗立校园,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学术研究

科研

成果 截至2013年,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和交流论文20000多篇,出版专著650多部,承担各级各部门研究课题1500多项,有52项通过省部级鉴定或评审,17项成果获国家专利,14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的各种奖励。机构延安大学-校园风光截至2012年,学校已建设研究中心4个、研究院6个、研究所18个、研究会1个、科技协会1个。 科研机构 教育部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陕西省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陕西省化学反应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区域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红枣重点实验室 延安学研究所 陕北经济技术开发研究所 信号测量与控制实验室 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南部开发研究中心 高等教育研究所 韩国历史文化研究所 哲学研究所 美学研究所 文学研究所 社会主义经济与区域发展研究所 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所 企业文化与传播研究所 中国史学史研究所 应用化学研究所 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法学研究所 陕北区域经济研究院 中共党史研究院 延安学研究院 陕北历史文化研究院 公共管理学研究所

学术

延安大学-题字2005年,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体育大学、西北大学签订了省部共建对口支援协议,与解放军第四医科大学、二炮工程学院、西安陆军学院等部队院校有着密切的双拥共建关系,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音乐学院、西安石油大学等20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日本、美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开展了交流与合作。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 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创刊于1979年,已有25年出版史。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一份自然科学学术性刊物,创刊于1982年1982-1986年为年刊,1987-1991年为半年刊,1992年公开出版,同时改为季刊。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创刊于2003年,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延安大学主办,是一本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期刊。 《延安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延安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是由延安大学学报编辑部与高教所联合主办的学术半年期刊,主要刊登高等教育方面的学术论文和学术研究成果。
学科建设

院系设置

截至2015年4月,学校设18个二级学院、5所附属医院,开办59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医、教、经、管、史、法、农、艺11个学科门类。延安大学政法学院延安大学医学院延安大学文学院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延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延安大学计算机学院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延安大学石油学院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延安大学建筑学院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延安大学体育学院延安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延安大学马列学院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重点学科

截至2015年4月,学校有陕西省普通高校优势学科5个,省级特色学科1个;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5个专业学位类别,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10个大门类。此外,有批准立项的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项目17个,其中:2012年立项10个,2013年立项5个,2014年立项2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共党史化学工艺校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基础数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化学工艺生态学企业管理学内科学遗传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立项建设学科文艺学音乐学行政管理学分析化学外科学中国古代史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软件与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无线电物理

合作交流

截至2015年4月,学校先后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体育大学、西北大学签订了省部共建对口支援协议,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二炮工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学院等部队院校有着密切的双拥共建关系,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音乐学院、西安石油大学等20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日本、美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0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关系,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建设

截至2015年4月,学校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7门,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优秀教材8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国革命史与党史、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音乐学省级特色专业(名单不全):汉语言文学、临床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工商管理、英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综合大学高素质高技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管类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方高校生物技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方综合大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高级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汉语言文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历史、临床医学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中国革命史与党史、化学工程与工艺、工商管理、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工程

师资力量

截至2015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1497人,专任教师1072人,其中教授155人、副教授267人,博士、硕士567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入选专家4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1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3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5人,“三秦人才津贴”专家8人。学校外聘高水平专家9人,聘请近百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高尚斌全国优秀教师:任学岭、马保国、李卫东、高楼军]陕西省先进工作者:刘建德、陈宗礼陕西省教学名师:马保国、杨延虎、齐广才、胡俊生、陈宗礼、张俊兰、高尚斌、高丽、武忠远、梁向阳陕西省“三五人才”:郭金保、郭必选、高尚斌、刘瑞儒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贾四贵三秦人才津贴专家:郭必选、高尚斌、韩琳、王文强、付峰、高楼军、孙志宏、陈宗礼教育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崔智林、胡俊生、韩琳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职务姓名校长张金锁党委书记薛义忠党委副书记田伏虎、吴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王顺副校长许静洪、胡俊生、马勇、陈华总会计师范育琳

历任领导

历届领导姓名职务任职时间吴玉章校长1941.9?1944.5周扬校长1944.5?1945.11江隆基副校长、党委书记1945.11?1946.9李敷仁校长1946.9?1949.7韩一平校长1958.7?1967刘静党委书记1975.8?1978.5张逊斌党委书记、校长1978.5.9?1982.4冯文德副书记1982.4?1985.6校长1983.12?1983.12杨永长校长1983.12.8?1988申沛昌党委书记1988.12.7?1992校长1992.3?1994?靠山党委书记1992.8?1986申沛昌党委书记、校长1994?2002.4惠延德校长2002.4?2002.6廉振民校长、党委副书记2004?2011.2刘建德党委书记2002?2013崔智林校长、党委副书记2011?2014
知名校友
李鹏 曾任国务院总理、全国长布赫 曾任路遥 第三届矛盾文学奖得主

延安中考信息

延安学校大全

延安大学

2015 语文360网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