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是一所全日制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具有50余年办学历史。
学校实行中央、四川省和绵阳市共建,由四川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地区14所高校之一,是国防科工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全国67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之一,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和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具有开展留学生教育及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
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科技部和教育部正式批准建设的全国36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
学校位于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占地4086亩。
校址原为清华大学绵阳分校。
学校校舍建筑面积90多万平方米。
校园绿树成荫,碧水环绕,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学校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本科学生2.4万余人。
设有国防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长虹信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和体育学科部。
与合肥万博社会事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独立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在工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农学、管理学、教育学等8个学科,设有60个本科专业、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
有3个专业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开展联合招生、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校所有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
学校有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12个,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犯罪防控研究中心和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科研机构20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教师140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600余人,从董事单位等聘任院士22人,有一批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和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学校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校园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理性、开放包容、彰显卓越”的办学理念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办学。
学校成立了有省、市政府和与学校同处一地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四川九洲集团公司、西南自动化研究所、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等参加的校董事会。
学校从董事单位聘任了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教授、副教授,建立了一支高水平、比较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与董事单位共建共享实验室14个,总资产超过2亿元。
学校充分利用董事单位丰富且优质的人才、实验设备和科研课题资源进行合作办学,并得到中国科技大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促进了学校快速发展和办学水平的迅速提升。
学校重视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开展学术活动,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2001年以来,来校指导工作和进行学术活动的两院院士100余人次。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10余个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与加拿大劳伦丁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国西部远距离教育中心”。
目前学校承担了国家“十五”攻关、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及部、省级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300余项。
已获国家级、省部级等奖励210余项。
学校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我校机器人小组在2004年7月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荣获冠军和“最佳技术”奖,同时在2004年9月代表中国参加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夺得亚军和“最佳技术”奖。
我校学生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国家、省级比赛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学校是四川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和四川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和领导对学校非常关心和支持。
2001年10月26日、2002年10月26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先后两次率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来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李岚清同志还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2005年5月31日,李岚清同志再次亲临我校,与广大师生畅谈“音乐?艺术?人生”。
2003年12月12日,国务委员陈至立率教育部部长周济等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来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
2001年以来,来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的副部长、副省长以上的领导干部40余批次,100余人次。
目前,学校正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历史机遇,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不断深化中央、省市共建体制,践行“厚德、博学、笃行、创新”校训,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服务全国,为把西南科技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截至2013年底,学校设有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和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学科方向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国防基础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国防基础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企业管理、通信与信息系统、英语语言文学、植物学。
截至2013年底,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防紧缺专业1个,国防重点专业1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四川省精品课程36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农学、地质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四川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地质工程、环境工程、自动化、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经济学、工程力学、软件工程、工业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应用化学、对外汉语国家级精品课程:《现代电子系统设计》(马建国)、《化学综合设计实验》(霍冀川)、《管理学原理》(张霜)
截至2013年底,学校有教职工218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林祥棣,专职院士),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700余人,教师中博士研究生250余人,硕士研究生840余人。还拥有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从董事单位等聘任兼职教师400余人,院士17人。还拥有一批博士生、硕士生导师,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中青突贡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等一批专家。
西南科技大学秉承开放的办学宗旨,积极开展国际和区域学术交流和合作。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与国(境)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现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智利、荷兰、芬兰、日本、韩国、新加坡、新西兰、马来西亚、印尼、印度、泰国、以色列、比利时、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活动,搭建了多个合作平台,开展了一批富有效益的科教合作项目。学校主持完成了加拿大政府资助的“中国西部远程教育项目”、欧盟资助的“低成本废水处理技术高等教育与培训模块的开发”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截止2012年12月,学校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21次,接待来访团组1193人次,派出短期出国(境)访问203人次,派出教师出国(境)进修学习、攻读学位、合作研究252人次,派出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18人次,派出校际交流学生271人次,应邀来校讲学的外国(境外)专家190余人次,聘请外籍教师和外国专家、合作科研专家167人次,外国留学生110余人次,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公派出国(含西部项目与国防科工局专项项目)42余人次。
2011年学校国家科研项目实现了三大突破:首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首次获得科技部973项目,主持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单个课题立项经费首次突破5000万元。获国家级科研项目47项;纵横向科研立项418项,立项经费14102万元,比2010年增长253%。申报和受权专利方面,申报专利122项,受权专利36项,其中受权发明专利27项,比2010年增长540%;重要学术论文方面,在重要核心上发表学术论文421篇,比2010年增长151%;被三大检索收录415篇,比2010年增长161%;获省部科技奖10项;出版学术著作16部,其中学术专著(五大出版社)5部。截至2013年底,学校承担国家“十五”攻关、国家“86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防科技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及部、省级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360多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部级等奖励350项。
截至2013年底,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共建)、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区域研究培训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共建科研平台23个。
厚德博学笃行创新
《西南科技大学校歌》歌词科技之城,李白故乡我们在这里播种金色的希望英才辈出,桃李芬芳我们薪火相传书写腾飞诗行啊!西南科技大学联合共建的奇葩在这里绽放艰苦奋斗,拼搏创新西科大手绘明信片西科大手绘明信片(7张)我们开放包容谱写伟业华章蜀山俊秀,涪水含章我们在这里畅游知识的海洋志存高远,励志图强我们辛勤耕耘高奏奋进交响啊!西南科技大学振兴中华的理想从这里起航厚德博学,笃行创新我们追求卓越共铸明天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