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四川省 >>成都市 >>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电话 : 028-87092355
地址 : 光华村街55号
中考网 : 四川省 | 成都市 |
高考网 : 四川省 | 投票
学校简介 :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坐落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校区由光华校区、柳林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2300余亩。
  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原名四川财经学院,是中国办学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财经大学之一。
  1952-1953年经两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由西南地区17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部分系科合并组成,荟萃了西南地区的财经教育专家和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彭迪先、陈豹隐、李孝同、梅远谋、刘洪康、杨佑之、汤象龙、刘诗白等在校任教。
  学校前身院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5年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中国公学。
  前身院校之一的上海光华大学成立于1925年,1938年内迁至杜甫草堂西侧兴办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故光华校区校址所在地得名“光华村”。
  2001年,学校在光华校区以西的柳林镇征地建设了柳林校区,面向新世纪全新打造现代化的大学校园。
  学校建校初期由国家高教部和四川省主管,1980年起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
  1995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
  2000年,学校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直接管理。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几代师生员工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培育和弘扬“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西财精神,秉承“严谨、勤俭、求实、开拓”的校训,坚定“励精图强、团结拼搏、朝气蓬勃、争创一流”的大学信念,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高等财经大学的办学规律,繁荣和发展财经科学,培养高素质经济、金融人才,努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已建成为国家经济学、管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国家和西部地区金融、经济、管理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及西部财经学科国际交流的中心。
  截至目前,有66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5门课程列为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
  2004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高校先进行列。
   学校已形成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体,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经、管、法、文、理、工相结合的学科特色。
  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金融学(含保险)、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企业管理、统计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数量经济学、经济法学、人口学等12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
  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设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建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级社科研究基地,以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等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拥有35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2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4个硕士专业学位),31个本科专业,设有26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拥有西南地区首家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教育基地及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CPA)培养基地,是会计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办单位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单位。
  设有“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和“全国金融系统出国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培训中心”、“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西南财经大学出国培训中心”。
  国家“211工程”专项建设有“金融科研实验中心”、“会计电算化”、“统计分析”等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
   学校坚持“学术兴校、科研强校”,充分发挥金融研究和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优势,着力研究国家金融、西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形成了繁荣经济科学、服务金融事业、发展地方经济的研究特色。
  学校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以及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取得科研成果18000余项,完成了4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以及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横向应用课题,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300项。
  教师及研究人员出版的成果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学校出版社连续6年3届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良好出版社”和教育部授予的全国“先进高校出版社”。
  《经济学家》杂志是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期刊,跻身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和“双效(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
  《财经科学》为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
  两刊连续三届均入选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学校开展以“光华讲坛”为代表的系列高水平学术研讨,已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600余期,文化素质讲座400余期;校、院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各类学术讲座和课外创新活动。
   截至目前,学校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教师880人,有教授160余人、副教授270余人,博士生导师近百人。
  教师中获得国家“教学名师”奖称号1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3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选6人,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及资助计划获得者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1人。
  “十五”期间引进高素质师资近200人,其中海外留学归国人员31人。
  还聘请了400余位国内外经济学家、银行家、企业家为我校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
  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359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5936人;硕士研究生4423人,博士研究生998人。
  此外,还有一批国外留学生及港澳学生,以及成人教育学生万余人。
  建校以来,为国家输送各类毕业生13万余名,其中金融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规模以及到金融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居全国高校前茅。
  各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金融、保险、证券、工商企业、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许多毕业生已锻炼成长为我国金融、经济部门和各行业的领导和业务骨干。
  一些学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林证券等国外著名机构任职和国外大学任教。
   在新时期,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内涵式发展为主题,以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设为抓手,以转换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科建设、构建社会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科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构建和谐校园为保障,到2010年初步建成为财经学科实力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大学,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部分学科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历史沿革
西南财大西南财大西南财大西南财经大学始于1925年6月3日在上海创建的光华大学,1925年6月3日,在“五卅”反帝爱国怒潮中,爱国师生从圣约翰大学脱离,拥戴张寿镛先生创办光华大学。校名取自“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卿云歌》),象征着复兴中华,反抗帝国主义割宰和奴役的革命精神。1938年,光华大学在抗战烽火中由上海内迁四川成都办学,后定名为光华大学成都分部。1946年,更名为私立成华大学。1952年,私立成华大学改为公立,调入部分院校或系科组建四川财经学院,由西南军政委员会(1953年3月改建为西南行政委员会)领导。1952至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中,以成华大学为基础先后并入西南地区16所财经院校或综合大学的财经系科,组建四川财经学院,是建国之初全国高等院校分区布局中的四所财经学院之一,由国家高教部主管。学校荟萃了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陈豹隐、李孝同、彭迪先等一批著名教授。1954年1月,划归四川省政府领导;1954年12月,由中央政府高等教育部直管;1958年7月,改由四川省政府主管。1960年,分设四川财经学院和四川科学技术学院,1961年合并更名为成都大学。1978年,恢复为四川财经学院。1979年,由四川省划归中国人民银行主管。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998年,教育部批准西南财经大学建立“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2000年2月,学校以独立建制由中国人民银行划转教育部直接管理。5月,四川银行学校并入西南财经大学。9月,组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2002年,教育部组织的评审中,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科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201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985工程“金融学科群与中国金融创新发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正式立项建设。2011年9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研究生部升格为研究生院。2015年西财复建光华大学三拱校门2015年西财复建光华大学三拱校门2012年7月,西南财经大学、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三所院校联合组建国内首个经济学协同创新中心;8月,由西南财经大学牵头,国家审计署、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大学及武汉大学等共同发起组建“中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1] 2016年5月19日,成都市人民政府与西南财经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共建世界一流大学。[2][3] 2017年9月,入围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4]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西南财大截至2015年4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380余人,其中教授250余人、副教授490余人,博士生导师260余人。
学术研究

研究机构

截至2015年4月,学校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建有其他研究机构25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其他研究平台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四川省居民消费研究会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应用统计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院统计研究中心金融研究院财政经济研究所翻译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工商管理学院中法创新研究中心金融数学研究所经济历史与文化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市场营销研究所数学建模研究所税收经济研究所外语教学研究中心西方经济学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

研究成果

历年科研情况2009年,学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7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18项;获教育部、四川省等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2项。2010年,学校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30项;《中国房地产业的调控效应与走势分析》、《关于建立人民币区的建议》等多项成果报送中央领导及有关部委参阅。2011年,学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18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研究项目22项。获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7项,其中一等奖3项,创历史新高。举办第六届中国管理学年会等高层次学术会议。《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学说史》第一卷出版发行。全国首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项目”完成首轮调查。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和四川消费者信心指数发布,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林义教授“关于创新职工维权工作机制”的报告获国家领导人批示。部分科研机构科研成果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据2015年12月中心官网信息显示,2000年以来,中心以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转型金融理论、金融学说等为研究特色,产出了一批较重要的成果,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等80多项课题,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70多部;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奖项30多项,其中二等奖以上16项。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据2015年12月中心官网信息显示,该中心承担了国家级课题10多项,省(部)级课题70多项,地方政府以及大型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和横向研究课题30多项,出版专著30余本。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光明日报》、《改革》、《中国农村经济》、《人口研究》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数百篇,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项30余项。

学术资源

校园风光馆藏资源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据2011年12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该校图书馆藏书260万册,拥有服务器20台,磁盘阵列容量达33TB,购置的重要电子资源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AcademicSearchPremier)和商业资源集成全文数据库(BusinessSourcePremier),中国经济信息网(专网),PQDD博硕士论文库,LexisNexis,人大复印报刊全文数据,维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全文数据,中国资讯行,中国价格信息网,经济要情资讯网,中国股票市场研究──市场交易及财务数据库,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中国政策法律顾问系统,参考消息40年全文数据,经济日报20年全文数据,四库全书全文光盘,人民日报50年全文光盘,北大方正APABI电子图书,书生之家图书全文数据,超星电子图书,中国法律法规大典,及其它光盘数据。该馆自建的数据库有:学科导航库、经济类报刊篇名数据库、MBA经典案例库和本校博硕士论文库。出版物经济学家财经科学该校文献中心编辑出版有:《金融文献译丛》(月刊);《经济学文献译丛》(月刊);《管理学译丛》(月刊);《财经法学译丛》(月刊);经济学科、财税学科、金融保险学科、工商管理学科、经济信息工程、电子商务、法学与人口学科、思想政治、MPA等学科和课程的《学科最新发展动态》(月刊)及《读者报》(月刊);与相关单位合作编辑有《金融文化报》和《四川钱币报》。该校主办有《经济学家》、《财经科学》等学术期刊,其中:《经济学家》杂志是由中国经济学界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倡议创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所属的西南财经大学承办的大型经济理论刊物。主要发表经济学界新近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的 。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及其机制的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研究;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以及反映中国经济领域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报告和当代国外各派经济理论的介绍和评价等等。该刊1995年6月评为四川省十佳社科期刊,同年12月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期刊奖提名奖。1998年被全国经刊联授予“首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1999年9月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0年8月获四川省第二届优秀期刊奖。2001年,我刊又再次荣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财经科学》杂志是1957年创刊的西南地区最早的经济理论刊物,由教育部直属院校西南财经大学编辑出版。《财经科学》长期被列入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并被四川省新闻出版局评为四川省一级期刊。许多高水平的论文、研究报告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以多种形式转载,并被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为来源期刊。
文化传统

大学精神

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经世济民”,是中国古代圣贤对“经济”一词的理解。《抱朴子?审举》谓:“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之略。”《晋书?殷浩传简文(司马昱)答书》:“足下沈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可见,“经邦济世,强国富民”是历代中国有志向、有作为的知识分子的崇高思想境界,经济学应该是“经世济民”之学,充分体现经济学厚生、惠民的人文主义思想。“经世济民”,是以探求经济运行规律为己任的经济学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它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奉献社会,将个人的成才抱负融入为最广大人民造福之中,这是社会进步需要的个体素质的完善与人格信念的升华。“孜孜以求”,孜孜者,汲汲也,勤勉,不倦、不息也。《尚书?君陈》谓:“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形容每天不倦努力,不耽于安逸舒适。《资治通鉴?陈纪九》:“朝夕孜孜”。皆有孜孜不倦,执着刻苦,上下求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贪图安逸享受的意思。

形象标识

校色西南财经大学校色为蓝白二色,标准为:海蓝(C:100,M:50,Y:0;K:0);纯白(C:0,M:0,Y:0;K:0),蓝色为主色,白色为辅色。校色意蕴如下:蓝色:代表天空,象征浩瀚深邃;代表大海,象征开放包容;代表严谨,象征求是创新。白色:代表清澈,象征淡泊明志;代表纯洁,象征学术神圣。代表清白,象征诚信廉洁。蓝、白二色寓意西财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完美统一之追求。校徽校徽西南财经大学校徽由核心图案、背景图样“S”及其中英文校名中西合璧而成。背景图样“S”是西南财经大学英文校名的首字母,其图案也是前身院校之一的上海光华大学校名由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视觉化表述,变体“S”寓意日月交替,循环往复。核心图案有三层含义:(一)造型取自古代布币,体现西南财经大学财经为主,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办学特色;(二)造型为顶天立地的“人”字形,寓意西南财经大学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以及师生大智为人、大气谋事、大爱行天下的境界追求。(三)它是西南财经大学标志性建筑“光华楼”的抽象图形。

优良传统

校训“严谨、勤俭、求实、开拓”严谨:《尔雅*释诂》严:敬也。《增韵》谨:毖也,专也,重也。严谨为治学第一要义。为学者在探究、传承、创新文化知识时,须以虔敬之心,博观约取,精益求精,养成严肃认真、谨慎严密的作风。勤俭:明朝邱?《大学衍义补》有“国家者亦本有无穷之财,但勤者得之、怠者失之,俭者裕之、奢者耗之。履祥谓《大学》此四语万世理财之大法。”西财历代师生勤俭治校,艰苦奋斗,当传承并永葆勤俭质朴、不尚奢华、理财报国的优良品质。求实:做学问与做人、做事一样,均要以诚信为本,脚踏实地,立足现实,求真务实。要以理论知识为指导,注重掌握实务知识、实际本领与实战才干,经世致用,强国富民。开拓:发展离不开前人的奠基和创业,更需要后人的传承与开拓。一个人、一个学校,要坚持自身的特色发展,更要与时俱进,追求卓越,锐意创新,不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校歌校歌《西南财经大学校歌》黄埔浣花风雨长,光华柳林谱华章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千里之行为了梦想经世济民,共担当孜孜以求,兴国邦啊SWUFE,啊SWUFE永恒的家园,思想的殿堂

光华路名

公学路: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中国公学。中国公学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之一,1906年创立于上海,孙中山、黄克强、宋教仁、蔡元培、马君武、杨杏佛、于右任等曾任校董,第一批学生中有著名学者胡适。中国公学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师生中有不少人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如女英雄秋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谬德潘等。中国公学于1951年与正阳法商学院等合并为重庆财经学院,次年并入西南革大,1953年随西南革大三处并入四川财经学院。求精路: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求精商学院。私立求精商学院原名私立求精商业专科学院,创立于1940年,校址在重庆市曾家岩。1947年,商业专科学校升为商学院,由美国教会所办,各级负责人均为留美学者,学院实行美式教育,从成立到结束,共毕业学生十届。学院在1952并入西南革大,1953年随西南革大三处并入四川财经学院。正阳路: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正阳法商学院。其前身为创建于1946年的重庆朝阳学院,1949年更名为私立重庆正阳法商学院,位于重庆解放东路。当时的院长、院董事长均由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居正兼任,副院长由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次长、最高法院院长夏勤担任。聘有陈豹隐、潘大连、刘觉民等国内知名人士作教授。学院在1951与中国公学、相辉文法学院合并为重庆财经学院,后并入西南革大,1953年又随西南革大三处并入四川财经学院。相辉路: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相辉文法学院。该学院创建于1946年8月,位于重庆北碚,创办时拟办为复旦大学重庆分校,校名取自复旦大学创始人,原校长马相伯、李登辉两位老先生。著名红学家吴宓、文学家徐德庵等曾作学院教授。学院在1951与中国公学、正阳法商学院合并为重庆财经学院,后并入西南革大,1953年又随西南革大三处并入四川财经学院。革大路: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西南革命大学。西南革命大学成立于1950年,校长、副校长分别由刘伯承、张子意兼任,总校设在重庆,先后招收学员2万余人。西南革命大学设四个处,三处由部分财经系科合并而成,直接管理财政、贸易、经济计划、工厂管理四个系及财政、会计两个专修科。三处各系科一共办了两期,1953年调入四川财经学院。华西路: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华西大学。华西大学是华西协合大学的简称,位于成都华西坝,筹建于1905年,1910年正式招生。1937年在社会历史系建立经济学组,招收经济学专业学生,以后由于要求入学的人数逐年增加,1940年正式成立经济系,从1941至1952年共毕业学生392人。1952华西大学经济系调入四川财经学院。光华南(北)路: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光华大学。上海光华大学创建于1925年6月,由数百名脱离美国教会学校上海圣约翰大学的爱国师生组建而成。校名取之于古诗《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句,体现了创办者复兴中华、反对列强的宏愿和光大中华民族的精神。抗战期间光华大学在四川成都设立分部,抗战胜利后,光华大学本部复校。成都分部交四川省地方接办,变更为“私立成华大学”,1952年9月并入四川财经学院。成华路: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成华大学。1937年8月13日日本军队进攻上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光华大学张寿镛校长鉴于抗战非短期内可以结束,与校董会商定,入川设立分校。分校于1938年3月1日正式开学,校名定为“私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1939年学校由市内王家坝校址迁到西郊草堂寺迤西,此地因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迁入而得名“光华村”。抗战胜利后,光华大学本部复校,成都分部交四川省地方接办。变更为“私立成华大学”,1952年9月并入四川财经学院。金沙路:金沙路得名于西南财经大学所在地紧临的金沙遗址。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绝大部分约为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金沙遗址的性质,目前推测有可能属于祭祀遗迹,也可能是商末至西周时期成都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遗址出土的文化表明,金沙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与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再次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住友路:住友路得名于紧临该路的住友苑宾馆。住友苑宾馆是西南财经大学的对外合作项目之一,部分建设资金由日本住友海上保险公司投入。日本住友海上保险公司从1998年起每年与该校联合举办一次“住友海上---西南财经大学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保险公司、保险监管机构及保险教育界同行参加。

光华铁树

光华铁树学校光华校区明德楼前耸立着一株挺拔的铁树,它有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光华铁树是1939年,由当时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师生们种下的。那一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表达对抗战胜利的渴望,校长谢霖带领师生们筹资买来了一棵双株的铁树幼苗在校园内种下。这株铁树树形奇特,为“V”型,师生们以此来象征对抗战胜利的祝愿。铁树从此屹立在光华园中,默默地见证了光华园数十载的发展历程。铁树,渐渐成为了光华人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精神的象征,成为了光华师生爱国情怀的写照。因此,此树被命名为“光华铁树”。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职务姓名党委书记赵德武校长卓志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欧兵党委副书记曾道荣副校长马骁副校长杨丹副校长尹庆双副校长史代敏副校长张邦富
知名校友
光华大学时期知名校友:邓拓、张允和、穆时英、姚依林、尉健行、荣毅仁、董寅初等。

学术界

刘国恩: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卫生经济学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查涛:2011年全球经济学家排名487位(其中华人共有10人入选,位列第4)美联储亚特兰大分行高级研究员、美国《经济计量学(JournalofEconometrics)》副总编,《宏观经济学动态(MacroeconomicDynamics)》副总编,《应用经济计量学(JournalofAppliedEconometrics)》副总编赵德武: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卓志: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陈志坚: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邦富: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王立彦:北京大学国际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心主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薛云奎:长江商学院创院副院长,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创院副院长、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贺力平: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金融系主任李义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一个经济学博士后。被称为经济学界的“进京三杰”丁任重: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边慧敏:西华大学党委书记宋献中:暨南大学副校长陈朝先: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赵昌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王海忠: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品牌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自力:研究员,教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人民银行培训学院院长郭平:湖南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聪:暨南大学教授,博导,原暨大金融系主任陈豹隐:原西南财经大学教务长,1956年评为国家一级教授。《资本论》的第一个中文译者和早期传播者,被誉为经济学界的“南陈北马(马寅初)”谢霖:中国会计改革的先驱,中国会计师制度的拓荒者,中国第一个注册会计师彭迪先:治学务求真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马克思主义货币银行信用理论专著的作者梅远谋:留法博士,马寅初特聘金融学者汤象龙:中国近代经济史学的开拓者,与著名史学家吴晗等发起成立史学研究会,任会长。足足花了18年时间完成经济史学巨著《中国近代海关税收和分配统计》刘洪康:大师风范勉来者,主编中国第一部《人口手册》,主编中国第一部大型人口专著《中国人口》刘诗白:不做书斋的学者,是中国较早提出社会主义所有制多元性的学者之一王叔云:德高望重一学者,中国农业宏观经济管理学的创立者吴世经:学贯中西:德被后人,是在中国普及市场营销学的开拓者之一许廷星:“国家分配论”创立者吴忠观:中国人口经济学的拓荒者,首先提出并论证了建立和发展质量人口学的必要性曾康霖:师道之高品:学问以穷究,“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毛有碧:贵阳学院院长胡碧玉: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党政界

部分中央财经系统领导原国家审计署审计长、联合国审计委员会主席:刘家义曾任中国银监会主席、中国证监会主席、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尚福林(2006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原中国证监会主席:周正庆原中央财办副主任、农办主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刘新华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洪天云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黄洪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孙宝厚中国人民银行纪委书记:王华庆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反洗钱局局长、中国金融学会秘书长:唐旭原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行长:李若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2005年度国际金融风云人物,原国家开发银行行长,交通银行董事长,他领导的交通银行成为国内第一家完成“重组-改制-上市”三部曲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太平保险集团董事长:王滨中央汇金公司首任总经理、中国投资公司副总经理:谢平(两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部分地方领导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中共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甘肃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唐仁健四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宁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靖平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区政府国资委党委书记:曾万明天津市副市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阎庆民湖南省副省长:杨光荣贵州省副省长:钟勉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刘家强四川省政协副主席:陈文华全国政协常、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赵振铣原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解洪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吴家农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黄立沛原全国工商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黄小祥原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原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赵智勇成都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党组副书记:谢瑞武四川省会秘书长,原四川省达州市委书记:焦伟侠四川省广元市委书记:王菲原四川省内江市委书记:杨松柏四川省内江市委常委、市国资委党委书记:谢和友四川省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明四川省资阳市委常委、秘书长:陈轲四川省雅安市委副书记、市长:兰开驰四川省巴中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平[36]原四川省南充市委副书记、市长:高先海四川省第十二届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涂文涛四川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四川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世宏四川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四川省文物局局长:郑晓幸原四川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冷刚四川省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朱志宏重庆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胡际权重庆市渝中区委书记:唐英瑜山东省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陈育林河北省石家庄市会主任:杨志辉雅安市委常委、副市长,雅安市行政学院院长:徐一心

工商界

部分工商业及金融企业领导华晨系缔造者:仰融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原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光大银行行长:郭友北京银行董事长:阎冰竹北京银行行长:严晓燕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总经理:官庆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中国节能)总经理:王彤宙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信保)副总经理:刘永信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副总经理:孟昭亿浦银安盛基金董事长、浦东发展银行副行长:姜明生原广发银行行长、现任招商银行副行长:张光华平安银行监事长:邱伟平安银行副行长:冯杰原光大永明人寿董事长:许斌光大永明人寿副总经理:谭茗予泛华保险服务集团董事长、普益财富董事长:胡义南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裁:张文伟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副总经理:盛亚峰中国平安财产保险公司副总经理:徐斌泰康人寿创始人之一、原人保资产总裁、现弘泰恒业投资集团董事长:任道德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总经理:王?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副总裁:宋安平易方达基金创始人、董事长:叶俊英华安基金董事长:朱仲群(2007东亚经济新锐人物)原广发证券总裁:李建勇招商证券董事长:宫少林国信证券总裁:胡继之国信证券副总裁:孙煜扬东海证券董事长:朱科敏西南证券董事长:蒋辉华西期货董事长、华西证券副总裁:胡小泉厦门证券董事长:苏金龙信诚基金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岳爱民青岛银行董事长、行长:张广鸿成都银行行长:田茂华重庆银行行长:甘为民富滇银行董事长:夏蜀华融湘江银行董事长:刘永生华融湘江银行行长:雷志卫中国多金属矿有限公司CEO:朱晓林中国对外建设总公司总裁:焦志刚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晓仑大陆希望集团总裁:陈斌(2007中国营销年度标志人物)云天化集团党委副书记:段文翰原万科集团副总、现任深国企董事长兼总经理:冯佳铸信集团董事长:曾永江深圳地铁集团公司董事长:林茂德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行长:林铁钢华东电脑董事长:游小明蓝光集团董事长:杨铿蓝剑集团党委书记:曾宪友广东省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罗继东香港正道集团资深副总裁:朱胜良首都时代集团总裁:王小兰2005年胡润中国富豪榜榜单人物,银河集团董事长:潘琦四川省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四川化工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朱家德

成都中考信息

成都学校大全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音乐学院

成都广播电视大学

西南交大网络教育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成都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天一学院

五月花专修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教育

西南交通大学成人大专、专升本

2015 语文360网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