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音乐学院
电话 : 020-39363636、39363666
地址 : 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398号
学校简介 : 乐学院位于岭南文化中心——广州,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高等音乐专业学府。
学院深深植根于岭南这片人文沃土,浸染着岭南音乐文化的精魂,铸就了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开放创新的办学精神,形成了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
广东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1932年由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先驱马思聪、陈洪先生创办的广州音乐院。
1957年10月,广东省政府创建了广州音乐学校,使得这一地区的现代专业音乐教育得以延续。
随后学院数易校名,几经变迁。
1958年更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1965年初与广东舞蹈学校合并为广东艺术专科学校;1969年与广州美术学院合并为广东人民艺术学院;1978年3月复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198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广州音乐学院; 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
50年筚路蓝缕,50年薪火相传。
星海音乐学院始终以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为己任,弘扬星海精神,传承岭南音乐文化,践行“求真、尚美、崇德、敬业”的校训,服务广东经济文化建设。
新时期新阶段,学院把握进驻广州大学城的良好发展机遇,利用广东丰富的人文资源,依托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融身于广州大学城多学科共处的教育生态环境,制定发展规划,到2010年基本实现“建成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音乐学院”的目标,成为建设广东文化大省的艺术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学院以音乐学科为主,协调发展相关艺术学科。
现设有音乐学系、作曲系、现代音乐系、声乐系、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音乐教育系、艺术管理系、流行音乐系、舞蹈系、乐器工艺教研室、基础部和研究生部等14个系(部、室),还设有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音乐研究所、岭南音乐发展研究中心,拥有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和4个实验乐团。
专业涵盖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录音艺术、音乐表演及舞蹈等各个领域。
学院现已形成了教学、创作、表演与研究四位一体的完整学科体系,中专、本科、研究生相衔接的办学层次,普通教育为主、继续教育为辅的办学格局。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锐意创新的师资队伍。
目前,全院共有教职工504人,其中专任教师346人,高级职称113人,中级职称137人,博士、硕士135人。
教师队伍中有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5人获“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有7人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有14人为广东高校师德标兵、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工会工作者等,先后有3人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
2004年以来,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2项。
学院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高等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建构了学科课程、人本课程、社会课程“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形成了艺术实践、教学实践、管理实践和社会实践“四元结构”实践教学体系。
重视教学质量,根据音乐艺术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004年以来,学生在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得国际和国家级奖励65项,省部级奖励239项。
学院教学环境优美,教学条件优越。
现有广州大学城校区和沙河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24,961平方米,其中大学城校区189,993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
学院拥有现代化的音乐厅、专业录音棚、电子音乐制作中心、各类排练厅、学术报告厅和琴房大楼等教学设施。
学院图书馆馆藏丰富,设备先进;档案管理建设为国家级,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校园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正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的思路,逐步打造现代化、智能化的数字校园。
学院还在星海音乐厅、广州交响乐团、广东歌舞剧院、广东省演出业协会、广东电视台、珠影乐团、广东音乐曲艺团、广东民族乐团、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合作关系。
学院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
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全国艺术院校音乐研究所工作会议”、“全国哲学、美学、音乐学前沿学科学术研讨会”、“《中国音乐年鉴》第七届学术研讨会”、“美国音乐周”、“赵宋光学术思想研讨会”、“南派古筝大师罗九香学术研讨会”与“全国音乐评论学术研讨会”等各类学术研讨会。
聘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邀请了美、俄、法、英、德、日、韩等国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名家前来访问、讲学和举办音乐会。
应邀派出了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合唱团、室内乐团、余其伟广东音乐小组等院内各演出团体及各类专家学者到国外、港澳台地区及内地各类艺术院校访问、演出和讲学。
学院还与美国、英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音乐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
截至2007年7月,学院在校生普通教育本科生2704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652人,研究生47人。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多年来,吸引了高质量的生源,本科第一志愿录取率99.6%,新生报到率99.8%。
建校以来,学院向社会输送了一万多名高级音乐艺术人才,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优异的综合素质,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他们中很多人已成为华南地区艺术院校、文艺团体、研究机构及文化管理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蜚声中外。
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学院已发展成为立足广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音乐教育中心,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誉,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委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
江泽民曾为我院“冼星海纪念馆”亲笔题写了馆名。
吴邦国、温家宝、李长春、贺国强、朱?F基、李瑞环、尉健行、宋平、吴官正、曾培炎、吴仪、张德江、王兆国、李源潮、薄熙来、热地、韩启德、周铁农、陈至立、孟建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到我院视察;李岚清曾到我院与师生亲切座谈。
任仲夷、林若、黄华华、卢钟鹤、王首道、肖志恒、梁国聚、林树森、李鸿忠、胡泽君、朱小丹、汤炳权、游宁丰、雷于蓝等省市领导多次到我院指导工作。
朝鲜劳动党、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布隆迪总统皮埃尔?恩库伦,比利时众议院议长赫尔曼?德克罗等外国领导人也曾到我院参观,对学院的办学给予高度评价,提高了学院的国际声誉,扩大了学院的影响。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星海音乐学院以广州大学城自然、社会和文化协调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为依托,全体师生员工正站在新的起点上,用更高的标准,更开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审时度势,谋划未来,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把学院建设成为更高水平音乐院校而努力奋斗。
历史沿革
1956年,在广东省文化局领导下,成立建校筹备组,设址在广州光孝寺内,校址定在广州沙河顶广州军区某团营房内。
1957年夏季,以广州音乐学校名义正式招生(初一、高一各一班),10月4日举行开学典礼,定为校庆日 。
1958年,广州音乐学校更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
馆藏欣赏
1965年,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暨附中与广东舞蹈 学校合并为广东艺术专科学校。
1969年,广东艺术专科学校与广州美术学院合并为广东人民艺术学院。
1970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院停校。
1978年,广东人民艺术学院与广州美术学院分立,复校复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
198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升格为广州音乐学院,附中改名为星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
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音乐家冼星海,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
2005年,学院办学主体进驻广州大学城。
2015年12月,学院当选广东省高校创新创业联盟理事单位。
2016年5月,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 6月,学院成立国际教育学院,成为广东省高校第一批“易班”建设试点工作单位。 11月,学校乐器研发中心在沙河校区成立。
2017年11月,学院赵宋光学术思想研究中心成立。
星海音乐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17年11月,学校设有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舞蹈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音乐学系、作曲系、声乐歌剧系、钢琴系、管弦系、国乐系、艺术管理系、乐器工程系、民族声乐系、音乐基础部、人文社科部等17个本科院系(部),设有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音乐研究院、音乐博物馆、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艺术实践中心、社会音乐教育培训中心等,有4个实验乐团,有7个招生专业,22个专业方向。
教学单位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 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 星海音乐学院国乐系 星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 星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 星海音乐学院乐器工程系 星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管弦系 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 星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 星海音乐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基础部 星海音乐学院人文社科部 星海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社会音乐教育培训中心 资料来源:
专业设置 所属系部 专业(方向) 专业名称 音乐教育学院 音乐教育 音乐学 艺术管理系 社会音乐 音乐学系 理论音乐学 应用音乐学 乐器工程系 钢琴调修 提琴制作 作曲系 作曲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音乐基础部 视唱练耳 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 影视音乐创作 电子音乐制作 录音艺术 现代器乐演奏 音乐表演 电子键盘演奏 流行音乐演唱 钢琴系 钢琴演奏 管弦系 管弦(打击)乐器演奏 国乐系 中国民族乐器演奏 声乐歌剧系 美声演唱 民族声乐系 民族声乐演唱 作曲系 指挥 舞蹈学院 舞蹈表演与教育 舞蹈表演 舞蹈与音乐 舞蹈学 舞蹈编导 舞蹈编导 资料来源: 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567人,专任教师中,博士研究生5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7.09%;具有研究生学位的179人,共占师资队伍总量的56.65%;正高级职称48人,副高级职称113人,中级职称85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5.19%、35.76% 和 26.9%;有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5人获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有8人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有10多人为广东高校师德标兵、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工会工作者等;有1人被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2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先后有6人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高校教学团队2个。
全国优秀教师:皮晓彩 、李晓、胡潇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蔡乔中
广东省高校教学团队:岭南音乐创作教学团队(2016,房晓敏) 、岭南民间舞蹈传承与研究教学团队(2014,李晓燕)
广东省第八批“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杨正君等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星海音乐学院
截至2017年11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平 台1个,广东省级特色专业4个,广东省名牌专业1个,广东省重点专业1个,广东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广东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个,广东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广东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5个,广东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市级教育综合训练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录音艺术
国家级实践教育平台:艺术管理综合实践实验室
广东省级特色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录音艺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广东省名牌专业:钢琴
广东省重点专业:音乐表演
广东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电子键盘
广东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声乐歌剧、电子音乐
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星海音乐学院-广州大剧院艺术实践教学基地、华南数字音乐产业孵化基地 、星海音乐学院-亚太电子键盘协会实践教学基地、星海音乐学院-天河区文联实践教学基地、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广东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应用型管弦乐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广东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音乐表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华南音乐与新媒体艺术实验中心 、音乐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
广东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应用钢琴教学法 、走进室内乐的世界、站在世界音乐的角度学民歌-《世界民歌艺术》 、走进西洋木管家族、流行演唱
广东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唱练耳、钢琴演奏、流行音乐演唱、室内乐、美声演唱、电子音乐制作、岭南音乐器乐演奏
广州市级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音乐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
?教学成果
截至2017年11月,学校学生在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得省(市)级以上奖励1356项,其中国际级奖项286项、国家级奖项471项、省(市)级奖项599项。
项目名称 时间 类别 音乐学院专业基础课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14 第七届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电子音乐制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2014 第七届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音乐术科招生考试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16 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资料来源: 学科建设
截至2017年11月,学校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第九轮重点建设学科1个。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音乐与舞蹈学
专业学位授权点:艺术
广东省第九轮重点建设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艺术研究
研创平台
根据2018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广东省创新团队项目(社会科学类)1个,校级研究所2个。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舞蹈发展研究基地 、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等
广东省创新团队项目(社会科学类):岭南音乐与民族室内乐研究团队(王文礼)
校级研究所:赵宋光学术思想研究中心 、乐器研发中心
科研创作
?课题承担
2014年,学校舞蹈系小舞剧《南狮梦》荣获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资助项目。
2016年1月-12月 ,学校共有28项课题获得立项,5项课题顺利结题,在研项目87项,共计科研项目92项,科研项目总数较上学年有12.2%的增幅。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占9%,省级科研项目占63%。
?艺术作品
2014年,学校作曲系主任房晓敏教授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春之舞》荣获第31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新人新作评选原创作品奖。 作曲系陈思昂创作的大型民乐管弦乐作品《坐看云起》获得文化部第十八届(民乐)作曲比赛大型作品优秀奖、“新绎”杯青年作曲家民族管弦乐作品比赛银奖。
2016年,学校作曲系房晓敏教授创作的《忠魂祭》、严冬教授创作的《客家新春》、陈思昂老师创作的《生生不息》3部作品荣获全国青少年民族管弦乐作品征集展演优秀奖。 学校获得国际级奖项11项,国家级奖项33项,省级奖项44项。
?科研获奖
2015年,学校陈平教授的论文《高等艺术教育中通识教育的现状与未来》获广东省第四届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音乐(含综合)类一等奖。 学校杨正君撰写的论文《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性变速原则》获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家暨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6年,学校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的教育部科技项目“中国民族乐器声功率测定及民族音乐厅堂音质研究与应用”的成果,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 2016-2017年间,学校科研与艺术实践奖励共荣获111项大奖,比上一年度增长46.1%。
艺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10月,星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有图书及音像共34.81万册(张),电子图书 23.46万册,电子期刊3489种,数据库(个) 35个,馆藏主要有音乐书谱、综合性图书、视听资料、期刊等四大类。
?学术期刊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常设栏目有岭南音乐文化研究、海外华人音乐研究、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人类学、作曲技术理论与作品研究等,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第一版),先后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0-2011、2012-2013、2016-2017)艺术学学科类期刊扩展版。
合作交流
截至2017年11月,学校先后举办了“星海?伯克利音乐周”、“首届岭南古筝艺术节”、“粤港澳台艺术管理高峰论坛”等各类学术研讨会。聘请中国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邀请美、俄、法、英、德、日、韩等国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中国国内名家前来访问、讲学和举办音乐会。应邀派出了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合唱团、室内乐团、余其伟广东音乐小组、舞蹈团等校内各演出团体及各类专家学者到中国国外、港澳台地区及内地各类艺术院校访问、演出和讲学。学校与美国、英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音乐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
2016年9月-2017年8月,学校与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英国西伦敦大学、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澳门城市大学等国(境)外院校签订了新的合作备忘录及具体合作协议书。
院校 备注 悉尼音乐学院 交换生、硕士研究生PATHWAY Program 中央奥克拉荷马大学 交换生项目,“1+1+1”双硕士项目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 交换生、合作举办音乐会 哈萨克国立音乐学院 签订合作备忘录 中国音乐学院 艺术实践直通车框架协议 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 签订正式交流合作备忘录 英国罗斯?布鲁佛戏剧学院 签订合作备忘录 法国佩皮尼昂音乐舞蹈和戏剧学院 签订合作备忘录 美国罗斯福大学芝加哥表演艺术学院 签订合作备忘录 荷兰鹿特丹艺术大学 签订合作备忘录 美国欧柏林音乐学院 签订合作备忘录 资料来源:
学校文化
学校标识
?校微
校徽
学校校徽为双圆环,圆环之间正上方嵌有学校中文名称“星海音乐学院”。中心图形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以乐徽(古希腊民间乐器“里拉”琴造型)和五线谱音符为主要元素,体现音乐学院的特点,整体造型又同时展现出岭南特有的木棉花形象,凸显岭南地域特色,整体表述星海音乐学院的地理位置和学校特点;下部图形是用英文“Music”的第一个字母“M”构成书本的造型,同时也是木棉花的花托,表述学校的育人特点。圆环之间正下方嵌有学校英文名全称: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大写字母)。学校中文校名字体采自毛泽东手书集字。校徽内圆环底色为深灰色,文字和图案为浅灰色;双圆环之间底色为浅灰色,文字为深灰色。
?校章
校章
学校校章为长方形,印有中文校名。
?校旗
校旗
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帜,中央分别印有中文校名全称、英文名全称和校徽。
文化传统
?校训
求真、尚美、崇德、敬业
求真,尚美:指的是追求真实和追求完美,励志勤奋学习,谨慎地行动。
崇德、敬业:指的是崇尚美好的道德敬爱自己的学业,事业,勤劳学习与做事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学校荣誉
2018年11月,被教育部公示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名称 党委书记 王秀明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李振连 院长、党委副书记 蔡乔中 副院长 陶陌、雷光耀 资料来源: 历任领导 学校名称及起讫年月 姓名 职务 任期 广州音乐学校时期(1957.10-1958.9) 陆仲任 校长 (1957.10-1958.9) 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时期(1958.9-1966.1) 周国瑾 党委书记兼校长 (1958.9-1966.1) 广东省艺术专科学校时期 (1966.1-1968.12) 张新 党委书记 (1966.1-1968.12) 李雪光 校长(兼) (1966.1-1968.12) 广东人民艺术学院时期(1968.12-1977) 张新 革委会主任 (1968.12-1974) 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时期(1978.1-1981.6) 李雪光 党委书记兼校长 (1978.2-1979.2) 潘燕修 党委书记兼校长 (1979.2-1981.6) 广州音乐学院时期(1981.6-1985.12) 梁寒光 党委书记兼院长 (1981.6-1984.3) 赵宋光 院长 (1984.9-1985.12) 蒋超文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84.3-1985.12) 星海音乐学院时期(1985.12-至今) 蒋超文 党委书记 (1985.12-1987.8) 李群标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书记 (1987.8-1994.2) 梅树德 党委书记 (1994.2-1996.10) 赵宋光 院长 (1985.12-1990.3) 刘春荣 院长(代) (1996.10-2002.4) 欧俊全 党委书记 (1996.10?2007.4) 江文富 党委书记 (2007.04--2010.02) 李建军 党委书记 (2010.4-2015.6) 唐永葆 副院长、党委副书记、院长 (1996.10-2017.3) 资料来源:
知名校友
星海音乐学院知名校友 姓名 简介 周笔畅 华语流行女歌手、词曲创作人、音乐监制、演员 欢子 华语流行男歌手、词曲创作人、音乐制作人、演员、企业家 余俊逸 2013年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第四期学员 刘为光 国家一级作曲、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陈鸿燕 笛箫演奏家、香港中乐团前大笛首席 白玲 省政府参事、南方传媒集团原书记 杨承熹 2013年中国最强音全国亚军、HOPE组合成员之一 饶威 2013年快乐男声全国第7名 李健宇 2013年快乐男声全国前66强 齐小龙 2013年快乐男声全国前66强 刘俊宇 2013年快乐男声全国前66强 易慧 2005年超级女声广州唱区亚军、全国总决赛第8名 刘惜君 华语流行女歌手、音乐制作人、音乐监制、演员 郑源 华语流行男歌手、音乐人 海鸣威 2006年CCTV梦想中国亚军 赵荣 第9届美在花城广告新星大赛冠军 宋嘉其 广东电视台主持人 廖百威 2001年广东十大歌手 王雯 2010年-香港TVB超级巨声第一季年度总冠军 周到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乒乓球项目解说员 刘颖 2004年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铜奖得主 易葳(杨薇薇) 广东歌舞剧院青年歌唱家 曾春年 中国内地男歌手,词曲创作人,唱片制作人 杨雅诺 2004年超级女声长沙唱区亚军、全国总决赛第7名 冯文乐 TVB《残酷一叮》叮皇、《A级模仿大赛》冠军、扮声专家 金莎 著名流行歌手,演员 王贻参 世界华人音乐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作曲家 史兆怡(圈9) 2016年超级女声总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