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陕西省 >>西安市 >> >>西北政法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电话 : 029-88182275
地址 : 西安市长安区韦郭路中段
中考网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高考网 : 陕西省 | 投票
学校简介 :

  西北政法大学学校简介学校类型: 普通本科 所在地: 陕西 性质类别:政法类西北政法大学位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一所法学特色鲜明,哲学、经济、管理、文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全国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西北地区法学研究的中心、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校立足陕西、面向西北、服务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特别是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西北政法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迄今已有74年的建校历史。
  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1941年陕北公学与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了延安大学;1949年延安大学迁至西安,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西北局决定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改组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次年底改组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1958年9月,西北大学法律系调入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成立西安政法学院,学校成为全国四所政法院校之一,也是西北地区第一所高等政法院校,从此开始了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历史;1963年更名为西北政法学院;2006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
  
学校现有雁塔、长安两个校区,占地1347亩。
  建有法律实务、物证技术、现代传播、经济管理等6个实验实训中心,16个专业与基础实验室、80多个教学研究与实践基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000余万元。
  学校图书馆藏书量达180余万册,中外文报刊3000余种,并建有20余个资源丰富的数字图书平台。
  校园网全部覆盖两个校区,有综合教务管理、多媒体网络教学、校园卡管理等数字应用系统,在教学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生公寓配套有舒适的学习、生活设施,公共服务系统完备。
  
学校设有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刑事法学院、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行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安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研究生教育院、法律硕士教育院、司法官教育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7个学院和体育教学部,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等各类学生的教学任务。
  设有24个本科专业,辐射哲学、法学、公安、经济、管理、人文等专业大类,其中哲学、新闻学、侦查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法学专业为陕西省名牌和特色专业,行政管理、英语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
  学校设有2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法学、哲学、理论经济学、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个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具有留学生招收权。
  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2000余人,硕士研究生3000余人。
  近年来,学校生源充足,考生院校第一志愿录取率均在99.5%以上,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
  
学校汇集了一支博学敬业的优秀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余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15名,具有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200余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13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
  学校非常重视教师专业实践经验的积累,积极推行专家教授、青年教师去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制度,聘有一支由各学科著名学者、实务专家组成的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队伍。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质量立校,以培养德才兼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
  学校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建构起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科研训练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为全部本科生配备了导师,对学生大学四年的生活、学习、深造、就业等予以全面的指导帮助。
  学校较早实施了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师制”,为学生成才创造条件。
  十多年来,学校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改革和探索,进一步明确了新的时代背景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建立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立足西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学本科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的人才培养经验,2009年获得了国家第六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另有13项教学成果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近年来,建成200余门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实验实训示范课程,还建设了网络课堂和课程资源中心,实现了所有本科课程资源的网上共享和师生的教学互动;法学、现代传播实验实训中心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国家级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陕西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西部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实验区、新闻学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高水平本科教学平台的搭建,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得到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同行专家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在2001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和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均获得“优秀”结论。
  
学校积极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工程,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注重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来带动和提升本科教学。
  学校设有法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高教研究所等3个研究所,40多个学术研究中心,建有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刑事法学研究中心、国际法学研究中心已成为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哲学和法学两个学科被批准为“陕西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
  近5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9项,20项优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法律科学》是享誉全国的法学核心期刊。
  
学校积极拓展本科生国际交流途径,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开拓国际视野。
  目前,我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其中,与美国福特海斯大学、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北阿拉巴马州立大学分别合作实施了3+1本科双学位项目、2+1+1本科生培养项目、1+1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与韩国全北大学、庆尚大学、韩南大学等7所大学建立了学生互派交流机制。
  
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弘扬老延大优良传统,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服务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鲜明特色,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2011年计划招收本科生3200人,高职生300人。
  通讯地址: 西安市韦郭路中段联系电话: 029-88182275 88182277(F)E—mail : [email protected]友情赞助,中国校园网:http://www.cnxyw.org/

历史沿革

历史概述

西北政法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西安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有着70多年的办学历史,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富有丰厚文化底蕴。学校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1939年6月上旬,党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四校合并,组成华北联合大学,开赴敌人后方办学。1939年11月期间,党中央为了培养更多抗战干部,决定复办陕北公学,又称后期陕公,这是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在延安重新招生,校址在延安北门外原址。1941年,陕北公学与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了延安大学,延安大学是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9年,延安大学迁至西安,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西北局决定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改组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次年底改组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1958年9月,西北大学法律系调入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成立西北政法学院,学校成为中国法学教育顶尖的王牌院校“五院四系”之一,也是西北地区第一所高等政法院校,从此开始了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历史。在中国司法系统中,80%以上骨干人员毕业于“五院四系”,而在西北地区司法系统中则有80%以上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2006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西北政法学院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揭开了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发展历程

西北政法大学陕北公学??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干部高等学校(1937-1941)1937年为了培养抗日干部,中央决定成立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副校长罗迈(李维汉),校址定在延安东门外。1939年11月,党中央为了培养更多抗战干部,决定复办陕北公学,又称后期陕公,校址在延安北门外原址。延安大学??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1941-1949)1941年9月,陕北公学(后期)与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吴玉章任校长,校址在陕北公学原址。1943年,延安“鲁艺”、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1944年行政学院依次并入延安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1949-1954)1949年为了培养适应新中国政权建设所需的各类干部,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延安大学迁到西安,改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陕西省政府主席马明方兼任校长。1949年民大校部和二部迁驻高陵县通元坊;一部、三部迁驻泾阳永乐店。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1954-1958)1953年3月,为了提高西北地区政法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改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成立西北政法干部学校。1954年学校更名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校址由通元坊迁至西安南郊。西安政法学院?西北地区第一所高等政法院校(1958-1962)1958年8月,经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西北大学法律系调入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成立西安政法学院。西安政治经济学院(1962-1963)、西北政法学院(1963-2006)1962年,西安政法学院、陕西财贸学院合并为西安政治经济学院。1963年8月,国务院作出把西安政治经济学院分为西北政法学院和西北财经学院(陕西财经学院)的决定。同年9月1日,西安政法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北政法学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主管。到“文革”前,成为全国著名的四所高等政法院校之一。“文革”期间,学院惨遭破坏,直至1972年撤销。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广大教职员工仍然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努力履行本职工作,向社会输送了693名本科生。陕西省教育主管部门将学院教师安置在部分高等院校,保存了师资力量,为学院的复办储备了师资队伍。1978年8月国务院批准西北政法学院在原校址复办。1979年开始招生,由最高人民法院主管。1980年以后划归司法部主管。90年代末,学院形成法学为主、多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西北政法大学(2006年11月至今)2006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西北政法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2007年,西北政法大学“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教育部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同时,被确定为陕西省省级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0年5月,西北政法大学与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立中国法学教育的核心院校合作联盟,即“立格联盟”。2011年,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30家院校之一,取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成为教育部确定的“卓越法律人才”八十所高校培养基地之一,即“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在全国仅五所“立格联盟”成员高校同时拥有这三个基地。2014年西北政法大学与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联合培养本科层次公安专业人才。采用“3+1”模式,第一年在西北政法大学,后三年在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联合培养专业为侦查学、治安学两个专业,每个专业100个学生。
办学条件

办学理念

西北政法大学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以培养德才兼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学校建有法律实务、物证技术、现代传播、经济管理等6个实验实训中心,16个专业与基础实验室、72个实习基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000余万元。雁塔、长安校区各有一个图书馆,馆藏图书180余万册,中外文报刊3000余种,并建有20余个资源丰富的数字图书平台。计算机网络实现了两校区千兆光纤互联,建成了集教学、科研、管理为一体的虚拟校园网络。此外,司法鉴定、法医临床在西北地区居于首位。学校较早实施了学分制、主辅修制,建构起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科研训练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同时具有留学生招收权。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2000余人,硕士研究生3000余人。学校生源充足,考生院校第一志愿录取率均在99.5%以上,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得到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同行专家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和赞许,在2001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和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均获得“优秀”结论。学校积极拓展本科生国际交流途径,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开拓国际视野。西北政法大学已经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术研究

学校积极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工程,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注重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来带动和提升本科教学。学校设有法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高教研究所3个专业研究所,70多个学术研究机构,建有刑法学、国际法学2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学、哲学、理论经济学3个一级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哲学和法学两个学科被批准为“陕西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学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4项,56项优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七十多年历史中,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在法学科研、教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为中国的司法战线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的法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发布的《2009年各法学院科研实力报告》,学校2009年度科研实力稳居全国所有法学院的前十名。学校先后获得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80余项优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法律科学》是享誉全国的法学核心期刊,

是全国“三十佳”、陕西省“五佳”人文社科学报,是学报类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此外,学校还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的院校。2012年,学校实现了2012届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全部公费,为广大学子继续深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校坚持走开放式的办学道路,积极拓展本科生国际交流途径,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开拓国际视野。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稳定的校际关系,积极开展教师互访、学生交换、项目合作、举办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活动,与美国福特海斯大学、北阿拉巴马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分别合作实施了3+1本科双学士学位项目、1+1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2+1+1本科生培养项目,与韩国全北大学、庆尚大学、韩南大学等7所大学建立了学生互派交流机制。

学校特色

办学历史悠久、综合实力较强,法学特色鲜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商科、工科等四大门类协调发展,立足陕西、面向西北、服务全国的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目标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肩负着为国家特别是西北地区培养高层次法学、人文、社科、管理等专门人才崇高历史使命的政法人,将继续弘扬老延大“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秉承“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坚持追求完美与卓越的理想和信念,向着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进。

硬件设施

学校建有法律实务、物证技术、现代传播、经济管理等6个实验实训中心,16个专业与基础实验室、72个实习基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000余万元。雁塔、长安校区各有一个图书馆,馆藏图书180余万册,中外文报刊3000余种,并建有20余个资源丰富的数字图书平台。计算机网络实现了两校区千兆光纤互联,建成了集教学、科研、管理为一体的虚拟校园网络。

法律诊所

西北政法大学是国内首家自主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的高等院校,并形成了独特的“西北模式”,成为西北政法大学实践教学改革的亮点。2000年9月,学校与美国福特基金会合作实施“法律诊所”教育模式,西北政法大学法律诊所成为全国九大法律诊所之一,“诊所式教育”成为西北政法大学本科教学的一大特色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西北政法大学学校设有法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高教研究所3个专业研究所,70多个学术研究机构,建有刑法学、国际法学2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科研成果

学校2009年度科研实力稳居全国所有法学院的前十名。学校先后获得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80余项优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获得陕西省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17项,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15篇。
师资力量
西北政法大学汇集了一支博学敬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74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65名,博士生导师2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6人,先后有60余人分别获得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司法部优秀教师、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90多人担任全国及省级学术团队的会长、副会长。学校重视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推行专家教授、青年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制度,实行“双导师”等制度。此外,学校还有一批由著名学者、实务专家组成的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队伍,如高铭暄、陈光中、王家福、梁慧星、李昌麒、王利明、蒋正华、张晋藩、曾湘泉、贺卫方、刘作翔、李昌钰、江平、安东、黄进、肖永平、徐显明、应松年等。
知名校友

著名学者

西北政法大学侯欣一: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天津市委副主委,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法学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中国法制史研究会秘书长,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理事,法律文献古籍整理研究会理事,天津市法学会副会长等。孙宪忠: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社科院民法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新中国首届民法学博士。应松年:曾在西北政法大学国家法教研室工作。著名法学家,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人大法工委行政立法研究组副组长,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是新中国行政法学的创始人和带头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肖国兴:原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能源法起草者。葛洪义: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著名法理学学者。周作斌:西安财经学院副院长。王允武:西南民族学院院长。施天涛: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政协常委,中国商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民盟中央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环境法律委员会委员。陈忠槐:原西北大学法学院院长、陕西省司法厅副厅长。杨小军: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主任教授,著名行政法学者。牛建华:国家法官学院副院长。关保英:华东师范大学法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著名行政法专家。刘作翔: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理学研究室研究员、教授(2000年始),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2002年始);吉林大学兼职教授;吉首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秘书长。董小龙:原西安体育学院党委书记,陕西省教工委常务副书记。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肖周录:西北工业大学法学系主任。雷兴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宗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安学院院长。田龙海:西安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军事法学研究所所长,军事法学科带头人,曾任解放军某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某军事法院院长。刘丹冰:西北大学法学院院长。曾加:西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保民: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陈金钊: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曾月英:深圳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石东坡: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法学院副院长。白呈明:西安财经学院文法学院副院长,法学专业学科带头人。董和平:青岛大学法学院院长,知名宪法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宪法学研究会会长、国际宪法学协会理事。张汉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西安武警工程学院法律研究室主任。喻中: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理学学者。

知名学者

赵馥洁,著名哲学家,资深教授,陕西省首届社科名家。历任西北政法学院教师、教研室主任、西北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北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组组长。兼任陕西省哲学学会会长、陕西省社科联主席、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司法行政系统英雄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师德标兵。贾宇,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司法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刑法学协会会员、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犯罪学研究会预防犯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犯罪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刑法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刑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陕西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陕西省青年法律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陕西省社科联常务理事、西安市律师协会副会长等。王瀚,西北政法大学现任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西部大开发法治研究会理事、中国世界贺易组织法研究会理事、法国艾克斯??马赛第三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巴黎第二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西安市国际商务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法国经济与法律科学协会理事、西安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编委。郭捷,现任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组长兼任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委员等。中国劳动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社会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女法律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汪世荣,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律史学会第八届执行会长。现任西北政法大学校长助理,西北政法大学法律诊所项目负责人,全国法律诊所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判例与研究》杂志特邀编委。闫晓君,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刑事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其著作先后获陕西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等。主持并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司法部“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等五项科研任务。王健,西北政法大学教授、研究生教育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贵州大学法学院教授、“二十世纪中华法学文丛”常务编委等。冯卫国,西北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论文、论著曾获北京大学中流-喜马拉雅研究奖助金、中国法学会优秀刑法论文二等奖、中国法学会监狱法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主持国家社科规划课题《兵团调犯与易地改造问题研究》、陕西省社科规划课题《社区矫正的法律与技术问题》等。王政勋,师从北京大学法学院陈兴良教授攻读刑法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律师协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青年法律工作者协会理事等。现任刑事法学院院长(主持工作)、刑法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副组长。共取得学术成果50余项,其中出版个人专著2部,在《中国法学》、《刑法论丛》、《法律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撰写专著、教材等共8部。严存生,国家二级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兼任中国法理学研究会顾问、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王楷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中国政治学会理事、陕西省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

企事业人士

西北政法大学鲁智勇: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传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孙衍超:宁夏宝塔石化集团管理委员会主任、总裁。银川大学董事长兼校长,政协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法学理事,银川大学、宁夏大学、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刘家新:澳柯玛集团空调器事业部总经理,曾获得“中国空调行业十大新闻人物”、“青岛市十大财经人物”、“中国品牌建设十大杰出企业家”。郭小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总监、法务部部长、首席律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专家组成员,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副会长,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深圳市南山区政协委员。张军:陕西省投资集团副总经理。蔺安稳:第一个向国内外真实报道秦始皇兵马俑出土消息的新闻工作者,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高级编辑,曾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知名律师

田文昌:中国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第一刑事辩护大律师,在母校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设立了田文昌奖学金。崔峰:一级律师。现为广东晨光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合伙人);广东省律师协会副会长、珠海市人大代表、珠海市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客座研究员、珠海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珠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珠海市消费者委员会法律专家,曾任第四届珠海市律师协会会长等职。王建平:一级律师,山东省十佳律师、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占平:中国“枪下留人”第一律师。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员,西安仲裁委员会会员。尚伦生:甘肃省律师协会副会长、东方人律师事务所律师,被誉为“甘肃刑辩第一人”。

明星记者

白冰:西北政法大学2008届毕业生,英皇签约艺人,新版《红楼梦》薛宝钗扮演者,电视剧《神话》玉漱公主扮演者。张婷:江苏卫视2007年度绝对唱响全国女生12强选手。刘汝君:天津电视台《案与法》栏目主持人。江雪:华商报首席记者,曾报道“枪下留人案”、“夫妻看黄碟事件”、“北大毕业生街头卖肉”等影响重大的新闻。郭敏:《云南信息报》首席记者,曾报道的《碧湖天池无极留下的“怪物”》引发了“无极污染事件”大探讨,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最终导致建设部、环保总局等部门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中国新闻舆论影响法制进程不多见的新闻案例。杨海鹏:知名微博主,现为上海《财经》杂志高级记者。
学校领导

西北政法大学现任领导宋觉,党委书记,主持校党委全面工作。分管校纪委、党政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党校、干部教育基地、离休干部工作。联系学院: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公安学院。贾宇,党委副书记、校长,主持校行政全面工作。分管党政办公室、校友工作办公室工作。联系学院:研究生教育院。马永侠,党委副书记、校工会主席,分管党委宣传部、招生就业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主持校工会全面工作。负责党委交办的其他工作。联系学院:行政法学院。宣力,副校长,协助校长分管基建处、培训中心、门诊部工作及校长安排的其他工作。联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郭捷,副校长,协助校长分管教务处、司法官教育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工作及校长安排的其他工作。联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司法官学院。王瀚,副校长,协助校长分管科研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法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司法鉴定中心工作及校长安排的其他工作。联系学院:国际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图书馆、离退休管理处、学生处工作及校长安排的其他工作,联系工会。联系学院:刑事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李邦邦,纪委书记,主持校纪委全面工作。分管学生工作部、武装部、校团委及稳定、政保工作。兼管监察室。联系学院:哲学与发展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刘鹏伟,总会计师,协助校长分管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审计处、经济开发处工作及校长安排的其他工作。联系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体育部。汪世荣,校长助理,协助校长分管研究生教育院、法律硕士教育学院,负责学科建设工作及校长安排的其他工作。樊铁虎,校长助理,协助校长分管后勤保障处、信息网络中心、保卫处及校长安排的其他工作。
学校地址

雁塔校区: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南路300号邮编:710063

反恐实施

20161月1日,《反恐怖主义法》正式施行的当天,西北政法大学在其官网上宣布将组建反恐学院,培养熟悉反恐的专门人才。北京青年报记者从该校宣传部获悉,目前校内学生已开始报名,反恐学院的教材也将在近期出版。[1]

西安中考信息

西安学校大全

空军工程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安外国语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长安大学

陕西省建筑职工大学

西安外贸职工大学

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

2015 语文360网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