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陕西省 >>西安市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电话 : 029-82202244
地址 :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路13号
中考网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高考网 : 陕西省 | 投票
学校简介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历史源远流长。
  五千年华夏文明给了她深厚的根基,周秦汉唐的建筑成就赋于她不断创新的精神。
  她积淀了1895年北洋大学和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类学科精华,聚结了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专的土木、建筑类优势学科英才,于1956年组合成立了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伴随时代风云,1959年和1963年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踏着改革脚步,1994年3月由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原冶金部直属重点院校,为全国著名的八大土建类院校之一。
    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西安建大吮吸时代的日月精华,沐浴党的阳光雨露,继承和发扬了105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规模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
  现已发展为以建筑和土木工程专业为特色,以理工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科、法学、管理、艺术等类别的多科性大学。
  全校占地 七百多亩,2000多名教职工,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580多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13个院(系)及一个教学部、36个本科专业方向,以及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等,象磁石般吸引着全国无数优秀考生。
  近年来,第一志愿录取率一直在82%以上,2001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
  在校本科生10000多人,研究生1570多人。
  高等职业技术和成人教育学生5000多人。
   新世纪带来新挑战,西安建大把建设具有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水平的教学科研型多科性大学作为努力方向。
  学校有31个学科可授予硕士学位,10个学科可授予博士学位,土木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拥有52个教研室、45个实验室、43个研究院(所、站),其中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均属国家甲级设计单位,粉体工程研究所为国家新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重点实验室3个,办学规模和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全方位、多层面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铸造了坚强的后盾。
   众志成城创伟业,锐意创新铸辉煌。
  为在21世纪把西安建大建成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和自我特色,在综合实力方面跻身国内一流大学行列的宏伟目标,西安建大确定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适度扩大规模求效益,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思路。
  全面启动了面向新世纪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创新工程和校园建设工程,以“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优良校训,抢抓机遇,锐意进取,使全校各方面的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变化。
   为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学校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了一万三千平方米的图书馆,档次上现代化,功能上多元化,藏书100多万册,有中外文期刊4000多种。
  新建的多功能学生食堂,其功能在全国高校首屈一指;新建的基础教学实验和信息网络大楼,多功能阶梯式教学楼,文体中心,学生1、2、3号公寓,以及完善后的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物理检测中心,15000平方米的田径场,体操健美房,游泳池,绿色园林广场,使学校基础硬件设施日臻完善,日益接近国际和国内一流水平。
  新修的马路,花坛、绿化带,使西安建大北院教学区布局日趋合理,四季绿荫长存,环境高雅整洁,既满足了新时期现代化办学的要求,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西安建大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先后启动了面向新世纪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创新工程。
   完成了省部级“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改项目“,建立教学督导组,启动了“面向21世纪教材建设项目“。
  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引入了主辅修竞争机制,开展“争先创优“评比活动。
  为当年录取的优秀学生设立了奖学金。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提供帮助。
  通过助学贷款、发放困难补助,特困学生减免学费,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等形式,帮助各类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为大学生设立了宝钢教育奖、济源教学奖、奎屯教育奖、西北信托奖、西飞铝业奖、王正奖等数项奖学金,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学校影响。
  西安建大在国际上先后与美国、日本、德国、挪威、法国、意大利、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二十多个国家的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开展学术交流,相互携手攻克国际科技难题,互派留学生,使西安建大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西安建大进一步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依靠科技优势,转化科研成果。
  西安建大校办产业,以学科、专业优势为依托,以土建和材料类产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形成了集规划、设计、地基基础处理、建筑工程总承包、建筑装饰、建筑工程监理一条龙的土建类产业体系。
  近年来,校办产业的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在陕西高校名列前茅。
  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创利税1000多万元。
   90年代以来,西安建大获国家、省部级教学成果近30项,建筑学专业在全国首批八院校评估中获优秀级,并获得建筑学学士及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城市规划等专业,通过了国家组织的专业评估,又获优秀。
  在全国优秀教材评选中,获省、部级奖近20项。
   近些年来,在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和论文评选中,西安建大先后7次名列前茅,获十项奖励。
  特别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建筑师协会共同举办的全球最高规格的 “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先后五次获奖,在第14届竞赛中获最高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
  这也是我国大学生第一次在这项高手云集的世界大赛中首次荣获最高奖励,鉴于西安建大学子的出色表现,1999年受国际建筑师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西安建大承办了第20届国际建筑师大会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的出题、组织和评选工作。
  这是亚洲地区首次承办这一重大赛事,并开创了由一所高校全面负责这项赛事的先河,充分体现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地位。
   让人才接近学科前沿并与国际接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攻克科技难关。
  90年代以来,西安建大共承接科研课题近3000项,其中国家级攻关项目40多项,在国家级和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0多篇,通过鉴定取得的国内先进以上科技成果100多项,获国家三大奖和省部级科技奖近百项,华夏始祖轩辕黄帝陵整修规划与设计方案,赢得了海内外炎黄子孙普遍赞誉,多次受到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称赞。
   沧海横流,尽显英雄本色。
  西安建大以“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五万多名基础理论扎实的科技人才,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分赴祖国各地,在各个不同的岗位上,大显身手,大展宏图,不少人成为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之才,有数千人成为部、省、市等党政机关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和高级管理人才,万余人成为各单位的技术骨干。
  他们是西安建大的骄傲,他们的业绩将永远激励后来者奋发向上。
  西安建大众多的校友,身在祖国四面八方,心系母校的发展,有的百忙中常回家看看,有的为母校献计献策,有的以校友会或个人名义捐款捐物,有的为校企联合铺路搭桥,他们的努力与贡献,将永远载入西安建大的发展史册上。
   沐风节雨,顽强拼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创造了她辉煌的过去,世纪更交,欣逢盛世,崭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赋予西安建大人更加神圣的使命。
  挑战平凡、追求卓越,锐意创新,勇攀高峰。
  决心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绘出西安建大“十五“新的蓝图。
  其总体思路是:积极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常规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相结合,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和创新为永恒动力,以不断提高教职工待遇为根本出发点,以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为目标,继续坚持既定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面向新世纪的“四大工程“。
  稳步扩大本科生规模,加快研究生教育、远程教育和国际化教育的发展速度,有计划地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抓好“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西安建大近期目标为:到2010年或2015年,把学校建成以土木建筑学科为特色,理工学科为主体,兼有文、法、管理、艺术等多学科的教学科研型多学科大学。
  远期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建成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国内一流、教学科研型的多学科大学,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成为国家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成为世界科技优秀成果和先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为快速实现宏伟目标,西安建大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导,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促进科研产业上台阶,努力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秀、高效精干、充满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构建面积适当,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高品位校区。
   面向新世纪,西安建大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全校上下人心凝聚,广大师生员工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在新世纪把西安建大办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办学历史
校史沿革图

1895年,即清光绪21年的北洋大学土木系,并校于 1952年的青岛工学院土木系 (其前身是始建于 1901年的山东大学堂土木系) ,以及创建于1911年的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科、建筑艺术科( 中国专科教育史上的第一个建筑学专业)合并而成,并校初期定名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

1956年全国第三次院系调整时,由创办于1923年、1928年的东北大学土木系和建筑系( 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本科建筑学系 ),并校于 1938年的西北工学院土木系( 西北工学院是抗战初期,由迁至陕西的北洋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焦作工学院合并而成)。

1959年,更名为西安冶金学院。

1963年,易名为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1994年3月8日,经教育部批准第三次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

2010年,入选国家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 入选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

2011年9月,试办研究生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4月,学校有16个院(系),开设63个本科专业。

名称专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工程管理 、工商管理、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软件工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工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冶金工程(钢铁冶金、有色冶金)、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矿物资源工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工程力学、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法学、戏剧影视文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摄影、雕塑、会展艺术与技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30多个专业

学术研究

科技平台

截至2014年,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个国家甲级设计研究院、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2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实验室和研究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5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14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依托学校建立。

?国家级科技平台

国家干法水泥回转窑预热预分解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西部建筑科技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生态建筑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省部级级科技平台

?

部级科研平台教育部生态水泥工程研究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司农房建设技术西部研究中心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司现代生土建筑实验室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建筑文化研究基地耐磨材料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级科研平台 陕西省生态建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新型干法水泥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环境保护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技术中心 陕西省水泥生产新技术工程推广中心 陕西省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 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结构与抗震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功能材料加工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建筑科技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文化产业管理研究中心 陕西省黄金与资源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建筑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陕西省生态水泥混凝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科技机构

钢结构研究所 建筑工程新技术研究所 工程结构与抗震研究所 材料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所 建筑工程技术与项目管理研究所 粉体工程研究所 建(构)筑物检测鉴定站 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所 土木工程软件开发与应用研究所 建筑工程材料研究所 岩土工程研究所 劳动安全卫生研究所 空间结构研究所 矿物资源工程研究所 交通与总图规划设计研究所 工程机械研究所 结构安全研究所 机械电子技术研究所 清洁生产研究所 振动应用与故障诊断研究所 道路桥梁工程研究所 耐磨材料研究所 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研究所 计算机控制研究所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所 自动化技术研究所 西安城市与建筑研究所 智能建筑研究所 建筑与环境研究所 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 建筑勘测研究所 计算机技术应用研究所 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 建筑经济研究所 历史城市建筑保护与风景园林研究所 矿山系统工程研究所 绿色建筑研究中心 投资与房地产经济研究所 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所 管理科学与系统设计研究所 环境与市政工程研究所 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 水处理技术与设备研究所 财务与会计研究所 清洁生产审核研究所 应用物理研究所 工业烟气净化工程技术研究所 应用技术开发研究所 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研究所 城市雕塑研究所 中日通风技术研究中心 政治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贵金属研究所 生态经济文化研究所 冶金材料研究所 建筑文化研究所 冶金应用技术研究所 当代文学研究中心

?校企共建科技平台

西建大莱钢建筑钢结构研究开发推广中心 西建大 - 德源矿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西安建大 - 江森自控 VAV 实验室 冶金固废资源研究中心 西建大 - 龙钢清洁生产研究开发推广中心 西建大 - 潼关中金冶炼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Sonix-MCU 芯片实验室 西建大 - 汇豪镁合金材料研究开发中心 声威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西建大 - 翼钢冶金研究中心 陕西省尧柏特种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矿业尾渣综合利用研究中心 西建大 - 海格尔高温材料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 西建大 - 新达冶金辅料研究中心 建大 - 秦翔科技研发中心 西建大 - 中航泰达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建大振德冶金辅料研究开发中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富煌钢结构研究院 西建大 - 秦翔冶金设备研发中心 煤航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新奥混凝土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西建大?山璞矿业工程研发中心 昆山同方可再生能源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无止桥研究与发展中心 西建大-深圳建工集团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昆钢钢结构研究发展中心 西建大-东南网架钢构研究发展中心 西建大-南通扬子碳素冶金研究与推广中心 西建大-济南新峨嵋重大科技基地 充气膜结构技术研发中心 建大-东铭工程技术中心 节能环保工程联合实验室 冶金技术研究中心 红然铝业产学研合作机构 三门峡电熔刚玉产学研合作基地 漳州万晖洁具产学研合作基地 建筑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截至2014年,资料来源

科研成果

百年西建

2005年至2010年,学校相继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重大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国家 “十五”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项目、“973计划”前期专项等国家级大项目方面均实现了新的突破。先后在 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3000余篇,出版科技著作百余部,取得国内先进水平以上成果、获全国三大奖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百余项,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创社会经济效益近百亿元。

学校自有知识产权(专利)数量、专利申请数量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50名左右。学校设有建筑、城市规划、建材等三个甲级设计研究院及一大批极具水平的研究机构。先后承担的“黄帝陵整修总体规划与设计”、“黄土高原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大颗粒流态化理论用于水泥熟料煅烧的机理性研究”、“西部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再生利用研究”、“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稀有金属钛锆提取与加工研究”、“纳米技术研究”等几十项国家级重点规划设计及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8月,图书馆累计藏书219.5万册,其中中文图书185万册,外文图书16.8万册,中外文期刊5633种;同时还订购大量的中外文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学位论文及其它专业数据库,自建有本馆馆藏特色的全文数据库,数字化资源已经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图书馆还收藏有一定数量的特种文献和视听资料。

?学术期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7年2月,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以刊登建筑、土木工程等其它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学术论文为特色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及特色科技期刊、RCCSE(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esearchCenterforChineseScienceEvaluation)中国权威学术期刊、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等。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数据库(CCCJG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8年,国内外公开发行,是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被评为全国理工科院校学报(社科版)优秀期刊、陕西省人文社科类优秀期刊,其中建筑文化栏目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系统等收录。

文化传统

校风宗旨

?校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为人诚实 基础扎实 作风朴实 工作踏实

?办学宗旨

传承文明 开创未来 育才兴国 科技富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校歌

高举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

校歌作词:徐德龙  作曲:赵季平

浩浩荡荡兮 南北东西  汉韵唐风兮 群贤毕至  建大建大中华民族的优秀学科  崛起崛起崛起崛起共和国的栋梁之才  啊育才兴国科技富民  我们高举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  前进 前进 与时谐进 前进 前进 与时谐进

校旗

自强笃实兮 行键不息  求源创新兮 致用经世  建大建大中华民族的优秀学科  崛起崛起崛起崛起共和国的栋梁之才

  啊 诚实 扎实 朴实 踏实  我们高举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  诚实 扎实 朴实 踏实  我们高举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  前进 前进 与时谐进  前进 前进 与时谐进  前进前进

社团

学校社团中种类上涵盖了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文化娱乐类、公益服务类和体育竞技类等类别。为促进社团活动蓬勃开展,激发社团的活力,团委每年安排“社团风采 展示月”、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为社团活动搭建平台。每学年举办“校园十佳社团”评比,表彰活动开展好、影响力大的精品社团,为社团树立榜样。经过建设和发展,一些社团如勤工助学会、西建大就业协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百度百科俱乐部、唐华诗词社、鼎亚武术协会、梦想自行车协会、博毅义务家教社、补天环境保护协会、熊宁爱心社、红十字会、馨火文学社、夏文学社、已发展成校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生社团。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党委书记苏三庆校长、党委副书记刘晓君党委副书记马川鑫、张志昌副校长郝际平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健、黄廷林、牛荻涛、王树声、张晓辉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胡志军
知名校友

(按照毕业年限排序,同年级按姓氏笔画排序)

孙国城 1956年毕业于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母体院校之一)。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张富春 1958年毕业于该校。原西安市副市长,西安市会副主任,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长。 尹鸿勤 1960年毕业于该校暖通专业。原中国人民解放军80310部队司令员(副军级、少将)。 甘宇平 1960年毕业于该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历任重庆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正部级)。 桂中岳 1961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历任西建大副校长、陕西省会副主任、陕西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王小东 1963年毕业于该校建筑学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 刘锦湘 1964年毕业于该校金相专业。历任广州市副市长,香港越秀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永明 1964年毕业于该校轧钢专业。历任成都市冶金局副局长,成都市副市长。 费子文 1966年毕业于该校采矿专业。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总经理。 师梦雄 1967年毕业于该校有色金属专业。历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自治区政府秘书长、宁夏回族自治区会副主任。 袁凤兰 1967年毕业于该校给排水专业。历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戴治国 1967年毕业于该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历任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广州市副市长、广州市会副主任。 张健 1968年毕业于该校给排水专业。历任中国有色矿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 张波 1969年毕业于该校有色金属冶炼专业。历任西安市副市长、西安市政协副主席。 刘? 1970年毕业于该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历任中国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总工程师,总经理。中国第十七冶金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胡希捷 1970年毕业于该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历任交通部副部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公路学会七届理事会理事长。 于天恩 1975年毕业于该校。原宁夏建设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王贵荣 1975年毕业于该校有色金属冶炼专业。现任金川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周建新 1975年毕业于西建大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历任青海省海东地区区委书记、青海省交通厅厅长。 梁传密 1975年毕业于该校矿机专业。历任酒钢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监事会副主席、党委书记。现任甘肃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赵沛 1976年毕业于该校炼钢专业。历任中国钢研院副院长,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 徐德龙1976年毕业于该校水泥工艺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粉体工程专家,英国混凝土技术学会会士,1998年3月至2013年7月任该校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6月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王平 1977年毕业于该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现任陕西省公路局局长。 邓新华 1977年毕业于该校供热通风专业。现任陕西省公安厅交警总队政委。 魏奇峰 1977年8月毕业于该校采矿专业。历任陕西省黄金局副局长、陕西黄金公司副总经理。现任陕西省黄金局局长、陕西黄金公司总经理。 乌日图 1978年毕业于该校有色金属冶炼专业。历任国务院医疗保障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十届全国会委员。现任十一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辛武 1978年毕业于该校总图运输与设计专业。历任宁夏自治区建设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自治区科技厅副书记、副厅长。 王?明 1978年毕业于该校采矿专业。历任白银有色集团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现任窑街煤电集团公司董事长。 乔辉 1978年毕业于该校有色金属冶炼专业。曾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司副司长。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巡视员。 华炜 1978年毕业于该校轧钢专业。历任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总经理、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现任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和红星 1978年毕业于该校建筑专业。历任陕西省西安市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现任西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马明文 1981年毕业于该校建机专业。现任中国三冶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苏三庆 1981年毕业于该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历任该校校长助理,榆林市副市长、西安科技大学校长,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常青1982毕业于该校建筑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Hon. FAIA) 马保平 1982年毕业于该校采矿专业。历任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董事长、党委书记。现任陕西有色控股集团副董事长。 尹育航 1982年毕业于该校硅酸盐工程专业。现任广东奔郎超硬材料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王宏前 1982年毕业于该校总图运输计专业。现任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书记。 王秉清 1982年毕业于该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历任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建设厅副厅长。现任贵州省遵义市常务副市长。 包国忠 1982年毕业于该校选矿专业。现任金川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甘安生 1982年毕业于该校物理专业。曾任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现任西安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石柯 1982年毕业于该校炼钢专业。现任中国二重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乔征 1982年毕业于该校建筑学专业。历任西安市副市长。现任市政府咨询员,西安市地铁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 伏中哲 1982年毕业于该校轧钢专业。现任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刘? 1982年毕业于该校建筑学专业。历任新疆喀什市副市长。现任新疆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董事长。 刘克林 1982年毕业于该校轧钢专业。现任西宁特钢集团公司总经理。 张丹力 1982年毕业于该校炼铁专业。现任陕西钢铁集团董事长,陕西龙门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张守志 1982年毕业于该校建工系。历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厅副厅长。现任民革宁夏区委会第九届委员会主委。 张宏年 1982年毕业于该校轧钢专业。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副市长。 史贵禄现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陕西荣民集团董事长、陕西省工商联副主席。 张智恒 1982年毕业于该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现任中钢集团金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钢招标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李筱英 1982年毕业于该校有色金属加工专业。现任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吴键 1982年毕业于该校给排水专业。历任西安市曲江管委会副主任,雁塔区区长。现任西安市雁塔区区委书记。 连民杰 1982年毕业于该校采矿工程专业。现任中钢矿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执行董事、党委书记。 邵为民 1982年毕业于该校轧钢专业。历任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贵州省经贸委副主任。现任武汉市副市长。 陈万强 1982年毕业于该校工程机械专业。曾任该校校长助理,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现任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孟志泉 1982年毕业于该校炼钢专业。现任包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内蒙古稀土(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包钢稀土副董事长。 罗登武 1982年毕业于该校炼铁专业。现任山东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侯立安 1982年毕业于该校给排水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现任第二炮兵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赵峡 1982年毕业于该校炼铁专业。现任宝钢集团副总经理,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郭虎 1982年毕业于该校有色金属冶炼专业。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 高小平 1982年毕业于该校轧钢专业。历任宁夏恒力集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总经理。现任宁夏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曹文虎 1982年毕业于该校采矿专业。曾任青海省科技厅厅长、省发改委主任。现任青海省会副主任。 黄晓平 1982年毕业于该校有色金属冶炼专业。现任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樊宏康 1982年毕业于该校建筑专业。历任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潘中伟 1982年毕业于该校炼钢专业。曾任该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现任陕西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魏书祥 1982年毕业于该校采矿专业。现任中国五矿集团邯邢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执行董事、党委书记。 孙玉斌 1983年毕业于该校轧钢专业。现任通钢集团总经理。 安建利 1983年毕业于该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现任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西安高科(集团)公司总经理。 张创奇 1983年毕业于该校有色金属专业。历任青铜峡铝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现任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李侃桢 1983年毕业于该校总图设计专业。历任南京市雨花台区委副书记、区长,市长助理,拉萨市副市长。现任南京市副市长、雨花台区委书记。 肖文荪 1983年毕业于该校环境工程专业。原广西柳州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党组书记。 胡衡华 1983年毕业于该校自动化专业。现任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长沙警备区党委常委、第一书记。 魏志斌 1983年毕业于该校轧钢专业。现任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总经济师、董事、党委常委。 王秉琦 1984年毕业于该校机械工程专业。曾任该校党委副书记。现任陕西中医学院党委书记。 兰新哲 1984年毕业于该校冶金工程专业。现任榆林市副市长。 匡涌 1984年毕业于该校建筑学专业。历任青海省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青海省建设厅厅长。现任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李勇 1984年毕业于该校建筑管理专业。历任五冶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党委书记,中国第二十冶金建设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陈俊卿 1984年毕业于该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历任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院长、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现任南昌市市委副书记、市长。 张正康 1985年毕业于该校建筑学专业。历任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现任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院长。 李尚勇 1985年毕业于该校有色金属冶炼专业。现任金川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杨文浩 1985年毕业于该校有色金属冶金专业。现任甘肃稀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刘加平1986年毕业于该校建筑技术科学工学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孙博华 1986年毕业于该校结构力学专业(硕士)。南非国家科学院院士,南非开普敦半岛理工大学终身教授。 李沛兴 1986年毕业于该校有色金属冶炼专业。历任白银有色金属(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现任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邵武1982年8月毕业于该校工民建专业。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姚宽一 1986年毕业于该校管理工程专业。现任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雷阎正 1986年毕业于该校供热通风工程专业。现任西安飞机国际航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苑玉成 1987年毕业于该校。历任十九冶副总经济师、十九冶常务副总经理,一冶总经理、董事长、党委书记。 惠西鲁 1987年毕业于西建大建筑物理专业(工学硕士)。现任西安市规划局局长。 梁湖清 1988年毕业于该校建筑管理专业。现任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彬 1989年毕业于该校建筑管理专业。历任陕西省信用联社资产风险管理部总经理,铜川市市长助理。现任铜川市副市长。 汪文展 1989年毕业于该校总图设计与工业运输专业。曾任西安市长安区区长。现任西安市雁塔区区委副书记、区长。 欧成华 1990年毕业于该校供热专业。现任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石磊 1991年毕业于该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现任中冶集团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旭辉 1991年毕业于该校建筑机械及矿山机械专业。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副市长。 聂仲秋 1991年毕业于该校总图设计与运输专业。历任西安市灞桥区副区长,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管委会副主任,灞桥区区长。现任西安市灞桥区区委书记。 雒建斌 1991年毕业于该校冶金系(硕士)。现任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赛云秀 2005年毕业于该校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历任陕西省委副秘书长。现任西安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史健生 197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79年---1984年在该校建工系任教。曾任西安市建设委员会主任,市政协副主席。现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 许云华 198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系。1989年---2010年在该校任教。现任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

西安中考信息

西安学校大全

空军工程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安外国语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长安大学

陕西省建筑职工大学

西安外贸职工大学

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

2015 语文360网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