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贵州省 >>铜仁市 >> >>铜仁学院
铜仁学院
电话 : 0856-5222556
地址 :
中考网 : 贵州省 | 铜仁市 |
高考网 : 贵州省 | 投票
学校简介 :   铜仁学院的学校类型: 普通本科 所在地: 贵州 性质类别:综合类铜仁学院是2006年2月14日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一所地方性本科学院。
  其前身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有着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为社会输送了成千上万的各级各类人才。
  
学院位于“西部名城”贵州省铜仁地区铜仁市北郊美丽的锦江河畔,校内松柏参天,绿树如茵,环境优美,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誉为“文明学校”。
  学院新校区位于原铜仁地区东风林场(森林公园、苗圃场),占到3260亩,自然环境更加优美,是建设园林式大学校园的理想场所。
  
学院现有三个校区(本部、北校区、新校区),总占地3530亩,建有校舍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
  拥有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及语言、物理、生物、化学等基础和标准化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等现代化教学实验设施,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100万元。
  图书馆为省级优质馆,藏书50余万册,有各类报刊、期刊1300余种,有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报。
  建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贵州考试中心考点、全国英语水平等级考试贵州考试中心考点、铜仁地区教师资格培训及考试考点,成立有黔东文化研究中心。
  是铜仁地区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旅游培训基地和其他各类应用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623人,其中专任教师407人。
  有教授12人,副高职称143人,博士1人,硕士学位教师77人。
  有享受政府津贴专家6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4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
  聘有客座教授16人,外籍教师4人。
  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6989人,其中本科生1921人(含与师大联办本科420人),专科生3715人,五年制专科1353人(含中职467人)。
  另有成人脱产、函授生257人。
  
学院目前设有12个系(含北校区3个系)、1个教学部和1所附中,有涉及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农学等7大学科门类43个专业,其中:教师教育专业36个,非教师教育专业7个。
  学院在加强现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努力适应规模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不断增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特色优势明显、生命力较强的新专业,尤其是非教师教育专业,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
  目前学院已设置本科专业16个,每年可望增设本科专业3—4个,逐步从以专科教育为主发展为以本科教育为主;以教师教育为主发展为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举的综合性地方学院。
  
学院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办学内涵,积极推进三大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新校区建设),做到本、专科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规模与质量并重。
  学院科研氛围浓厚,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有些毕业生已走上重要的业务岗位和领导岗位。
  学院已成为铜仁地区在“科教兴铜”、“人才强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格局中十分重要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学院努力加快新校区建设,已完成新校区建设一期工程并顺利搬迁政史、中文、教育三个系和美术专业近2000名学生入住新校区生活和学习、目前正在加快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
  通过新校区建设项目工程的分批实施,力争到2011年前后,学院基本实施整体搬迁,一校一址。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以及“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学院本着“以育人为本,以教育创新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素质教育为方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以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本、专科并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立足黔东,面向全省,服务西部,办出特色,努力实施铜仁学院2006—2010年事业发展规划,力争把学院建成为一所在贵州东部地区乃至整个武陵山区有影响、有特色的地方性(民族性)、综合性(多科性)、教学型、应用型本科学院。
  通讯地址: 贵州省铜仁市清水南路17号联系电话: 0856-5222556E—mail : [email protected]友情赞助,中国校园网:http://www.cnxyw.org/
学院介绍

铜仁学院铜仁学院座落在中国西部名城铜仁市,占地面积1186亩,建筑面积22.45万平方米,铜仁飞机场公路沿校而过,火车站咫尺相邻。校园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锦江河绿水依依,校园内鸟语花香,树木郁郁葱葱,四季常青,校园建设布局合理,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园地。

铜仁学院以“立德树人、以技立业、服务新农村”为办学理念,以“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以职业岗位需求同步”为专业建设理念,构建了“五元一体”的高职德育工作模式,形成了“校地携手、系村共建、多元结合”的办学格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学院面向全国25个省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045人,一次性就业率位居全省前列。

学院建设了农村信息服务平台,面对农村实施“一班一村”、“120”技术服务,设有生物技术、制药技术、医学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八个实训中心,建立了生态农业示范园、苗圃园、果园、生态养殖基地、家禽孵化育雏场、冷水鱼养殖基地、网箱养鱼场、塘库养鱼场、民族药材种植园、民族兽药厂、附属医院、鸿程驾校校内实训基地;与50个村和100个企业合作建立了教学实训基地,形成了集教学、学习、操作、科研、技术示范推广、培训、生产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学院被确定为中央生物制药实训示范基地、国家级护理紧缺人才培训基地、电子信息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国务院扶贫办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建有贵州省第三十五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农业47003293号职业技能鉴定站等,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铜仁职院人筚路蓝缕,创业如歌,秉承“明德、求真、笃行、自强”的校训,弘扬“求真务实、自信自强”的铜仁职院精神,在西部这块热土上,满怀豪情地为新农村建设而努力奋斗。

铜仁学院是2006年2月14日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一所本科学院,其前身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有着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为社会输送了成千上万的各级各类人才。

铜仁学院占地3490亩,校舍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拥有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及语言、物理、生物、化学等基础和标准化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等现代化教学实验设施,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100万元。图书馆为省级优级馆,藏书40余万册,有各类报刊、期刊1300余种。有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报。成立有黔东文化研究中心。

历史沿革

学校的前身可以追溯至1920年美国基督教遵道会创办的明德中学,几经迁并整合;1978年,成立铜仁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铜仁地区教育学院并入,更名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铜仁林业教育培训中心并入;2006年,学校升格为全日制本科院校,并更名为铜仁学院;2010年,学校获得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资格。

办学规模

院系专业

截止2014年6月,学校设有文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生物与农林工程学院、法律与政治系、经济与管理科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音乐系、美术系、数学与信息工程系、物理与应用工程系、生物与化学工程系、体育系、继续教育部、社会科学部15个教学院(系、部),37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

  • 招生层次门类专业名称本科专业经济学金融工程法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体育教育文学汉语言文学、秘书学、英语历史学历史学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化学、地理科学、生物科学、统计学工学材料物理、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农学园林、水产养殖学管理学农村区域发展、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专科专业财经电子商务旅游旅游管理公共事业心理咨询文化教育英语教育、初等教育、舞蹈教育法律法律文秘
师资力量

铜仁学院截止2014年6月,学校有教职工771人,其中专任教师526人,兼职教师71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硕士学位333人、高级职称302人。教师中有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2人,省内外高校专、兼职硕士生导师24人,市管专家10人,校级教学名师8人、中青年教学骨干15人、专业带头人31人、学术带头人31人、中青年学术骨干32人、校级教学团队13个、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3个。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3个):梵净山特色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团队、锰矿深加工及其下游产品开发应用科研创新团队[6]等双高人才侯长林、罗红芳、洪?、田兴斌、宋谋胜、刘利华市管专家侯长林、崔德虎、罗静、梁正海、宋谋胜、罗中玺、田兴斌

教学建设

截止2014年6月,学校有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卓越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特色专业(2个):应用物理学、农村区域发展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旅游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卓越经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个):农村区域发展

校级精品课程一览表序号所属系部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1生物与化学工程系动物学冉辉2生物与化学工程系物理化学舒华3外语系商务交际英语刘利华4体育系体育概论张学飞5教育科学系学前教育学洪?6经济与管理科学系农产品营销吴玉宝7音乐系声乐教学与演唱邬小中8物理与应用工程系力学樊丽娟9法律与政史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皮坤乾10美术系中小学美术教学理论李洁
  • 教学成果
  • 贵州省第八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推荐成果名称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获奖情况文化视阈下加强高校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课程“德教”“智教”“能教”的思考与实践萧黎明 贾文凤 田黎星 水 纹 陈明霞等二等奖近代物理学教学思考及改革实践祝娅 秦伟三等奖教育学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洪?三等奖基于Moodle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田兴斌 魏艳 张凤祥 吴晓玲三等奖艺术设计专业旅游商品设计与策划方向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创新与实践龙庆华 谭世刚 孙飞三等奖铜仁学院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杨兴英 高应达 李锦伟 李怡静 黄尚文三等奖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张景春三等奖

    学科建设

    截止2014年6月,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重点支持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省级重点支持学科(2个):凝聚态物理、民族文化遗产学

    对外交流

    截止2014年6月,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南方大学密西西比学院、杰克逊州立大学,泰国苏南拉里理工大学、斯巴顿大学,以及中国政法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西南大学、河海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大连民族学院、贵州大学等23所国内高校实施多元化合作交流。2013年选派10名学生赴台湾地区高校交流学校,新招45名东盟留学生,开始了国际化办学的尝试。与中国移动公司、中国电信公司、东太集团等40余家企业和各市县政府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师生多次承担地方各类大型文艺活动的组织、策划、主创、演艺等任务,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铜仁学院截止2014年6月,学校设有省高校重点特色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高校工程中心1个、省高校产学研基地4个;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项目(培育)1个、贵州省人文社科基地1个、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1个。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2个):梵净山特色动植物资源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材料制备新技术与应用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贵州省锰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微纳米材料及器件应用工程中心省高校工程中心(1个):水产养殖省高校工程中心省高校产学研基地(4个):锰矿资源利用产学研基地、武陵山野菜引种繁殖产学研基地、梵净山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产学研基地、梵净山特色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产

学研基地

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项目(培育)(1个):武陵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省级人文社科基地(1个):武陵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校级科研机构

梵净山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佛教文化研究院、乌江文化产业研究院、武陵山区农村问题研究中心、黔东地缘与语言研究中心、铜仁地区民族兽药研究所、铜仁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铜仁地区民族文化研究所、铜仁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等

科研成果

2012年,学院科研立项17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经费15万;省部级项目48项,经费292.3万元,较2011年的10项增加了38项,增幅达380%,省级项目经费较2011年的47.3万元增加了245万元,增幅高达517.97%。2013年,学院获国家人文社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截止2014年6月,学校承担课题89项,获省地科技进步奖、人文社科奖、教学成果奖58项,获国家专利5项;发表论文518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35篇;专著35部,主、参编教材96本。教师出版教材和著作54部,科研立项数339项(国家级10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截止2013年,铜仁学院图书馆有藏书356万余册,其中馆藏纸质文献近73.9万册,电子图书283.3万册,自有数据库8个,试用数据库12个,形成了纸质文献资源与电子文献资源相结合的馆藏体系。2005年,图书馆全部实现了图书文献信息的自动化管理,有专用服务器8台,磁盘阵列存储空间达32TB,数字资源实际容量13.3TB。2011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成员馆,并成为CALIS三期建设第一批CCC(外文期刊服务)示范馆。学术期刊《铜仁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是由贵州省教育厅主管、铜仁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2002年《铜仁师专学报》更名为《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学报更名为《铜仁学院学报》,主要栏目有:武陵论坛,乌江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政治与法律,哲学天地,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艺术与体育研究,红学大观园,方言研究,教育与教学研究,图书、情报与文献学研究,信息技术,自然科学研究。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知网收录期刊、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收录、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曾获中国优秀期刊奖。

文化传统

学校标志

校训

铜仁学院明德致用“明德致用”作为学院全体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突出了学院人才培养方向,概括了学院的办学理念,反映了师生的共同愿望。明德:铜仁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20年美国人创办的明德中学,“明德”体现了学院的办学历史渊源。“明德”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大的学问,在于弘扬大的德行。德育为教育之灵魂,“明德”二字强调德育为先,以德立学,以德立身,以德立行。凸显知识之道,重在人文,为人之道,重在人品。学院秉承“明德”精髓,倡导“先做人、再做事”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引导师生员工完善人格,修己立人,把“明德”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致用:致用是一种重要的治学态度,强调了学院师生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注重运用,学用结合。校训“明德致用”,既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学之道”的精神,体现了学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的素质教育理念,又符合当今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彰显了学院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校徽解读:校徽以万卷书堆积而成铜仁梵净山蘑菇石为主体造型,一方面突出了铜仁学院所处的地域特征??武陵山主峰梵净山脚下,另一方面凸显了铜仁学院努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能力优秀人才的办学理念。“1920年”字样说明铜仁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20年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明德中学;字样置于代表阶梯线条之下,不仅凸显学院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浓厚的文化积淀,也寓意了学院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科学发展的办学之路。选择蓝色为院标的主色调,体现了学院博大精深的人文历史积淀。蓝色具有包容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校歌歌词:武陵深处鸟语花香,十里锦江碧波荡漾,百年学府源远流长,辛勤耕耘孕育栋梁。传承明德薪火,书写春秋诗行,弘扬时代精神,追求远大理想。啊!铜仁学院,梦开始的地方,我们风华正茂,激情飞扬。啊!铜仁学院,我们成长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奋发图强,展翅翱翔,展翅翱翔。

校园文化

学校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截止2014年,学校组建各类学生社团60个,其中省级优秀社团7个,形成了校园文化月活动、大学生社团文化节、一系一品牌、廉政文化进校园等文化特色。涌现出荣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和中国五四青年奖章的学生张蕾、荣获国家红十字会“爱心大使”和贵州省“感动校园十大人物”称号的教师李怡净等一大批优秀师生。2012年,学校荣获贵州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优秀等次。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李树新党委副书记、校长侯长林党委副书记饶小华党委委员,副校长周金勇、田永国、戴亮、罗红芳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彭吉黔
学校荣誉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获贵州省2012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等次;贵州省高校2012年目标绩效考核“二等奖”。省纪委授予我校贵州省廉政文化实证研究基地荣获贵州省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月先进集体(2013年)荣获2012年贵州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体育道德风尚奖运动队荣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2012年)荣获第二届篮球宝贝评选大赛一等奖(2009年)荣获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第六名(甲组)(2010年)荣获第四届三人篮球联赛第一名荣获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先进集体(2010年)铜仁学院获全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荣誉铜仁学院荣获2012年全省目标绩效考核二等奖该院荣获全省“安全文明校园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1]

铜仁中考信息

铜仁学校大全

铜仁学院

2015 语文360网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