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学院以“立德树人、以技立业、服务新农村”为办学理念,以“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以职业岗位需求同步”为专业建设理念,构建了“五元一体”的高职德育工作模式,形成了“校地携手、系村共建、多元结合”的办学格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学院面向全国25个省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045人,一次性就业率位居全省前列。
学院建设了农村信息服务平台,面对农村实施“一班一村”、“120”技术服务,设有生物技术、制药技术、医学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八个实训中心,建立了生态农业示范园、苗圃园、果园、生态养殖基地、家禽孵化育雏场、冷水鱼养殖基地、网箱养鱼场、塘库养鱼场、民族药材种植园、民族兽药厂、附属医院、鸿程驾校校内实训基地;与50个村和100个企业合作建立了教学实训基地,形成了集教学、学习、操作、科研、技术示范推广、培训、生产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学院被确定为中央生物制药实训示范基地、国家级护理紧缺人才培训基地、电子信息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国务院扶贫办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建有贵州省第三十五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农业47003293号职业技能鉴定站等,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铜仁职院人筚路蓝缕,创业如歌,秉承“明德、求真、笃行、自强”的校训,弘扬“求真务实、自信自强”的铜仁职院精神,在西部这块热土上,满怀豪情地为新农村建设而努力奋斗。
铜仁学院是2006年2月14日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一所本科学院,其前身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有着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为社会输送了成千上万的各级各类人才。
铜仁学院占地3490亩,校舍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拥有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及语言、物理、生物、化学等基础和标准化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等现代化教学实验设施,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100万元。图书馆为省级优级馆,藏书40余万册,有各类报刊、期刊1300余种。有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报。成立有黔东文化研究中心。
学校的前身可以追溯至1920年美国基督教遵道会创办的明德中学,几经迁并整合;1978年,成立铜仁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铜仁地区教育学院并入,更名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铜仁林业教育培训中心并入;2006年,学校升格为全日制本科院校,并更名为铜仁学院;2010年,学校获得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资格。
截止2014年6月,学校设有文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生物与农林工程学院、法律与政治系、经济与管理科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音乐系、美术系、数学与信息工程系、物理与应用工程系、生物与化学工程系、体育系、继续教育部、社会科学部15个教学院(系、部),37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
截止2014年6月,学校有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卓越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特色专业(2个):应用物理学、农村区域发展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旅游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卓越经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个):农村区域发展
校级精品课程一览表序号所属系部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1生物与化学工程系动物学冉辉2生物与化学工程系物理化学舒华3外语系商务交际英语刘利华4体育系体育概论张学飞5教育科学系学前教育学洪?6经济与管理科学系农产品营销吴玉宝7音乐系声乐教学与演唱邬小中8物理与应用工程系力学樊丽娟9法律与政史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皮坤乾10美术系中小学美术教学理论李洁截止2014年6月,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重点支持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省级重点支持学科(2个):凝聚态物理、民族文化遗产学
截止2014年6月,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南方大学密西西比学院、杰克逊州立大学,泰国苏南拉里理工大学、斯巴顿大学,以及中国政法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西南大学、河海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大连民族学院、贵州大学等23所国内高校实施多元化合作交流。2013年选派10名学生赴台湾地区高校交流学校,新招45名东盟留学生,开始了国际化办学的尝试。与中国移动公司、中国电信公司、东太集团等40余家企业和各市县政府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师生多次承担地方各类大型文艺活动的组织、策划、主创、演艺等任务,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项目(培育)(1个):武陵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省级人文社科基地(1个):武陵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校级科研机构梵净山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佛教文化研究院、乌江文化产业研究院、武陵山区农村问题研究中心、黔东地缘与语言研究中心、铜仁地区民族兽药研究所、铜仁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铜仁地区民族文化研究所、铜仁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等
2012年,学院科研立项17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经费15万;省部级项目48项,经费292.3万元,较2011年的10项增加了38项,增幅达380%,省级项目经费较2011年的47.3万元增加了245万元,增幅高达517.97%。2013年,学院获国家人文社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截止2014年6月,学校承担课题89项,获省地科技进步奖、人文社科奖、教学成果奖58项,获国家专利5项;发表论文518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35篇;专著35部,主、参编教材96本。教师出版教材和著作54部,科研立项数339项(国家级10项)。
馆藏资源截止2013年,铜仁学院图书馆有藏书356万余册,其中馆藏纸质文献近73.9万册,电子图书283.3万册,自有数据库8个,试用数据库12个,形成了纸质文献资源与电子文献资源相结合的馆藏体系。2005年,图书馆全部实现了图书文献信息的自动化管理,有专用服务器8台,磁盘阵列存储空间达32TB,数字资源实际容量13.3TB。2011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成员馆,并成为CALIS三期建设第一批CCC(外文期刊服务)示范馆。学术期刊《铜仁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是由贵州省教育厅主管、铜仁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2002年《铜仁师专学报》更名为《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学报更名为《铜仁学院学报》,主要栏目有:武陵论坛,乌江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政治与法律,哲学天地,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艺术与体育研究,红学大观园,方言研究,教育与教学研究,图书、情报与文献学研究,信息技术,自然科学研究。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知网收录期刊、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收录、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曾获中国优秀期刊奖。
校训
铜仁学院明德致用“明德致用”作为学院全体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突出了学院人才培养方向,概括了学院的办学理念,反映了师生的共同愿望。明德:铜仁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20年美国人创办的明德中学,“明德”体现了学院的办学历史渊源。“明德”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大的学问,在于弘扬大的德行。德育为教育之灵魂,“明德”二字强调德育为先,以德立学,以德立身,以德立行。凸显知识之道,重在人文,为人之道,重在人品。学院秉承“明德”精髓,倡导“先做人、再做事”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引导师生员工完善人格,修己立人,把“明德”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致用:致用是一种重要的治学态度,强调了学院师生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注重运用,学用结合。校训“明德致用”,既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学之道”的精神,体现了学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的素质教育理念,又符合当今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彰显了学院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校徽解读:校徽以万卷书堆积而成铜仁梵净山蘑菇石为主体造型,一方面突出了铜仁学院所处的地域特征??武陵山主峰梵净山脚下,另一方面凸显了铜仁学院努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能力优秀人才的办学理念。“1920年”字样说明铜仁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20年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明德中学;字样置于代表阶梯线条之下,不仅凸显学院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浓厚的文化积淀,也寓意了学院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科学发展的办学之路。选择蓝色为院标的主色调,体现了学院博大精深的人文历史积淀。蓝色具有包容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校歌歌词:武陵深处鸟语花香,十里锦江碧波荡漾,百年学府源远流长,辛勤耕耘孕育栋梁。传承明德薪火,书写春秋诗行,弘扬时代精神,追求远大理想。啊!铜仁学院,梦开始的地方,我们风华正茂,激情飞扬。啊!铜仁学院,我们成长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奋发图强,展翅翱翔,展翅翱翔。学校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截止2014年,学校组建各类学生社团60个,其中省级优秀社团7个,形成了校园文化月活动、大学生社团文化节、一系一品牌、廉政文化进校园等文化特色。涌现出荣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和中国五四青年奖章的学生张蕾、荣获国家红十字会“爱心大使”和贵州省“感动校园十大人物”称号的教师李怡净等一大批优秀师生。2012年,学校荣获贵州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优秀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