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医学院(Shenyang Medical College)简称“沈医”,位于沈阳北部大学城,是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创建于1949年。
其前身为沈阳市立高级护产学校,1958年升格为沈阳医学专科学校,1987年升格为沈阳医学院。
2007年荣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
2009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13年底,学院占地面积44.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6.8亿元。
设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临床学院、护理学院等13个教学单位、26所教学医院和149个实习基地。
2000年,经市政府批准,学院通过资产置换方式建设了新校区,于2001年10月完成了整体搬迁。新校园占地面积4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6.8亿元,其中教学、科研设备总值5020.6万元;图书馆藏书59.6万余册,中外文期刊2100余种。
学校面向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3591人,高职专科生2340人,成人脱产生149人,留学生76人。 学校设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临床学院、信息技术中心、社会科学部、外语部、体育部、临床教学实验中心、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独立学院等教学单位。有7所附属医院,15个教学医院及16个教学实习基地,附属医院床位数4515张。
学校现有教职工3389人,其中校本部666人,专任教师356人,教授64人,副教授102人。硕士以上学位205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市优秀专家8人,入选省、市“百千万人才工程”30人。
现设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眼视光学、公共事业管理等9个本科专业。病原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心血管内(外)科学、呼吸内科及手外科学为校级重点学科。环境与人口健康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设有市政府特邀院士工作站,有7位院士进站工作并为学校名誉教授。学校与中国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现有29名硕士生导师。学校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27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科技部“十五”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4项。科研成果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58项。在国际、国内公开发表论文234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1篇。承担省级以上教改课题44项,学校教改课题76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10项。有5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校级精品课程,全校教师共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9篇。学校主办的《沈阳医学院学报》为国家执行《CAZ-CD规范》优秀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十余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友好关系,聘请58名国外专家学者为学校名誉教授。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大众,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秉承“博学洁行,厚德济世”的校训精神,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团结拼搏”的优良传统,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品德高尚、技术精湛、作风朴实”的高素质人才。
沈阳医学专科学校的前身沈阳市立高级护产学校是1949年6月,沈阳市人民政府为解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保健,按照当时需要的缓急,首先培养护理和助产专业人员而成立的。至1950年末,护产士专业在校生462名,接受东北军区委托,从参加抗美援朝的学生中招收235人,为军队培养军医。1951年1月,学校更名为沈阳市卫生技术学校,1951年3月又改称为沈阳市医士学校,教职工60人。学校的主要专业是护士、化验、妇幼卫生、公共卫生和医疗专业。除了为沈阳市培养卫生技术人才外,主要是为军队培养了344名军医。这一时期师生除完成教学任务外,还积极参加了反对美帝国主义细菌战等卫生防疫工作。
1952年10月,学校更名为沈阳市卫生学校。教职工130名。开设医士、公共卫生、护士、化验和司药5个专业。1954年开始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全国统一中等专业学校教学计划,学校教学开始走向正规化轨道,进入发展时期。1955年1月1日,辽宁省政府决定将学校改为辽宁省沈阳卫生学校,由辽宁省卫生厅领导;省卫生厅将本溪钢铁公司医士学校和本溪市卫生学校并入辽宁省沈阳卫生学校。重点培养卫生医士、医疗医士和护士。这一时期学校成为辽宁省重点中等卫生学校。1956年在校生1260名,教职工265人。
1958年3月,学校隶属关系由辽宁省下放给沈阳市。同年4月市卫生局将校名改为沈阳市卫生学校。
1958年8月,经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学校升格为沈阳医学专科学校。1960年9月沈阳市中医学校并入,成立了基础部、医疗系、卫生系和中医系。1961年沈阳市医院(现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改为学校附属医院,并成立12个临床教研组。
1963年8月,沈阳市卫生局将医专改为中等卫生学校。从1963年9月到1978年,学校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及恢复建设时期。1977年,学校在间隔十年后,正式恢复了三年制中专教育三个专业的招生。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沈阳市卫生学校基础上改建为沈阳医学专科学校。1987年5月,国家教委批准在原医学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沈阳医学院。
沈阳医学院成立后,抓住了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机遇,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水平不断提高。1997年顺利通过国家教委对本科教学工作的合格评估。这标志着学院整体办学实力、办学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院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97年顺利通过国家教委对本科教学工作的合格评估。2009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3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外语部外语部成立于2001年11月,其前身为基础部外语教研室,是学院公共外语基础教学单位,承担全院本科各专业的公共外语教学任务。学院的工作理念是“共创和谐,赏析英语”。
学院的发展目标是把外语部办成教学特色明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手段现代的外语教学单位。加强外语部的凝聚力和整体实力,以高职称教师为学科带头人,高学历教师为骨干,年轻教师为主体,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都较为合理的专业素质过硬、文化素质全面的师资队伍。学院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为重点,抓好英语教学工作;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中心,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为目的,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为保证,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体育部简介体育部是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执行部门,负责全院体育教学、群体活动和运动竞赛工作,并监测全院学生体质健康动态。
体育部下设两个教研室,一个办公室。现有在职教职工18人,教授1人、副教授5人。形成了太极拳为基础,选项课为拓展,游泳课为特色的课程模式。体育部教师参与多项科研课题;参编、主编教材;发表多篇论文、学术著作;获得各类学术奖励7项。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文件精神,学生体质达标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
信息技术中心信息技术中心是2002年6月经学院研究决定成立。是学院在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学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现代化高等院校的重要时期组建的。信息技术中心属于处级建制,实行主管院长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信息技术中心由原计算机教研室、数理教研室、电教中心、网络中心四个单位合并组建而成,下设:系办公室、计算机教研室、网络室、数理教研室、电教室。中心现有计算机实验室6个、网络中心控制室1个,多媒体教室25个,物理实验室2个。学生用于实验实习的微机数量690台,计算机台数与学生比例达100%。
截至2014年6月,学校有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9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附属中心医院手外科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二级学科授权点: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
(2所)沈阳医学院附属奉天医院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
(8所)沈阳二四二医院(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铁法煤业集团总医院(沈阳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沈阳二四五医院(沈阳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沈阳市骨科医院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瓦房店市中心医院沈阳市口腔医院(2013年新增)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2013年新增)
截至2013年底,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十余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友好关系,聘请58名国外专家学者为学校名誉教授。
教育教学亮点:病原生物学和生理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生物化学为省级优秀课程,病理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原生物学、生理学、护理学基础、营养与食品卫生6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19项教学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获2005年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主编、参编教材91部。 学科建设亮点: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病原生物学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环境与人口健康实验室。 校级重点学科:10个。病原生物学、生理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心血管内(外)科学、呼吸内科及手外科学。 市级重点医疗科系:奉天医院手外科和呼吸内科。沈洲医院心胸外科、心血管内科和血管外科。 沈阳市科普基地:人体科学展览馆 沈阳市政府特邀院士工作站:7名院士受聘学院名誉教授
沈阳医学院的院训是“博学洁行、厚德济世”。“博学”:出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意味着博大宽容,用来勉励广大师生要努力拓宽知识视野、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掌握精深的专业技能,惜时如金,发奋钻研。“洁行”:出自《史记?伯夷列传》,“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洁行”即“志洁行廉”,用来激励广大师生志存高远,品德圣洁,操守廉正,行为规范。“厚德”:出自《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就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水平,做到理想崇高、信念坚定、情操高尚、人格完善,像大地一样,包容万物,无所不载。“济世”出自《后汉书?费长房传》“悬壶济世”。即要像毛泽东主席指出的那样,“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博学洁行,厚德济世”就是激励全院师生树立崇高理想,培育高尚品格,追求渊博学识,谨记职业操守,践行救死扶伤。
学校的社团大体可分为文学艺术、理论学习、体育竞技、公益志愿、文娱才艺等五大类,具体如下:文学艺术类:以发挥大学生文学、艺术才能,展示大学生的文学、艺术才华为目的,如兰亭书画社等。理论学习类:目的是为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深大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从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体育竞技类:以强身健体、提高全校学生身体素质为己任,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竞技和娱乐于一体的活动。如武术协会、乒乓球协会等。公益志愿类:这类协会致力于校园公益活动,帮助同学们树立信心,如:环保协会、爱心红十字协会等。文娱才艺类:它是以大学生的各种才艺技能为基础,结合各类同学的不同特长成立的社团,为有文娱专长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如美艺协会等。
沈阳中考信息
沈阳学校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