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辽宁省 >>沈阳市 >> >>沈阳体育学院
沈阳体育学院
电话 : 024-89166657
地址 : 沈阳市苏家屯区金钱松东路36号
中考网 : 辽宁省 | 沈阳市 |
高考网 : 辽宁省 | 投票
学校简介 :   校
名:沈阳体育学院曾 用名:东北体育学院英文名称: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建院时间:1954年学院隶属: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以辽宁省政府管理为主校
址:沈阳市苏家屯区金钱松东路36号邮政编码:110102学院网址:www.syty.edu.cn地理位置:地处中国东北部的辽宁省省会城市沈阳,学院占地总面积121万平方米,主校园位于横穿市区的浑河南岸,占地约71.4万平方米;在城郊东南部山区建有雪上运动中心,占地约49.6万平方米。
  党委书记:于晓光院
长:张贵敏学院沿革
1954年 东北体育学院成立,由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和东北人民政府举办;校址确定在沈阳北陵原东北大学体育场旧址周围区域。
  
1955年 竞技指导科(原东北体训班)划出学院建制。
  
1956年 更名沈阳体育学院。
  
1958年 划转辽宁省政府领导,由辽宁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管。
  
1960年 设立体育系和运动系;不久运动系划出学院建制,但保留运动系(或沈阳体育学院分院)名义至1984年,成为辽宁省运动技术学院的前身。
  
1963年 由辽宁省高教局直接管理,省体委业务指导。
  同年省属沈阳市体育学校中专并入。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招生至1971年。
  
1969年 迁往辽宁省北镇县青堆子农场,次年陆续迁回沈阳原址。
  
1980年1月 隶属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设立附属竞技体校。
  
2001年3月 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政府共建、以辽宁省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由省教育厅与省体育局共管、以体育局为主。
  
2004年9月 学院白清寨雪上运动中心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2006年12月 学院迁入新校区。
  系部及专业设置
体育教育系: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休闲体育专业
运动训练系:运动训练专业
民族传统体育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运动人体科学系: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
人文科学系:新闻学专业、英语专业、表演专业
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研究生部
成人教育部
附属竞技体校(含中专)
附属体育学校(含中专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学生和教师(截至2008年10月)
全日制在校生7630人,其中本科生7101人,研究生529人。
  
专任教师486人,其中教授47人、副教授161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19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265人。
  校园和设施●新校区
校园面积:71.4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主要设施:
图书馆:14878平方米
教学楼:19292平方米
科技楼:15712平方米
办公楼:9827平方米
田径馆:15910平方米
篮排球馆:19429平方米
武术体操馆:17208平方米
羽乒馆:11755平方米
网球馆:12150平方米
体育场:9421 平方米(看台等附属设施,容纳观众2.5万人)
游泳馆:7421平方米
大学生会堂:8766平方米
竞技体校综合楼:8287平方米
学生食堂:14307平方米
大学生公寓:76550平方米(共12栋)
留学生公寓:4959平方米
交流中心:9971平方米室外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轮滑场、素质拓展训练场等21个。
  ●白清寨雪上运动中心占地面积:4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35平方米主要设施:综合楼(运动员公寓和雪具大厅)、招待公寓(2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U型槽单板雪上技巧训练竞赛场地;初、中、高级雪道;素质拓展培训场地。
  ●北陵校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夏训水池跳台、南小区综合服务楼等。
  办学特色学院坚持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培养专业技能突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和优秀竞技人才,在冰雪等优势项目上勇攀世界体育高峰,打造了核心竞争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科学研究学院的科研工作围绕四大领域进行组织: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学术刊物《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双月刊)是中文类体育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核心库(CSA)核心期刊。
  国际交流学院与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乌克兰、越南、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的20多所高校或体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关系;与法国里尔第二大学合作,开展本硕两段式教学。
  校园文化●办学理念:以体立校、育人为本、体教结合、服务社会●价值追求:为国争光,勇攀世界体育高峰●校
训:厚德博学,弘毅致强●“同船”精神:风雨同舟、利益与共、风险共担、成果共享●校
歌:《我们集合在沈阳体育学院》发展规划学院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体育大学。
  在今后5—10年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学科专业坚持以体为主,教、管、文协调发展,专业达到15个左右;在校本科生达到7600人左右,研究生600人,留学生300人,在训各学制学生800—1000人;专任教师达到700人左右,在某些学科、运动项目上拥有国内领军的学者专家;保持竞技体育冰雪、拳击等项目优势,在未来两届奥运会、两届冬奥会上,保证有我院大学生运动员参加,并至少夺得2枚金牌。
  
学院概况
沈阳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始建于1954年,是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六大体院之一,2001年6月划转到地方,由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政府共建。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以体为本”的办学理念,发扬“厚德博学,弘毅致强”的校训精神,坚持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办学模式。现已成为以体育学科为主,教、管、文协调发展、面向全国招生,并承担国家奥运战略任务的教学型行业骨干院校。为国家培养了包括王魁、叶乔波、刘洪波、王义夫、韩晓鹏、徐囡囡、薛瑞红、李妮娜、王盛春等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在内的硕士研究生、本科生3万余人。

学校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巩固与日本岛根大学、韩国启明大学、美国圣荷塞大学等校际关系的基础上,又与英国的班戈大学、诺森比亚大学,法国里尔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新的校际关系。与法国里尔大学合作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2006年有20名学生赴法留学攻读硕士学位。学校党委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先进党委,学校获辽宁省文明单位,沈阳市先进单位、民主办学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沈阳体育学院1954年,东北体育学院成立,由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和东北人民政府举办;校址确定在沈阳北陵原东北大学体育场旧址周围区域。
1955年竞技指导科(原东北体训班)划出学院建制。
1956年,更名沈阳体育学院。
1960年,设立体育系和运动系;不久运动系划出学院建制,但保留运动系(或沈阳体育学院分院)名义至1984年,成为辽宁省运动技术学院的前身。
1963年,由辽宁省高教局直接管理,省体委业务指导。同年省属沈阳市体育学校中专并入。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招生至1971年。
1969年,迁往辽宁省北镇县青堆子农场,次年陆续迁回沈阳原址。
1980年01月,隶属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设立附属竞技体校。
2001年03月,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政府共建、以辽宁省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由省教育厅与省体育局共管、以体育局为主。
2004年09月,学院白清寨雪上运动中心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2006年12月,学院迁入新校区。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教学楼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专任教师503人,其中教授58人、副教授160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43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321人;具有国际级裁判员资格教师11人、国家级裁判33人。





院系设置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设有二级院系(部)10个,附属学校2个,开设本科专业17个。沈阳体育学院二级院系体育教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社会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人文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体育信息技术系研究生部成人教育部附属学校附属竞技体校附属体育学校附属运动中心白清寨雪上运动中心本科类专业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休闲体育文学英语、新闻学理学应用心理学管理学市场营销、体育经济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艺术学舞蹈表演、舞蹈编导

教学建设网球馆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1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4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精品课程,14个校级精品课程。
校级实验教学中心:运动人体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教学团队:田径教研室、体育教育学教研室、篮球教学团队等。
国家级特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省级精品课程: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田径、篮球、武术、体育、足球、排球、乒乓球、管理学、健美操、体育概论。
校级精品课程:市场营销学、野外生存、微观经济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大学英语、教育学、体育统计、运动创伤、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冰雪运动、体育旅游导论、大众传播学、保健推拿。 学科建设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拥有省级高水平重点学科1门、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门,专业硕士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
省级高水平重点学科:体育学。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
专业硕士授权点: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
二级学科硕士点: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新闻传播学。
对外交流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与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乌克兰、越南、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的20多所高校和许多体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关系;与法国里尔第二大学合作举办3+2本硕两段式教学班。有美、日、韩等国数十名留学生在校学习。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科研中心1个。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冬季项目运动技术诊断和机能评定重点实验室。
校级科研中心: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荣誉
截至2010年,中心成员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CSSCI等检索10余篇;出版专著等7部,出版教材20余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辽宁省社科项目、省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等80余项;获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奖、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省部级奖项30余项;研究成果被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部门、辽宁省及沈阳市体育局等采用11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0年,图书馆馆藏图书69.9551万册,其中纸质图书62.3551万册,电子图书7.6万册。[16]
学术期刊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创刊于1982年,是经辽宁省新闻出版局审批,由沈阳体育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体育类学术期刊。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优秀期刊、中国高校特色期刊、全国体育院校优秀学报。还是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核心库(CSA)核心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万方数据资源数字化期刊群的收录期刊。

学校领导

姓名  职位职称职务于晓光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钰清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武国栋党委副书记研究员李凤威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教授李杰凯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毅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兴副院长教授、国际级裁判唐广宁副院长研究员(资料来源于2014年7月学校官网)
文化传统
校徽沈阳体育学院造形是一枚红色印章,上面用阴文大篆体篆刻
现代汉字??“体”。其含义是:
1、“体”字:体现我院“以人为本,以体为本”的办学理念。
2、用大篆体篆刻现代汉字:体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显示我院的国别归属,还含有推陈出新,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意义。
3、右上半部状若健美运动员形象:既标志出我院的办学特点,也象征着师生员工对尽善尽美的追求。
4、印章图形:传达出承诺、诚信、责任等意味。
5、主色调:国旗红。代表着对国家的忠诚和拼搏进取、激扬向上的体育精神。
校训厚德博学弘毅致强
厚德:语源自《易经》:"地势坤,君予以厚德载物",意为像地形的走势那样柔顺自然,以宽厚博大的德行容纳万物。用于校训,意在反映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重视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博学:语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视之,慎思之,明辨之",意为广泛学习,详细询问,认真思考,辨析是非。用于校训,意在倡导拓宽知识基础,广泛学习,追求新知。
弘毅:语源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为有志者不能不使自己目光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需要长期奋斗。用于校训,意在介导一种具有使命感的坚强人格的塑造。
致强:在校训中意为追求卓越,倡导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致,求得、达到、尽力,如"宁静致远"(诸葛亮)。强,除原始含义的身体健壮(与"弱"相对)之外,还有好、优越、优势的意义,如"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

沈阳中考信息

沈阳学校大全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辽宁大学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沈阳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省金融职工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沈阳体育学院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东北大学

沈阳药科大学

沈阳工程学院

2015 语文360网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