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辽宁省 >>沈阳市 >> >>沈阳理工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电话 : 024-24686068 24686088
地址 :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新区南屏中路6号(校本部)
中考网 : 辽宁省 | 沈阳市 |
高考网 : 辽宁省 | 投票
学校简介 :   沈阳理工大学前身是东北军工专门学校,始建于1948年。
  1960年组建成立沈阳工业学院,学校数易校名,几度分合,历尽变革。
  1999年划归辽宁省管理,实行省部共建。
  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沈阳理工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由浑南主校区、科技园、武器装备实习实验基地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12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3.3万平方米。
  主校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浑南高新区风景秀丽的浑河南岸,校园内建筑气势恢宏,庄重典雅,环境清新宜人。
  校图书馆(一)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沈阳理工大学已由一所学科单一的军工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管、文、经、法相结合,服务辽宁、面向全国,具有鲜明国防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以“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为培养模式,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目前,学校设有16个学院,即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理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装备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国防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及应用技术学院和研究生学院。
  1个教学部,即体育部。
  学校设有41个本科专业、16个专科专业。
  有2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
  有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雄厚。
  现有教职工2093人,专任教师1005人,研究生导师19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教授副教授384人,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师资队伍总数的65.5%。
   学校办学条件良好,教学环境优良。
  现有固定资产10.10亿,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4亿元。
  校园内建有局域网及一批现代化高水平实验室。
  图书馆面积3.9万平方米,纸质藏书113.5万册,具有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拥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正稳步向数字化图书馆发展。
  学生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标准运动场,大学生文体中心。
  校图书馆(二) 学校现有各类学生32131人,其中硕士生737人,本科生15005人,继续教育学生6976人,外国留学生52人,抚顺校区本专科学生9361人。
  建校50余年来,沈阳理工大学为国家培养各类专门人才70000余人。
   学校已全面实施完全学分制管理,在保证学生共性发展的同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安排学习,自主进行选课,选择理想的教师和上课时间。
  全新的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学生实行跨专业、跨学科选课。
  学校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了辅修专业,大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学校还为优秀学生设有多种奖学金,鼓励优秀学生奋发进取。
   学校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及技术开发基地,其中包括国家级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辽宁省兵器科学技术中心、辽宁省先进生产力促进中心、辽宁省高速切削工程研究中心、通讯与网络工程中心、“弹药研究所”等20个国家、省、市、校级科研机构及1个市级大学科学园。
  学校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众多学科门类、多专业联合攻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同步协调发展的科研格局。
  学校研制开发的条形码、飞锯机、大型螺旋活套等国家级新产品、火炬计划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享有进出口贸易权,是沈阳市“火炬型科研院校”。
   学校重视开展国际教育与学术交流,将教育国际化作为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策略之一。
  与俄罗斯等国家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学校每年都选派一批中青年教师和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前往国外大学攻读学位、进修深造。
  经常邀请各国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芬兰等国家20余所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合作科研课题15项。
  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所属的9个研究所共建了4个设备技术先进的合作实验室。
  学校还与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大学开展联合办学,采用“2 2”、“3 1”、“3 2”、“4 1”形式,共同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学校始终将本科教育质量视为办学的根本,多年来坚持“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对外开放的发展策略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过程,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培养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受到社会的极大欢迎,研究生就业率达100%,本科生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位居辽宁省高校前列。
   五十余载,风雨兼程,半个多世纪,负重前行,沈阳理工大学意气风发,风华正茂。
  几代沈理工人豪情满怀,以“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兵工精神,秉承“弘志励学,德才并蓄”的校训,克服重重困难,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立足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国防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院简介
沈阳理工大学

今天的沈阳理工大学,已经由过去单一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发展成为与国内外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在辽沈地区和兵工行业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学。目前,学校设有17个学院,即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理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装备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国防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及应用技术学院和研究生学院等。

学校始终将本科教育质量视为办学的根本,多年来坚持“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研究生就业率达100%,本专科科毕业生就业率达85%,多年来位居辽宁省高校前列。学校已全面实施完全学分制管理,在保证学生共性发展的同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因才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自行研发并应用了“基于校园网的学分制教学管理软件”;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不断拓展素质教育空间;有效地实施了班导师制,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安排学习,自主进行选课,并在班导师的指导下自主择业。

学校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按照“增强适应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按照“保证共性培养、鼓励个性发展”的原则构建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平台,大幅度增加选修课比例。全新的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学生实行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学校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了辅修专业,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学校还为优秀学生设有多种奖学金,鼓励优秀学生奋发进取。

学校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及技术开发基地,1个国家级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863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学校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众多学科门类、多专业联合攻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同步协调发展的科研格局。学校研制开发的条形码、飞锯机、大型螺旋活套等国家级新产品、火炬计划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重视开展国际教育与学术交流。学校每年都选派一批中青年教师和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前往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日本、芬兰等国家20余所大学攻读学位、进修深造。经常邀请各国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进行科研合作。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所属的9个研究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研究,引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建立了9个合作实验室基地。

走过六十多年风雨历程,沈阳理工大学意气风发,风华正茂。面向未来,沈理工人豪情满怀。学校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兵工精神,把发展作为执政兴校的第一要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把学校由教学型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历史沿革

1940年南满造兵厂技能者养成所创建1949年南满造兵厂技能者养成所更名东北兵工总局干部训练班东北兵工总局干部训练班更名东北军工专门学校东北军工专门学校更名东北兵工学校东北兵工学校更名东北兵工专门学校东北兵工专门学校更名沈阳工程建筑学校1955年沈阳工程建筑学校更名特种工艺学校特种工艺学校更名第二二二技工学校1956年第二二二技工学校更名沈阳第一化学工业学校1962年沈阳工业学院改建为沈阳第一机械工业学校1965年沈阳第一机械工业学校升格为沈阳工业学院1968年沈阳工业学院撤销1972年沈阳机械工业学校复校1979年沈阳机械工业学校升格为沈阳工业学院2000年沈阳工业学院(专科学校)并入沈阳工业学院1961年沈阳第一化学工业学校复校1966年沈阳第一化学工业学校合并组建沈阳第一工业学校1966年沈阳第一机械工业学校合并组建沈阳第一工业学校1972年沈阳第一工业学校更名东北机器制造厂工业学校1978年东北机器制造厂工业学校更名沈阳第一工业学校1988年沈阳第一工业学校改建沈阳工业学院(专科部)1992年沈阳工业学院(专科部)更名沈阳工业学院(专科学校)2004年沈阳工业学院更名为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签署协议共建沈阳理工大学2016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沈阳理工大学

院系设置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7个学院,2个教学部,=设有53个本科专业。名单如下:研究生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装备工程学院理学院建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国防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沈阳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是沈阳理工大学历史最长的学院之一,已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电子工程为2011年新增专业(不同于下文的“机械电子工程”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包含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制造、流体传动与控制四个专业方向;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含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与理论、车辆工程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为原兵器部和辽宁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机械工程学院在机构设置上注重教学和科研的发展,设有机制工艺教研室、机床教研室、自动化教研室、精密检测教研室、机械设计教研室、机械基础教研室、流体传动与控制教研室、工程图学教研室和工业工程九个教研室,并建立了CAD/CAM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信息装备与微制造技术研究中心、自动装配技术研究所、动平衡技术研究所、数字化网络化设计与制造研究室、新材料精密及特种加工技术研究室、CAE研究室、传动与控制研究室等研究机构。学院建有数控加工技术实验室(原加工中心实验室)、切削及特种加工技术实验室、机电控制实验室、流体传动与控制实验室、MPS集成生产系统实验室、精密测量实验室、测试技术实验室、机械系统设计实验室、机械基础实验室、物流综合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工程图学陈列室及CAD中心等实验室。机械工程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学院在机械工程、兵器制造等领域造就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在国内、省内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学院已有3名教授担任长春理工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机械工程学院在校本科生2500多人、硕士研究生160多人(包括工程硕士)。

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兵器部重点实验室1数控加工技术实验室(原加工中心实验室)2兵器工业润滑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兵器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制造分部)2辽宁省高速切削技术工程中心辽宁省重点学科1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2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3机械设计及理论

汽车与交通学院

汽车与交通学院于1997年原机械二系创办“汽车与拖拉机专业”沈阳理工大学校园风光开始招生。1998年机械二系调整建制迁往金杯教育中心(丰田技校),实施联合办学,成立沈工汽车学院。2000年底与机械一系合并,成立机械学院。2002年6月以汽车与拖拉机为主体,包括原二系党务、行政、学生等机构单独正式组成汽车分院,同年申报车辆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并获国家批准,于2003年底开始招生。2004年,汽车分院更名为汽车与交通学院。

学院下设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及热能与动力工程3个本科专业,拥有车辆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共有在校生825人。学院设有汽车实验中心,其中包括汽车实验室、计算机室,拥有汽车发动机实验台、汽车底盘测功机等大型汽车实验设备。

学院拥有一支治学严谨、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主讲教师基本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多人具备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多名青年骨干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持续稳定发展。

注:详情请参见沈阳理工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历史悠久,其前身是电子工程系,1987年发展成为计算机系和自动控制系。2000年12月,根据学科发展和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将两系合并,成立

信息科学与工程分院,2004年5月,正式更名为沈阳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涵盖了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7个本科专业,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包含10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还拥有控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两个工程硕士领域。

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近年来学院承担及完成包含国家863、973、国防预研/攻关等在内的国家级课题30多项,省市及企业合作等各类重大科研课题近百项,科研经费达3000多万元;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等奖励10余项,取得专利20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

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863空间信息安全基础技术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工程中心通信与网络工程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兵器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联合)

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该校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学科之一,并于1998年被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批准为“国防重点学科”,2002年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辽宁省省级重点学科”,依托该学科,结合其他学科的优势与特色,相继申报成功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863空间信息安全基础技术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中心1个??“通信与网络工程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兵器科学与技术”(联合),并具有省级创新团队1个。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13项,在三大检索系统等刊源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实验室承担国家“863”重点项目、“973”项目、国防重点项目等25项。该学科的特色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系统监控技术、网络管理技术、计算机自动识别输入技术。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创建于1979年,其前身为原沈阳工业学院管理工程系,经历了1994年的经贸管理分院,2004年5月学校更名后正式命名为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虽然只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有28年的历史,但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学院自1979年创建以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发展很快,现学院设有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物流管理、国际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十个本科专业,并有企业管理、会计学、国际贸易学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横跨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

学院拥有较为齐全的现代化教学、实验设施,现有实验室三个,即电子商务综合模拟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机房三个,图书资料室一个,拥有藏书12000余册,杂志20余种,先后开辟了12个教学实习基地,公开出版教材、著作50余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4年(其前身为1985年由原机械工程系分离出来成立的金属热加工系,其后几经更名至现名)。学院下设学院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凝固技术与控制研究所、塑性成形与模具研究所、连接技术研究所、金属材料及表面技术研究所、非金属材料研究所、生物材料研究所、材料检测分析中心、中加人工心脏研究中心以及钛合金技术工程中心、中俄联合高能束流实验室等机构。

学院现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以及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4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材料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于1998年被中国兵器工业集图总公司批准为部级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较为齐全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室面积近7000?,除常规的材料检测分析加工制备设备外,拥有由俄罗斯引进的大功率强流脉冲离子加速器、强流脉冲电子束国际一流水平的表面处理设备。

重点实验室部级重点实验室材料成型及控制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金属材料先进加工技术实验室

外国语学院

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始建于1979年,前身为沈阳工业学院外语教研室,外语部,外国语分院,2004年5月学校更名后正式命名为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虽然学院的发展只有不足30年的历史,但是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学院历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全体教职沈阳理工大学校园一角员工的支持下,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学院教学条件良好,具备比较完备的教学和试验设施。学院现有3间多媒体教室,3间现代化数字语言实验室,1间同声传译室和1个计算机机房。学院图书资料室共有图书及音[5]像资料近3000册(盘),供本学院教师和学生使用,为外语教学及教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资料保障。学院确立了“以大学公共外语教学为重点,以外语专业建设为主线,深化外语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教育理念,在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三突出,即:突出公共外语教学的核心地位,突出英语专业和俄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突出本科教学质量的中心地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学院拥有国家级俄语中心。

理学院

沈阳理工大学理学院是在原基础科学部的基础上于2002年成立的。理学院下设行政办公室,分析教研室,代数几何教研室,应用数学教研室,物理教研室,基础物理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验室等部门。学院现有信息与计算科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两个本科专业。

在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及图书资料等方面,两年来学院投资200百多万元对理学院进行了重点建设。从俄罗斯引进了价值十多万美元的激光器和相关技术,落实了与之相配套的实验仪器与设备。筹建了全新的激光原理与技术实验室、光纤技术实验室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验室。学院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点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引进了大连理工大学光学工程的学科带头人、国务院学科评议委员会光学工程组成员林钧岫教授和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大连理工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后李晓舟博士,组建“光电子与激光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该中心以光电子技术和激光生物医学为研究重点,在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信号处理,激光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无创/微创诊断与生物医学光谱技术,生命科学智能化仪器的研制等方面有重大突破。所建立的方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五项专利。为进一步加强信息与计算科学和数学学科的专业建设,理学院还引进了德国Albert?Ludwidgs大学理学博士、Botswana大学博士生导师方有康教授。方有康教授在运筹学方面有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科研成果。

理学院除承担本院有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外,还承担沈阳理工大学全院各分院、各系的本、专科和研究生主要基础课教学工作。几十年来理学院为沈理工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后她将以更加辉煌的业绩载入沈理工的史册。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学院在学校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在社会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特色。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学院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秉承“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兵工精神,激流勇进,厚积薄发,发扬“弘志励学,德才并蓄”的校训精神,不断开创学院各项工作新局面。

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应用化学和化学(分析化学方向)四个本科专业,共有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分析化学、涂料制造与涂装工艺、应用电化学、精细化学品、工业催化七个专业方向。新专业:安全工程,正在积极申报过程中。学院建有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应用化学和化学四个实验中心,以及新型能源、表面工程两个研究中心。实验中心设备投资千万余元,除正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外,还为教师的学术研究和对外技术服务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实验中心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地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效果显著。

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在50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2人,副教授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8人;在读博士11人;有国外学习、工作和进修经历的教师7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4.3%。高学历及不同的教育背景,带来了不同的教育理念,极大地促进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素质教育为目标,注重加强基础训练、拓宽专业知识面和培养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完整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学术活动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教师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科研思想和方法以及一些前沿的知识理论,融入到了本科人才培养中。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受到了工程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工作也改善了本科生实验教学条件,教师用于科研的仪器设备,也用于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和毕业设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也给本科教学工作带来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紧紧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以思想教育为根本,以严格管理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主线,以就业为龙头,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多年来学院培养出了大批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者,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任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同志、东海舰队原舰队副政委蒋洪运少将、南京理工大学原副校长吕春绪教授等曾在该院就读。在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如:沈阳东基集团、重庆嘉陵集团、抚顺华丰公司、长春一东公司等,从企业经理到中层领导,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从事着管理、经营和技术等项工作。许多优秀毕业生经过不断地努力,自主创业,如:重庆立道、深圳鸿鑫源、东莞万代化工等,已经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创造了极大的社会财富。

学院现有硕士生导师23人。在校硕士研究生近百名。新的硕士点:环境科学、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分析化学等正在积极申报过程中。工程硕士教育也为高级人才的培养,拓宽了培养渠道。

学院近几年来,以表面工程和环境工程为龙头的科研团队日臻成熟,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多项省(部)、市级科研项目获奖。科研到款额已经接近500万。教师科研成果和专利为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提供了充分的课题选项。在学术方面,教师积极投入学术研究之中,学院总体学术水平有了显著的进步,不断有高水平的论文发表,累积发表论文300多篇,被三大检索收录的文章有50余篇。

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前身是沈阳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成立于1994年。2004年正式成立学院,下设工业设计系、动画设计系和艺术设计系。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1043多人。

艺术设计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教学展示中心,图书资料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黏土动画实验室、二维动画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产品塑造实验室、摄影棚实验室、录音实验室、二维动检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动作捕捉实验室、陶艺工作室、专业画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及配套设施。

艺术设计学院办学宗旨是以提高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质量为目标,把更新教育观念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重点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艺术设计理念,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外语和计算机操作技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优秀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学院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赛事,得到良好社会效益,荣获第一汽车奖中国汽车设计大赛优秀奖,CCTV汽车设计大赛唯一的最佳色彩效果奖、优秀奖和组织奖;中国首届家具文化节即荣达杯家具设计大赛银奖、铜奖、优秀奖;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最佳学生作业奖等奖项。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得到社会认可。

艺术设计学院作为沈阳理工大学比较年轻的学院,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已与英国鲁顿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建立“3+2”联合办学模式,拓宽学生深造领域与途径。

文法学院

文法学院于2005年6月在学校社会科学部的基础上成立,下设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人文社科选修课、文学艺术等七个教研室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

文法学院坚持进行“两课”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学的“四化”工作。即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考试方法综合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从而不断提高了“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文法学院高度重视对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近三年来已开设出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80多门,深受学生欢迎。2004年,适应学校专业发展需要,学院组织申报法学专业并获得教育部批准,迈开了本科专业教育的步伐。2005年,该院又组织申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获得教育部批准。

几年来,文法学院有多人获得各级各类奖励,其中有1人获“沈阳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多人获得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三育人先进个人”、“科研工作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党校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学院获得过为“先进党支部”、“学术工作先进集体”等集体荣誉。

文法学院积极开展科研学术工作,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一定成果。三年来,共出版专著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有多篇论文入选全国性的理论研讨会。文法学院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法学、科学技术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学术影响不断扩大,有4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同时,文法学院教师积极申报和承担课题研究,近年来先后承担了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及辽宁省教育厅、科技厅科研项目等多项课题。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既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掌握法学专业知识,了解理工科和企业管理方面基本知识,能胜任企事业单位法律工作并可在立法、检察、审判、仲裁、行政机关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装备工程学院

沈阳理工大学装备工程学院(沈阳理工大学弹药研究所)是集中体现该校军工特色、融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单位,学院具有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和工程力学、四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信息对抗技术等五个武器类本科专业。其中,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为省级重点学科,具有兵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2012年3月引进中国兵器工业专家杨少卿院士,使沈阳理工成为辽宁省首家引进外来院士的单位。

多年来学院已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合理的学科梯队。设有弹药、引信和火工品试验站和占地10万平方米的武器、弹药试验靶场,拥有较完善的试验及测试设备。从事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弹药工程、引信技术、弹道学、新材料应用、军品生产专用设备、测试技术、工程力学、环境工程等。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40余人。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弹箭及其引信现代设计方法研究、远程弹理论分析及结构设计、弹箭有限元软件开发和推广应用、弹箭发射和飞行振动的计算分析及对结构设计的影响、高速侵彻细观力学、子母弹技术、重金属药型罩破甲机理研究、火炮身管抗烧蚀技术研究、超强磁在雷弹技术中的应用、新原理弹药技术研究、超细粉体纳米制备技术、军品专用生产工艺及设备、可生产性设计、系统安全性分析、自动装配技术研究、工业废水废气治理。

国防教育学院

沈阳理工大学国防教育学院成立于2005年9月20日,是依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精神,经国家教育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批准,沈阳理工大学与沈阳军区达成为军队培养协议,建立起来的。

现任国防教育学院院长兰兰,驻东北大学、沈阳理工大学选培办主任苗家祥上校任政委,另外学校特聘任沈阳军区政治部主任张铁健少将为名誉院长,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庞维义少将,军训和兵种部部长王静雨大校,政治部干部部长夏中国大校,联勤部政治部主任隗学军大校,装备部副部长龚继成少将,辽宁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杜传友少将为名誉教授。

学院涵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车辆工程、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特种能源与烟火、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工业设计、俄语、英语等26个专业。

我学院以为军队培养军事人才为目标,作为该校的二级学院,学院下设学生工作办公室,全面负责国防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国防生的日常行政管理及思想教育,国防生教学的组织协调,国防生的党建工作等。学院按照“4+1”的模式进行国防生的培养,即国防生在校期间,除了在原专业、原班级学习之外,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时间,按照军队培养初级军官的基本要求,系统地学习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基本技能,在院学生除了完成本门专业学习外,还要完成部队安排的军政课。在读期间享受国防教育奖学金待遇,学生毕业后根据部队的工作需要和他们的实际情况,按照专业对口、人尽其才的原则合理进行工作分配。

在国防生管理上,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建立了模拟“连排建制”和集中住宿的管理体制,并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成立了后备军官教育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和学生党支部,加强了国防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连、排长和学生会干部实行竞聘上岗制,班长由各班学生轮流担任,不仅极大调动了广大学员的积极性,也有效地增强了国防生的组织、指挥和管理能力。

应用技术学院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历经东北军工专、东北兵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6]工专、沈阳第一化学工业学校、沈阳第一工业学校、沈阳工业学院专科学校等多次变迁,1999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招收三批本科学生,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重新确认为全日制独立学院。

2007年9月学院全面启用新校区,完成了历史性的转折。新校区坐落于美丽的浑河南岸,地处抚顺市经济开发区高科技城,与沈阳园林世博园隔河相望。校园占地1200余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教学楼5栋,宿舍楼12栋,实验中心3个,室内体育场6680平方米,设施齐备的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6500平方米。

学院依托沈阳理工大学的综合办学优势,根据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学院设有机械与运载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能源工程系等5个专业院系,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军事体育部和社会科学部等3个教学部。共有29个本科专业和24个专科专业。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0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专任教师的56.8%,其中教授23人,其余教师从校本部择优聘用。学院从2004年起独立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生近11500人。

学院把“应用为本、学以致用”作为办学理念,把“办好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学校”作为办学宗旨。学院尊重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坚持市场标准和学术标准,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示范性专业建设和精品课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采用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外语分级教学等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紧密结合社会需求,重视产学合作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前,校内已有两个省级公共实训基地??数控与模具实训基地、信息技术实训基地,有四个面向社会的培训中心??兵器行业沈阳模具培训中心、信息产业高科技人才培训基地、电子行业特有工种职业鉴定站和沈阳民用爆破技术培训中心。多年来,我院与沈阳东基集团、长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沈阳飞机制造集团、天津通信广播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等20余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开展订单式培养,学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学院还积极寻求中外合作办学之路,已与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的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拓宽毕业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的渠道。

继续教育学院

沈阳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前身系沈阳工业学院成人教育夜大部,始办于1983年。沈阳工业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创建于1988年5月,2004年7月更名为沈阳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至今已有24年办学历史。

该院成人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在历任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及全体员工的努力下,为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院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办学特色,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办学质量,稳步发展规模,提高办学效率和办学效益为指导思想,以“百千万”工程为奋斗目标,努力创办省内一流的成人教育院校。该校继续教育各管理组织健全,职能完善。成沈阳理工大学人教育已发展成具有四十一个专业,夜大、函授、脱产、专业证书、在职进修、短训班、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共进,专科、本科、专升本、二学历等多种层次共存,校本部办学、联合办学、外设函授站等多渠道办学的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办学机构。

近两年来,随着普通高校大量扩招,为保证学苗质量,稳定生源,除校本部办学外,我们先后在省内的抚顺、丹东、辽阳、锦州、兴城、铁岭等地,在省外的山东、内蒙、河北、山西、黑龙江、河南、云南等地区和省份建立了40家函授教学单位,保持了成人办学规模稳步上升,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上得来、下得去、用得住”的实用型人才。

该校继续教育学院2000年荣获省成人教育学会授予的"成人教育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2001年辽宁省成人教育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检查评估中,学院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成人教育学院。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趋势,学校分析形势、抓住机遇、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了新的办学领域,有力地推动了成人教育的发展。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2000成立了中加联合学院,采取'2+2'模式,前两年在国内学习,外教授课,后两年到国外学习。学校论坛诞生于2003年4月23日,已经陪伴着沈工人走过了7个年头,在一代代sylubbser们的努力下,她在7年的风雨历程中屹立不倒,继续为广大在校离校以及即将走入沈阳理工大学的学子们服务。

学科建设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12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点45个,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权点。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优势特色学科和培育学科,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点(1个)网络赋能弹药技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兵器领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辽宁省重点学科(5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材料加工工程 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 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1个)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学术型)专业目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设计学工程力学导航、制导与控制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工业工程信息元器件制造技术与装备车辆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光学工程光电材料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学优化理论与过程控制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化工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国际贸易学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注:硕士研究生(学术型)专业目录来源于沈阳理工大学2014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办学理念

学院办学思想端正,培养特色突出。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工艺及应用技术"为培养特色,以"工程教育与工程训练相结合"为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学院围绕培养特色和培养模式组织教学改革,强化教育基本建设,教学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学院极其重视教育的国际化,广泛开展国内外教育、学术交流活动。与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芬兰、俄罗斯、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和企业团体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都有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进行合作科研。同时学院还选派一批优秀的学生、中青年教师前往国外进修或攻读学位。,开展合作科研课题15项。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所属的9个研究所共建了4个设备技术先进的合作实验室。学校还与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大学开展联合办学,采用“2+2”、“3+1”、“3+2”、“4+1”形式,共同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5年5月,学校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支持专业1个。学校有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视频公开课上线课程5门,省级资源共享课上线课程2门;有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2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项目,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是全省拥有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数量最多的高校之一。该校2012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赴俄罗斯专业人才本、硕、博连读公费项目,是获批此项目20所高校中的唯一非211院校。省级精品课程管理信息系统、综合俄语、大学英语、材料成型原理、电镀工艺、近代物理引论、金属腐蚀学、机械设计、国际贸易实务、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经济学、通信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材料加工及性能检测实验教学中心省级教学团队机械设计教学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塑性成形及模具教学团队、测控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物理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省级示范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省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英语

人才培养

2010年11月,“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该校全面实施,同时该校全面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项目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2010年度“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专项”。2010年7月,在教育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该校学生获得全国二等奖,实现了该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历史性突破。

兵器博物馆

沈阳理工大学2006年11月,学校对原装备工程学院兵器陈列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充实和建设。2007年5月沈阳理工大学兵器陈列馆正式落成并对校内外开放,并于2008年3月,更名为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中国著名运载火箭专家、两院院士谢光选先生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2010年11月,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正式挂牌。它是除了位于北京的军事博物馆外,全国规模第二大的兵器博物馆。该校兵器博物馆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由外馆、内馆两部分组成,馆藏兵器装备大炮、火箭、导弹、卫星、坦克、飞机、轻武器、炮弹、引信等430种,近千套件,其规模、种类在全国仅次于军事博物馆。兵器博物馆室内展馆分为前言展示区、陆海空及轻武器展示区、炮弹及导弹展示区、火箭弹及工程兵装备展示区、引信展示区、大型导弹及航天展区、兵工史图片展区七个部分。展区利用大量详实的图片、实物及模型,运用多媒体及声、光、电技术展示了现代战争的场景,全面介绍了现代兵器的种类、性能、原理和相关知识。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当时中国做了两颗卫星,一颗发射成功,另一颗就是这个备用卫星。这颗卫星有173公斤,外形为球形72面体。

学校荣誉

截至2014年6月,该校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教育系统管理创新奖”、“辽宁省教育系统教研成绩优秀奖”、“辽宁省教科文卫系统民主管理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先进团委”、“沈阳市保密工作先进集体”等众多荣誉称号。
科研成果

学院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突出以工艺及应用技术为主的科研方向,科研经费持续稳定增长,科研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科研基地建设和科研队伍实力不断加强。

学院现设有兵器工业高速切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兵器工业润滑技术中心、辽宁省先进制造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专用设备研究所、弹药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近几年来,学院连续承担多项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有许多科研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重大成果奖。1993年3月学院被国家经贸部授予全国首批100家享有进出口贸易权的单位之一(其中大专院校仅占8家);1993年5月被沈阳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火炬型科研院校。

学院的科研开发与校办产业充分发挥了"工艺与应用技术"的优势,先后创办了大连东方电脑集团公司、沈阳先达集团公司、沈阳工业学院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开发、研制了条形码、飞锯机、复合耐磨板等火炬计划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实现了成果产业化产业集团化、集团国际化,既为教师提供了科研的"平台",又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教学基地。

师资力量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雄厚。截止2010年底,学校现有教职工2093人,专任教师1059人,研究生导师19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教授148人,副教授305人,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师资队伍总数的65.5%。学校办学条件良好,教学环境优良。现有固定资产10.10亿,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4亿元。校园内建有局域网及一批现代化高水平实验室。图书馆面积3.9万平方米,纸质藏书113.5万册,具有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拥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正稳步向数字化图书馆发展。学生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标准运动场,大学生文体中心。

管理模式

学校已全面实施完全学分制管理,在保证学生共性发展的同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安排学习,自主进行选课,选择理想的教师和上课时间。全新的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学生实行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学校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了辅修专业,大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学校还为优秀学生设有多种奖学金,鼓励优秀学生奋发进取。

实习基地

学校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及技术开发基地,其中包括国家级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辽宁省兵器科学技术中心、辽宁省先进生产力促进中心、辽宁省高速切削工程研究中心、通讯与网络工程中心、“弹药研究所”等20个国家、省、市、校级科研机构及1个市级大学科学园。学校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众多学科门类、多专业联合攻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同步协调发展的科研格局。学校研制开发的条形码、飞锯机、大型螺旋活套等国家级新产品、火炬计划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享有进出口贸易权,是沈阳市“火炬型科研院校”。学校始终将本科教育质量视为办学的根本,多年来坚持“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对外开放的发展策略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过程,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受到社会的极大欢迎,研究生就业率达100%,本科生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位居辽宁省高校前列。

国际交流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与俄罗斯、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芬兰等12个国家的60多所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所属的9个研究所共建了4个设备技术先进的合作实验室。与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大学开展联合办学。与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合作举办了孔子学院,与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合作建立的普希金俄语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俄语中心。序号国外大学(企业)名称国别建立合作关系时间1西安大略大学加拿大1985年2先达科技系统公司香港1989年3达姆斯塔特技术大学德国1991年4基辅工学院乌克兰1991年5斯图加特大学德国1991年6阿伦应用科学与技术大学德国1992年7圣彼得堡光机学院俄罗斯1993年8敖德萨工业大学乌克兰1993年9新奥尔良大学工程学院美国1994年10南亚尔伯达省理工学院加拿大1994年11伊尔库茨克国立经济大学俄罗斯1995年12奥卢理工学院芬兰1996年13坦佩雷理工学院芬兰1996年14伊利诺斯理工大学斯图尔特商学院美国1997年15伊尔库茨克国立技术大学俄罗斯1997年16西伯利亚地测学院俄罗斯1997年17哈尔科夫国立工业大学乌克兰1997年18青森中央学院大学日本1997年19克瑞三工业公司美国1997年20伊尔库茨克国立外国语大学俄罗斯1998年21扎巴罗热国家工业大学乌克兰1998年22首都高等学院马来西亚1998年23奥夫绍光学公司美国1998年24托木斯克理工大学俄罗斯1999年25丰桥科技大学日本1999年26卢顿大学英国1999年27巴拉瑞特大学澳大利亚2000年28西伯利亚强流电子研究所俄罗斯2001年29西伯利亚光学研究所俄罗斯2001年30西伯利亚强度物理与材料科学研究所俄罗斯2001年31托木斯克电子技术大学俄罗斯2001年32得蒙福特大学英国2002年33莫斯科国立艺术大学俄罗斯2003年34莫斯科舞蹈学院俄罗斯2003年35玛拉斯比那大学加拿大2003年36新西伯利亚国际教育中心俄罗斯2005年37庆一大学韩国2005年38大丘未来大学韩国2006年39西伯利亚州政府俄罗斯2006年40西伯利亚国立测绘学院俄罗斯2006年41伏尔加格勒国立技术大学俄罗斯2006年42托木斯克理工大学高压所俄罗斯2006年43阿尔卑斯科技公司日本2007年44Vital People 公司英国2007年45日本战略经营总研所日本2007年46美国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协会美国2007年47伊利诺芝加哥分校(美国UIC)美国2007年48国立木浦大学韩国2008年49托木斯克国立大学俄罗斯2008年50南乌拉尔国立大学俄罗斯2008年51朴茨茅次大学英国2009年52温尼伯大学加拿大2009年53密苏里大学美国2009年54贝加尔经济法律大学俄罗斯2010年55伊尔库茨克道路交通大学俄罗斯2010年56班尼迪克大学美国2010年57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2010年58东南密苏里大学美国2010年59太平洋国立大学俄罗斯2011年60阿兰特国立大学美国2011年61阿尔泰国立技术大学俄罗斯2011年62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俄罗斯2011年63东伦敦大学英国2012年64西英格兰大学英国2012年

合作办学

1、与美国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UIC)的校际交流硕士项目2、与美国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UIC)的校际交流2+1+1项目3、加拿大温尼伯大学商科2+2校际交流项目4、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的校际交流项目5、与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的校际交流俄语语言2+2项目6、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测绘大学校际交流2+1+1俄语语言项目

学校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党委书记1吴 明1956.8-1959.3沈阳机械制造工业学校书记1959.3-1960.5沈阳机械制造工业学校党委书记1959.3-1960.5沈阳工业学院党委书记2董桂林1960.8-1962.7沈阳工业学院党委书记3谭之光1963.2-1965.8沈阳第一机械工业学校党委书记4张百令1965.8-1968.11沈阳工业学院党委书记5高振清1976.1-1978.4沈阳机械制造工业学校党委支书记6耿德民1983.1-1985.9沈阳工业学院党委书记7王尔林1985.9-1993.9沈阳工业学院党委书记8王殿成1993.9-2000.6沈阳工业学院党委书记9刘绍杰2000.6-2004.5沈阳工业学院党委书记2004.5-2005.5沈阳理工大学党委书记10邢贵和2005.5-2014.3沈阳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历任校长1吴 明1954.3-1955.8东北第三工业学校校长1955.8-1956.8沈阳第二工业学校校长1956.8-1960.4沈阳机械制造工业学校校长2谭之光1964.2-1964.6沈阳第一机械工业学校校长3张 瑞1964.6-1965沈阳第一机械工业学校校长4谭之光1978.4-1979.1沈阳机械工业学校校长5何莹台1982.5-1985.9沈阳工业学院院长6崔敏芳1985.9-1990.8沈阳工业学院院长7王尔林1990.10-1997.5沈阳工业学院院长8贾春德1997.5-2004.6沈阳工业学院院长2004.6-2005.5沈阳理工大学校长9邢贵和2005.5-2007.7沈阳理工大学校长10王军2007,7-2011.11沈阳理工大学校长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王强校长刘军党委副书记钱英伟纪委书记孙延臣副校长杨康、吕国皓、郝长中、李成华、宁先圣
校园文化

校训

弘志励学德才并蓄

校歌

《青春赞歌》你是大地我们是鲜花,你是沃土无垠我们艳丽芬芳你是蓝天我们是云雀,你的碧波万里让我们无比坚强骄傲吧!祖国。壮美吧!山河放飞吧!理想。辉煌吧!太阳

校徽

校徽整体结构:外环上方是学校的中文全称,下方是学校英文全称。内核以字母S(沈)、L(理)、汉字(工)实现了完美组合。局部含义:红色“S”代表学校创办以来的光荣传统和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绿色“L”代表学校办学具有的国防特色;“工”字代表学校建成以工为主的多学科大学;“1948”代表学校始建于1948年。整体含义:舞动的设计彰显了沈阳理工大学日益发展的强劲竞争力和不断增强的凝聚力。昭示着沈阳理工大学的教育事业在发展中蒸蒸日上。

沈阳中考信息

沈阳学校大全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辽宁大学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沈阳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省金融职工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沈阳体育学院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东北大学

沈阳药科大学

沈阳工程学院

2015 语文360网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