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辽宁省 >>沈阳市 >> >>沈阳工程学院
沈阳工程学院
电话 : 024-31975555
地址 : 沈阳市沈北新区蒲昌路18号
中考网 : 辽宁省 | 沈阳市 |
高考网 : 辽宁省 | 投票
学校简介 :   沈阳工程学院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东北工业重镇、辽宁省省会??沈阳市。
  学院隶属辽宁省人民政府,是一所以工程教育为主体,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开放式、应用型的本科院校。
  
学院校园规划用地77万平方米,现有占地面积60余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5亿元。
  学院校园设计理念先进、结构布局时尚、功能设施完善,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环保意识与自然生态三者的和谐统一,成为沈阳科教文化长廊中一道靓丽的新景观。
  
学院设有电气工程系、动力工程系、自动控制工程系、机械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政治法律系、英语系、技术经济系等9个专业教学系和7个教学部(中心),即:基础教学部、社会科学教学部、公共外语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国际教育部、继续教育部、计算中心等。
  学院学科和专业设置以工程技术类为主,涵盖工、经、文、管、法等5个学科门类,现有本科专业17个,高职高专专业36个。
  其中,国家高工专示范专业4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4个。
  学院面向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在校生15000余名,其中全日制在校生8742人。
  学院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于电力行业、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毕业生始终以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技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
  
学院具有比较完善的办学条件和实训设施。
  实验室与实习场所面积58834平方米,其中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65个;校内实习基地20个,校外实习基地55个;其中600MW火电机组仿真机、汽轮机调速系统等6个百万元以上的大型实训设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学院建设有一流的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校园内所有楼宇共布设9000多个信息点,以100兆网联入校园局域网,并通过光纤与互联网相连,实现了网络信息的高速,海量交流。
  现代化的图书馆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60余万册。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914人。
  专任教师40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35%;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省级“高校教学名师”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人,“千人次”人才4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人。
  
学院科研工作实力较强,初步形成了以博士、硕士为骨干的科研梯队,拥有一个省级高校工程技术中心和一个市级工程中心。
  2000年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269项,获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成果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获国家级及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
  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高精度热压氮化硅陶瓷球轴承”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院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加拿大红河学院、加拿大BC理工学院、加拿大电子工程大学、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法国IUT技术学院联盟、澳大利亚梅铎大学等15个国外高校和教育机构缔结校际友好关系。
  在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成果和办学理念的同时,积极为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和科研改革寻求实质性的国际合作机会,不断拓展国际合作办学领域,开创学院自身的对外交流的品牌和特色。
  
学院组建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关爱和大力支持实现了高起点开局,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学院的发展规划目标是在“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工程教育、职业取向、打造品牌、人民满意”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使学院形成“以工程教育为主体,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共同发展;以全日制教育为主体,多种形式的非全日制教育和合作教育持续发展;以工为主体,强化特色,经管文法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把学院办成具有科学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与服务,优质的教育资源,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效益显著,国内同类高校一流(示范性)的多科性、开放式应用型学院。
  
学校简介

沈阳工程学院沈阳工程学院是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与原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合并组建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辽宁省共青团干部学校挂靠在学院。原两所学校均具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教育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雄厚,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合并组建后的学院已初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容高职高专教育、高等成人教育、国际合作办学、共青团干部培训、岗位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学校现设有研究生部、电气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自动控制工程系、机械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政治法律系、英语系、技术经济系和国际教育学院等11个专业教学系(部、院);设有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公共外语教学部、体育教学部、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和继续教育学院等6个教学部(院)。学科专业涵盖工、经、文、管、法5个门类。开设42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现有1个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辽宁省本科示范专业,2个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辽宁省重点支持专业,1个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校园风光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构建具有“双师”素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目前在职教职工957人(含人事代理93人),其中专任教师475人,正高级职称教师6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71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66人,硕士学位专任教师338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56人。现有辽宁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辽宁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7个,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3人,辽宁省优秀专家2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7人,辽宁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百人层次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4人,沈阳市优秀专家2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人才2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5人。

硬件设施

校园风光学校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现有教学区、科技园区和产业园区。学校具有比较完善的办学条件和实验、实习设施。科研工作实力较强,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一个,市级重点实验室二个,一个省级高校工程技术中心和一个市级工程中心。“辽宁太阳能研究应用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博士后工作站。学校积极探索工程环境建设模式,从社会大教育资源角度优化配置校内外实验实习资源,初步构建了适应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良好工程实践环境。现有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实训场所72个,校外实习基地85个,构建了电气工程、能源动力工程等八大实践教学基地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1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076元。其中,微电网技术、核电站控制与运行仿真、600MW火电机组运行仿真等10套百万元以上大型实验装置具有行业先进技术水平。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2.1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文献126.3万册(其中,电子图书46.8万册,电子期刊19.2万册)。校园网以千兆为主干,千兆到楼层,百兆到桌面。校园网铺设光缆总长20.62公里,信息点10000多个,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图书馆和学生生活区。

院系设置

校园风光学校现设有研究生部、电气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自动控制工程系、机械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政治法律系、英语系、技术经济系和国际教育学院等11个专业教学系(部、院);设有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公共外语教学部、体育教学部、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和继续教育学院等6个教学部(院)。学科专业涵盖工、经、文、管、法5个门类。开设42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现有1个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辽宁省本科示范专业,2个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辽宁省重点支持专业,1个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学科建设

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被确定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动力工程”“电气工程”两个领域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具备了独立招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资格。2012年首次招收研究生29人。学校现有2个辽宁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辽宁省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交流合作

学院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加拿大红河学院、加拿大BC理工学院、加拿大电子工程大学、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法国IUT技术学院联盟、澳大利亚梅铎大学等15个国外高校和教育机构缔结校际友好关系。

办学目标

学校秉承“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工程教育、职业取向,打造品牌、人民满意”的办学理念,定位于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依托行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多科性、开放式、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校园风光学校初步构建了国家、省、市三级科研平台体系,现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辽宁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基地,1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高校工程中心,1个辽宁省高校对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基地,6个沈阳市重点实验室,1个沈阳市工程中心,3个校企合作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沈阳工程学院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7项,省市级科技项目459项,横向项目116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发表研究论文2056篇,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48篇。2007年学校成立了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负责科研成果产业化,控股、参股4家企业,经营性资产股份原值近4700万元。部分专业初步形成了校内“产学研”小循环体系。

历史沿革

2003年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合并升格为沈阳工程学院

一、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1952年东北电业管理局技术学校创建东北电业管理局技术学校更名沈阳电力技术学校沈阳电力学校更名东北电业管理局沈阳培训中心东北电业管理局沈阳培训中心更名沈阳电力学校1960年沈阳电力技术学校升格为沈阳电力学院1962年沈阳电力学院改建沈阳电力学校1985年沈阳电力学校升格为沈阳电力专科学校1992年沈阳电力专科学校更名为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二、辽宁商务职业学院

1949年东北青年干部学校创建1951年东北青年干部学校更名东北团校1954年东北团校更名辽宁省团校1985年辽宁省团校升格为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1999年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升格为辽宁商务职业学院

校园文化
校徽“明德”:出自儒家典籍《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德”字在古代写作“?”,有“真心”之意;“明”则为彰显、发扬。选取“明德”一词,意在崇尚至善,彰显美德,培养师生员工完善人格,修已立人,追求崇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永恒的时代和谐之风。“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致知在格物”即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接触和体察事物。选取“致知”一词意在强调探求真知的过程就是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行先于知,最终达到知行并重、知行合一。“精”:意为用功深到而专一,有“精通”“最佳”“长于”“善于”等义。“工”为象形字,在甲骨文字中为工具形,即持有工具,后引申为“工程”“技巧”“技术和技术修养”等涵义。“精工”两字结合,可产生“精良高超的技术”“优秀杰出的工科人才”等义。选取“精工”一词,与我院培养以工程教育为主、具有工程背景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吻合。“博”有广、通、丰富等意。选取“博学”一词,旨在倡导师生做学问不但要求精,还要求深、求广,要以开放的眼光和胸襟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追求卓越品质,不断进取完善。校训8个字,读之韵味流畅,品之立意高远;上下两句相互承接,四层内涵融汇贯通,取意远古先训又纳入现代精神,蕴涵了现实与传统教育的传承关系,构成了工院精神的丰富内涵。八字校训既体现了工程学院的办学理念、治学精神,表达了工院师生的理想目标和共同追求,又勾画了学院美好的发展前景;校训贴切地反映出学院以工程教育为主,培养具有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工程背景的现代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充分表达了我院特有的治学理念、人文追求和精神内核。[19]校徽主图案由“沈阳”两字的汉语拼音首位“s”“y”经过艺术变形构成了一个富有动感的“工”字。“工”字体现了学院以“工”为主的办学特色。图案下部是中英文校名,中文采用毛泽东的手书体,刚劲、浑厚;英文为ArialBlack体,庄重、大方。图案中间三条向上攀升的“s”,似召唤未来之手,似迎风张开的翅膀,似向上升腾的火焰,又似莘莘学子舞动的青春,昭示着工院学子团结向上、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时代风貌。“s”与“y”共同勾勒出了一只展翅腾飞的雏鹰,她以昂扬的姿态振翅高飞,蕴含着“天高任鸟飞”的勉励之情,表达了学院满载着激情与梦想,不断飞向新的目标,各项事业蓬勃向上的美好愿望。校徽犹如字母“e”,体现了学院紧跟社会步伐,与时代同步,不断创新、服务社会的时代理念。校徽图案主色调为蓝色。蓝色旷远而深邃,代表着辽阔的大海与浩瀚的苍穹,寓意师生员工拥有宽广豁达的胸襟和探索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蓝色羽翼随上腾之势由浅及深,由窄渐宽,预示着工程学院发展之路愈加宽广,办学空间更为开阔,象征着学院各项事业奔腾向上、永不止步。校徽图案结构简洁而寓意深刻,形象生动而呼之欲出,形象地展示了学院鲜明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完美地表达了全院师生勇于开拓,追求卓越,为建成国内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院校而努力的美好企盼!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张振威院长:张铁岩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尚涤尘副院长:宋吉鑫、宛力、韩伟、王奇、李智总会计师:陈玉梅
知名校友

王炳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校部/国际教育学院

翟若愚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郑宝森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林浒中科院沈阳计算所所长。

李树田神华国华太仓发电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胡永生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杨晓东绥中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沈阳中考信息

沈阳学校大全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辽宁大学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沈阳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省金融职工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沈阳体育学院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东北大学

沈阳药科大学

沈阳工程学院

2015 语文360网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