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
电话 : 86-21-51322222
地址 : 上海市蔡伦路1200号
学校简介 : 上海市公办大学创立于1956年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高等院校之一。
学校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科研教育区内,占地500余亩,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信息楼、行政楼、外事楼、体育中心、博物馆楼等,教学设施齐全,环境优美。
历史沿革
上海中医药大学创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高等院校之一。1993年上海中医学院更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是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最早升格为大学的院校之一。1994年8月,著名医学家、第八届全国会副委员长吴阶平任名誉校长。2000年原上海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003年为实施上海市高校布局调整规划,学校整体搬迁至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成为“张江药谷”的重要组成部分。
办学规模
办学设施
1985年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成立,目前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管理机构,学校校级领导兼任研究院院级领导的管理体制。学校位于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科研教育区内,占地500余亩,教学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在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布局中,已成为“张江药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有14个二级学院及部门和中心,3所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0个附属及共建研究所,13个研究中心;成立了由上海19家中医机构组成的医教研联合体。有3个教育部基地:中国大学生武术训练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是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社会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学校是国家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特色专业点”建设高校。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3个硕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专业覆盖全部中医药学科。在2010年的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估中,中药学科被评为全国唯一的中药一级学科“优秀”流动站。有29个本、专科专业(方向),除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本科专业外,还设有护理学、营养学、康复治疗学、药学等专业。学校还有12个继续教育的本、专科专业。学校已与1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研、教学、医疗等合作关系。学校设有两个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分别是中英合作药学、中英合作护理学项目。现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中医外科、中药学、中医内科及中医骨伤科学,另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2个:中医医史文献学、针灸推拿学;国家重点学科数居全国中医院校第二、上海地方高校之首。有38个中管局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5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有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7个中管局重点研究室,2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在2012年的国家一级学科评估中,中药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中医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二,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三。
科研成果
上海中医药大学
截止2010年5月,学校共承担各类项目56项,其中承担的“973”计划、攀登计划、国家重点攻关、重大新药创制等重大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基金1项、上海市科委各类项目20项,上海市教委项目7项。获国家科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115篇,其中SCI论文44篇。申请和获得授权专利12项。[31]其中科技中心已承担科研项目17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3项,部市级课题67项。获得科技成果奖11项,申请专利共14项,已获得新药批文4个,成果转化4项。已完成新药开发研究长期毒性试验29项。
学术资源
图书馆根据学校官网2014年6月显示,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100万余册,阅览座位952座。设有专用古籍书库2个,面积逾170平方米。其中收藏古籍36663册件,包括特藏善本1110部6196册。藏书主要为与中医药有关的元、明、清各时代的刻本、抄本,包括同时期内日本、朝鲜的各类版本,及民国时期中医药书籍和各中医院校的教材。藏品中有诸如元代刻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赵开美校刻本《仲景全书》,明嘉靖汪济川刻本《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清顺治六年(1599)白鹿山房木活字本《李士材先生伤寒括要》,民国时期《章太炎先生手写古医方》等珍品。其中《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明嘉靖汪济川刻本)等10部古籍,被选入2008年、2009年、2010年文化部公布的3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09年6月被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上海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学术期刊《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创办于1960年3月,原名《上海中医学院学报》,其后曾停刊;1987年复刊改名为《上海中医学院、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学报》;1999年经国家科技发展部批准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获正式刊号,公开向国内外发行。被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荣获“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esearchCenterforChineseScienceEvaluation,RCCSE)”,并被国际著名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设有名家薪传、百家评述、灵兰探幽、临床百科、学苑春秋、实验中医、中药制剂、管理科学、专题综述等栏目。
其他资源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中药标本陈列馆、校史陈列馆三部分组成,于2004年12月建成开放,建筑面积为6413m2,陈列展出面积约4000m2,年开放日超过300天。
医史博物馆:成立于1938年7月,是中国最早建立和目前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史专业博物馆,馆藏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中医药文物14000多件,《黄帝内经》、《伤寒论》和《本草纲目》等古今医籍6000多册,医药报刊3000多册/种,其中不少是20世纪20、30年代稀见中医药刊物。
医史综合馆:医史综合馆中的展品和展示项目有“中医药千年回响”铜浮雕、“精气神”浮雕、阴阳五行雕塑、历代医家及医事活动雕塑,汉代马王堆出土的花椒、桂皮,唐?太医署场景,秦代五角形下水道管,宋代八卦串铃,明刻本《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代獬豸熏,明代葫芦形黑釉特大药坛,清末《世补斋医书》书板等。
针灸推拿馆:针灸推拿馆展示珍品??清代乾隆皇帝赐与编著《医宗金鉴》官员、1744年铸造的针灸铜人,石器时代的医疗用具砭石,翻刻于1665年的《铜人明堂图》,针灸推拿器械等,揭示针灸推拿的发展历程和医疗成就。
中药标本陈列馆:成立于1958年,收藏中药标本和中成药3000多件,介绍中药形态、功效,传播中药科学知识。陈列麝香、野山人参、冬虫夏草等名贵珍稀标本,150多种动植物中药液浸标本,传统精制中药饮片,名特优新中成药,名贵中药腊叶标本。还有一个科普活动室,青少年可以与中药“互动”,开展中药标本趣味习作。
校史陈列馆:于2004年12月成立,陈列校史图片、实物700多件。通过参观“杏林绿叶、五十春秋;创业岁月、辛勤耕耘;非常时期、风雨历程;走进春天、改革发展;弘扬中医、与时俱进”等展版,观看校门变迁、杏苑耆英、春华秋实、群贤剪影……励精图治、播扬国粹等等图片和展品。“百草园?杏林苑”:占地16亩,于2006年6月23日建成开园。“百草园?杏林苑”是学校中医中药教学与研究的资源和社会科普教育的资源。有平地栈道、多媒体教室、暖房、人工小溪等,由荫生园、水生园、丹桂园、藤蔓园、木兰园、灌木园、果树园、芳草园、茶艺园、香草园、盆景园、菜蔬园、品菊园、红豆园和引种园等组成,种植400多种常用药用植物,有“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铁皮石斛、珍贵的毛曼陀罗、百年首乌和杜仲、石斛、辛夷、银杏、猕猴桃、金银花等。“杏林苑”占地约2000m2,栽种杏树320余株。杏树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系统师生、校友和单位认购。
机构分布
党委部门:
党委、校长办公室、纪委、 组织部、宣传部(党 校)、统战部、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工作部、武装部
行政部门:
党委、校长办公室、人事处、教学处(学生工作)、设备处、财务处、医院管理处、校政处、科学技术处、离退休办公室、发展研究所、保卫处、国际交流处、信息化办公室、211工程申报办公室
其它部门:
团委、工会、妇委会、中医药博物馆、图书馆、出版社、档案室、文献所、年鉴科技信息中心
学校领导
上海中医药大学现任领导一览表(2014年)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张智强校长 徐建光党委副书记 何星海、朱惠蓉副校长 余小明、施建蓉 、胡鸿毅、张瑾、季光
校园文化
校训:勤奋、仁爱、求实、创新校徽校徽:由太极阴阳五行色图组成
校歌:《杏花开遍美丽的校园》吴佐忻(署名乐莪)作词、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家朱钟堂作曲
歌词(节选)阳光洒遍清脆的心灵我们相聚在浦江之滨努力地弘扬中华的瑰宝为人类托起浓浓的绿茵平凡的人类求实创新跨越世纪走向世界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