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上海 >>上海市 >>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
电话 : 021-66131999
地址 : 宝山区上大路99号
中考网 : 上海 | 上海市 |
高考网 : 上海 | 投票
学校简介 :

  上海大学是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现任校长是著名教育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教授,党委书记是于信汇教授、常务副校长是周哲玮教授。
  上海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 , 现设有 23个学院和1 个校管系;设有 67 个学士学位专业、 131 个硕士学位学科点、 14 个工程硕士领域、 35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5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 12 个自增列二级学科博士点、 11个博士后流动站和 1 个 MBA 授权点;拥有教育部重点学科 4 个、上海市优势学科 4 个、上海市特色学科 5 个;拥有2 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1 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大学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科研人员 2500 余人,其中教授 400 余人,副教授 800 余人,包括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11 人,博士生导师 200 余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 13 人 ,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300 余人。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2003 年 10 月,学校通过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现有普通高校学生 41000 余人,其中本科生 26000 余人,研究生 近8000人,高职生 7000 余人。
  另外,还有成人教育学生 10000 余人。
  上海大学科研实力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先进水平。
  现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有各种研究所、研究中心 100 多个。
  学校近五年,科研经费一直位于全国高校前 20 位,国际三大检索( SCI 、 EI 、 ISTP )收录的学术论文数一直位于全国高校 30 位左右,专利申请与授权数位于全国高校20位左右。
  上海大学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迄今,已与几十所国外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与此同时,学校不间断地派遣教师出国进修、考察和学术交流。
  学校现在每年在校的外国留学生超过 2000 人。
  上海大学现校园占地 200 余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90 余万平方米。
  图书馆建筑面积 6.4 万平方米,馆藏图书 370 万册,期刊 4000 余种,包括外文期刊 700 余种,还有几十种网络和光盘数据库。
  校园通信光缆连接三个校区以及所有大楼,建成了较完整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学校体育场馆容量大、设施先进。
  学校还建成了一批先进的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多媒体教室。
  上海大学一贯重视党的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1993、1998 年,两次荣获全国 “ 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 ” 称号。
   1994 年以来,学校已6次被评为 “ 上海市文明单位 ”, 并且是全国绿化模范学校。
  上海大学已制定了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即发扬自强不息精神,构建绿色、文明、信息化校园,建立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

江泽民为上海大学题写校名上海大学成立时,正值孙中山于广州蒙难脱险,留驻上海,筹划改组国民党,培养革命人才,对上大甚为关注。他希望上大办成“以贯彻吾党之主张,而尽言论之职责”的革命学校。上海大学名义上是国民党党立学校,但是集中众多共产党员,成为早期在上海一个重要活动据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称“上海大学是赤色大本营”。上大师生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取得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胜利。上大因其历史功绩,在当时有“革命熔炉”、“红色学府”、“五四运动有北大,大革命时期有上大”、“武有黄埔,文有上大”之说。上海大学的干部师生中出了许多国共两党的领导人物。申报:《纪东南高专师校之风潮》1922年春,王理堂、陈绩武、汤石?等人以提倡新文化为号召,招收了以皖籍为主的160余名学生,在上海闸北青岛路青云坊(今青云路298号附近)创办私立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王理堂任校长、陈绩武任校务长、汤石?任会计。为加速培养更多的共产党干部,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干部高等院校,中共首任陈独秀曾与李大钊等人多次酝酿筹划。此时,正值东南高师因王理堂、汤石庵、陈绩武等藉学敛财、挟款私逃而引发学潮。学生成立自治会要求改组校务,欲请陈独秀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校长。在国共合作背景下,中共认为请国民党出面办学较为有利,学生自治会接受了中共的意见。经学生代表两次恳请和邵力子、柏烈武、柳亚子、杨杏佛、叶楚伧等国民党要人的劝说,于右任为学生代表的殷切恳求所感动,同意接受邀请,建议把校名改为上海大学(英译为The UniversityofShanghai),并亲自题写了校牌。上海大学西摩路校舍1922年10月23日,上海大学由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改组成立,邀请于右任出任校长。校舍为老式石库门2层楼房10余间。蔡元培、汪精卫、章太炎、张静江等人担任校董,邵力子为副校长(当时是共产党员,1924年4月起任代理校长)。1923年,在李大钊推荐下,共产党人邓中夏任总务长(后改称校务长),瞿秋白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校务工作主要由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所主持。时任教务长的瞿秋白时任教务长的瞿秋白上海大学章程1923年12月,校最高会议即评议会改为行政委员会,于右任为当然评议员,评议员有邵力子、叶楚伦、邓中夏、瞿秋白等10人。行政委员会委员长于右任,委员邵力子、韩觉民,主席陈望道。校务长(总务长)先后为邓中夏、刘含初、韩觉民,教务长先后为瞿秋白、叶楚伦,学务长先后为何世帧、陈望道。美术科主任为洪野,中国文学系主任先后为张君谋、陈望道,英国文学系主任先后为何世桢、周越然,社会学系主任先后为瞿秋白、施存统、彭述之,附中主任先后为陈德徽、侯绍裘、张作人。

1923年期间,孙中山、李大钊、廖仲恺、汪精卫、刘仁静、胡汉民、戴季陶等曾来校演讲,在国内学界引起轰动,也为上海大学的发展注入巨大推力。校董由蔡元培、汪精卫、章太炎、张静江担任,校长由国民党人于右任担任(不主持日常校政),副校长由邵力子担任(1924年4月起任代理校长)。1924年,学校被国民党定为党办大学。上海大学从不张挂当时的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迥异于沪上诸校,所用的是由国民党和蓝底白字组成的上海大学校旗,强调反对北京政府的反动统治。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每月补助上大1000银元为办学经费。

1924年2月,学生从160人增加到400人,学校迁至租界西摩路(今陕西北路)29号和时应里民房等处继续办学。其中有李硕勋,李鹏的父亲,革命烈士。

1925年5月30日,上大师生参加南京路大规模反帝示威游行,抗议日本大班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上大400余名学生组成38个演讲团上午到南京路演讲;下午租界巡捕开枪镇压,上大学生何秉彝遭枪击受重伤,次日因抢救无效牺牲。5月31日,上海总工会成立,上大附中学生刘华被选为副委员长;是月,邵力子因受租界当局迫害,离开上大,赴黄埔军校任职。6月4日,学校被万国商团及英国巡捕武装占领、封闭,次日借勤业女子师范学校为临时办公处。上大校舍被占后,师生推选施存统、侯绍裘、韩觉民、秦治安、贺威圣、朱义权、韩步先组成临时委员会;教职员自动减薪,维持学校,学生留沪不散,参加各项斗争并向各界宣传。6月8日,上大租赁西门方斜路新东安里十八号为临时校舍。6月14日,校学生会全体会议决议募捐建筑新校舍,拟“先建筑五十亩两层中式房,并建筑能容千人的大礼堂”。6月15日,《上大五卅特刊》第一期出版,揭露、控诉帝国主义罪行,鼓动爱国反帝斗争,于右任题写刊名。7月,学校迁回闸北中兴路,设临时办事处继续招生,后租闸北青云路师寿坊(今青云路167弄)15幢民房为校舍。8月23日,于右任致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提请恢复原有津贴或帮助建造校舍。9月7日,广州革命政府第十五次会议决定补助上海大学建筑经费两万银元。9月10日开学上课,青云路弄堂口挂于右任所书“上海大学临时校舍”的牌子。10月,学生李硕勋被推选为中共全国学生联合会总会党团书记。当时学生已增加到800人,还附设有平民学校和青云学校,由上大师生义务任教,在群众中普及文化知识。1925年至1926年,上大师生刘华、周水平、贺威圣先后被军阀政府杀害。

红色学府??老上大

1926年9月7日,上海10万人参加“九七”国耻纪念大会,追悼各地死难烈士,上大许多学生参加并组织领导。担任全国学总委员的李硕勋主持大会,林钧主祭。上大师生周水平、刘华、贺威圣先后被军阀政府杀害。

上海大学1927年4月1日,新校舍在江湾奎照路落成,占地19亩,可容纳学生400余人。5月2日,军警借口搜查军械,闯入上大逮捕学生。5月3日,蒋介石指令淞沪警备司令杨虎和陈群查封上海大学。国民党军警把师生员工全部赶走,查封学校,部分师生随后转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学校被取缔封闭一个多月后,国民党当局把上海大学的新校址改成了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原上海大学江湾校舍被日军摧毁。

1940年5月1日,汪伪国民政府行政院召开第5次会议,通过了《上海大学筹备委员会组织章程》。

1941年7月,伪教育部长赵正平向伪政府正式提交了《筹办上海大学案》。伪行政院于同月29日在第70次会议上通过此案。伪教育部筹办“上海大学”最初设想是把坐落于江湾原复旦大学校址,成立于1939年由日伪梁鸿志维新政权所办的“维新学院”改为“国立上海大学”,任命赵正平为校长,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全部实施。仅将“维新学院”农科予以保留,单独设置为上海大学农学院。学校主体部分只能另作打算。

1942年3月,伪上海市长陈公博在《市府等关于宣传庆祝“国府还都”一周年文件》中宣称,“精神建设,首重文化水准之提高及民众政治意识之训练。”接着,伪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林炯庵马上着手对上海地区高等教育资源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特区国立学校计有国立大学二校:交通大学,暨南大学”,二校教育设施均可供使用。于是,伪上海市陈公博正式下达了《上海特别市政府训令》(沪市三字第4759号),训令的内容显示,伪上海市政府已经着手征用原暨南大学校舍,“备作将来新国立大学之用”,以此基础创办伪国立上海大学。

1927年于右任签发的上海大学毕业证书1942年9月7日,南京日本大使馆抛出了一个《上海高等教育学校处理计划案》,试图全盘掌控新设立的上海地区高等院校。日本大使馆提出的《上海高等学校处理计划案》共有方针3条,要领若干条。主要方针是:(一)将上海国立之大学统合为一校。(二)英美系大学一律停办。(三)私立各大学整理合并。要领是对方针的细化和说明。拟以上海大学为国立大学,决定扩充之,现有农学院之外,扩充商学院与国立商学院合并,设立法学院为新添设者;该商、法两学院之校舍拟借用工部局立学校校舍,或将暨南大学旧校舍加以修理而扩充之’国立之大学除上海大学之外,决不另再设置。以上诸项应同国民政府协议决定之。

在接到《计划案》以后,汪伪政府内部进行了高层紧急磋商,并授意外交部作出如下答复:“(一)国立上海大学之外,至少尚宜有一国立大学。国立上海大学为中日合办,故应另有一纯粹中国国立大学,此大学包括交通大学、商学院、音乐院及将来之医学院。(二)上海大学依其组织法可以扩充增设法学院及商学院,校址可择适当者采用之。”汪伪政府实际上拟定了一个折中方案,但是这一方案最终还是被日本政府断然否决了。

1942年9月19日,汪精卫正式批准《计划案》并发布公告,颁布《国立上海大学组织大纲》和《国立上海大学校董会规程》两个文件,由此宣告了“国立上海大学”的成立。上海大学在“中日两国合办”的幌子下,最终成为了日本侵略者在教育领域中的傀儡工具。按照《组织大纲》和《校董会规程》的规定,“国立上海大学”的行政架构是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董会设董事11人,全部由伪教育部聘任。上海大学校长为当然校董会董事,由伪国民政府主席亲自任命。上海大学下设农、文、法(商)三个学院(12个系)和2个教学实验农场,其中农学院被安置干江湾原复旦大学的校园内,文、法(商)两院则设在市区暨南大学的校址上。校长仍由赵正平担任,聘姚孟埙为文学院长,金通艺为法(商)学院长,陆锡金为农学院长。汪伪政权拨了一笔钱,将日军炮火轰击复旦校园后遗留下的断垣残壁,略事修葺,以应急需。

国立劳动大学江湾校舍“国立上海大学”被拼凑而成后,教师数额严重不足,生源极其匿乏,教师只得聘用日本人和为数有限的各教会大学停办后由国立大学收容的中国籍教职员;其中的日本教员几乎都是日本国内淘汰的冗员,其教学内容只会灌输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和“大东亚圣战”的理念;而中国教师有的也仅仅是为了在纷乱的局势中敷衍度世,蹉跎聊生。1943年3月7日至20日和8月22至31日,上海大学在《申报》、《中华日报》等各大报刊上连日刊登大幅招生广告,极尽溢美之词,如“毕业后介绍工作”云云,但依旧应者寥寥,少有人问津。汪伪政权办的上海大学,既是奴化教育的基地,也是他们敛财的工具。学生入学需交300元的保证金,中途退学,保证金没收。学生在校内必须穿工作服,每人至少要做两套,以资替换,这就给日本在沪纱厂以推销布匹之机。学生到校外去必须穿制服,学生开始时认为他们是沪上唯一的“国立”大学,穿制服也可炫耀一下,哪知一上街,便被老百姓侧目,纷纷被投以鄙夷的目光,以后就再也不敢穿校服上街了。

在“国立上海大学”立校的近三年中,学校当局不断进行军事训练,开展所谓“精神肃正”活动,强化对师生日常生活、行为动向的监督,施行法西斯统治;伪国民政府教育部还规定“在学各学院或独立学院暨各种专科学校一年级,依照大学规程第八条及专科学校规程第八条之规定,应列党义为基本科目。”妄图从思想上对青年学生进行钳制;学校严禁师生参与一切形式的抗日活动,为此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市府核准教育局拟订的防范学校内抗日活动三项办法。”一旦发现即厉行残酷的镇压。1945年抗战胜利后,上海大专院校方面建立党组织的有11所,“国立上海大学”亦名列其中,一些进步的上大师生在和上海学联的领导下积极的参与了旨在反抗日本法西斯统治和奴化教育政策的“助学运动”和迎接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天亮运动”。

1945年5月9日,在日本帝国主义行将崩溃的前夕,日本士兵闯进“国立上海大学”校园修筑工事,准备作最后的负隅顽抗。学校师生被勒令限期离校疏散,学校的一切设施均被日军征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南京伪国民政府顷刻间土崩瓦解,作为“中日亲善合作典范”的“国立上海大学”这个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丑剧也旋即灰飞烟灭。上大的教职员将校园内能拿走的东西都掳走后,附近的宵小也趁火打劫,连门窗地板都未能幸免。

前身四校

上海科大原上海科大1958年5月19日,中共上海市委决定,“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后改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负责筹建和主办,受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导。5月23日,筹备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委员会成立。9月,经上海市委批准、教育部同意,筹建中的科技大学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分校”的名义对外招生,首届新生委托其他高校代培两年。1959年5月,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为学校题写了校名。5月19日,市委批复同意将欧阳路221号作为学校的临时校址(校舍暂与上海机电设计院共用),同时确定正式校址放在科学卫星城嘉定。7月1日启用校印。9月4日,市委任命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周仁为上海科技大学首任校长。9月14日,学校正式挂牌。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是上海市地方院校,建校初期的原子能系、无线电电子学系、技术物理系、力学系、化学冶金及物理冶金系、元素有机化学系、硅酸盐化学及工学系、生物物理化学系等8个系科由中科院在沪各研究所帮助创建,部分系主任曾由中科院在沪研究所所长或副所长兼任。1960年9月,上海科技大学全部迁入嘉定城中路20号新校址。1961年2月,经市有关部门同意,蔡万兴机器厂、长城电工仪器厂并入学校。上海工业大学1966年9月,生物物理化学系从天津师范学院和河北大学接收了学校第一批外国留学生,即5名越南来华留学生;因“文革”不能正常学习,经教育部安排,这批留学生11月离校回国。1968年9月,学校从科技系统(时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科学技术组)划出,改为隶属文教系统(时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文教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脱离关系。1973年1月,生物物理化学系调入上海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1978年7月,学校与科技系统恢复联系。同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上海科技大学划归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管理,并被确立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1981年11月26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首个博士点学科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1988年,上海科技大学被国家教委列为用英语教学招收外国来华留学博士生的首批试点单位;翌年2月,受国家教委委托,招收巴基斯坦来华博士生7名。至1993年12月,上海科大校园面积328.098亩。上海工大上海大学1960年3月,上海市开始筹建上海工业师范学院。7月,改设上海工学院筹备处。9月30日,上海工学院举行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魏文伯题写了校名。院址设在闸北延长路149号。首任院长兼党委书记是原中共上海市委工业部副部长李华。1972年4月,上海工学院并入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原工学院院址成为上海机械学院总部。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79年1月,恢复上海工学院原建制,成立上海工业大学。此后,工大被确立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3年1月,钱伟长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2月,上海工业大学接收转学而来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钱伟长。1984年,固体力学获得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学校获批设立首个博士后流动站??固体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2年,上海工业大学科技园区(今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至1993年12月,上海工大校园面积517.5亩。上海大学上海科技专科学校暨上海科技大学分部校门1959年3月5日,上海中国画院(筹)附设中等美术学校成立,同年5月改为上海市美术学校;1960年9月升格为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本科建制,设中国画、油画、雕塑、工艺美术四个系,另设中专部,又招收预科班。1962年8月,大部分预科学生并入上海市轻工业学校和上海纺织工业学校。1963年至1965年,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市美术训练班、上海市美术学校三校并存。1965年7月,上海市美专唯一一届本科生毕业;同年8月,油画系、雕塑系全部教师调入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今上海油画雕塑院),学校重新改为中专建制的上海市美术学校。1978年1月,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建立。11月,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上海科技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建立。12月,复旦大学分校建立。1983年5月10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增设海南大学等五所高等学校和筹建计量测试专科学校的通知》,其中包括批准上海市设立“上海大学”。5月28日,上海市教卫办党委决定成立上海大学筹备组;翌月,上海大学筹备组正式开始工作。6月10日,召开上海大学筹建大会,宣布学校由校部和五个学院组成,五个学院分别是,原复旦大学分校改为上海大学文学院;原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改为上海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986年4月改为上海大学商学院);原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改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1985年6月改为上海大学国际商业学院);原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和上海科技大学分校以及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的机械、电子两个专业合并为上海大学工学院;原上海市美术学校改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7月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政府教卫办关于筹建上海大学若干问题的请示的通知。9月1日,上海大学在凯旋路30号的校部正式挂牌(校部后迁至新闸路1220号);同月,各学院也正式挂牌。学校重大事情由校部决定;学院具有相对独立性,有些事情可以直接对外。上海大学复办后,周建人、俞平伯、谭其骧、阳翰笙、施蛰存、许德良等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教师、学生或职员发来了贺词和贺电。1984年4月,孟宪勤被任命为上海大学党委书记;同时,任命公布了上海大学所属各个学院的党政领导班子。1987年,上海市教卫办主任王生洪兼任上海大学校长。1993年3月17日,杨德广出任上海大学校长。4月,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上海大学,与上海大学文学院法律系合并成立上海大学法学院,该学院管理体制仍归上海市政法委领导。9月,随着占地144.645亩的梅陇校区(今上海戏剧学院莲花路校区)建成,上海大学商学院和上海大学国际商业学院合并成立上海大学国际商学院。至1994年5月,上海大学7个校区占地总面积293.53亩。上海科专1959年2月,上海计算技术学校创建,是由原上海市复旦中学高中部改建而来的中专,临时校址设在复旦中学,同年10月改为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首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是马忆冰。1960年2月,上海第二科技学校全部迁入嘉定东门新校址。1961年2月和7月,上海电子学校和上海计量学校先后并入。1968年4月,更名为上海科学技术学校。1970年11月,与上海仪表电讯工业半工半读专科学校、上海医疗器械工业专科学校、上海无线电工业学校在嘉定东门校址合并成立上海电子专科学校。1975年5月,更名为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七?二一”工人大学。1978年6月,复办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10月,市教卫办批复同意将学校改制为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部。1981年12月,更名为上海科技专科学校。1993年2月,更名为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至1994年5月,上海科专校园面积127.5亩。

合并之后

新上海大学成立大会1994年5月27日,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并举行成立大会,首任校长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钱伟长。四校合并时,中共中央、国家主席江泽民为新上海大学题写校名;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学校题词“发扬光荣传统,培育跨世纪人才”。新上海大学成立后,原上海工大校址成为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原上海科大校址成为上海大学嘉定校区;原上海科专校址成为上海大学嘉定东校区;原上海大学7个校区历经变迁,保留新闸路教学点。1994年7月,学校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成立。1996年12月,上海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翌年12月通过“211工程”建设立项可行性论证,上海大学“211工程”建设由此全面启动。1997年6月,经上海市教委研究同意,上海大学犹他科技学院变更为上海师范大学犹他科技学院。溯园??上海大学(1922-1927)1999年9月12日,举行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占地1500亩,不含待征地500亩)启用暨开学典礼。2001年4月,经上海市政府批准,上海大学嘉定东校区改建为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2003年10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2004年8月,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上海大学举办。2004年9月,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原上海大学法学院改建为上海政法学院。2006年,学校与法国技术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成立。2009年,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签约,列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同年,被教育部评为50所“2009-2010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揭牌成立仪式2010年,被教育部列入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2012年6月27日,上海大学与中国科学院长三角地区研究院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翌年起双方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2月20日,学校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2013年4月18日,教育部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关于共建上海大学的协议》。7月,入选首批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10月25日,上海大学研究生院成立。2014年6月15日,学校与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合作举办的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成立。8月1日,原上海大学巴士汽车学院院址改建的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浦东校院正式启用。10月23日,学校举行溯园?上海大学(1922-1927)落成仪式,50余位老上大校友的后代出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成立大会2015年7月5日,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在原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的基础上成立。9月,学校与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华文学基金会签署合作共建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协议。2016年6月,被列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8月,入选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12月11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在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基础上成立。12月13日,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上海研究培训基地落户上海大学。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2018年6月19日,教育部办公厅批准终止上海大学与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合作举办会计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1] 2018年11月,被教育部公示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
学术研究

科研基地

上海大学晨曦截止2015年3月,学校拥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其中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2个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项目,2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2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3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1个上海高校智库建设项目,1个上海高校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2个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级、教育部科研机构一览

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培育)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材料复合与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学术研究基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方实验基地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方实验基地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现代冶金与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集成计算材料与材料基因为

省部级科研机构一栏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种与应用重点实验上海市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力学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钢铁冶金新技术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市教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多媒体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资源环境新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市教委自动化制造装备及驱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有机光电显示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先进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上海大学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 (2个):公共艺术创意中心 、上海新材料及应用产学研合作中心

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项目(1个) :转型期长三角都市圈文化价值变迁研究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1个):“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1个):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李友梅工作室、“新媒体发展协同研究基地”

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 (3个):社会学E-研究院、网格技术E-研究院、现代力学E-研究院

上海高校智库建设项目(1个):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1个):影视与新媒体创意制作工作室

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宗教与全球政治研究院

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有机复合污染分析与控制、智能装备技术、材料微结构调控及能量转换

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能源动力重大装备关键材料

其他上海市级科研机构:

上海功能纳米材料中试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上海机器人研究所上海市高性能计算机与网格技术研发平台上海市非线性科学活动中心上海电子物理研究所上海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上海粉末冶金研究所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上海市上大多媒体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热处理技术研究所特大城市治理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老年社会学研究所上海射线应用研究所

还有各类研究所、研究中心100多个,并建有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现为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闸北园组成部分)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上海大学学报据上海大学图书馆2014年官网显示,上海大学图书馆目前共有馆藏图书资料360余万册(件),定购中外文现刊3000多种,其中外文期刊489种。已引进的中外文数据库已覆盖了上海大学所有学科范围,包含了国内外二次文献数据库、电子图书、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学位论文以及事实数据库等。图书馆现可提供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科技期刊、超星数字图书馆、SCI 、Scifinder Scholar、Elsevier、Springer Link 、John wiley、Ei Village、 IEL(IEE,IEEE)等几十余种网络和光盘数据库,可供使用的中外文电子期刊1.8万余种,中文电子图书30万余种。2010年,上海大学收藏了钱伟长院士毕生学术藏书,共计10000余册。

学术刊物

全国高校最大的图书馆之一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双月刊),创刊于1995年。名誉主编周邦新院士,主编孙晋良院士。入选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200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同时,刊物被美国《数学评论》(MR)、《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德国《数学文摘》(Z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数据库等十余种国内外检索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先后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评定为来源期刊、收录期刊,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先后进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行列,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后、“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上海市最佳学报”,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规范执行优秀奖。

科研成果

上海大学据学校官网显示,上海大学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的学术论文数分别位于全国高校50、44、23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位于全国高校21位,科研经费位于全国高校41位。2012年由学校两位院士领衔的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度有11项成果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5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4年新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21项,经费8268.8万;新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项。学校建有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闸北园组成部分),还有各类研究所、研究中心100多个。

上海大学2011年科研总经费达6.05亿。2012年新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60项,经费9841万元。2012年,“都市社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入选上海市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项目,新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9项(其中包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12项。在多个领域创造出一大批国内,国际有影响的人文社科成果和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累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以及省部委科技进步奖百余项。

2014年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统计显示,上海大学共计有:物理、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临床医学6个学科的科研实力进入全球研究机构前1%。

办学实力

学科建设

校园景色截止2014年11月,学校设有67个本科专业、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种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工程硕士含19个工程领域);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自主增设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3个交叉学科博士点);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6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

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数学、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 机械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冶金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艺术学理论、 术学、 设计学、 新闻传播学、 戏剧与影视学、 社会学、 力学、 应用经济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42个):数学 、物理学、化学、系统科学、统计学 、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 、世界史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法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生态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土木工程、设计学、社会学、力学、音乐与舞蹈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号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电气工程、新闻传播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国史、物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美术学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4个):钢铁冶金、机械电子工程、流体力学、社会学

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1个):钢铁冶金

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11个):社会学、世界史、数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4个):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影学、美术学、社会学

上海市Ⅰ类高原学科(10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数学、设计学、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冶金工程、世界史

上海市Ⅱ类高原学科(7个):艺术学理论、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中国史、管理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校级公共服务平台(3个):上海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上海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群(5个):应用基础研究学科群、高新技术与工程学科群、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艺术类学科群、经管类学科群

学科排名

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是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学科划分,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

此次评估中,上大共有39个学科参评,排名全国前五的学科有2个,前十的学科有8个,前十五的有11个。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校训: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校风:求实创新。

校徽

上海大学的校徽呈白玉兰的形状,市市花。花托为字母“U”形,是大学(University)的意思,右花瓣形如海鸥,又是字母“S”,是上海(Shanghai)的象征。左花瓣为数字“1”,表示上海大学要争创第一的决心。校徽由著名艺术家徐光夫先生设计。

校歌

《上海大学校歌》诞生于1996年5月校庆之际,体现了学校地域、文化环境、学校特色、办学思想与时代特色;反映了时代精神和历史印记,具有个性与共性统一、历史与现实统一的特色。

上海大学校歌吴仁援一个共同的昨天,长江边我们奠基打桩;一个共同的明天,东海上我们托举朝阳。  只因为一个共同的今天:  自强、自强,我们锻造共和 国的钢梁。  一个共同的寻觅,知识让我们张开翅膀;一个共同的目标,信念使我们步伐铿锵。  只因为一个共同的誓言:  自强、自强,我们奏出新时 代的交响。  自强!自强!不息的自强!

学生组织

校歌团属学生组织有上海大学学生会、上海大学研究生联合会、上海大学社团联合会、上海大学团校等。

上海大学学生会是代表和维护上海大学全体学生利益的学生自治组织。在上海大学学生会委员会以及主席团的领导下,共设有七个不同的学生职能单位: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宣传部、维权部、外联部、文体部以及学术部。

上海大学有各类学生社团,基本分为学术类、科技类、文学类、服务类、艺术类、体育类、就业创业类7大类。2006年整合成立的上海大学艺术总团,囊括上海大学大学生交响乐团,上海大学室内吹奏乐团,上海大学打击乐团,上海大学民族乐团,上海大学合唱团,上海大学钢琴协会,上海大学舞蹈团,风信子诗社,上海大学书画篆刻研究会等九大艺术社团。

学校领导
上海大学主要领导列表(2014年)姓名职务罗宏杰上海大学大学党委书记罗宏杰上海大学校长李友梅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夏小和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校工会主席徐旭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汪敏上海大学副校长、常委丛玉豪上海大学副校长、常委吴明红上海大学副校长、常委唐豪上海大学副校长
知名校友

政治界

杨尚昆: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1926年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上大校友

博古:早期主要领导之一。1925年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许继慎:革命烈士,中国红军早期杰出高级指挥员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1923年进入上海大学当旁听生。

何秉彝:革命烈士,在“五卅惨案”中牺牲。1924年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李硕勋:革命烈士,南昌起义领导人之一。1924年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梁披云:教育家、书法家,前全国政协委员。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1927年获文学士学位。

上海大学社团联合会会徽徐匡迪:曾任上海机械学院冶金系助教,上海工业大学冶金系副主任、主任、常务副校长,上海市高教局局长,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兼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现任上海大学董事会主席,上海理工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上海科技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

费孝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领导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七、八届。前上海大学上海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夏征农: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上海市原市委书记。前上海大学顾问。

王力平:前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曾长期任教于上海工业大学。

王林鹤:前上海市总工会主席、市经委副总工程师、市发明协会副会长,全国劳动模范,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65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电机系工人班。

周慕尧:前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65年本科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理化系。

尹弘: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1985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冶金系。

薛潮:前上海市会副主任。1997年在职毕业于上海大学管理工程硕士。

钟燕群:前上海市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1997年在职毕业于上海大学管理工程硕士。

科学界

杨雄里:中国科学院院士。1963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生物物理化学系。

林国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化学系。

孙晋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科协副主席,全国劳动模范。1968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

陈?声:工业微生物学家,中国近代工业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82年调入上海科技大学创立了生物工程系,先后任系主任、名誉任系主任。

邹元?: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创办上海科技大学冶金系,兼任上海科技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系主任、教授。

严东生:中国无机材料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兼任上海科技大学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系主任、教授,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名誉校长,上海大学名誉校长。

郭本瑜:计算数学家、教育家,原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校长,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1965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数学系。

鲍家善:低温物理学专家。原上海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名誉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郭礼和:分子生物学家。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生物物理化学系。

胡金豪:上海天文台党委副书记副台长。1975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无机材料专业(工农兵学员)。

谢 宇: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系

干 勇: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1982年硕士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钢铁冶金专业。

李芸: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本科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环境监测专业。

教育界

王生洪:曾任上海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65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工程力学系 。

曹家麟:原上海电力学院校长,全国劳动模范。1977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电机系(工农兵学员)。

滕建勇: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1991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材料科学系。

杨德广:教育家。曾任原上海大学校长,新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上海震旦职业学院院长。

郑令德:前中共上海市教卫委书记、上海市教委主任,曾长期任教于上海工业大学。

周鸿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1997年获上海大学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刘人怀: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上海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暨南大学校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工商界

周忻:易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1990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

周文波: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上海城建集团副总裁兼总工程师,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大学力学系博士。

张林检: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会长,上海仪电控股(集团)董事长。1968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无线电专业。

马新生:百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大学研究生学历。

倪建达:上海城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实城市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上海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1992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经济管理专业。

刘培森:上海英达国际人才有限公司总经理,1984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机械系

胡逢康:纵领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1982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杨士宁: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1982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专业

唐豪:上海市工商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前上海大学副校长。

王 ?:宝钢集团资深专家。毕业于上海工学院冶金系。

解建平:宝山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本科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

何志明:新航星集团董事长。1984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

彭宏陵:香港宏马(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1983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

董泰康:科威特华侨华人协会主席。本科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

吴俊:昆明俊业鑫化工原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本科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

丁红阳:上海飞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MBA毕业于上海大学。

顾春林:上海德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本科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

施建祥:上海快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本科业于上海工业大学。

廖建伟:上海兴安得力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1990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计算机系。

张维华: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1983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分校电信技术专业。

王文海:宝信软件公司董事长。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

龚少晖:35互联(中国频道)CEO。1988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计算机系。

钱文明:上海博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大学95届自动化专业博士生。

龚其恩:美国鹏博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及中国对外贸易理事会副理事长。1985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

江燕: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科技开发部经理、研发中心主任。1987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高分子专业。

蔡国钧: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总裁,全国劳动模范。1981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计算机系。

林野:前国家电网华东分部主任、华东电网有限公司总经理。1977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电机系(工农兵学员)。

人文界

刘达临:亚洲性学联合会主席,中华性文化博物馆馆长。原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戴望舒:诗人、翻译家。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

和晶:电视节目主持人。1998年在上海大学中国电影史专业研究生毕业。

高韵斐:前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社长、上海新闻学会副会长。1988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文学院。

郭敬明:青年作家,导演。本科肄业于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许杰: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1982年复旦大学分校秘书专业两年制大专毕业。

政法界

翟建:上海市首届东方大律师。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分校法律专业。

鲍培伦:上海市首届东方大律师。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分校法律专业。

江宪:上海市首届东方大律师。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分校法律专业。

宋学东: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分校法律专业。

陶鑫良:知识产权律师,前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1975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冶金系(工农兵学员)。

艺术界

陈逸飞:油画家,文化实业家,导演。1965年毕业于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油画训练班

谢晋:导演,前中国文联副主席。原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首任院长。

邱瑞敏,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65年毕业于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油画系。

霍尊:上海天韵文化签约歌手,东方卫视真人秀节目《声动亚洲》亚洲赛区三强。本科毕业于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

顾伟玺,画家,前上海大学公共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现任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学校地址
上大宝山校区宝山校区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延长校区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延长路149号嘉定校区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城中路20号新闸路办学点地址:上海市静安区新闸路1220号

上海中考信息

上海学校大全

上海水产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中国人民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戏剧学院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