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
电话 : 0971-6318787
地址 : 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38号
学校简介 : 青海师范大学创建于1956年,初名青海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扩建为青海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青海师范大学。
1997年,经青海省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原青海师范大学与原青海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的青海师范大学。
2000-2004年,原青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青海大学水利中专部、原青海银行学校相继并入青海师范大学。
学校经过49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以职前职后师范教育为主,以本科教育为重点,有研究生教育、非师范教育、留学生教育和藏汉双语理科教师教育的办学格局。
1994年被藏、川、甘、青、五省(区)藏族教育协作领导小组确定为藏汉双语理科师资培养重点院校。
是全国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试点院校之一、全国汉语言水平测试(HSK)主考单位、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青海省主节点院校。
学校现设8个二级学院(其中成人教育学院、民族师范学院为副厅级建制)、8个教学系、1个教学部,设有青藏高原文化研究所、青藏高原生态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所、青藏高原体育训练研究所、高水平运动训练中心、附属中学。
拥有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0门省级重点建设课程、39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师范专业20个、非师范专业19个、4个师范专业可兼招非师范专业学生),涉及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8个学科门类,覆盖21个二级学科。
形成了学科门类基本齐全,专业布局结构趋于合理,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并存,具有教师教育特色、高原地域特色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优势互补的新型学科专业格局,实现了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拓展了学校的办学功能,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
学校图书馆藏书量在全省图书馆中位居第二,学校建有标准体育场和设施完备的体育馆。
学校现有教职工1344人,教师657人,其中教授86人、副教授259人、讲师214人、助教9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79人。
目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1.1%。
教师队伍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专家2人,省级优秀人才2人,中青年骨干教师131人。
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学校坚持以科研促教学,积极鼓励教师承担国家及省内科研项目,大力加强科研与教学研究工作。
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21项,共获省级科研奖励项目134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
“藏文计算机键盘和输入编码方法研究”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承担的国家863高科技项目“汉藏科技机器翻译系统”通过国家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各项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以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适应青海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
建校迄今,已培养各类专业人才31000余人,培训14000余人,为青海省的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全校现有研究生162人,留学生42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生6006人,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生3810人。
学校曾先后获得“青海省模范集体”、“省级精神文明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军训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实践优秀集体”、“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国家体育锻炼达标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先进集体”、市级“文明单位标兵”、“花园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院概况
校园学校经过49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以职前职后师范教育为主,以本科教育为重点,有研究生教育、非师范教育、留学生教育和藏汉双语理科教师教育的办学格局。1994年被藏、川、甘、青、五省(区)藏族教育协作领导小组确定为藏汉双语理科师资培养重点院校。是全国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试点院校之一、全国汉语言水平测试(HSK)主考单位、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青海省主节点院校。
历史沿革
校园1956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青海师范专科学校。1957年,青海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成立,开设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四个专修科。195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增设教育、生物、政教三个专修科 。1958年7月,中共青海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决定将青海师范专科学校扩建为青海师范学院,8月7日,青海师范学院正式成立。1960年,西宁师范学校和青海省教育学院合并,成立青海师范学院师训部,后又成立函授部。1961年,青海省艺术学校并入青海师范学院,成立青海师范学院艺术科。1962年,青海师范学院并入青海民族学院,改为青海民族学院师范部。1964年,恢复青海师范学院。1965年,青海民族学院藏语系并入青海师范学院藏文系,同时将师训部分出分别成立了青海省教师进修学校和青海省第二师范学校。1984年3月,青海师范学院更名为青海师范大学。1993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基础数学、中国古代史学科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点。1997年,原青海师范大学与原青海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了新的青海师范大学。2000年,青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建制并入青海师范大学。2001年,原青海大学水利中专部划转青海师范大学。2003年,被批准为全国第三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单位。2004年,原青海银行学校划归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开展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工作的高等学校,获得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2009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家组评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优秀办学单位。201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青海省政府批准,被确定为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校园据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民族师范学院2个副厅级建制二级学院和16个教学院系。
教学院系
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青海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青海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海师范大学数学系、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系、青海师范大学化学系、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学科建设
据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1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学、中国史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历史、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学、统计学、化学等省级重点学科:历史学、汉语言文学、民俗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基础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生物科学等
师资力量
校园据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教职员工1361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85人。其中教授222人,副教授33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建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学科团队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有6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人入选青海省“135”人才计划,11人被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教学建设
教学成果据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61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重点学科,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水平女子篮球队连续12年获得CUBA西北赛区冠军,3次CUBA亚军,1次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亚军和2次季军,并夺得2010年世界大学生篮球运动会冠军。高水平田径队继李秀春夺得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10公里竞走铜牌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切阳什姐和尹顺金分别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获得女子20公里竞走铜牌和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马拉松赛金牌。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藏族古代文学史国家级教学团队:基础数学教学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省级精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解析几何(藏汉双语)、中国古代史、现代汉语、教育技术学、心理学、常微分方程、运筹学等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网络实验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等交流合作学校与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合作关系。与台湾师范大学、台湾静宜大学、台湾万能科技大学、美国普渡大学、布鲁姆斯堡大学、蒙大拿大学、犹他大学、犹他谷大学、杨百翰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韩国国立顺天大学、日本铃鹿短期大学、马来西亚沙捞越大学、马六甲技术大学、土耳其查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
所获荣誉
学校曾先后获得“青海省模范集体”、“省级精神文明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军训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实践优秀集体”、“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国家体育锻炼达标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先进集体”、市级“文明单位标兵”、“花园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校园据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400多项,包括1项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专项“973”项目。《藏文计算机键盘和输入编码方法研究》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863”高科技项目“汉藏科技机器翻译系统”填补国内空白。“玛钦藏文平台、字库以及藏汉英电子词典”项目获2008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使我国继续保持在世界藏文信息产业中的主导地位。《图的多项式理论研究》获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2年,“祁连山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保护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入科技支撑计划[1]。 科研机构
据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班禅研究院、青藏高原文化研究所、青藏高原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所、藏文信息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特色产品开发与应用研究所、环境监测与治理研究所、国际持久性有毒物质联合研究中心、明间司法鉴定中心、亚麻籽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普析通用校企联合实验室等23个研究机构[24]。有11个基础实验室和10个优势特色实验室,其中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建有3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5]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藏文信息处理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心理学省级重点实验室、计算实验中心、物联网技术实验室、网络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理化中心、物理实验室中心[26][9][22][12-13]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截至2012年12月,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总量已达925264册(件);古籍线装书3.4万余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8.2万余册;音像资料及电子出版物1400件;订购印刷型中文期刊860多种;报纸41种;电子图书57万余册;外文电子期刊4000余种,中文电子期刊6400余种;涵盖理、工、文、史、经、哲、法、教育等八个学科17门类。馆藏文献在文史古籍、生地、计算机科学收藏系统完整,具有馆藏特色。馆内藏有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中国西北地方文献丛刊》、《古本小说集成》、《古本小说丛刊》、《万有文库》、《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中华再造善本》、不同版本的《大藏经》等大型文献[27]。学报期刊《青海师范大学学报》是青海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和自然科学版(季刊),创刊于1960年。学报主要反映青海师范大学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科研和教学成果,择登经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法律、教育心理以及数学与信息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尤为注重选载反映民族地区特色的研究成果[6]。
学校文化
校园校歌
校歌歌词
踏出草原走出祁连神圣的使命使我们欢聚在青海师大星河灯海是我们启蒙的眼睛晨光雾岚伴随太阳升腾??太阳升腾汇成江河长城昆仑神圣的使命使我们欢聚在青海师大天高云淡是我们骄傲的情怀春华秋实孕育桃李芬芳??桃李芬芳陶冶情操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啦啦啦……用我们智慧为教育事业再创辉煌??再创辉煌陶冶情操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啦啦啦……用我们智慧为教育事业再创辉煌??再创辉煌
现任领导
校园党委书记:张银生
党委副书记:张雄伟
校长:何波
纪委书记:马德民
副校长:崔巍、扎布、王峰
校园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