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青海省 >>西宁市 >>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电话 : 0971-8808501
地址 : 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
中考网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高考网 : 青海省 | 投票
学校简介 :   青海民族大学校坐落于风光雄伟秀丽、发展日新月异的古城夏都西宁市,现有东校区、西校区、南校区和预科教育校区等校区。
  学校总占地面积1107亩,建筑面积41.8万平方米。
  设有15个二级学院、4个直属教学系,学科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医学、工学等门类。
  与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培 养 博士生。
  拥有全省唯一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和50个本科专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拥有一批治学严谨、德高学 富的 教 授和一批富于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全校717名专任教师中,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5名,省级专家、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8名,博士生导师4名;入选全国 “ 百千万人才工程 ” 教师2名,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2名;具有正高级职称160人、副高级职称294人;全校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36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32% 。
  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有8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8个省部共建实验室,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重点课程、12门校级精品课程;拥有民族研究所、青海省法学研究所、青海省旅游文化研究所、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青海省应用数学研究所、青海省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研究所、青海省语言与民俗研究所、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8个省级科研机构;并有藏学研究中心、青海企业管理咨询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青海资源化学研究所、中藏药研究所、民族艺术研究所、青海蒙古文化研究中心、英语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青海土族研究中心、青海撒拉族研究中心、青海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中心、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研究所等15个校级科研机构。
  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基础设施齐全:固定资产2.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729万元;图书资料114万余册,其中有关少数民族研究方面的图书20万册,少数民族文字图书8万余册,藏文大藏经1667函。
  是青海省文明单位、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西宁市“ 平安校园示范单位 ”。
  目前共有来自全国29个省区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36个民族的10099名学生在校学习,其中硕士研究生744名。
  截止2008年,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6.4万名各民族合格人才。
  
青海民族大学具有较为雄厚的学术科技实力。
  目前,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84项,年均科研经费697.8万元。
  近几年以来,全校教师共发表论文3112多篇,出版著作、教材126部,近5年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97项。
  编辑出版《青海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综合教育科学版、藏文版)和《青海民族研究》等4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其中,《青海民族研究》是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类唯一的国家级核心期刊。
  
青海民族大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近五年来先后派出400多人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攻读学位、讲学、合作研究,聘请近100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员来校任教、讲学。
  青海民族学院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日本南山大学、法国欧亚高等管理学院等国外大学签有合作交流协议。
  青海民族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外国留学生定点教育单位,先后吸引了2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2000多人来院学习交流,已成为青海民族教育、民族工作、民族关系的缩影和青海省对外开放、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推进学院的改革、建设与发展,为增强学院综合办学实力,把学校建成文、理、法、经、管、史、工、医等学科兼容,省内一流,重点优势学科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民族大学而努力奋斗。
  
校史沿革
1949年12月12日,青海民族学院的前身??“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成立。1950年4月,“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改名为“青海省人民公学”。1950年9月,“青海省人民公学”更名为“青海省民族公学”。195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青海民族学院”成为青海省第一所高等院校。1962年10月,青海师范学院、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和青海医学院并入青海民族学院。1964年3月,国务院批复青海民族学院分设为青海民族学院和青海大学。1979年5月,省委决定由省委书记扎西旺徐同志兼任青海民族学院院长,张济民同志任青海民族学院党委书记。学院招收第一届藏缅语族语言文学研究生。1981年1月,国务院批准青海民族学院为首批授予硕士学位单位。1993年7月,青海民族学院获得外国留学生学历培养权和学位授予权,开始对外招生。2000年11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将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青海民族学院,组建青海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4月,青海职业技术学院实质性整合到青海民族学院。2003年11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5年5月,西宁铁路司机学校整体并入青海民族学院。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教育部确定天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2013年5月,被确认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青海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青海民族大学计算机学院青海民族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青海民族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青海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青海民族大学交通与工程系青海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青海民族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青海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青海民族大学体育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11月22日,学校共有教职工1144名,其中专任教师69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6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2名,省级优秀专家5名、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6名,终身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3名、教授、研究员19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273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32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45.9%。

学科建设

截至2013年11月22日,学校有11个省级重点学科,与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有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8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省级重点学科:法学、公共管理、中国民族史、汉语言文学、化学、药学、数学、政治学等专业硕士学位点: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门类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二级学科代码及名称获批时间01哲学0101哲学010104逻辑学2006010107宗教学200303法学0301法学(已获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030101法学理论2006030102法律史2011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2011030104刑法学2011030105民商法学(社会保障法、劳动法)2001030106诉讼法学2011030107经济法学2006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2011030109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2011030110军事法学20110302政治学(已获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030201政治学理论2011030202中外政治制度200603020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2011030204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2011030206国际政治2011030207国际关系2011030208外交学20110303社会学030303人类学20060304民族学(已获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030401民族学2001030402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200603040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2003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2006030405中国少数民族艺术2006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06030505思想政治教育200605文学0501中国语言文学(已获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050101文艺学2006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6050103汉语言文字学2011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2011050105中国古代文学2011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201105010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1981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1106历史学0602中国史(已获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2011历史地理学2011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2006专门史1981中国古代史2011中国近现代史201107理学0701数学(已获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070101基础数学2011070102计算数学201107010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011070104应用数学2011070105运筹学与控制论20110703化学(已获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070301无机化学2011070302分析化学2011070303有机化学2011070304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2001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01110医学1007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已获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00701药物化学2011100702药剂学2011100703生药学2011100704药物分析学200610070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2011100706药理学201112管理学1202工商管理(已获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20201会计学2011120202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2006120203旅游管理2011120204技术经济及管理20111204公共管理(已获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20401行政管理200312040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可授管理学、医学学位)2011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可授管理学、教育学学位)2011120404社会保障2011120405土地资源管理2011

教学建设

  • 教学成果截至2013年11月22日,学校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43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药学、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网络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藏族古典文学、藏族文学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国家级教学团队:藏语言文学教学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省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含实验)、分析化学(含实验)、数学分析、蒙古族古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省级教学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函数论教学团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团队、外国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物理学类课程教学团队、民商事法学课程教学团队等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外语体验中心、通信工程实验中心、经济与管理教学示范中心、公共计算机教学示范中心、基础物理教学示范中心等
    • 交流合作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外国留学生定点教育单位,截至2013年11月22日,学校有留学生200余人。学校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日本南山大学、法国欧亚高等管理学院、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美国富特海斯州立大学、韩国韩南大学、苏丹国际非洲大学等国外大学和台湾勤益科技大学、佛光大学、万能科技大学等院校有合作交流。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3年11月22日,学校建有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20个省部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拥有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9个省级科研机构,15个校级科研机构。省部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中藏药工艺学研究综合实验室、青藏高原民族药物现代化教学科研综合实验室、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资源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传媒实验室、通信工程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土地资源勘测与规划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生物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青藏高原植物资源化学研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药物分析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应用物理化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生物技术与分析测试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网络综合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高原能源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类型科研机构名称挂靠单位负责人国家级科研机构青藏高原民族研究基地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马成俊省级科研机构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骆桂花青海省法学研究所法学院王立明青海省旅游文化研究所工商管理学院郑晓红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格萨尔》研究所黄智青海省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研究所公共管理学院杨永梅青海省应用数学研究所数学与统计学院马海成青海省语言与民俗研究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王志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艺术系曹娅丽藏学研究中心藏学院旦正校级科研机构青海企业管理咨询中心工商管理学院李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公共管理学院张和平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计算机学院叶涛青海资源化学研究所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宋萍中藏药研究所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林鹏程民族艺术研究所艺术系董卿基青海蒙古文化研究中心蒙古语言文学系才仁巴力英语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韩小梅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体育系马小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马文祥EDA技术研究所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孙惠章藏文信息处理与软件研究所计算机学院安见才让青海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院陈文烈

科研实力

截至2013年11月22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0多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230多项。2009-2013年,学校教师共发表论文2800篇,出版著作、教材176部,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100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立项总数以及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获奖数、获奖档次位居青海省各单位前列。其中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排名全国高校第41位。在2003、2006、2009年每三年一次的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学校获奖档次和数量均居青海省各单位首位。在两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评奖中获奖9项,成为除北京地区以外获奖成果最多的单位。2013年,“青海蕨麻1号”原种及栽培技术实现成果转化校企合作协议正式签订。

学术资源

  • 学报期刊学校编辑出版了《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和《青藏高原论坛》等4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其中《青海民族研究》是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类唯一的国家级核心期刊。
    • 馆藏资源截至2013年底,青海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含各院、系资料室)各类文献128万册,其中有关少数民族研究方面的图书21万余册,少数民族文字图书9万余册,藏文大藏经1667函;汉文古籍 3166 部(其中善本 380 部)78750册;《南辉西献图二十幅》等21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校园文化
  • 学校校训进德修业,自强不息
    • 学校校徽创意说明:校徽采用圆镶嵌的表现形式,主体创意元素为“青民”二字的首字母“Q”和“M”,将“Q”的第二个笔画设计为绵延起伏、宽广博大的“三江源”形象,把“M”设计为“昆仑山”和“高原之鹰”合二为一形象,并将“Q”的第一个笔画设计为冉冉升起的太阳以象征青海民族大学的蓬勃发展,并有用智慧之光、知识之光照亮三江源大地之意。色彩上取绿色,是一个充满希望、活力且象征平安、和谐的色彩,体现了“绿色校园”的理念,意寓播种希望。
      • 学校校歌《我们是江河源头好儿女》陈启福词更嘎才旦曲你来自长江源头,我来自黄河岸边,告别了大山田园,走出了大草原。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各族儿女呦,汇聚在青海民大。我们是江河源头的好儿女,母亲的叮嘱记心间,兄弟姐妹,心连着心,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知识的海洋里扬起理想的风帆。你来自长江源头,我来自黄河岸边,告别了大山田园,走出了大草原。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各族儿女呦,汇聚在青海民大。我们是青海高原的好儿女,时代的大任担在肩,国家昌盛,民族繁荣,茁长成长迎接挑战,做民族英才,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学校领导
青海民族大学现任领导党委书记熊敦邦党委副书记校长何峰赵燕武党委委员副校长李生荣、杨发玉、索端智、马维胜、尕宝英谷晓恒
知名校友
中国“环保卫士”索南达杰:青海玉树治多县索加乡人,1974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后担任索加乡党委书记、治多县县委副书记。1992年7月,索南达杰组织中国第一支武装反盗猎的队伍,任内曾12次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共计抓获非法持枪盗猎集团八,1994年1月在与盗猎者的对峙中被枪杀,被工作队找到时仍保持着射击姿势。著名女作家梅卓:藏族,女,1966年夏天出生于青藏高原,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主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青海省优秀专家。著名大巴山野美女作家毛竹:又名东方竹子、竹子。女,生于大巴山区,大学毕业。曾任《青海经济报》记者,现为《中国石油报》记者。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西宁中考信息

西宁学校大全

青海大学

青海警官职业学院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民族学院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2015 语文360网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