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与现状
青岛农业大学始建于1951年,2001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创建青岛校区,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莱阳农学院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址变更为青岛市城阳区。
建校以来已为社会培养全日制毕业生56000余名,中共中央委员、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矢志三农、勤奋求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校在1997年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均获得“优秀”。
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农科特色鲜明,农、工、理、经、管、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设有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园林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与药学院等14个教学学院和1个体育教学部,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合作社学院、中加商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海都学院(独立学院)。
举办58个本科专业,拥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2.2万人,硕士研究生1200余人。
学校拥有青岛和莱阳两个校区,占地3337亩,校舍建筑面积108.9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藏书172.5万册,国内外期刊10727种,电子图书16160GB。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27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72人,副高级职称409人,博士291人,硕士735人,博士占25.2%,硕士以上的占80.3%。
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山东省教学名师6人,博士生导师22人。
学校拥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2个研究所。
设有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国家动漫创意产业基地人才培养与研发中心、中国鸵鸟疫病防制中心、青岛市农机化高级人才培训基地等研发培训机构和康奈尔大学BTI——青岛农业大学无脊椎动物细胞培养和细胞工程中心、国际合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韩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中英食品研究所等中外合作研究机构。
二、教学工作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和继续教育;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层面建设了完备的实验教学和校内实训体系,通过产学研结合建设了159个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重视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实践,近年来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8项;目前学校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品牌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试点专业、4门省级试点课程、9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专项资金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学校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方面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近年来立项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372个,有一批课件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并在全国高校推广应用。
学校坚持严格教学管理,狠抓学风建设,形成了浓厚的学习风气。
应届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生物类专业达到50%以上。
大学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在全国农业高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受到社会用人单位广泛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三、科学研究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五”以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85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59项,省部级课题328项。
目前,学校在研科研经费2.03亿元。
“十五”以来获得发明、实用新型专利30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4项。
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教师以个人名义参加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1978年以来学校获得7项国家级科技奖励。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科技博览等节目曾多次对学校克隆牛、仿生农药等科技成果给予报道。
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学校在仿生农药、动物克隆技术、菌根及海洋真菌、农作物和果树育种、动物繁育、植物保护、旱作农业、农业挖掘机械、动物疫病控制、食品加工、天然活性物质、农业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四、社会服务
学校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路子,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校就首创全国北方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技术,80年代首创全国夏玉米大面积超千斤栽培技术,90年代又创造了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和夏花生大面积超800斤栽培技术,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粮油生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进入新的世纪,学校根据大农业的发展态势,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创新社会服务模式。
1999~2006年,学校向社会转让大型科技成果6项,合计转让金额2242万元,并以技术入股合作成立了两家高科技股份企业。
“十五”以来在农业及相关技术领域推广技术成果69项,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学校与青岛市人民政府及下属各区市、利津市人民政府等地方政府签署了科教兴农的合作协议,搭建了服务社会的广阔平台。
通过与涉农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与政府联合开展人才培训、举办科研对接会以及通过网络向社会开放教学资源,有效地推动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科技服务的区域延伸到新疆、贵州、安徽等地。
学校曾多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先进单位。
五、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学校连续多次荣获“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校不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已与以美国康奈尔大学、韩国首尔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荷兰瓦荷宁根大学、英国阿伯泰?邓迪大学为代表的美、德、加、英、日、韩、俄等17个国家的5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双方互派访问学者和交流学生,开展合作研究。
莱阳农业学校(1951?1958)
1951年6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办了莱阳农业学校,设农作物和果树蔬菜两个专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最早创办的两所中等农业专科院校之一,为国家农业部重点中专学校,隶属山东省农业厅领导。
莱阳农学院(1958?1963)
校园风光1958年8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改办莱阳农学院,设农学、园艺、牧医、植保4个系,开设农学、果树、畜牧兽医、植保四个专业,分设本科班和专科班,隶属省地两级领导。校址由莱阳城南迁至城东原莱阳地委旧址。即墨农业学校、即墨畜牧学校、青岛农业学校、烟台畜牧兽医学校、崂山郊区农业技术学校、蓬莱农业学校畜牧班于1961年先后并入莱阳县农业学校(莱阳县农业学校于1963年并入学校)。
1962年,莱阳农学院农业机械化系调出同山东农学院农业机械化系一起并入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今山东理工大学)。
莱阳农业学校(1963?1976)
青岛农业大学1963年9月,山东省人民委员会贯彻执行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决定停办莱阳农学院,与莱阳县农业学校合并改办莱阳农业学校,设农学、果树、畜牧兽医、会计统计、农机等5个专业,隶属烟台行署领导。1968年9月,山东省社会主义劳动大学二分校并入学校。
莱阳农业大学(1976?1978)
1976年5月,经山东省委批准,在莱阳农业学校的基础上,改办莱阳农业大学,设农学、园艺、农机、畜牧兽医、水利等5个系,在校生1200人,教职工555人,其中专任教师177人。隶属烟台地区领导。
莱阳农学院(1978?2007)
岁月长河-老照片1978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莱阳农业大学改办莱阳农学院。青岛农业大学(2007?)
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点由山东省莱阳市变更为青岛市城阳区。以此为标志,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提出了“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思路,开始向高水平多科性大学迈进。[1]
2012年11月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公布山东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鲁教高字〔2012〕14号),青岛农业大学被确定为“山东特色名校工程”立项建设单位。[2]
截至2016年1月,学校设有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园艺学院、园林与林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动漫与传媒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与药学院、合作社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和海都学院(独立学院)、体育教学部。设置77个本科专业。
专业
理工类材料化学、财务管理、测控技术与仪器、茶学、朝鲜语、传播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 、动物科学(马业科学))、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风景园林、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功能材料、国际经济与贸易、海洋资源与环境、化药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会计学(金融与财务外包)、会计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外包-Java)、建筑环境与能应用工程、建筑学、经济与金融、粮食工程、林学、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合作金融,合作营销)、农林经济与管理、农学、农业电气化、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农业资源与环境、葡萄与葡萄酒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创新实验班)、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科学(创新实验班)、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市场营销、水产养殖学、水族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土地资源与管理、土木工程、物流管理、物流管理(网络商务与现代物流外包)、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烟草、药学、英语(山东省内录取改革,详见招生简章)、应用化学、园林、园艺、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知识产权、种子科学与工程文史类财务管理、朝鲜语、公共事业管理、广告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会计学(金融与财务外包)、会计学、秘书学、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合作金融,合作营销)、农林经济管理、日语、社会工作、物流管理(网络商务与现代物流包)、 英语(山东省内录取改革,详见招生简章)、知识产权艺术类广播电视编导、动画、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截至2016年1月,学校有8个山东省重点学科,拥有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7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重点学科
山东省重点学科(8 个)果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植物病理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植物营养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农药学青岛市市校共建重点学科(3 个)作物学、畜牧学、生物学(培育)硕士点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作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生物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风景园林学、草学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50个)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果树学,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病理学,预防兽医学,农业机械化工程,蔬菜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临床兽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农业经济管理,应用化学,农业水土工程,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食品科学,茶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基础兽医学,水产养殖,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土壤学,林业经济管理,植物分子育种,天然产物化学,设施园艺学,合作经济管理,农村组织与制度,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硕士点(3个)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点研究领域(17个)作物、园艺、植物保护、农业机械化、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资源与利用、农业信息化、食品加工与安全、养殖、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草业、林业、渔业、设施农业、种业、农业工程、食品工程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
质量工程
截至2014年4月,学校通过产学研结合建设了200多个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有1个专业获批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7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试点课程,9门省专项资金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青岛农业大学青岛苹果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青岛农业大学潍坊花生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青岛农业大学??山东亚太中慧集团有限公司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3]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动物科学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媒介融合背景下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植物保护实验教学中心、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数字传媒实验教学中心。[4]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植物保护、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园艺。
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动物科学。
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动物科学。
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3个):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5] 植物保护、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园林、传播学、生物技术、应用化学、动物医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生物科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食品质量与安全。[6]
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重点专业(15个):植物保护、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园艺、农学、传播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动物医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园林、农业资源与环境、水产养殖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级精品课程(27门):[7] 植物生理学、兽医产科学、普通化学、遗传学、摄像艺术与技术、无机化学、农业机械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化学化工类)、无机化学、工程制图、摄影艺术与技术、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学、企业战略概论、人力资源管理、波谱解析、化学分析与分离、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农药残留分析、仪器分析、发酵工程、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双语)、微生物学实验。[8]
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9] 兽医产科学、国际商法。[10]
教学成果
与青岛、烟台、威海市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截至2014年4月,学校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2006年至2014年间,设立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59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4项;创业训练项目9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国家和国际级奖励104项、省级奖励194项。应届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生物类专业达到50%以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对外交流
国际合作与交流截至2014年4月,学校已与美国康奈尔大学、韩国首尔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英国阿伯泰.邓迪大学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7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双方互派访问学者和交流学生,开展合作研究。2012年10月13日至14日,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协会(IAMFE)、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联合主办,青岛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田间育种试验机械化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14届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研讨会暨田间试验机械展览会在青岛农业大学顺利召开。
青岛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是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是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高校、教育招生考试工作先进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高校。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拥有动漫产业核心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牵头和参与建设了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拥有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山东省国际(港澳台)科技合作平台,2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1个青岛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3个青岛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2个研究所。
科研平台
国家级研发基地(5 个)国家发改委动漫产业核心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小麦玉米工程实验室、国家动漫创意产业基地人才培养与研发中心、科技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中国鸵鸟疫病防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用生物药创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5 个)山东省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牵头 )、山东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 ( 参与)、海水养殖良种培育与种业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参与)、海洋生物质纤维材料及纺织品协同创新中心(参与)、山东果蔬优质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参与)山东省重点实验室(2 个)应用真菌实验室、旱作技术实验室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 个)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动物生殖与种质创新实验室、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控实验室、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室、农业传播学实验室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 个)山东省农业传播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山东省农业仿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黑牛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肉类食品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兽药诊断试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根茎类作物生产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种业生产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国际(港澳台)科技合作平台(3 个)山东省中美无脊椎动物细胞培养与细胞工程合作研究中心、山东省中韩食品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中美兽医生物技术合作研究中心青岛市科研平台(9个)青岛市现代农业质量与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青岛市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与应用重点实验室、青岛市园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市动漫创意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农用生物制药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兽医生物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青岛市现代农业装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青岛市生物沼气环境微生物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青岛市农村环境工程研究中心2011年至2014年4月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99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89项,省部级课题272项,年度科研经费连续3年突破1亿元。学校审定植物新品种和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7项,获得各类科研奖励17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29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78年以来学校获得9项国家级科技奖励。2013年,学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049篇,其中被SCI、EI和CPCI三大检索收录论文529篇。申请发明专利312件,实用新型专利52件,授权发明专利57件,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78项。15项技术和品种被省农业厅和青岛市农委确定为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学校培育了中国首例健康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
国家级科技奖励
图书馆藏
据2014年7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有纸质文献201.6万册(件),中外文期刊2500余种,电子图书248.6万种,中外文数据库46个。
学术期刊
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青岛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统计源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入网期刊,万方数据(Chinainfo)《科技期刊群》入网期刊,《中国农业文摘》主要文献来源和核心期刊,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索引》(Agrindex)文摘数据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主要刊登有关作物、植物保护、生物技术、土壤与植物营养、园艺、农业气象、食品工程、林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水产养殖、机电工程与建筑工程、农牧业经济和农业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与文献综述等。《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青岛农业大学主办的人文社科类综合性学术刊物,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开设的栏目有:区域经济论坛、“农业?农村?农民”、经济?管理、合作社理论与实践、政治?法律、哲学?史学、文学?语言等。
校徽内涵:青岛农业大学如昂首展翅的雄鹰,依托青岛优良的地域环境和学校50余年的办学积淀,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保持农业及生物科学的优势特色,努力促进多层次办学、多学科协调发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正以昂扬的斗志,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为进一步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服务经济社会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厚德 博学 笃行 致远
青岛农业大学标准字厚德:语出《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道德高尚者会受到人们的拥戴,能承担重大使命。“厚德”指广厚之德,大德。意在倡导师生员工崇尚道德、知荣明耻、存荣弃辱、共创和谐。博学:语出《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意为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地探求真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博学”意为广泛地学习,也指学问渊博。意在倡导师生员工创新学习、追求真理、博采众长、丰富自我。
笃行:语出《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意为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的意思。意在倡导师生员工知行统一、注重实践、身体力行、学以致用。
致远:语出《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为: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致远”意为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奋斗的目标。意在倡导师生员工信念坚定、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开创未来。
《播种希望》
作词:夏胜仁
作曲:印青
演唱:戴娆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一张张青春的面孔一片片灿烂的笑容
我们走进了大学的校门
心里藏着五彩的梦
一个个春夏与秋冬
一遍遍耕耘伴收成
我们点击那花样的年华
理想连着绿色的风
在静静的课堂上
千万个希望在这里播种
当我们走进大学校门
千万个收获让我们奋斗人生
再过多少年我们再相逢
喊一声老师好同学们好
桃李芬芳唱春风
永远都年轻
(排名不分先后,不完全统计)
张江汀: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16]
蔡秋芳:原山东省副省长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山东省委主委,
李殿魁: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王金宝:山东省农业厅厅长
刘成文:济宁市政协主席
田明宝:烟台市政协副主席
吕志海:烟台市政协副主席
田明宝:烟台市政协副主席
王曰义:烟台市委常委、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李华贤:济南市会副主任
王元榜:中共山东省纪委常委
王学文:威海市第十七届会主任、党组书记[17]
李峰:山东省枣庄市委副书记、市长
吕善勇:农工党山东省委专职副主委[18]
仇冰玉: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桂敦山: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张宏伟:山东省临沂市委副书记[19]
窦现金:国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终身教育研究室主任,曾挂职广西梧州市副市长
孙君茂: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隋红建: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时建忠: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黄保续: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首席科学家,平原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
王大刚:山东省农科院原院长
万书波:山东省农科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何启伟: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蔬菜学博士生导师
禹山林: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山东省农科院一级学科带头人、国家现代农业(花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首席科学家、山东省“泰山学者”花生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岗位特聘专家
李国华:青岛理工大学副校长
石曰众:威海工程技术学院院长
刘庆昌:中国农业大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西臣: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戚业国: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会连: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日本自然农法国际研究开发中心资深研究员,青岛农业大学客座教授
陈金文: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级研究员
徐树军:美国农业部作物研究所遗传学家,获美国农业部科技奖,青岛农业大学客座教授
秦学忠:博士,美国洛玛连达大学(LomaLindaUniversity)研究学者
王红军: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青岛农业大学客座教授
栾升: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植物学与微生物系终身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青岛农业大学客座教授
张唐之:山东六和集团创始人,资深董事长
张效成:山东六和集团执行董事长
黄炳亮:山东六和集团常务副董事长
孙俊成:山东同大集团董事长
高汇刚:山东汇丰集团董事长
李朝阳:山东信得药业有限公式董事长兼总裁
刘维志: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幸福:山东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裁,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十届山东省政协委员
青岛中考信息
青岛学校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