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山东省 >>青岛市 >> >>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电话 : 0532-85071118
地址 : 山东省青岛市四方区抚顺路11号
中考网 : 山东省 | 青岛市 |
高考网 : 山东省 | 投票
学校简介 :   青岛理工大学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学科特色鲜明,理、工、经、管、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前身为山东省青岛建筑工程学校,始建于1953年,隶属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1960年6月更名为 “山东冶金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
  1985年9月更名为“青岛建筑工程学院”,隶属冶金工业部。
  1993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11月划转山东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
  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理工大学”。
  2005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建校50多年来,学校构筑起了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完整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了近6万名工程科学与技术、研究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学校形成了“一校、三校区”办学格局。
  四方校区地处青岛市区;黄岛校区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费县校区位于沂蒙革命老区费县东郊经济开发区鲁南科技生态园内。
  学校占地2194亩,校舍建筑面积64.98万平方米。
  现有教职工1847人,其中专任教师1171人。
  师资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1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554人;教授133人,副教授348人;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232人。
  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外籍院士1人。
  有全国高校教学教学名师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山东省教学名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5人。
  截至2007年6月,在校普通本科生17350人,专科生1210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87人。
   学校下设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理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经贸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学院、体育教学部以及高职成教学院18个教学学院(部),1个独立学院(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拥有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9个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专业,53个本科专业;1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工作站研发基地(联合设立);图书馆藏书143万册,电子图书50万种。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8亿元。
   “十一五”发展期,学校坚持党的办学方针,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学术民主与学术创新,倡导社会公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质量地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需求与特色相结合,特色与精品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质量教学研究型大学。
  
历史沿革

?礼贤书院

1900年5月,德国新教传教士卫礼贤在胶州街(今胶州路)开办了一所学校,称之为“德华神学校”(Deutsch—chinesische Seminar)。后来,该校得到德国基督教组织“同善会”的资助,定名为礼贤书院。

1901年6月20日,礼贤书院开学,学制为七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初创的礼贤书院只收中国学生,首届学生只有21人。德文全名为:Hoehere Knabenschule des Allgemeinen Evangelisch-Protestantischen Missionsvereins(普通福音新教传教协会高等男童学校)。

1903年,礼贤书院正式移至小鲍岛东山(今上海路),有讲堂、宿舍数十间,招收学生近70人,增设德文高级班,其余按清政府钦定高等学堂课程授课。

1919年,改称礼贤甲种商业学校。学制三年。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正式命名为礼贤中学校,由清学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书法家刘廷琛题匾,另一面题“礼门义路”。这一年卫礼贤去北京任德国驻华使馆顾问、北京大学教授。

1923年,改名为礼贤中学,设初高中,下设高级小学。

1924年,向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注册“青岛私立礼贤中学”,学制为四二制。

1928年,向南京教育部以“私立礼贤中学”备案,学制改为三三制。

1931年,刘铨法在礼贤中学成立高级工程科(后改称土木工程科)。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相当于中等专业学校。工程科课程除国语、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外,还开有房屋工程学、测量学、力学、机械原理、工程绘图等课程。

1935年,设高级德文科及初级制图科。高中设普科、工程科、德文科。与同济大学签订教育协议,优秀毕业生直接升入同济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工程科招收两个班,报考生源踊跃,又培育出众多人才,礼贤中学向教育部申报,呈请成立青岛礼贤土木工程专科学校(大专),原礼贤中学作为附属中学。

?青岛建筑工程学校

1952年12月,青岛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土木科成立山东省青岛建筑工程学校,原礼贤中学更名为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

1952年,华东工业部山东工业干部学校(部分)并入山东省青岛建筑工程学校。  1953年,山东省济南工业技术学校(土木科)改建为青岛土木建筑学校。

1953年6月,山东省青岛建筑工程学校更名为中央重工业部青岛建筑工程学校。

1953年,中央重工业部青岛建筑工程学校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青岛建筑工程学校。

1954年,青岛土木建筑学校并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青岛建筑工程学校。

?山东冶金工业学院

1960年6月,学校升格为"山东冶金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

1963年,山东冶金学院改建为青岛冶金建筑学校。

1969年,青岛冶金建筑学校更名为青岛钢厂五七冶金红校。

1970年,青岛钢厂五七冶金红校改建为山东冶金工业局冶金试验厂。

1972年,山东冶金工业局冶金试验厂改建为山东省冶金学校。

1978年,山东省冶金学校升格为山东冶金工业学院,恢复本科招生,隶属冶金工业部。

1984年,山东冶金工业学院(冶金系)改建为冶金部青岛冶金矿山职工大学。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

1985年9月,山东冶金工业学院更名为青岛建筑工程学院。

1993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7年,冶金部青岛冶金矿山职工大学并入青岛建筑工程学院。

青岛理工大学

1998年11月,划转山东省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管理体制。

?青岛理工大学

2004年5月,学校更名为"青岛理工大学"。

2005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2010年,学校获得应届本科优秀毕业生推荐免试读取研究生资格。

2011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2年,学校被山东省列入首批7所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省版211工程“。

青岛理工大学(四方校区)校园景色

2016年,青岛理工大学的“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入围“111计划”。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据2016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青岛理工大学有教职工2362人,其中专任教师1496人。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1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923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82人,副高级409人;博士生导师43人,硕士生导师414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外籍俄罗斯联邦科学院院士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7人。有全国高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3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席专家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1人,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青岛市创新领军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8人; 省级教学团队3个。

外籍俄罗斯联邦科学院院士:Wittmann

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李圭白、郑颖人、范维澄、王一德、卢秉恒。

泰山学者:丁玉成、牛荻涛、刘占杰、夏岩、廖足良、张丹、王信伟。

省级教学团队3个:汽车类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岩土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工程材料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院系设置

据2016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青岛理工大学设有18个教学院部,拥有59个本科专业。

青岛理工大学院系部设置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青岛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青岛理工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青岛理工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青岛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青岛理工大学理学院青岛理工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青岛理工大学经贸学院青岛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青岛理工大学国际学院青岛理工大学体育教学部青岛理工大学成教高职学院 青岛理工大学本科专业设置 类别 专业 经济学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法学 社会工作 文学 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朝鲜语,广告学 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统计学 工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建筑类(中外合作办学),安全工程 管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程造价 ,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 ,国际商务, 工商管理类(中外合作办学),土地资源管理 , 物流管理 ,工业工程 ,电子商务 。 艺术学 音乐表演 ,绘画 ,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学科建设

据2016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青岛理工大学拥有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10个。

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创办于1953年,1996年批准为原冶金工业部重点学科。

山东省一流学科(1个):土木工程。

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1个):土木工程。

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10个):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工程力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岩土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土木工程、机械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土木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机械设计及理论,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

硕士点一级学科(16个):应用经济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3月,青岛理工大学共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个,省级精品课程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建筑学。

省级特色专业1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国家级精品课程2个:土木工程材料,钢结构设计。

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钢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材料

省级精品课程11个:大学计算机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建筑制图,土力学原理,土木工程材料,钢结构设计,线性代数,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成本会计。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商务与管理实践中心,力学实验中心。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土木工程结构类系列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与应用。

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1.钢结构系列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与应用,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王燕、刁延松等,2004

2.山东省教学名师奖,刘文锋,2004

3.《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改革与实践,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刘文锋、张伟星等,2004

4.轻钢结构(教材),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王燕,2001

5.混凝土结构CAI,建设部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李家康,1998

6.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研究,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刘继明等,2001

7.建筑工程钢结构毕业设计CAI软件的设计与研制,中国建设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王燕等,2001

8.山东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会年会优秀论文奖,王燕,1999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4年3月,青岛理工大学设有国家级工程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省部级实验室7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

国家级工程中心2个:中国民航总局航空安全技术中心??青岛理工大学技术声学实验室、青岛理工大学?OVENTROP流体控制技术联合实验室。

青岛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大海工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研发基地

国家及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冶金炉渣高效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山东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地质环境与效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城市灾变预防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岩体损害防护与地表沉陷控制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冶金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部级实验室7个:机械设计与制造实验室、能源与环境装备实验室、暖通与热泵实验室、混凝土实验室、城市规划与景观工程技术实验室、摩擦学与先进表面工程实验室 、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城市文化与城市竞争力研究基地。

科研成果

截至2014年3月,青岛理工大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2010年度中国冶金矿山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2009年~2014年,学校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6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5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低温冰箱系列化产品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2013年)主要负责人(郭健翔教授,林海波博士)

中国冶金矿山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资源开发引起的突水-塌陷型地质灾害动力学评价方法与综合防治技术(2010年)主要负责人(贺可强教授)

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特高含水期油田能耗预测评价与节能技术研究 ( 2007年)主要负责人(仪垂杰教授)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青岛理工大学图书馆拥有印刷版纸质图书162.6万册,电子图书50万种,订购中外文期刊2498种,中外文报纸170种。学校拥有万方数据库资源、维普数据资源等大型数据库12个。

?学术期刊

图书馆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 1980年,1986年由《山东冶金工业学院学报》更名为《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8年由半年刊改为季刊,2005年改为双月刊,并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正式更名为《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学报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重庆维普》全文收录,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数据来源期刊,《全文报刊索引》源期刊。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根据2017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现任领导如下 :

青岛理工大学现任领导 姓名职务 王亚军 党委书记 王亚军 谭秀森 张殿恒 党委副书记 赵铁军 副校长 李国华 党委常委、副校长 张伟星 党委常委、副校长 杨兴昌 党委常委、副校长 齐德义副校长于德湖副校长 朱申红 校长助理

历任领导

1、山东省青岛建筑工程学校(1952年12月~1953年6月)

校长:柴英昌(1952年12月~1954年7月)

2、重工业部青岛建筑工程学校(1953年6月~1956年7月)

书记、校长:王斗生(1954年10月~1956年7月)

副书记:从树本(1955年2月~1956年7月)

3、冶金工业部青岛建筑工程学校(1956年7月~1958年9月)

校长:相子正(1957年8月~1958年9月)

书记:王斗生(1956年7月~1958年9月)

4、青岛冶金工业专科学校(1958年9月~1960年6月)

校长:相子正(1958年9月~1960年5月)

书记:王斗生(1958年9月~1960年5月)

5、山东冶金学院(1960年6月~1963年6月)

副书记:姚常礼(1960年9月~1963年6月)

副院长:东鲁(1961年2月~1963年6月)

孙冠英(1961年12月~1963年6月)

6、青岛冶金建筑学校(1963年6月~1970年7月)

校长:孙冠英(1963年7月~1971年1月)

书记:王革非(1964年2月~1967年5月)

7、冶金试验厂(1970年7月~1972年1月)

书记、革委主任:牟敦府(1971年1月~1975年5月)

副书记、革委副主任:姚常礼(1971年1月~1974年3月)

8、山东省冶金学校(1972年1月~1978年12月)

书记、革委主任:王宽(1975年5月~1979年7月)

校长:徐竞生(1977年9月~1979年7月)

9、山东冶金工业学院(1978年12月~1985年9月)

副书记:刘志信(1981年12月~1984年9月)

林海燕(1980年1月~1984年9月)

路学业(1982年1月~1984年9月)

院长:林海燕(1980年1月~1984年9月)

副院长:谢尤宜(1979年7月~1981年7月)

陈宗礼(1980年1月~1984年9月)

高殿林(1982年1月~1984年9月)

马恩荣(1982年9月~1984年9月)

10、青岛建筑工程学院(1985年9月~2004年5月)

1984年~1992年

书记:陈宗礼(1984年9月~1992年9月)

副书记:王兆纶(1984年9月~1992年9月)

院长:罗文硕(1984年9月~1992年9月)

副院长:赵炳珠(1984年9月~1990年12月)

高志成(1984年9月~1992年9月)

张连德(1990年12月~1992年9月)

王克刚(1990年12月~1992年9月)

1992年~1996年

书记:王兆纶(1992年9月~1996年4月)

副书记:王克刚(1992年9月~1996年4月)

院长:张连德(1992年9月~1997年9月)

副院长:王克刚(1992年9月~1996年4月)

高志成(1992年9月~1996年4月)

杨成仁(1992年9月~1997年9月)

1996年~2000年

书记:王兆纶(1996年4月~1999年3月)

副书记:王克刚(1996年4月~1999年11月)

薛允洲(1996年4月~2000年4月)

院长:杨成仁(1997年9月~2000年4月)

副院长:王克刚(1996年4月~1999年11月)

高志成(1996年4月~1999年3月)

孙腾阳(1996年4月~1996年10月)

张波(1997年9月~2000年6月)

耿喜华(1997年9月~2000年4月)

2000年~2004年

书记:郑锡昌(1999年3月~2004年9月)

副书记:杨成仁(2000年9月~2004年9月)

薛允洲(2000年4月~2003年4月)

杨向荣(2000年9月~2004年9月)

院长:杨成仁(2000年4月~2004年9月)

副院长:耿喜华(2000年4月~2004年9月)

仪垂杰(2003年5月~2004年9月)

张光兴(2001年6月~2004年9月)

胡培基(2001年6月~2004年9月)

齐志儒(2000年9月~2004年9月)

董毓利(2000年9月~2001年4月)

纪委书记:张应和(2001年6月~2004年9月)

11、青岛理工大学(2004年9月~)

2004年9月~2012年12月

书记:耿喜华(2004年9月~2011年12月)

校长:仪垂杰(2004年9月~2012年12月)

副书记:赵怀明(2006年12月~2012年4月)

副校长:张光兴(2004年9月~2010年8月)

副校长:胡培基(2004年9月~2009年12月)

2013年~2016年

书记:薛允洲(2011年12月~2016年7月)

校长:徐剑波(2013年6月~2015年5月)

副书记:刘龙海(2004年9月~2015年11月)

副校长:张健(2004年9月~2016年9月)

杰出校友

孙文盛: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 正部级

张昭福:原山东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副部级

理工大新校

薛允洲:原山东建筑大学党委书记、现青岛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王新文:济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杨留星:日照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宋培杰:临沂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李惠: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董毓利:原山东省建设厅副厅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李欣章: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

张成利:泰山医学院副院长

王作安:重庆市合川区区委书记(正厅级)

王安德: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

王诗生:山东省泰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黄岛新校区

王长寿:潍坊市政府重大项目办公室主任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陆秋虹:宁波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伯阳:青岛华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李瑞斌:陕西隆基集团总裁,西安隆基光汉管理研究院院长

崔玉泉:山东新纪元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侯兆欣:冶建总院副总工程师兼远达国际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端瑞:青岛伟东置业集团总裁,山东省慈善总会荣誉会长

朱国坤:宝冶建设机动分公司总经理

张相军:山东金鼎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淄博铁鹰钢铁有限公司、山东金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薛彦善:中国十七冶混凝土公司书记

苏传德:莱钢建设有限公司威海分公司总经理

吴国徽:青岛百通城建集团董事局主席

文化传统

校训

求实,创新,严谨,勤奋

校徽

设计者: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王晖、张耀辉

青岛理工大校徽

1.该标志整体造型以“四羊方尊”为基础,融合传统器物“鼎”的造型特征和装饰纹样,以“青岛理工”四字小篆形态变化而成,体现“青岛理工大学”尊重传统和历史的优良校风。

2.“鼎”本为盛器,后演变为国家权利、社会稳定的象征和寓意,在汉语中,“扛鼎”表示竭力而为,象征“青岛理工大学”在学术界的龙头地位;“鼎立”表示稳妥安详,象征“青岛理工大学”长久稳定的发展;“问鼎”表示力争上游,象征“青岛理工大学”不懈的追求探索;“鼎新”表示除旧布新,象征“青岛理工大学”勇于否定故我、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

3.标志整体形式模拟青铜器铭文屈曲盘绕的处理方式,体现传统器物精致古雅的经典美感,辅以极具现代设计特征的几何形,虚实相生、动静结合,体现了较强的形式感和视觉冲击力,且具有典型的原创性和排他性,在视觉识别上个性凸显,独树一帜。

4.色彩处理采用深蓝色,体现“青岛理工大学”深厚的学术内涵和历史积淀,开发宽广的思路与胸襟,同时传达出青岛“碧海蓝天”的城市特征。

青岛中考信息

青岛学校大全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青岛学习中心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市科技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市海军潜艇学院

青岛市冶金矿山职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社区大学

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黄海职业学院

青岛市军政人文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滨海学院培训学院

2015 语文360网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