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位于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
学校的前身是始建于1916年的河洛道师范学校,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定为现名。
2011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
截至2013年,学校设有文学与传媒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生命科学系、商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17个院系,4个公共教学部,56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经、管、法、史、教、农等9大学科门类。
1916年8月成立河南省立河洛师范学校[1] ,后经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7年),河南省立中山学校(1927年),河南省立师范学校(1933年),河南省洛阳师范学校(1950年),洛阳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2年),诸阶段。2000年3月与洛阳市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洛阳师范学院。
科研机构
截止2017年3月,学校现有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智慧城市国际联合实验室、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河南省功能导向多孔材料重点实验室、绿色无机保温材料实验室、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冷水鱼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子商务大数据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枣科学研究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制药工程院士工作站、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河南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30余个。近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规划项目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0多项,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并被《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1000余篇,荣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300多项。[1]
学术交流
学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截止2017年3月,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爱尔兰卡罗理工学院、爱尔兰沃特福德学院、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韩国培材大学等院校合作办学,开展本专科、研究生联合培养、学生互换、教师访学进修、科学研究等多形式、宽领域的合作,签署20余项对外合作协议。学校加入了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1]
师资力量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截止2017年3月,现有教职工142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513人,占专任教师的43%;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01人,硕士学位人员770人,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专任教师的90%。教师队伍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等各类优秀人才200余人。[1]
省级重点学科:无机化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光学、科学技术哲学、应用数学、有机化学、体育教育训练学;
校级重点扶持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专门史、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音乐学、美术学、高等教育学。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质量工程建设为主线,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截至2017年3月,现有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9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精品课程和双语示范课程等34门,省级教学团队6个、教学名师3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获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4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119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7项;获得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8项、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1个。[1]
学校占地2850亩,建筑面积近71万?。学校固定资产总值约8.78亿元,图书馆藏书近180万册,中外文期刊4741种,电子图书30万余册,是中国知识工程文献检索二级中心。学校建有"万兆主干、千兆桌面"的校园网络,是"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1]
德以修己、教以育人,教育者的胜人之处在于以德化人,以至德求至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求德为根本;同时要能够充分运用自己博大精深的学识、精心组织的教学设计和精湛优雅的教学手段、方法施之于教学过程。以之教人,则无人不成才。
勤学善思、知信达贤,勤学善思是学习的理想境界,勤学以乐学为根基,以学习为乐,让勤奋学习内化为自己灵魂深处的自觉追求,同时要善于思考,让勤学与善思完美结合,才能真正达到“知信达贤”的人生理想境界,使所学真正能够致用,成为民族发展进步的有用人才。
敬业奉献,为人师表
洛阳中考信息
洛阳学校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