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Linyi University)简称临大,前身是1941年创建的滨海建国学院。
现为国家设立、山东省政府直属管理的综合性大学,“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一。
学校坐落在风景秀美、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商贸物流之都、滨水生态之城、全国文明城市山东省临沂市。
在7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秉承“实”的校风和“明义、锐思、弘毅、致远”的校训,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培养毕业生25万人。
学校现设有19个二级学院、9个科研院所、2个分校和2个附属中学,本科专业77个。
在7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秉承“实”的校风和“明义、锐思、弘毅、致远”的校训,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培养毕业生25万。
1940年,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运动广泛开展,根据地的军政建设和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大批干部。为满足这一需要,中共山东五地委和滨海区各县联合办事处,决定按照抗大一分校的建制,在滨海区建立干部学校。因为战时形势的特殊需要,学校定名为“滨海中学”。1941年5月,滨海中学师范部开学。
滨海建国学院(1945年8月~1950年2月)
1945年8月,滨海中学改名为滨海建国学院,原滨海中学的教职工大部分到建国学院工作。1947年春,山东省教育处(厅)把直接管辖的山东大学附中改名为滨海师范并下放到滨海地区。滨海地委、行署决定将滨海师范与滨海建国学院合并,成立“滨海公学”。由于解放战争形势的需要,1948年1月,学校奉命停办,教职员全部转入华东大学学习,学生全部分配了工作。同年10月,滨海地委、行署决定在滨海地区恢复滨海中学,恢复后的滨海中学改名为滨海乡村师范学校。
山东省临沂师范学校(1950年2月~1958年8月)
1950年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批准把省立滨海乡村师范学校从莒南迁至临沂城南关靛市街,并改名为山东省临沂师范学校。
临沂大学(1958年8月~1959年8月)1958年8月25日,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了中共临沂地委、临沂专员公署关于建立临沂大学的报告,临沂大学宣告成立并于9月15日举行了开学典礼。学校针对临沂地区师资匮乏、工农业技术人才奇缺的实际情况,设立了师范、农、工三科,制定了临沂大学《关于一九五九自然科学研究规划》。1959年8月,根据中央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关于整顿1958年新建高等学校的指示以及省高教会议提出的对“临沂大学”调整的方案,撤销临沂大学建制,分设师范专科学校和工业、农业两所中等专业学校。同时宣布了三所学校的组织机构、专业设置和财产分配等。
临沂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8月~1962年7月)为了发展临沂地区的高等师范教育,1959年8月,临沂地委决定把原临沂大学师范科改为临沂师范专科学校,主要为临沂地区培养中学师资。1960年夏天,临沂师范专科学校迁入坐落在临沂城西南(五里堡)的新校址。1962年7月,在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过程中,经临沂地委研究决定报省政府批准,临沂师范专科学校的编制撤销。学生分配了工作,教职员工被安置到地直学校和各县中学。
临沂师范学校(五校合一)(1962年7月~1966年6月)1962年,临沂地委、行署为了重新调配和充分利用临沂师专撤销后的教育资产,决定把临沂第一师范、第二师范、艺术学校、体育学校和幼儿师范五校合一,组建新的临沂师范学校。组建之初,分三个教学点上课。1962年冬至1963年春,合并后的临沂师范全部迁入原临沂师专校址。原临沂师专的校舍、教学设备等绝大部分移交给新组建的临沂师范,部分教师也同时留临沂师范任教。1966年6月,文革开始,正常教学工作中断,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底临沂师范下放到临沂县,改名为临沂五七红校。1972年,临沂地委决定撤销临沂县五七红校,恢复临沂师范,仍属地区管辖。1973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8年秋,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临沂师范改为临沂教师进修学院。1983年6月18日,改名为“山东省临沂教育学院”。
临沂地区半工半读师范专科学校(1966年6月~1970年3月)1966年6月,为适应“两种教育制度”的需要,山东省教育厅报经省人民委员会同意,决定在临沂地区建立半工半读师范专科学校,校址定在费县城北。学校刚开始筹建,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学校处于停顿状态。
校园风光临沂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1970年3月~1970年12月)1970年3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山东省教育干校撤销,部分人员和物资调往费县,与半工半读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更名为“临沂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临沂地区师范专科学校(1970年12月~1974年6月)1970年12月,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学校改名为“临沂地区师范专科学校”。学校先后办了三期中学教师短训班和一期教干班。1973年学校开始招收普通专科班。1974年6月4日,国务院科教组(74)科教计字125号批准同意恢复“山东省临沂师范专科学校”。
山东省临沂师范专科学校(1974年6月~1999年3月)1974年6月山东省临沂师范专科学校恢复后,招收了三届工农兵学员,1977年迎来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员。
1977年7月,郭沫若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1984年,中共临沂地委、行署报请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将临沂师范专科学校从费县县城迁至临沂城北。
1988年8月,学校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和奖励。1997年11月在全省高校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1998年本科专业开始招生。
临沂师范学院(1999年3月~2010年11月)
1999年3月25日,教育部批准临沂师范专科学校与临沂教育学院合并建立临沂师范学院(教发[1999]36号)。1999年秋,临沂师范学校改为临沂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01年10月,临沂农业学校和临沂工业学校并入临沂师范学院。2007年6月,沂水师范与费县师范并入临沂师范学院,成为临沂师范学院的分校。
临沂大学(2010年11月至今)2010年1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临沂大学。教育部在批复文件中指出,临沂大学系多科性本科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临沂大学由山东省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管理体制采取山东省直属管理,临沂市参与共建。
办学条件学校目前占地面积6000余亩,建筑面积203.44万?,另有61万?正在建设之中。学校按照国内重点大学配置标准进行学生直接学习资源建设。教学条件实现了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9250万元,建有55个实验室。馆藏纸质图书348.98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5个,折合图书241.67万册,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达到33399座,教学用计算机7963台,建有千兆光纤连接的校园网,体育场馆面积达到12.79万?。
临沂大学坐落于山东省临沂市,历经半个多世纪,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学科专业较为齐全,办公条件优良的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484.56万平方米,分为四个校区。其中,老校区和西校区位于临沂市通达路北段,双月湖校区位于临沂市罗庄区,由政府投资近30亿元建成的新校区位于双岭路中段,紧邻临沂汽车客运总站,占地7600余亩,是目前全国高校最大的园林化、生态化、数字化校园,也是全国唯一一所校园内建有高尔夫球场的大学。
国际化。强化讲授、学习、研究、服务、管理方面的开放性、交流性和通用性。适应建立高质量国际品牌的要求,全面实现管理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标准、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的国际接轨,同时广泛开展教学、办学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成为国内地方高校与国际接轨的先锋。
高质量。办大学要有质量意识,要创建出自己的品牌。首先打造出国内外知名的课程品牌;其次,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能力强、创业本领硬、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不同培养层次上打造优质人才品牌。
大规模。针对区域高校的特点和沂蒙地区人口众多、高层次人才匮乏的实际,在稳步提高教育质量和不断优化教育结构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在几年内达到5万人乃至更大的在校生规模,成为国内大型大学之一。
办学宗旨:为沂蒙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区域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与动力,也是国家举办区域高校的主要目的。我校必须在为区域服务中谋发展。为沂蒙服务,就是为齐鲁服务、为中华民族服务。
以质量著称的品牌大学把质量当作学校的生命线,作为办学追求的永恒主题。不追求轰动效应,不搞短期行为,扎实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全面实施“办学质量建设体系”,上下同心,从教育资源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打造高质量大学品牌。通过几年、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的格局中脱颖而出,在国内外以质量著称的品牌大学中占据一席之地。
“实”秉承了沂蒙人民的朴实民风、“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实”充分体现了我校的办学实际与沂蒙区域特色;“实”不是功利意义的价值取向,而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它既是融会于学校和师生中的一种氛围、风尚,也是一种境界、理念。“实”的校风激励全体师生要积极吸纳国内外一切文明成果,做人做事做学问要时时处处从实际出发,以求实的精神、朴实的作风、务实的态度、踏实的工作,与时俱进,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努力建设高质量综合性品牌大学。
“明义 锐思弘毅致远”分别取自临沂籍圣贤颜真卿、刘洪、曾子、诸葛亮之语或赞其之语。
“明义”语出颜真卿《庙享议》:“此有以彰国家重本尚顺之明义,足为万代不易之令典也。”颜真卿为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法“亚圣”,一代忠勇名将(乾隆曾诗赞“忠以捐躯颜杲真”)。“明义”本为圣明的道义,后引申为深明大义。深明大义是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之一。“明义”劝勉全体师生要从国家利益和民族精神出发,具备“大义”、“大爱”的优良品行和“大节”的崇高操守。
“锐思”语出《后汉书?律历志》刘昭注引《博物记》:“洪笃信好学,观乎六艺?书意,以为天文数术,探赜索隐,钩深致远,遂专心锐思。”刘洪被誉为“算圣”。“锐思”意为用心专一,具有敏锐的思想。“锐思”劝勉全体师生刻苦学习,深刻思考,努力探索自然和社会科学的精微深奥之理。
“弘毅”语出《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被誉为“宗圣”。“弘毅”,意为气象恢弘,意志坚强。“弘毅”劝勉全体师生要加强意志磨练,努力做到宽宏坚毅,锲而不舍。
“致远”,语出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被誉为“智圣”。“致远”意为实现远大的抱负,是目标,更是一种追求。“致远”劝勉全体师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以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锐意进取,不断开拓创新。
采用与临沂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名人所创造的重要理念组合而成的校训,富含传统文化积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体现了对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和沂蒙精神的传承。从整体上看,校训中的四个理念,涵盖了德育修养、学业追求、意志品质、人生理想等不同方面,它们彼此独立,又浑然一体,富有时代精神。
据201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9个二级学院,下设80个本科专业。
山东省重点学科(5个):应用数学、红色文化学、辞书学、区域经济学、自然地理学。
校级重点学科(18个):筹学与控制论、凝聚态物理、计算数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英语语言文学等。
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数学与应用数学。
山东省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2个):地理科学、汉语言文学。
省级精品课程(13门):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大学物理实验、数学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教学论、常微分方程、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概论、政治经济学、英语口语、高级英语、大学英语。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数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
据201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山东省市场与价格研究中心、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临沂师范学院区域教育研究中心、山东革命根据地史料研究中心、王羲之研究所、资源环境研究所、化学化工研究所等28个研究机构。其中,有2个山东省重点研究基地,1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水土保持与环境保育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重点研究基地(2个):红色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基地、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基地。
据201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320项,市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490项,其中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7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0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44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26项;出版教材、专著229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795篇,其中科技论文被SCI、EI和ISTP等收录195篇。
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430余万册,电子图书75余万种,电子期刊3.5余万种,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达1.4余万GB。有23个中、外文数据库,数据量折合图书241.67万册。藏有各类地方文献6800余册,其中的省内市志、县志全部收齐,还收藏有覆盖全国各府、各县志书的《中国地方志集成》;清乾隆年间铜板印刷的《沂州府志》、《莒州志》、《费县志》、《郯城县志》等珍藏本。
2002年,《临沂大学学报》被评为“全国百强社会科学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3年11月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期刊”,2004年12月被遴选为“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期刊,所载文章不断被《新华文摘》、人大书报复印资料等转载或摘录。
校长
丁凤云丁凤云教授,女,1957年5月出生,山东乳山人,1978年8月加入,1974年9月参加工作,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临沂大学党委书记、临沂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1991年在《北京中医》杂志第3期发表“牛膝六味汤治疗崩漏举隅”论文;1992年在北京参加全国中医临床与研究学术研究会,所作“一贯煎临床诊治经验”学术报告被评为优秀论文,并收入《全国中医临床与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1997年参加北京国际老年保健学术会议”,所撰“对中老年的心脑血管病治疗经验”学术报告被评为优秀论文。现专攻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及中老年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获“中国特色名医专家”称号。业绩收入《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肿国专家大辞典》,已选入《中国专家人才库》。
李海鹏:(1981.12?),男,汉族,1981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东营市。
2000年考入临沂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历史学专业,
200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山东鹏宇集团董事长,临沂市政协委员,海鹏助学基金创始人。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先后100余次对临沂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改革和办学成就进行了专题报道。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评价该校“为中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区域大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办学实践经验”。英国剑桥大学MarjorieBatchelor教授认为“临沂师范学院像英国的华威大学一样具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省属高校进行系统考察研究后,评价该校“是山东省建设模式先进,发展速度快,真正实现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典型”。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把该校列为全国高校干部培训教学案例,并组织专家和学员来校进行专题考察。2003年以来,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创新型高校研究课题组把该校作为中国区域高校典型案例进行了跟踪研究
孔宪铎教授,1935年生于山东临沂郯城县,是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还是植物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专家。台湾中兴大学学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曾任美国马里兰大学代理副校长,现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10多所学校的名誉或客座教授,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生物
孔宪铎技术分校、香港科技大学、山东临沂大学的发起者和推动者。 孔宪铎教授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参与者和创建者之一,著有《我的科大十年》一书。香港科技大学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百分之百由“海归派”华人留学生创办的大学,在短短十年间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堪称中外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作为临沂人,我们应该记住他!哪怕你不是临沂人,但你踏进过这个学校,你也应该记住他!??孔宪铎先生,原美国马里兰大学副校长、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是他创建了临沂大学…… 跟大家讲个亲身的经历,1991年的时候,孔先生从美国回家探亲,我曾经亲身经历,虽然我在很远的墙角。在他的演讲中,曾有这么一句话“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在临沂建一所大学”
徽标
此标志以红色为主色调,既突出红色大学形象,又充满喜庆色彩。用艺术变形的“7”和校标作为“0”的元素
动静结合整体构成“70”,寓意临沂大学70周年校庆。
数字“7”的艺术变形既像腾飞的巨龙,又似翱翔的凤凰,和彩带、海浪花等综合艺术元素的运用,既寓意喜庆吉祥,又展示临沂大学志存高远、蓬勃向上、争创一流的形象和临大人展翅搏击、放飞梦想、回报社会的进取精神。
校标在“70”中的整体运用,强化了临沂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元素,向世人展示了临沂大学师生弘扬沂蒙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历史使命感和创新创业、追求卓越的时代责任感。
孔宪铎教授,1935年生于山东临沂郯城县,是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还是植物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专家。台湾中兴大学学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曾任美国马里兰大学代理副校长,现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10多所学校的名誉或客座教授,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生物
孔宪铎技术分校、香港科技大学、山东临沂大学的发起者和推动者。 孔宪铎教授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参与者和创建者之一,著有《我的科大十年》一书。香港科技大学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百分之百由“海归派”华人留学生创办的大学,在短短十年间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堪称中外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作为临沂人,我们应该记住他!哪怕你不是临沂人,但你踏进过这个学校,你也应该记住他!??孔宪铎先生,原美国马里兰大学副校长、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是他创建了临沂大学…… 跟大家讲个亲身的经历,1991年的时候,孔先生从美国回家探亲,我曾经亲身经历,虽然我在很远的墙角。在他的演讲中,曾有这么一句话“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在临沂建一所大学”
徽标
此标志以红色为主色调,既突出红色大学形象,又充满喜庆色彩。用艺术变形的“7”和校标作为“0”的元素
动静结合整体构成“70”,寓意临沂大学70周年校庆。
数字“7”的艺术变形既像腾飞的巨龙,又似翱翔的凤凰,和彩带、海浪花等综合艺术元素的运用,既寓意喜庆吉祥,又展示临沂大学志存高远、蓬勃向上、争创一流的形象和临大人展翅搏击、放飞梦想、回报社会的进取精神。
校标在“70”中的整体运用,强化了临沂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元素,向世人展示了临沂大学师生弘扬沂蒙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历史使命感和创新创业、追求卓越的时代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