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电话 : 0413-6865000
地址 : 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丹东路西段一号
学校简介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坐落在辽宁省抚顺市风景秀丽的浑河岸畔,依山傍水,环境优美。
学校1950年始建于大连,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1953年迁至抚顺办学;1958年升格为抚顺石油学院;2000年2月由中国石化总公司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建校58年来已培养6万多名毕业生,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我国石油石化等各行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和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及时分析形势,调整目标定位和办学思路,确定了“以人为本、质量第一、强化优势、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按照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全力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使学校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实现了新跨越。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19299人,其中研究生838人、本科生14296人、高职专科生3198人。
到2006年,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学校征地1300亩、投资6.5亿元、建筑面积24.7万平方米,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人文与自然景观和谐交融的新校区基本建成。
新老校区连成一片,成为融教学、科研、人文、生态于一体的具有现代风格的大学园区。
新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和现代化体育场等拔地而起,多功能电子阅览室、语音室、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和高速宽带校园网络等一应俱全,教学科研设施、设备和现代化教学技术堪称一流。
学校拥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112个,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49个,先进的大中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200台件。
学校占地面积1906亩,校舍建筑面积61.5万平方米,馆藏各类图书总量243.4万册(含电子图书139.7万册),各类运动场所面积近1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14亿元。
同时,学校注意改善教职工的生活条件,在建设2万平方米教授博士公寓后,又建设了15万平方米教职工公寓,使近千名教职工的住房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
学科建设不断优化。
学校确立了“坚持特色、突出重点,促进交叉,强化创新”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紧紧围绕辽宁省做大做强石化产业和抚顺市建设中国北方石化城等发展战略,在原有石化、机械、信息3个工科学院的基础上,新组建化材、环境、储运、计算机4个工科学院,形成了以重点学科为先导的石油化工、油气储运、材料科学、环境工程、化工机械、控制工程、信息工程等体现行业和地区经济特色、适应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群。
学校还注重培育新兴、交叉和应用学科,发展人文和社会学科,先后建立了一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专业。
目前,学校建成3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资助学科、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级高校创新团队、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 26个硕士点, 9个工程硕士领域, 46个本科专业,26个高职专科专业。
学校还被教育部确定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基础培训基地,被辽宁省确定为石油化工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以石油石化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学校初步建成一支较为稳定、结构较为合理、政治和业务素质较为全面的师资队伍。
学校从2003年起开始实施“博硕工程”(45岁以下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5年内力争获得博士学位,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5年内力争获得硕士学位)和“151工程”(培养和引进10名领军人才、50名学科带头人、100名教学科研骨干)。
2007年5月召开第一次人才工作大会,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面启动了以“理念 思路 质量特色”为主题的人才制度改革,推动了学校人才结构朝着优质、高效、协调、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目前,学校拥有专任教师88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 41.4%,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56.7%,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60人。
教师中有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1人入选国家和省的百千万人才工程,58 人为国家和省部级科技专家、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学校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研究和推进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取得较大成绩。
近三年先后承担科研项目322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98项。
获国家和省市级科研成果奖31项。
国家专利36项,省部级以上鉴定17项,出版著作、教材138部,参加国际会议43次,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346篇。
根据国家科技部2007年的统计结果,我校被《SCI》收录论文18篇,《SCIE》收录论文46篇,居全国高校第160位;被《EI》收录论文48篇,居全国高校第137位;被《ISTP》收录论文11篇,居全国高校第238位。
在1652种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源上收录论文420篇,居全国高校第149位。
学校公开出版《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个科技核心期刊。
2004年在由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联合研发的《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报告》中,我校在619所院校中名列第198位。
在全国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发布的《2005年高校授权专利数前100名排序》中,我校位列第97名。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构建了“厚基础、宽专业、素质高、能力强、重德育、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出了弹性学分制、双学位制、学雷锋示范班、理论班、教学改革实验班等教改新举措,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通过建立大学生科技社团、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专项资助科技学科竞赛活动、提供科技活动平台和开放实验室、建立创新实验室、开辟校外实习基地等措施,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积极开展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
近三年学生直接参加教师160多项科研项目,公开发表论文68篇,在全国、省科技和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3项、省级奖186项。
学校积极推进“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工程”,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
大学生学雷锋理论与实践协会被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2007 年“雷锋号”,雷锋精神在线网站被评为2007年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奖,雷锋“五个一”精神办学特色2007年被辽宁省评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学生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大学生定向越野队6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橄榄球队在国内外历次比赛中,均获得前两名;大学生羽毛球队荣获第11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混双金牌;大学生击剑队荣获第13届全国大学击剑锦标赛男子重剑冠军;大学生龙舟队在天津国际大学生龙舟赛上获得亚军。
近三年学生在省级以上体育竞技比赛中共获得集体奖和个人奖32项。
学校毕业生以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全面,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名列省内高校前茅。
学校先后被辽宁省政府和辽宁省教育厅授予“先进党委”、“文明单位”、“依法治校示范校”、“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辽宁省五一奖状”、“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展。
目前学校已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埃及等10个国家的2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开展“2 2”、“1 2 1”、“4 1”等培养项目,已有9批学生成功赴英国、美国、俄罗斯、比利时、法国学习。
学校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和教师来校任教,并派出大批教师到国外留学、访问和进行合作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
2007年6月10-15日,学校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
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世纪,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全体师生将满怀信心、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石油石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较强,省内先进,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简介
发展沿革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坐落在辽宁省抚顺市风景秀丽的浑河岸畔,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学校1950年始建于大连,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1953年迁至抚顺办学;1958年升格为抚顺石油学院;2000年2月由中国石化总公司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2000年10月抚顺煤炭工业学校整体并入;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建校60年来已培养8万多名毕业生,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我国石油石化、煤炭等各行业的各级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和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及时分析形势,调整目标定位和办学思路,确定了“以人为本、质量第一、强化优势、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按照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全力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使学校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实现了新跨越。
2006年学校经过不懈努力建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人文与自然景观和谐交融的新校区。新老校区连成一片,成为融教学、科研、人文、生态于一体的具有现代风格的大学园区。学校占地面积1906亩,校舍建筑面积62.8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17.7万册,各类运动场所面积近1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58亿元。
2010年3月学校成功实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四方共建我校,为我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平台。
学校实施外向发展战略,已与美国、俄罗斯、英国、韩国等10个国家的2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开展“2+2”、“1+2+1”、“4+1”等培养项目,已有数十名学生成功赴英国、美国、俄罗斯、比利时、法国学习。学校是教育部指定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单位。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被评为辽宁省先进党委、创先争优进基层党组织、依法治校示范校、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民主管理先进单位、辽宁省平安校园。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十二五”时期,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全体师生将满怀信心、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石油石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较强,省内先进,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行业特色教学研究型大学。(2013年4月更新)
学校环境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坐落在辽宁省抚顺市风景秀丽的浑河岸畔。到2006年,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学校征地1300亩、投资6.5亿元、建筑面积24.7万平方米,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人文与自然景观和谐交融的新校区全部建成。新老校区连成一片,成为融教学、科研、人文、生态于一体的具有现代风格的大学园区。新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和现代化体育场等拔地而起,多功能电子阅览室、语音室、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和高速宽带校园网络等一应俱全,教学科研设施、设备和现代化教学技术堪称一流。学校拥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112个,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49个,先进的大中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200台件。学校占地面积1906亩,校舍建筑面积62.8万平方米,馆藏各类图书总量243.4万册(含电子图书139.7万册),各类运动场所面积近10万平方米,资产总值12.4亿元,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25亿元。同时,学校注意改善教职工的生活条件,在建设2万平方米教授博士公寓后,又建设了15万平方米教职工公寓,使近千名教职工的住房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
基本数据
项 目数 据学 院20个本科专业50个专科专业26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3个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学科、专业46个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个有权授予工程硕士学科、专业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省高水平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校园面积1906亩建筑面积62.8万平方米学校藏书254.6万册教职工人数1547人聘请校外名誉和兼职教授 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00余人 13人教授、副教授387人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197人全日制学生总数23430人本科生16200人高职专科生3205人硕士生1300人博士生24人外国留学生100人
周边环境
商业:浪淘沙宾馆洗浴,龙源购物中心,美国加州牛肉面,明记鲜肉锅烙,金锋酒楼,迪诺咖啡。学校:顺华能源学院,雷锋小学,抚顺钢厂技校,望花高中,富邦小学,思蒙幼儿园,抚顺一中,恒德高中。医疗:抚顺第二医院,王兆银西医内科诊所,民安药房。社区:石化大学住宅小区,抚顺特钢宾馆,山水书苑,永平小区。交通:雷锋号,805,806,809,810,40,104路。
办学规模
学科建设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学科建设不断优化,学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已形成以石油与石油化工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和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有在校学生23600人,其中研究生1300人、本科生17100人、高职专科生2700人、成教本专科1700人、少数民族生800人。2005年以来学校确立了“坚持特色、突出重点,促进交叉,强化创新”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紧紧围绕辽宁省做大做强石化产业和抚顺市建设中国北方石化城等发展战略,在原有石化、机械、信息等工科学院的基础上,新组建增加石油工程、化材、环境、计算机等工科学院,形成了以重点学科为先导的石油化工、石油工程、材料科学、环境生物、化工机械、控制工程、信息工程、经济管理等体现行业和地区经济特色、适应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群。学校还注重培育新兴、交叉和应用学科,发展人文和社会学科,先后建立了一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专业。截止到2013年4月,学校设有石油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学与材料、环境与生物、机械工程、信息与控制、计算机与通信、经济管理、数理、外国语、马克思主义、体育、高职、顺华能源、继续教育、教育实验、国际教育、民族教育、研究生和营口大学园石油化工等20个学院,现有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工程硕士领域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本科专业,26个高职专科专业。建成省级高水平重点一级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资助学科5个、省级高校创新团队4个、省级高校教学团队8个。现有国家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和重点支持专业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19门。另有化工专升本,自动化专升本,机械专升本,会计专升本。学校还被教育部确定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基础培训基地和新疆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培养基地,被辽宁省确定为石油化工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以石油石化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并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权力和招收选派留学生的资格的多科性大学。2013年学校新设专业:能源化学工程
师资队伍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把促进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视为学校发展的主动力。多次召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和人才工作大会,紧紧抓住“引进、培养、使用、稳定”环节,全面启动以“理念、思路、质量、特色”为主题的人才制度改革,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力度,制订和修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教职工攻读研究生学位规定、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管理暂行办法、青年教师培养管理规定等。师资队伍建设文件,有力促进了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快速提升。目前,学校初步建成一支较为稳定、结构较为合理、政治和业务素质较为全面的师资队伍。学校从2005年起开始实施“博硕工程”(45岁以下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5年内力争获得博士学位,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5年内力争获得硕士学位)和“151工程”(培养和引进10名领军人才、50名学科带头人、100名教学科研骨干)。2007年5月召开第一次人才工作大会,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面启动了以“理念思路质量特色”为主题的人事制度改革,推动了学校人才结构朝着优质、高效、协调、高层次的方向发展。目前,学校拥有专任教师98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5%,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81%,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97人。教师中有1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7人入选国家和省的百千万人才工程,58人为国家和省部级科技专家、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
院系设置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研究生学院GraduateSchool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部(包含如下3个学院)CollegeofChemistry,ChemicalEngineering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石油化工学院SchoolofPetrochemicalEngineering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SchoolofChemistryandMaterialScience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SchoolofEnvironmentalandBiologicalEngineering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SchoolofInformationandControlEngineering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SchoolofComputerandCommunicationEngineering机械工程学院SchoolofMechanicalEngineering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SchoolofPetroleumEngineering经济管理学院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理学院CollegeofScience马克思主义学院SchoolofMarxism外国语学院SchoolofForeignLanguages体育学院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矿业工程学院SchoolofMiningEngineering国际教育学院CollegeofInternationalEducation继续教育学院SchoolofContinuingEducation职业技术学院VocatinalTechnologyCollege顺华能源学院ShunhuaEnergyInstitute教育实验学院SchoolofEducationalExperimentation营口教学区YingkouSchoolDistrict民族教育学院SchoolofNationalEducation
科学研究
治学设施
学校教学和科研设施完善、设备先进,拥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119个,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40个,先进的大中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200台件。拥有高速校园网。学校公开出版《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个科技核心期刊。
科研实力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学校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研究和推进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取得较大成绩。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揽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550余项,获国家和省市科技成果奖46项,实现科研进款1.5亿元,申请专利110项,其中发明专利56项,出版著作、教材196部,参加国际会议82次,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714篇,其中被SCI、EI、SCIE、ISTP收录582篇。根据国家科技部公布的统计结果,该校被《SCIE》和《EI》收录论文近5年平均分别居全国高校第170位和140位。学校组建了22个省级、18个市级校友联谊分会和学校校友联谊总会。与抚顺、营口市政府和10多家大型石化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与抚顺市联建了信息技术中心、精细化工研发中心、新能源研发中心。学校公开出版《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个科技核心期刊。
获奖成果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家级膨胀床合成甲基叔丁基醚(MTBE)工艺及产品分离技术尚崇礼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3省部级1阻燃文拌沥青混合料在季冻区隧道路面中的应用技术研究廖克俭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20122辽宁大伙房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经济补偿研究张洪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20113新型锅炉给水多功能缓蚀剂系列产品研究及应用赵杉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14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研制臧树良、姜恒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05渣油在加氢处理过程中的化学结构和胶体结构转化规律研究马波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20096俄汉石油石化科技大辞典隋学本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20097硫化亚铁的自燃机理和预防技术研究赵杉林,张振华,李萍,娄世松,石振东,宋毅,李东胜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98冶炼炉衬废镁砖有价金属回收工艺技术姜恒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99硫化亚铁的自燃机理和预防技术研究赵杉林,张振华,李萍,娄世松,石振东,宋毅,李东胜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810氯醇法生产环氧丙烷尾气回收工艺技术1.宋丽娟3.桂建舟7.姜恒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200811输油管道资源优化配置及安全运行技术开发与应用1.吴明3.马波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200812硅橡胶高压隔离开关4.邓子龙5.苏 辉辽宁省成果转化奖三等奖(2)200813奇异应力场边界移动能量释放率理论及其在管道安全评定中的应用谢禹钧,王晓华,苗一,尚春来,李翔,李明辉,孙铁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714抚顺市浑河污染整治技术研究及应用(张洪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200715高分子聚乙烯PE管道应用与产业化2张洪林辽宁省成果转化奖三等奖(2)2007165000吨烷烃单体分离2李季邓威张金辉辽宁省成果转化奖三等奖(2)200717紫外线吸收剂系列产品开发及产业化2姜恒3宫红4王锐5张洪林6苏婷婷7张连红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200618抚顺市环境质量全面达标战略方案及应用4张洪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200619移动床生物膜技术在石化企业低浓度污水回用中的工程应用4张洪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200520原油管道低输量优化运行技术研究与应用1吴明3马波9赵玲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52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职称外语考试指南3亓玉台7汲寿荣8张凤林9隋学本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200222润滑油调和试验人工神经元网络系统1孙兆林2张晓彤4宋丽娟5廖克俭6赵杉林7丁洪生8王海彦9钱建华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223间歇式液相小本体聚丙稀装置计算机优化控制系统1李平侯立刚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200224喷气燃料银片腐蚀快速试验法⒉钱建华4.刘琳5.孙兆林6.陈文艺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200125催化重整废塑料再生燃料油、燃气技术的研究与应用⒉杜昭晖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200126高温炉管的红外在线监测诊断及评估系统研究⒈仲跻生⒊孙杰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7带锯机油切削液的研制⒈廖克俭⒉孙兆林⒊闫峰⒋魏毅⒌戴跃玲⒍姜恒⒎宫红⒏李辉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028石油沥青抗老化性能研究⒉亓玉台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199929CBL-II型乙烯裂解炉优化控制⒈李平中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199930大型原油加热炉及换热器计算机控制系统⒈李平⒋王子威⒍张爱新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199931CBL-II型乙烯裂解炉先进控制⒈李平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32原油数据库及常减压蒸馏指导系统⒋温涛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833《废水生物处理发展与实践》⒈耿安朝⒉张洪林⒊蒋林时⒋陈芳艳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834催化衬里损伤的红外微机诊断及维修决策⒈仲跻生⒉李晓刚⒎刘占民⒐付冬梅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835渣油催化裂化污水的脱酚预处理工艺研究⒈张洪林⒉耿安朝⒌蒋林时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836违法犯罪人员声像资料多媒体管理系统⒉温涛⒌魏家明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837氧化锆测氧传感器研究与应用⒈贾大中⒉杨光⒋史立功⒍郑振朝⒎包国忠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838HDS-8000集散控制系统⒈金晶浩⒊董军⒌张润生⒑王长武⒒金云伟⒓郑晓宁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739《仪器分析》⒈刘立行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640DS-9500集散控制系统⒈金晶浩⒊张润生⒋董军⒍许志勇⒎金云伟⒏王长武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641预测控制在重整加氢联合装置DCS中的应用⒈金元郁⒉赵志远⒎屈宝存⒏石丽新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642冬用船舶下水蜡,上光蜡及LF型乳蜡添加剂⒊孙桂大⒍于大勇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643新型储罐安全通气设备⒎万发亭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544石化产品分析测试条件优化及数据处理系统⒈孙兆林⒉张晓彤⒊宋丽娟⒏董桂珍⒐王崇初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545高温高压氢环境下石化用钢开裂行为及超声波检测研究⒈李晓刚⒊谢根栓⒍王茂庭⒐刘占民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54621/4Cr-1Mo钢板焊结构加氢反应器低周疲劳弹塑性破裂模拟试验研究⒈韩振贵⒉张振华⒊郭锐⒌丘思晓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447油田地面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优选系统⒉邱继英⒊朴兴久⒍于达⒎王金保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48地震作用下立式圆柱储油罐的提离与破坏研究⒈陈跃⒉张振华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249膨胀床合成甲基叔丁基醚(MTBE)工艺及产品分离技术9.尚崇礼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250扰流子翅片管空气予热器⒈孙远进⒉陈世醒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251MFCC-A小型固定流化床微机监控系统(软件)⒈申东日⒉黄金华⒊庄兴稼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252抚顺石油二厂延迟焦化《焦碳塔剩余寿命》技术分析1.赵克勤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153黑夹克泡沫防腐保温管“一步法”生产工艺及发泡位置监视跟踪装置⒈丁启敏⒉赵克勤⒊杨铁民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054柴油助燃消烟剂的探索1.吕久琢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8955IFRC-871防火涂料的研制⒈吕久琢⒉连丕勇⒊李万春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8956高效新型空气预热器孙远进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8857WF8601微反色谱装置微机监控系统(软件)⒈申东日⒉陈义俊⒊许忠仁⒋庄兴稼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88
对外交流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展。目前学校已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埃及等15个国家的2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开展“2+2”、“1+2+1”、“4+1”等培养项目,已有11批学生成功赴英国、美国、俄罗斯、比利时、法国学习。2007年学校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成功举办了以“能源产业的机会与合作”为主题的大型合作论坛,独联体国家有5个高校和4个科研机构参加。2009年学校与中石油集团公司和俄罗斯4所高校成功举办了以“金融危机下中俄能源产业合作”为主题的合作论坛。2010年学校与辽宁省科协成功举办了“低碳经济下石油石化行业发展机遇与战略(国际)论坛”,有中外30多所大学的校长参加。学校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加强了留学生、对外汉语本科生、俄语和小语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主动为石油石化海外发展战略培养人才。学校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和教师来校任教,并派出大批教师到国外留学、访问和进行合作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
杰出人才
孙兆林
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孙兆林、臧树良、李平、丁启敏、吴明
二、博士生导师 孙兆林、臧树良、李平、陈保东、宋天民、吴明、王海彦、宋丽娟、谢禹均、马波 三、各类专家 1、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辽宁省首批领军人才(20100210):臧树良 2、中石化公司有突出贡献科技管理专家:孙兆林 3、辽宁省优秀青年专家:孙兆林、臧树良、李平 辽宁省级优秀专家(第五批、20100210):李平 4、沈阳市优秀专家:臧树良 5、中国化学教育委员会委员、 国家教育部化学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基础化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稀散金属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辽宁省化学会理事长、辽宁省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 辽宁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臧树良 6、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自控设计技术中心站第七届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自动控制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成员、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编委会主任委员、 《当代化工》、《石油化工自动化》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电工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高级会员:李平 7、《化工高教研究》编委会副主任、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分委员会委员(2006-2010):陈保东 8、《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赵杉林 9、辽宁省石油天然气管道协会副会长(20081209):吴明 四、国家及辽宁省百千万人才 1、国家级百人层次:臧树良 2、辽宁省百人层次:孙兆林、臧树良、李平、赵杉林、乔庆东、吴明、宋丽娟 3、辽宁省千人层次:张洪林、张金生、雷良才、姜恒、张燕、贾银山、刘峰 马骏、陈吉、高磊 五、各类学科带头人 1、省、部级学科带头人:孙兆林、李平、赵杉林、张洪林 2、辽宁省专业带头人:赵德智、赵杰、廖克俭 3、校级专业带头人:吴明、张洪林 4、抚顺市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陈保东 5、抚顺市自然科学青年学科带头人: 赵杉林、陈文艺、曹祖宾、吴明、谢禹钧、张国福、高磊、翟庆国、罗根祥 魏海平、刘凤智、张金生、侯立刚、孙铁、马贵阳、晏永飞、邓子龙、刘峰 陈吉、乔庆东、聂宏、桂建舟、杨丽娜、周莉 6、校级学科带头人:孙兆林、李平、陈保东、宋天民、吴明、谢禹均、张洪林、姜恒 王海彦、曹祖宾、纪玉波、翟庆国、廖克俭、宋丽娟、娄世松 7、院级学科带头人:赵杉林、赵德智、张金生、乔庆东、胡传顺、王茂廷、张国福、张燕、石成江、宋岱才、马振清 六、高校优秀骨干教师 1、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孙兆林 2、辽宁省优秀骨干教师:谢禹钧、王茂廷、王海彦、乔庆东、张金生、陈保东、吴明 张燕、姜恒、贾银山、李阳、马骏、桂建舟、王立新、刘峰王丹、李真来、栾江峰、吴敏、初良龙、刘铁敏、曹岳坤 七、教学名师 1、辽宁省教学名师:陈明明、张金生、王莉华、宋岱才、乔庆东、杨翔华、张德琦2、校级名师:陈明明、陈平、时维振、张德奇、赵成发、宋岱才、唐晓初、于德泳 苗运才、封瑞江、马贵阳、丛玉凤、许忠仁、聂宏、刘宝玉、尚会东 金万成、杨翔华、初良龙 八、各种荣誉称号 1、优秀教师、优秀科技工作者 全国优秀教师:陈保东、崔凤海 辽宁省优秀教师:张洪林、赵德智 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李平、赵杉林、张洪林
校园文化
校风
团结求实严谨创新上面八个字,是上个世纪80年代我校领导提出的,一直沿用至今,在我校师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她对全校师生提出了简明而具体的要求:工作团结;作风求实;治学严谨;开拓创新。
校训
问学穿石修身诚化“问学”出于《中庸》27章:“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是追求知识,勤勉学问的意思;“穿石”来源于“滴水穿石”的典故。表示求学过程中有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修身”见于《周易 复卦》 ,儒家经典《大学》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修身是知识分子修炼品格,涵养德性的必由之路;“诚化”出于《中庸》23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诚”代表忠诚、真诚、诚信,是修身的根本;“化”是人的知识与品格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是修身的目标。由“诚”到“化”,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只有做到“诚”,才能达到“化”。
由这八个字组成校训,概括“问学”和“修身”两个方面,是知识分子成才和立身的必修课。要求师生追求学识要有恒心和毅力,矢志不移;修炼品格要立身以诚,追求化境。另外,这则校训嵌入了“石化”二字,体现了学校的专业特色。
校标
1、标志将汉字“化”变化为展翅的飞鸟,同时也融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英文字母“LSHU”的组合变形。 2、“化”字体现石化大学特色。飞鸟,象征着拼搏进取、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面貌。展现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美好未来。 3、“化”字也好似飞扬的飘带,寓意着团结协作、共同发展。
校歌
为祖国奉献燃烧的爱我校校歌词曲由全国著名词作家邬大为、曲作家铁源同志创作。
歌名寓意:“燃烧”象征中国的石油石化工业像熊熊的火焰燃烧不熄,“爱”寓意我们新时期的石油学子对伟大祖国、石油石化事业的真情热爱,全面展示学校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石油石化和地方经济发展,生动体现我校为国育良才,硕果累累,广大学子奔赴祖国用青春热血奉献谱写出无数精彩和壮丽诗篇。
校歌是体现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内容,表达全校师生员工理想和情感的歌曲。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主题鲜明的歌词和明快优美的旋律表达师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校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歌颂新时代,弘扬主旋律。全方位地展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在党的高等教育事业方针指导下,五十余载的光荣历程及其在新世纪新时期所创下的重大成就,展示学校“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石油石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之宏伟发展目标,生动地体现在雷锋精神鼓舞下勤奋工作与学习的师生们全新的精神面貌。[1]
贴吧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校正式贴吧全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吧经全体吧友的不懈努力和大力支持目前已发展会员一万余人并积极组织过各类活动并在新生咨询新生入学报到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莫言湖吧,2011年9月22日由百度吧友张?以发起建立,作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替代吧,在高校类贴吧被封禁期间暂代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吧的功能。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吧解封后转为学校贴吧备用基地及后花园使用(注:百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吧于2009年5月26日封禁,解封时间2012年4月17日下午,5月21日解封后第一任吧主上任)莫言湖,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校内最大的湖泊,景色迷人,让学生和游客流连忘返。
论坛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春华秋实”是一个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为基础的交流社区,我们的宗旨是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在校学生和老校友提供一个友好、和谐的交流空间。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成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最好的交流社区,并为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春华秋实BBS创建于2004年3月19日,是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第一个综合性校园BBS,由在校学生创办和管理,为广大师生、校友提供网络交流的平台。
春华秋实BBS自创立以来,本着自由、宽松、开放的理念,积极的吸引石油化工大学的同学参与进来,共同营造一个集学习和娱乐为一体的交流空间。
春华秋实一直在探索和改革中成长,经历过辉煌与低谷,依然得到越来越多的同学和真诚的朋友的支持。BBS会员包括校内各院系、各年级的同学,注册人数也保持稳定的增长。论坛抛弃了华而不实的页面,转为简洁的风格,
春华秋实BBS的定位准确,所做的就是关注并且展示我们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丰富精彩的校园生活,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奋发向上、轻松愉快的生活状态,这也是我们论坛一直努力的方向,正因为如此,也得到了广大同学的倾情投入和由衷的好评。
春华秋实发起于学生,也致力于记录我们的点点滴滴,论坛铭记您的成长!
学校领导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党委书记:李平党委副书记:宋焕斌校长党委副书记:孙小平副校长:唐伟副校长:赵杉林副校长:柏永全纪委书记:钟俊生
党委书记简历李平1964年3月湖南涟源人职称:教授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学位:博士1984年加入。1984年获西北工业大学流体控制与操纵系统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获该校飞行器导航控制系统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获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博士学位。2000-2001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化工与材料工程系访问进修。1998年破格晋升教授。历任抚顺石油学院过程控制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工业控制中心主任,自动化系副主任、主任,信息工程分院院长,抚顺石油学院院长助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副校长,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受聘为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他是IEEE高级会员,辽宁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成员,兼任辽宁省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自控设计技术中心站第七届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自动控制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理事,《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编委会主任委员,《当代化工》、《石油化工自动化》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控制工程》、《化工自动化及仪表》、《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杂志编委。入选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李平教授已指导和正在指导的研究生70余人。他长期从事工业过程的先进控制和优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各级杂志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先后承担完成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石油石化和辽宁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曾以第一完成人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四项,辽宁省"金桥工程"优秀项目奖一项。荣获“辽宁省第四批省级优秀专家(2005年)”、“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劳动模范(2000年)”、“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0年)”、“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优秀青年知识分子(1996年)”、“抚顺市科学技术功勋奖(2005年)”等光荣称号,并于200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奖学金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奖学金最高可达2000元/次/人。
1.侯祥麟奖学金:在一年级有关专业中评定,奖金额度为每人2000元。 2.中石化奖学金:每年评定一次,奖金额度为每人2000元。 3.中石油奖学金:每年评定一次,奖金额度为每人3000元。 4.企业家奖学金:在第五学期评定,奖金额度为1000元。 5.新星奖学金:奖励一年级学生,按单科成绩,每学期奖励一次。 6.勤奋奖学金:从二年级开始,每学期评定一次,奖励面34%,奖金额度为200--600元。
所获荣誉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07年学校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2010年学校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
近三年学校先后被辽宁省政府和辽宁省教育厅授予“先进党委”、“文明单位”、“依法治校示范校”、“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辽宁省平安校园”、“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