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
淮阴师范学院是江苏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地处周恩来总理故乡、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原淮阴)市。
截至2014年6月,占地面积1800余亩,校舍面积5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7亿元。
学校有17个二级学院和1个民办二级学院,下设64个普高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个学科门类。
面向19个省区招生,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万余人,成教生1万余人。
历史沿革
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成立于1997年6月19日。专业设置为中文、政史、英语、数、理、化等15个系科,32个专业。本、专科学制兼并的师范类与非师范应用类。2000年3月3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淮阴师范学校、淮安师范学校并入淮阴师范学院。2000年7月13日,成立淮阴师院王营校区与淮安校区(现为楚州校区)。 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58年6月7日,专业设置为文史、数理、生化三个双科制专修科。1962年6月17日停办。1976年11月27日创建南京师范学院淮阴分院。1979年2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淮阴师范专科学校。1997年6月19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与淮阴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淮阴师范学院。
淮阴教育学院原名称为淮阴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创办于1959年9月,1962年接管淮阴师范专科学校校舍、仪器、图书等资产,1965年5月,学院改名为淮阴教育行政干部学校,1969年6月6日停办并撤销。1979年7月16日,经淮阴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复建“淮阴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3年7月30日,淮阴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定名为淮阴教育学院。1997年6月19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并入淮阴师范专科学校,组建淮阴师范学院。
淮阴师范学院
淮阴师范学院王营校区前身为“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原名称为江北师范学堂,创办于1906年。学校先后易名、迁址多次。直到1953年5月,正式定名为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2000年3月3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并入淮阴师范学院,2000年7月13日,成立淮阴师范学院王营校区。
淮阴师范学院楚州校区前身为“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1766年在淮安创办为丽亚书院,后为淮安府中学堂。1941年始创盐阜区联立中学,学校先后易名与多次迁址,1950年2月,学校正式定址淮安,1953年5月,正式定名为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2000年3月3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并入淮阴师范学院,2000年7月13日,成立淮阴师范学院淮安校区。2001年2月16日,淮阴师院淮安校区更名为“淮阴师范学院楚州校区”。
办学规模
院系设置
淮阴师范学院截至2014年6月,学院设有数学科学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法学院、传媒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还有文通学院1个民办二级学院,设有普高本科专业64个,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个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6月,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学科(4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4年6月,学校建有7个省科技研发与服务平台,2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省科技研发与服务平台(7个)江苏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低维材料化学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现代检测技术与智能系统重点建设实验室等。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1个)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等。
科研成果
2009年至2014年间,学校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项,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1项,部省级基金项目87项。出版专(编)著130余部,发表论文5200余篇,其中被SCI(E)、EI收录580余篇,CSSCI刊载650余篇,授权专利95件,荣获部省级科研奖励6项,厅市级291项。
学术资源
淮阴师范学院
图书馆藏截至2014年6月,图书馆藏书193.17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12.13万册,电子期刊13000余种;网络版电子图书近500万册。其中,线装古籍5万余册/件,多部入选国家、省级珍贵古籍名录;购买的中外文数据库20个、电子文献200多万种、光盘及音像资料2万余盘/盒。重视馆藏数字化建设,先后自建《周恩来研究文献资料专题数据库》、《淮安市文史资料数据库》《教学参考系统平台》等特色数据库。学术期刊学校主办的《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已被列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淮阴师范学院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刊物。主要刊登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富有创新的学术论文,主要栏目有数学研究、物理研究、化学研究、计算机研究、生物学研究、自然地理研究、体育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13]
学术交流
2010年,学校举办了全国首届日语毕业论文指导研讨会。2013年,学校举办了第七届全国翻译学词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
校园文化
淮阴师范学院校徽1.校徽主要构图为一座殿堂,殿堂的阶梯是一本打开的书,柱子分别是学校英文简称的三个字母。代表着学校是一座学习的殿堂,书本和知识是进步的阶梯。2.校徽采用蓝色线条,内圈采用梅花造型,中英文校名在外圆与梅花之间呼应。校训崇德励志,博学笃行“崇德”,即崇尚道德,追求品德端正,意在告诫师生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崇德”极富传统文化意蕴,它与《周易》的“厚德”和《大学》的“明德”(“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异曲同工,且又避免了使用这两个词而与其他许多大学校训重复的弊端。“厚学”与“崇德”相对应,指要博学、厚积薄发。“励志”,是砥砺、激励人树立远大志向,志存高远,注重知识的拓展、素质的培养、品格的塑造。“敦行”,“敦”是敦促、勉力之意,“敦行”就是重视践履,勉力去做,身体力行。博学笃行:《中庸》之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说无论从事任何工作,做任何一个学问,都需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最后切实地去实行,如此为学才能有成。博学笃行,是一种诚实,是实事求是。凡事只要忠贞不渝,勤奋努力,就能达到确定的目标。正所谓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学校领导
姓名 | 职务 | 朱汉清党委书记朱林生院长、党委副书记纪丽莲党委常委、副院长顾建国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亚军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施军党委常委、副院长周军党委常委、副院长周俊波副院长赵宜江副院长力量副院级调研员张强副院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