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工学院坐落于周恩来总理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
学校是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高校,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国家具有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现有枚乘路、北京路两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校园占地面积2560亩,校舍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设有19个二级学院,拥有66个本科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等2万余人。
2016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将创建淮安大学列入江苏省“十三五”规划。
?淮阴职工大学
1975年,创办淮阴市机械工业职工大学,之后更名为淮阴职工大学。
?淮阴工业专科学校
1958年,创办淮阴工业专科学校。
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时停办,并入扬州工业专科学校。
1983年,创办淮阴职业大学。
1985年,在淮阴职业大学的基础上恢复淮阴工业专科学校。
?淮阴工业专科学校交通分部
1985年,创办淮海交通职业专科学校。
1990年,与淮阴工业专科学校联合办学,作为淮阴工业专科学校交通分部。
?江苏省农垦职工大学
1964年,创办江苏省农垦职工大学。
2000年3月22日,淮阴职工大学、淮阴工业专科学校、淮阴工业专科学校交通分部、江苏省农垦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淮阴工学院。
2014年8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合并筹建淮安大学, 并纳入了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
2015年9月,教育部《关于2015年列入教育部专家考察的申报设置高等学校的公示》中,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拟合并更名为淮安大学。
2016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将创建淮安大学列入江苏省“十三五”规划。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现有19个二级学院,设有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交通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商学院、数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28个,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
枚乘路校区春池路江苏省凹土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介入医疗器械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特色资源药用研究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生物质转化与过程集成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盐化工新材料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物联网移动互联技术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城乡住宅结构装配技术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湖泊环境遥感技术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益生制剂重点建设实验室
江苏省交通运输与安全保障重点建设实验室
?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28个)
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江苏科圣化工机械有限公司、江苏李龙食品有限公司、淮安万邦香料工业有限公司、淮安麦德森制药有限公司、江苏苏美食品有限公司、江苏兰健药业有限公司、江苏思诺泰克电子技术有公司、江苏金石阀业有限公司等
?省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
江苏省岩盐与凹土资源深度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2015年以来,科研项目总经费达2亿多元,承担国家自然基金7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9项,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63项;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1项、省部级获奖18项、市厅级获奖217项;获批专利534项,其中发明158项;论文成果被SCI(E)、EI、ISTP收录414篇,SSCI收录6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135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及新华文摘等转载10篇。
2015年1月,学校“基于干法活化的食用油脱色吸附材料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截至2018年1月,学校馆藏图书145余万册,中外文期刊、报纸近1900种,中外文数据库34个。馆藏随书光盘及其它非书资料5万余件,电子图书87万册,电子期刊近2万种。现已购买了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EBSCO、Springer-Link、人大复印资料、IEEE/IEL、ASME、ACS、CSSCI文献数据库等27个正式数据库,其中拥有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博文非书资料管理系统、凹土资源特色数据库、核心期刊查询系统等4个自建数据库。
《淮阴工学院学报》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淮阴工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8年,国内外公开发行。内容涉及数理科学、机械、材料、电气自动化、电子技术、仪器仪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化工、生物、食品、制药、环境、农学等相关学科,二、四、六期刊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经济、管理、新闻与大众传媒、社会学、教育科学等相关学科。
《淮阴工学院学报》为“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江苏省一级期刊”、《CAJ?规范》执行优秀期刊,2007年荣获“江苏省期刊编校质量奖”,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已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工程技术)》、波兰《哥白尼索引(IC)》、《中国电子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等多个国内外著名数据库和检索期刊收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校训选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校训,主要因为这句话是周恩来同志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寓意为学校用周恩来精神办学和育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全校师生员工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并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追求。
学校徽志为蓝色圆形徽标,创意为“奋飞”。中文校名字体采自毛泽东同志手稿集字,“1958”为学校办学起点年份。
校徽标志中心图形是一个球体造型,象征多元化和至善圆满,寓意学子成功的未来、圆满的学业,和学校至善的伟大抱负。图形以流畅的旋弧箭角勾兑与变换的球体中,三个箭弧造型生动,有强烈的速度感,呈航天飞船视角,运动形态似雄鹰腾飞、如航天穿梭,象征学校开拓创新、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精神风采。球体造型寓意信息、科技、电子、工程等特征,如同翻动的书页,传达学校的特征,体现了学校“创办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目标。
截至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