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学院
电话 : (0936)8283598
地址 : 甘肃省张掖市北环路87号
学校简介 : 西学院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是甘肃西部和千里河西走廊唯一的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始建于1958年,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成立,200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本科院校。
学校直接服务范围26万平方公里,占甘肃全省面积的54%,担负着河西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
目前校园占地1002亩,建筑面积260000平方米,图书馆藏书57万册。
有汉语言文学教育等30个本科专业,17个教学系(部),1个二级学院,7个研究所和一个占地1700亩的实验实习农场,各类学历教育学生达10514人,其中有全日制在校普通学生9180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800人,其中专任教师460人。
教师队伍中教授、副教授201人,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11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29人),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32人,外籍教师11人。
30多名教师先后获全国劳模、优秀教师、省政府园丁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1名教师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5名教师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人获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
建校50年来,一代代河西学院人发扬“民主、科学、求实、敬业、创新”和“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河西学院精神,秉承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核心的甘肃精神,艰苦创业,辛勤耕耘,先后为国家输送各类毕业生28000多人,从中涌现出了以中科院院士、国际催化理事会副主席、“国际催化奖” 获得者李灿和在第一时间研制出SARS疾病诊断试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文洁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
2005年6月学校顺利通过了省政府“河西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教育质量考核验收”,目前已有15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
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200多项,完成著作和编写教材100余部,发表论文3000多篇,1995年以来被SCI收入论文30多篇,先后有60多项成果和论文著作获省科技进步奖、社科成果奖、省教委科技进步奖、省高校社科成果奖和省“五个一”工程奖。
1项教学研究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6项教学研究成果获省地级教学优秀成果奖,6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
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研发的锁阳、灵芝等五个螺旋藻产品获国家发明专利。
“十一五”期间,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创新和特色的旗帜,立足河西,面向甘肃,服务西部,继续发挥教师教育优势,积极发展非师范教育,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全面增强办学实力,把学校建成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在同类院校处于领先,办学特色鲜明、实力较强的多科性、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成为河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创新基地和文化信息中心。
(2007.7.11)
学校简介
河西学院河西学院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市,是兰州至乌鲁木齐近2000公里范围内唯一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建校70多年,学校先后为教育、农业、卫生三大民生事业输送各类毕业生10万多人,其中涌现出了以中科院院士、国际催化理事会主席李灿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李灿院士担任学校名誉院长、兼职教授);他们在基础教育、农业生产、医疗卫生及各条战线上做出了突出贡献;2014年3月,教育部批准将张掖医专、张掖市人民医院并入河西学院,拓展了医学教育。河西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设立的张掖师范学院,1959年改办为张掖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院系调整时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成立张掖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9月,张掖农校、张掖职业中专先后并入;200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河西学院。2014年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河西学院,学校校园面积1515亩,实验农场面积1706亩;建筑面积37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9亿元,仪器设备总值6464.66万元;学校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占地面积1515亩的校园,布局合理,景色优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人文自然相得益彰,被誉为甘肃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校舍面积48.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9亿元,仪器设备总值1.1亿元。学校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历史传统与学科专业优势,立足于河西经济发展和自然人文资源,坚持固本拓新,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现设有16个二级学院,46个本科专业和9个医学专科专业,涉及文、理、农、工、史、法、医、经济、管理、教育、艺术11个学科门类。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种子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工作站1个(微藻工程),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小学教育、旅游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省级重点学科3个(历史文献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省级精品课16门,校级精品课60门。学校实施“祁连学者”工程,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1133人,其中教授93人,副教授266人;硕士493人,博士33人。先后有60余人获得甘肃省园丁奖、优秀专家、教学名师、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0014人,其中普通本科13719人,专科6295人。学校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重视科研平台建设,努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现设有14个研究院(所、中心),已建成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甘肃省食用菌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中心、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省重点实验室、钱学森沙产业中心实验室、甘肃省河西史地与文化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会等教学科研平台。学校先后被省委组织部确立为甘肃省农村人才教育培训基地,被省农牧厅确立为甘肃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国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甘肃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和乡村医生培训基地。近3年,先后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甘肃省科技计划、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24项,地厅级科研课题51项;出版著作和教材48部,发表论文1164篇,其中发表在SCI、SCIE来源期刊上的论文64篇,有37项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社科成果奖和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社科成果奖。学校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突出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学生在全国、全省学科技能竞赛中屡屡获奖,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内涵发展,注重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已与英国、法国、韩国、新西兰等国外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复旦大学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并与天津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选派教师进修提高,选拔优秀学生到以上高校学习深造。在54年的办学历程中,全校上下同心协力,克服地域偏僻、经济欠发达、人才难留、经费短缺等诸多困难,发扬“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艰苦奋斗作风,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改善办学育人条件,已建成具有千亩校园、万人规模、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地方本科院校。学校继承优良办学传统,加强应用型大学文化建设,特别注重把长期形成的重视基础、为人师表的师范教育文化和强调实践、脚踏实地的农业教育传统融为一体,形成了“明德尚美、求真笃行”的校训,“文理兼修、德才并重”的校风,“务实创新、学以致用”的学风。特别是升本以来,学校致力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凝练提出了“转型、提升、发展”的工作方略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服务社会为使命,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确立了“做河西文章、出特色成果、争同类一流”的办学发展目标。学校坚持以科研促教学,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现设有14个研究院(所、中心),已建成甘肃省高校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钱学森沙产业中心实验室、河西历史与文化省级重点学科、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高等学校河西史地与文化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3年,先后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甘肃省科技计划、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24项,地厅级科研课题51项;出版著作和教材39部,发表论文924篇,其中发表在SCI、SCIE来源期刊上的论文54篇,有18项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社科成果奖和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社科成果奖。学校先后被省委组织部确立为甘肃省农村人才教育培训基地,被省农牧厅确立为甘肃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甘肃省文明单位”、“甘肃省诚信单位建设示范点”、“甘肃省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和“甘肃省引智工作先进单位”。“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河西,面向甘肃,辐射周边,以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为发展方向。着力在教育教学、学科专业、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等四方面进行转型;着力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水平与服务社会能力;着力推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民满意的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历史沿革
河西学院
1915年,受新文化思潮影响的张掖县县长高镜寰积极倡议开办师范教育,张掖有了第一所官办师范学校??县立师范乙种讲习所,学制一年。到1918年,乙种讲习所改制为甲种讲习所,学制两年,增设了历史、地理、博物等课程。1921年,张掖师范甲种讲习所停办。乙种讲习所和甲种讲习所积累的经验,为后来张掖师范学校的创建起到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作用。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新疆教育司拟在甘肃设立多所师范学校,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同年秋,甘肃省教育厅决定成立“甘肃省立张掖师范学校”,并于当年开始招生1942年,学校由文庙迁往木塔寺,学制四年,招收小学毕业或同等学历者,称“简易师范班”。1945年增设三年制普通班,招收初中毕业生。1942年8月,蒋介石视察张掖,曾巡视张掖师范学校,并拨款维修。至1949年,累计培养小学教师410人。1949年9月,张掖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张掖师范学校。1950年4月,张掖师范学校与张掖农校、张掖中学三校合并成立“省立张掖联合中学”,内设师范部、农校部、中学部。1955年春,甘肃省政府决定恢复张掖师范建制,在张掖县城北郊清明坛(现体校址)重建校舍。1956年8月学校正式招生,并逐步形成了三年制中师(招收初中毕业生)、三年制初师(招收小学毕业生)和三年制幼师并存的学制格局。这所学校即可视为后来张掖师范学院的前身。1958年设立为张掖师范学院。1959年改办为张掖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院系调整时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成立张掖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9月,将张掖农校、张掖地区职业中专并入张掖师专。200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升格为河西学院。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同意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河西学院,组成河西学院医学部。
办学条件
办学规模
河西学院是甘肃西部唯一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有150多个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和1个占地1700多亩的实验农场。
师资力量
河西学院学校现有教职工1133人,其中教授93人,副教授266人;硕士493人,博士33人。先后有60余人获得甘肃省园丁奖、优秀专家、教学名师、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教授占专任教师数的10.3%;副高职称教师165人,占专任教师数的29%;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25人,占专任教师数的57.2%,外聘教师103人,外籍专家10人。30余人先后获全国劳模、全国优秀教师、全省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2人被评为甘肃省教学名师,2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3人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3名外教获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8人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16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人获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2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6人获甘肃省“园丁奖”优秀教师。
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有:1.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院)、2.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3.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4.化学与化工学院、5.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6.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7.经济管理学院、8.政法学院、9.文学院、10.数学与统计学院、11.外国语学院、12.音乐学院、13.美术学院、14体育学院、15.土木工程学院、16.医学部,3个教学科研服务组织:河西生态与绿洲农业研究院、信息技术中心、理工实验实训中心。3个省级重点学科,多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4个研究所(中心)。现有46个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涉及文学、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被教育部遴选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有省级精品课程16门。河西学院院系设置及专业分布(截至2014年6月)二级学院专业(带*为专科专业)二级学院专业(带*为专科专业)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学(基地班、辅修地理)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酒店管理教育技术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广播电视学金融数学数字媒体艺术(艺术类,招收美术考生)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物理学法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音乐学院音乐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音乐表演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外国语学院英语(翻译)能源与动力工程英语(旅游英语)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英语(英语教育)人文教育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体育学院体育(体育教育)农业水利工程体育(体育与艺术)工程管理体育(社会体育)美术学院美术学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绘画应用心理学艺术设计学学前教育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理学)经济学应用化学(理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工学)*医学影像技术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生物科学*护理学园艺学*助产种子科学与工程*药学生物工程*针灸推拿农学*康复治疗技术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口腔医学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医学
祁连学者
姓名 | 职务/职称 | 张勇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张有明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高荣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祖庭勋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
河西学院省级、校级重点学科
序号 | 学科名称 | 学科带头人 | 所在学院 | 1历史文献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高 荣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农业资源与环境(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张 勇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王大顺教师教育学院1区域经济学(校级重点学科)王丁宏经济管理学院2英语语言文学(校级重点学科)董家丽外国语学院3有机化学(校级重点学科)岳国仁化学化工学院4基础数学(校级重点学科)马统一数学与统计学院5应用化学(校级重点学科)金淑萍化学化工学院6理论物理(校级重点学科)罗均华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7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校级重点学科)刘振来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8汉语言文字学(校级重点学科)黄大祥文学院9企业管理(校级扶持学科)纪金莲经济管理学院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学校已先后建成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精品课程8门,3个甘肃省高校实验示范中心。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种子科学与工程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旅游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前教育、化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朱卫国)、有机化学及其实验(岳国仁)、高等代数(徐兆强)、原子物理学(孙桂华)、大学计算机基础(赵柱)、化学教学论、无机化学(吴冬青、安红钢)、物理化学(徐新建)甘肃省高校实验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影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心、旅游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护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2011年至2014年,学校先后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甘肃省科技计划、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24项,地厅级科研课题51项;出版著作和教材48部,发表论文1164篇,其中发表在SCI、SCIE来源期刊上的论文64篇,有37项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社科成果奖和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社科成果奖。
科研机构
截至2014年,学校有省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重点实验室:河西绿洲农业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食用菌遗传育种重点实验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甘肃省人文社科基地高校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校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校级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化学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高等学校河西史地与文化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截至2014年,图书馆拥有馆舍面积27600平方米,收藏纸本图书100万册;馆藏电子书刊累计当量达到700296册,订购了以CNKI期刊和超星系列数据库为基本保障的数字资源。学术期刊《河西学院学报》为双月刊,A4开本,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河西学院主办,被维普期刊收录,河西学院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其中,第1、3、4、6期为哲学社会科学版,主要刊登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论文和研究报告;第2、5期为自然科学与技术版,主要刊登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学科的论文和研究报告。2003年获《CAJ-CD》规范执行规范期刊。
文化传统
河西学院校训:明德尚美、求真笃行校风:文理兼修、德才并重学风:务实创新、学以致用学校精神:追求卓越、自强不息校训含义明德尚美”意即“追求美德与至善,推崇行动与实践”。古代周人便有了“明德慎罚”的观念。《大学》一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笃行:此语出自《中庸》。“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社团建设社会科学类社团:长城保护协会、法制促进协会、心理卫生协会、历史乡土学社学术科技类社团:计算机爱好者协会、武术协会、美术爱好者协会、、新闻协会、旅游管理协会、无线电爱好者协会、摄影协会、影视协会、数学建模协会、市场营销协会、体育爱好者协会、排球协会、园艺协会、心理卫生协会等志愿服务类社团:大学生生态保护志愿者协会、大学生宣传与长城保护协会文学艺术类社团:文学社、师苑社主要事例2014年5月10日,河西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点滴春雨情,汇聚正能量”??百校送温暖爱心公益活动。此次活动由河西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得到西部爱心公益社甘肃站、肃南裕蕾爱心助学协会等社会各界团体和爱心人士大力支持,共为肃南县泱翔小学送去书包、文具、体育器械及投影仪等用品千余件,价值16600多元。
杰出校友
李灿院士:中科院院士、国际催化理事会主席、“国际催化奖”获得者文洁博士:研制出SARS疾病诊断试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韩正明,男,汉族,甘肃民勤人,1969年10月出生,1991年07月参加工作,1991年07月加入,研究生学历。现任张掖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高万有,2008年奥运会甘肃火炬手之一的,河西学院1958年体育科首届学生,有着“陇原铁骑缔造者”和“甘肃陇原铁骑之父”的美誉。火荣贵,男,汉族,1962年10月出生,甘肃景泰人。1984年6月加入,1981年8月参加工作。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甘肃省武威市委书记。包文平,1987年生于甘肃岷县,第四届人民文学诗歌新人奖获得者。
学校领导
姓 名职 务职 称李 灿名誉院长院 士黎志强党委书记教授刘仁义党委副书记 校 长教 授张晓舟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张汉?副校长副教授周均发党委常委 副校长副研究员张 勇党委常委 副校长教 授张有明党委常委 副校长教 授徐德祯党委常委 纪委书记研究员
所获荣誉
河西学院2005年6月通过省政府“河西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教育质量考核验收”和省学位委员会河西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审核。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已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厅级教学成果奖15项。全校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200多项,编撰著作和教材100余部,发表论文3000多篇,其中发表在SCI来源期刊上的论文50多篇。先后有140多项成果和论文著作获省科技进步奖、社科成果奖和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省高校社科成果奖及省“五个一”工程奖。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研发的锁阳、灵芝等五个螺旋藻产品获国家发明专利。河西历史与文化已成为甘肃省重点学科,“胡萝卜斑枯病研究”课题经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认为“该项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空白”。“玉米顶腐病研究”课题通过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学校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突出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连续多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计算机、“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2008年河西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报考上线率达到40%以上。学校注重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坚持开放办学。选送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出国进修、访问;积极选送学生出国留学。已与英国、法国、韩国、新西兰等国外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与复旦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选送优秀学生到天津师大插班学习。“十一五”期间,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创新和特色的旗帜,立足河西,面向甘肃,服务西部,继续发挥教师教育优势,积极发展非师范教育,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全面增强办学实力,把学校建成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在同类院校处于领先,办学特色鲜明、实力较强的多科性、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成为河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创新基地和文化信息中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