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山师范学院的历史,以清光绪廿九年(1903)为转折,之前是古代书院,之后是近现代师范学校。韩师的前身是建于宋代的韩山书院,历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是州(路、府、道)的官办书院。院址多有变迁,至清康熙三十年(1691),定址于笔架山麓韩文公祠南侧,延续至今。
韩山书院历史上一再迁徙,屡经兴废。以下按年期概述:
淳禧十一年(1251年),郡守刘希仁捐俸修潮湿残破的院舍。不久,书院废。
至元十五年(1278年)城南书庄(原韩山书院旧址)及所附韩祠,经战乱,亭院无存。廿一年(1284年)由潮州路总管王用文重建,又称“韩山书院”,祀孔子及诸贤,又以韩祠附。
至顺二年(1331年)因“营缮多缺”,总官王允恭令城南书院长陈文子“撤旧构而新之”,历时四个月,新舍落成。
翌年(1332年)七月临川吴澄撰《潮州路韩山书院记》,记载书院落成盛事,碑记现存于潮州西湖公园内。
至正十二年(1352年)城南韩山书院地毁于火灾,韩祠也随之废。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巡道史起贤于笔架山麓韩祠左侧的明代御史蔡梦悦祠重建书院。就坊址建构大门,改称“昌黎书院”,题其堂为“原道堂”。康熙年间立《昌黎书院碑记》,现存于韩山师院。
雍正十年(1732年)九月,知府龙为霖沿旧址扩建,翌年三月完工,复称“韩山书院”。现有雍正年间立《韩山书院碑记》存于韩山师院。
光绪廿九年(1903年)呈准立案,改“韩山书院”为“惠潮嘉师范学堂”。古书院历史从此宣告结束。惠潮嘉师范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批效仿西方教育制度培养师资的新式学堂之一。
1911年改“惠潮嘉师范学堂”为“广东省惠潮梅师范学校”。
1921年10月,改校名为“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二师时期学校规模不断得到扩展。
1935年,改校名为“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
韩山师范学院1939年6月潮州沦陷。韩师在日寇铁蹄踏入汕头之5月间,被迫举校迁往原揭阳县古沟乡尾寨。当时韩师是潮汕地区“硕果仅存的一所省立中学”。1944年下半年,因战火燃近,韩师又辗转迁往地处大北山区的原揭阳县灰寨乡下舆村,借崇正小学校址办学,条件相当困难。1946年春,韩师搬回潮州原址。中学部移交金山中学。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23日潮安解放。12月27日,粤东行署、潮安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派郑淳为军代表接管韩山师范学院。1950年5月,郑淳任校长。
1958年的校门1958年秋,韩山师范学院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校名为汕头韩山师范专科学校,面向惠潮梅地区招生。由汕头地委主管文教工作的副书记李雪光兼任校长。设置文史、数理、生化、外语4个科,开办中文、政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7个专业,附设初中教师训练班、农业中学教师训练班和中师函授部,面向潮汕、兴梅、海陆丰各市县招生,培养初中教师,轮训提高在职初中、小学教师,办附属小学。其时曾办有1期俄语教师培训班。校园面积扩大到80多亩,另辟有游泳池,桃坑、后坑、小陂、小心坑4个农场,以及生物实验园地。
百年校庆1961学年度在校专科学生1270人,教职工217人。1961年,国家实行“整顿、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大专院校设置。韩山师专遂于1962年秋停止招生,1963年7月停办专科。
1963年秋,师专停办,返办为中师和教师进修学校。专科停办后,学校分设为韩山师范学校和汕头地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范学校开设中师班,面向汕头、潮安、澄海、饶平、南澳等市县招生,为5市县培养小学教师;教师进修学校则举办学校行政和教师培训班,为全地区轮训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和学校行政干部。另有附属小学2所,作为教育实习基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韩山师范学校和汕头地区教师进修学校各方面的正常秩序都受到严重冲击,教师挨斗,教学活动和招生中止。韩山师范学校校名一度被改为工农师范学校。
1968年,工农师范学校和汕头地区教师进修学校合并。起初仍称汕头地区工农师范学校,后称汕头地区师范学校。
1971年以后,开始以推荐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开办1年制或2年制文科、理科、文体、英语等中师班。实行所谓“开门办学”,学生除校内课堂教学外,要常下农村搞教育运动和调查研究,参加生产劳动。共培养各类中小学师资2000多人。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和统一招生制度。韩山师范学院获准开办中文、数学、物理、化学4个专业大专班。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教育部批准,韩山师范学院恢复了大学专科建制,定校名为韩山师范专科学校。
1983年起连续开办6期政治和经济管理专业干部专修科,招收40岁以下,具有5年以上工龄和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中青年干部进行为期2年脱产学习;1985年起开办4期3年制建筑管理工程专业成人教育脱产班;除函授教育外,1984年以后,相继开办中文、英语、微机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的夜大学。
1993年,开设的专业已由起初的中文、数学、物理、化学4个,逐步增加到包括英语、政史、化生、微机应用、电子技术、体育、音乐等共14个。1993年1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本科师范学院,称“韩山师范学院”。期间自1990年起至1993年,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开办了中文、数学2个专业本科班。1993年在校普通全日制学生1952 人,教职工425人,校园面积1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这个阶段培养的全日制普通师范专科毕业生共6995人。
1995年1月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
1998学年度,全日制在校生达到4003人,其中本科生2400人,占在校生总数的60%以上。
1998年4月,广东省学位委员会组织专家对数学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5个专业,以及学院办学总体情况进行全面考察评审,同意韩山师院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有153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获得了首次由学院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
1999年,教育部将韩山师院列为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之一。
2000年开始与华南师大等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2001年根据省教育厅的安排,潮州师范学校改为韩山师院二级学院,仍隶属于潮州市教育局,招生纳入韩山师院管理,教育质量接受韩山师院监督。
2002年6月,韩山师范学院接受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获得通过。
2008年,韩山师范学院接受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获得优,并迎来建校105周年华诞。
2009年,潮州市与韩山师院共建潮学研究院。
2010年,在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建设评估中获优秀等级。
2013年,韩山师范学院迎来了110周年校庆。
2017年5月23日,华南师范大学与分别来自广东东部、西部和北部的韩山师院、岭南师院、韶关学院等签署《教育硕士联合培养框架协议》,开展教育硕士的联合培养,为粤东西北等欠发达地区输送更多高层次教育人才。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现有多功能信息化图书馆1座,面积近3万平方米,纸质藏书139.5万册,电子图书65万种,中外文数据库17个,其中古籍线装书8600册,外文图书2万余册。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如粤东分析测试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多功能平台、生物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平台、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科研平台、全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基地??“少年司法学研究中心” 等5个国家级研究平台,潮学研究中心、潮汕文化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3个省级研究平台。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和大学生实训基地15个。
学校建有2个标准田径场和体操馆、篮球馆、排球场、风雨操场、游泳池及体育综合训练馆等一大批设施先进、器材齐全的体育场馆,为教学、训练、竞赛和师生体育锻炼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设备先进、全部实行公寓化管理的学生宿舍及各种设施齐全的后勤生活服务机构,为师生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
校训
勤教力学,为人师表
学校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等16个教学机构,57个本科专业(含方向),涵盖文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和基础教育的所有学科。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3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6门。学校面向全国十六个省(区)和港澳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6500多人。截至2013年,学校建有省级重点与扶持学科各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3门。
截至2013年,学校建有省级重点与扶持学科各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3门。
广东省重点学科:专门史(潮学研究)
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生物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体育学、历史学
校级重点扶持学科:数学、物理学、教育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生物科学
省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级精品课程:中学化学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文学
省级优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校还聘请了国际汉学大师、杰出校友饶宗颐先生,中国科学院杨福家院士、王梓坤院士,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清华大学谭浩强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林海帆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顾问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及学科带头人。
截至2010年,学校拥有各类研究平台近30个,中央财政专项经费资助的科研平台1个(粤东分析测试中心),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潮学研究中心),省重点研究基地教学科研工作站1个(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韩山师范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站),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提高型重点实验室1个(分析化学教学提高型重点实验室),2个校级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3个产学研基地平台(新化学材料研发中心、重要海洋水产动物健康养殖与育种研发中心、智能玩具研发中心),2个校属研究机构和25个系属研究机构。
校友陈伟南回母校访问韩山师范学院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多次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和教师莅校讲学和任教;先后与哈萨克斯坦国立阿拜伊师范大学、韩国大田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互换学生,互派教师进修和访问,并进行长期的学术与教学交流;在哈萨克斯坦国立阿拜伊师范大学建立了“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传播中国文化。
2005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有来自英国、哈萨克斯坦、韩国、泰国等国家留学生到韩山师范学院就读。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韩山师范学院人才培养和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校长:林伦伦
林伦伦中文学科二级教授,中山大学学士(1982.6)、硕士(1985.6)。曾任汕头大学副校长(1998.8-2004.4)。曾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2004.4-2010.1)。研究方向:地方方言与文化。主持行政全面工作。主管审计工作;依法治校工作,校务公开工作;发展规划工作;外事工作、对外交流合作、港澳台工作、侨务工作、校友校董联络工作。分管部门:学校办公室、审计处、对外交流合作处。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晶
王晶主持党委和纪委全面工作。主管党务公开工作;保密工作;宣传教育工作;普法教育工作;纪检、监察工作;协管审计工作。分管部门:党委办公室、机关第一、机关第二、宣传部、纪检监察处(含纪委办公室,与审计处合署)。[1]陈伟南,1936年毕业于省立韩山师范学校,1937年赴港谋生,当过店员和小贩。香港沦陷后回乡务农。1946年再度赴港,艰苦创业,先后创办香港星洲胶业有限公司、香港星洲贸易有限公司、香港屏山企业有限公司。
陈复礼,著名摄影家,当今的国际摄影界中,并称华夏影界“三老”,是一位屈指可数的风云人物。《搏斗》这是陈复礼先生代表作之一。
詹安泰,著名古典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和书法艺术家。民盟民员。詹氏第九十二世。一生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和教学,发表了几十篇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尤其精于诗词的研究、创作。他的词学专著有独特创新见解,在词坛有较大影响,日本学者有“南詹北夏,一代词宗”的评誉。
饶宗颐,著名国学大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其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且都取得显著成就,并且精通梵文。香港大学修建了“饶宗颐学术馆”;潮州市政府也在其家乡修建了“饶宗颐学术馆”;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等校名誉教授。2011年12月13日,国学大师饶宗颐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2013年3月23日上午,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饶宗颐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陈其铨,字奇川。历任台湾中国书法学会理事长、台湾全省暨全国美展书法评议委员、文艺奖书法评审委员。先后应邀于国立历史博物馆、台湾美术馆、国父纪念馆暨北市中国美术馆举行书法个展,韩、日、星、马、港、澳、欧、美等地书法巡回展,曾获台湾地区”资深文艺工作贡献奖“、中国书法学会第一届”薪传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