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建立岳麓书院。
公元1008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
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书院山长周式,御赐“岳麓书院”匾额。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
公元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延聘著名理学家张?主教岳麓,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
公元1167年,著名理学家朱熹访院,与张?讨论《中庸》之义,史称“朱张会讲”。开书院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极大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
公元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抚使,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岳麓书院再次进入到繁盛时期。
湖南大学历史沿革图公元1246年,宋理宗御赐“岳麓书院”额 。公元1275年,蒙古军队攻潭州,岳麓书院被烧毁。那时岳麓书院几百学生参与战斗, 城破后大多自杀殉国。元统治者统一全国后,极力推动书院的恢复和发展,公元1286年,学政刘必大重建书院。潭州学正刘必大主持重建岳麓书院,仅废10 余年的岳麓书院又开始恢复生机。 1314 年(延元年)郡别驾刘安仁再次主持大修。
元末战乱再起,岳麓书院又于 1368 年(至正十八年)毁于战火。
明代初,朱元璋奉行"治国以教化为先"的政策。重视地方 官学的复兴,而不倡导书院教育。全国书院颓废,岳麓书院也因此沉寂了百余多年。
成化(1465-1487)年间,书院开始逐渐恢复。1432 年(宣德七年),由民间 集资促成岳麓书院最早的一次修复。1469 年(成化五年),长沙知府钱澎再次兴 复书院,但不久又废。1494 年(弘治七年)长沙府通判陈钢终于使岳麓书院基本 恢复旧貌。
公元1507年,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又称王阳明)来岳麓讲学。是继南宋湖湘学派之后,岳麓书院又一次重要学派活动,昭示岳麓书院又一个学术繁荣期的到来。
公元1643年,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队进攻长沙,书院在混战中被毁。
公元1652年,清代初朝廷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清顺治帝曾调令:“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实谈废业”。湖南巡抚彭禹峰聘请长沙府攸县县学生刘自主持岳麓教事,顺治末年对书院的抑制政策开始松弛,康熙、雍正 年间进而实行支持和鼓励政策。
公元1668年,湖南巡抚周召南重建岳麓书院,基本恢复了原有规模。
公元1674年,吴三桂发动三藩叛乱,攻克长沙,岳麓书院即兴即毁。
公元1684年,湖南巡抚丁思孔又重建岳麓书院。
公元1687年,清康熙帝赐御书“学达性天”匾额。
公元1733年,清雍正帝诏令岳麓为省城书院,进一步推动书院的发展。
公元1743年,清乾隆帝赐御书“道南正脉”,岳麓书院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再次获得肯定。
公元1831年,湖南巡抚吴荣光仿学海堂制,在此创设湘水校经堂,首开书院教学改革之风。
公元1852年,太平天国军进攻长沙,岳麓书院受到战火毁坏,史称“书院毁半”,随后院长丁善庆又逐次修复。
公元1868年,湖南巡抚刘昆主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建。
清末,岳麓书院顺应历史潮流,设译学、算学等科,增置时务和西学图书,进行教学改革。同时,参与创办时务学堂。
公元1897年,时务学堂创办。该学校是清末维新运动期间,全国最著名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
公元1899年02月,时务学堂改为求实书院。
公元1902年03月,求实书院改制为省城大学堂。
公元1903年02月,省城大学堂正名为湖南高等学堂。
公元1903年11月,岳麓书院改制为高等学堂,原湖南高等学堂并入其中,组建成新的湖南高等学堂。
1912年,民国改元。教育部颁布《壬子学制》,湖南高等学堂奉令停办,工科学生按志愿送到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后更名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同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命迁入。
1913年,杨昌济在《湖南教育杂志》发表《余归国后对于教育之所感》一文,建议:“湖南尚无可与东西洋比较之大学,……高等学校不发达,则中学校均绝其来源,此非教育前途之福也。……欲合湖南之高等师范学校、高等工业学校、明德高等商业学校、法政学校、医学校等,组成一湖南大学。一切组织均参考东西各国成法而定之,造端宏大,事非易举,然为开发国力、集中思想之计,此等计划不可少也。”
1915年,北洋政府规划将全国分为六个学区,规定只能在北京、南京、武昌、成都、广州、沈阳等六地设立高等师范学校。不仅使创办湖南大学的希望渺茫,而且就连湖南高师也难免裁撤的厄运。杨昌济致函时任教育总长、时务学堂毕业生范源濂,呼吁续办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以为湖南大学“异日扩充之基础”。
1915年,民国四年十二月《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志?建制第二》载:“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即故岳麓书院。”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编撰的《形势第一》对校址岳麓山的地势,《建制第二》对校产岳麓书院的所有建筑以及作为前身的岳麓书院的历史沿革,《揭示第四》对岳麓书院全部重要揭示,包括讲堂揭示,斋舍揭示,膳堂揭示,均详细述载和书录,作为校史和学校教育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并称:“一切仍之”。
1917年5月,高师停办。杨昌济与朱剑凡、易培基、杨树达、胡元?、刘宗向等人联名呈文湖南省政府,倡议将岳麓高等师范校址改办省立湖南大学,先设预科,并将高师及所承继时务学堂、求实书院、高等学堂、优级师范各校之图书、仪器、校舍等校产妥善保存,留作办大学之用。
1917年9月,湖南省政府正式在岳麓书院半学斋设立湖南大学筹备处,聘任杨昌济、孔昭绶、胡元?、易培基等四位先生为筹备员,划定岳麓书院高师校址及文庙一带,如半学斋、尊经阁等处房屋为校具保管处,委派高师毕业生甘融、刘之定等保管校具。
1918年6月,杨昌济应蔡元培先生之约,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离开长沙前,他还是念念不忘要办湖南大学,于是他将当年向省政府的呈文改写成一篇题为《论湖南创设省立大学之必要》的文章,从振兴教育、培养人才、现实需要、传承历史、繁荣学术等方面更加系统、全面、充分地论述了筹办湖南大学的主张,并对未来湖大的发展规模、科目设置及经费投入提出了初步设想。
1926年02月01日,湖南工业、商业、法政三个专门学校合并,正式成立省立湖南大学。
1926年03月09日,在湖南大学首次开学典礼上,耶鲁大学1897届毕业生、湖南湘雅医院、湘雅医学院创始人,时任雅礼大学(CollegeofYale-in-China)校长胡美(EdwardHume)博士代表教育界对湖南大学献上祝词。
1927年省立湖南大学更名为湖南工科大学。
1927年省立湖南大学(农科、高中部)参与合并组建湖南省立农业学校,现发展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1928年湖南工科大学更名为省立湖南大学。
1937年07月0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发布第1497号指令,正式批准省立湖南大学改为国立湖南大学,成为当时第十五所国立大学。
1938年,侵华日军逼近湖南,国立湖南大学开始筹划西迁事宜。湖南省教育厅曾建议湖南大学西迁溆浦。但考虑到辰溪有火电厂,能源充足,水陆交通方便,学校决定迁往辰溪。
1938年4月10日14时,日军飞机轰炸长沙湖南大学,当时华中、华南地区最大的湖南大学图书馆被炸毁,中外名籍荡然无存。所幸中央博物院南迁于此的珍贵文物于一周前迁运。科学馆亦被炸,该馆的仪器药品设备全部被震毁。第一、第五学生宿舍等中弹倒塌,第一院、第二院、工厂及学生二舍、四舍等处被震毁。暂居于岳麓书院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西迁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亦损失严重。国立湖南大学以英、德、法、日四种文字向中外文化界发表宣言,表达抗战到底的决心,取得国际间广泛的同情与支援。
9月,湖南大学选址在湘西辰溪县城对河的龙头脑,开始建造校舍。10月中旬起,湖南大学师生分批到达辰溪,在龙头垴正式开课。
1939年4月11日至1941年10月29日,日军22次轰炸辰溪龙头脑等地,湖南大学辰溪分校损失严重,艰难办学。长沙会战,大学停办。
1941年4月18日至5月7日,日机再次轰炸长沙岳麓山湖南大学本部,岳麓书院御书楼、半学斋、静一斋等处均中弹倒塌,文庙大成殿及孔子像被彻底炸毁。
1945年9月,抗日战争以日本无条件投降告终。9月15日,第四受降区受降仪式在长沙湖南大学操场上举行。10时正,在湖南大学科学馆(现为校行政楼)举行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四方面军总司令暨长衡地区受降长官王耀武将军和美军代表金武德接受日军第20军团司令官坂西一郎中将投降的受降仪式。
1945年10月,湖南大学迁回长沙岳麓山。
1946年,国立商学院并入。
1949年9月,国立湖南大学被接管,并更名为湖南大学。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任命李达为湖南大学校长。同年,省立克强学院、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国立师范学院、私立民国大学等校并入,雅礼大学的某些专业资源转入 ,组成文艺、社会科学、教育、财经、自然科学、工程、农业等7个学院、25个系,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也是湖南省最高学府。
1950年4月,教育学院音乐系和音乐专修科师生调往武汉中原大学(原国立河南大学,院系调整后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工程学院水利系师生调往武汉大学。
1950年8月20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
1951年3月,农业学院调出与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组成湖南农学院(即湖南农业大学)。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湖南大学奉命撤销,改为工科专门学校,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在原址成立。前一些调整工作已经开始进行了。
1952年10月,工程学院矿冶系和矿冶研究所师生调往长沙并入中南矿冶学院(即中南大学)。同年11月,工程学院化工系师生调往广州并入华南工学院(即华南理工大学)。
1953年10月前,从湖南大学调出去的各院系师生陆续离校的是:自然科学院的数学(部分)、物理(部分)、化学(部分)、生物,文学院的中文(部分),社会科学院的历史(部分)等6系325名学生和13位教师,于10月2日出发,前往武汉大学。
1953年10月3日,财经学院的会计、统计、企业管理、财政金融、合作等系师生527名以及社会科学院经济系师生部分去中南财经学院(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部分去武汉大学。文教学院的中文系、外文系(小部分)、教育系及社会科学院的历史(部分),自然科学院的数学(部分)、物理(部分)、化学(部分)等系,师范专修科的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师生调出并入湖南师范学院(即湖南师范大学)。文教学院外文系大部分师生、历史系一部分师生去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院的经济地理系大部分师生去中山大学,一部分师生去河南大学。 社会科学院的政治、法律两系师生调往武昌并入中南政法学院(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程学院的电机、机械两系师生及有关实验设备全部调往武昌并入华中工学院(即华中科技大学)。工程学院的土木结构组、电机系的电机组共7位教师和135名学生调往并入华南工学院(即华南理工大学)。自然科学院矿化专修科师生调中南矿冶学院。师范专修科的地理师生调往并入华南师范学院(即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铁道系与土木系)、华南工学院(铁道系与土木系)、南昌大学(铁道系与土木系)、四川大学(铁道系与土木系)、武汉大学(铁道系与土木系)、河南大学(数理和土木系)、云南大学(铁道系与土木系)并入。
湖南大学这次调整中,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湖南大学被“肢解”,只有土木建筑学科得到加强。对于一直倡导建设综合性大学的湖南省和湖南大学而言,受到“重创”,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湖南大学赢得了土木建筑学科的春天,一举奠定该学科日后在全国的顶尖地位。与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并称为中国土木学科中的“三驾马车”。
1958年,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增设机械、电机、化工三系,更名为湖南工学院。
1959年,湖南工学院恢复为湖南大学,增设文、理科,设十二个系,重新确定文、理、工综合性大学发展模式。1960年,湖南大学铁道建筑、桥梁与隧道、铁道运输三个系和部分公共课教研室分离出去,另辟校址成立长沙铁道学院(即中南大学铁道学院)。
湖南省请示国务院恢复湖南大学文件1962年,湖南大学中文系、生物系并入湖南师范学院(即湖南师范大学)。
1963年,湘潭电机学院(电机等5专业)、南京汽车制造学校(汽车专业)并入。
1964年,湖南大学再度被调整为工科大学,但保留了大量理科的教学、科研师资力量,为后来重建理科院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1965年8月,上海机械学院汽车专业并入。
1978年,湖南大学进入全国重点大学行列。
1978年以后,在保持工科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加强了理科建设,同时大力发展文科,加快向综合性大学恢复。
2000年04月20日,隶属中国人民银行的湖南财经学院并入湖南大学。
2002年,湖南计算机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湖南大学。
2014年09月19日,湖南大学MBA/EMBA教育项目正式通过AMBA国际认证。该项目是湖南省首家通过AMBA国际认证的MBA/EMBA教育项目。(AMBA于1967年成立于英国,是专门针对MBA/EMBA教育项目的国际认证机构,是全球最具权威的三大商学教育认证体系之一)
湖南大学2015年05月14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湖南大学、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又称“罗切斯特理工大学”)三方在深圳市民中心共同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决定在深圳联合创办“湖南大学罗切斯特设计学院(深圳)”。该学院同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九校一道被誉为“ 深圳高等教育的十朵金花”。
2016年04月26日,成立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
2016年06月,湖南大学入选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教育部“十三五”期间共建高校名单。
2016年08月10日,由长沙市城投集团岳麓山旅游文化公司建设的“两山一湖”双创基地举行签约仪式。城投集团与湖南大学就利用“两山一湖”物业来发展“双创”产业达成一致:湖南大学利用“两山一湖”南区、中区及北区C、D组团约30000平方米打造成为“创新创业中心”。
2016年12月11日,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与湖南大学签订协议,共同组建湖南大学张艺谋艺术学院。
2017年03月23日,湖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签署了《湖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关于联合创办“严济慈物理学英才班”的协议》和《湖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书》,联合创办“严济慈物理学英才班”,探索高层次物理学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2017年08月,湖南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通讯作者单位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科研论文,取得历史性突破。该科研论文题为《二维异质结、多异质结、超晶格的通用制备》,通讯作者为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段镶锋教授和段曦东教授,第一作者为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正伟和博士后陈鹏。
2017年09月,入围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湖南大学2018年09月28日,学校与湖南省肿瘤医院正式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医学教育与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根据协议,双方本着校院共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医院的目标,开展医学教育、研究的深度合作,并积极推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临床试验、临床诊疗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与全面接轨。
学校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1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个科工局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4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工程实验室、4个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15个湖南省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学校目前参与组建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牵头建设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数据截止日期:2016年12月)
国家级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电力驱动与伺服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电能变换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2011计划)高性能计算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2011计划)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化学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汽车轻量化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智能电网优化与控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生物医学与生命分析化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筑安全与环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智能电网优化与控制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化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教学基地 国家级司法鉴定中心 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 中德环境研究中心 中加能源环境生态中心 国家级示范教学中心中意工业设计中心国家保密学院长沙分基地教育部 先进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环境生物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输变电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微纳光电器件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建筑安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特种装备先进设计技术与仿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力推进与伺服传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视觉控制技术及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输变电研究生创新基地 湖南省 湖湘文化研究基地 湖南省分子模拟中心 湖南省WTO研究基地 湖南省计算技术研究所 系统科学管理工程研究所 湖南省统战理论研究基 湖南省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基地 湖南省汽车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 湖南省汽车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 湖南省低碳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环境生物与控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检察理论研究基地 桥梁抗风及新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先进材料制备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物流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 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研究院暨依法治省领导办基地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 湖南省廉政研究基地 湖南律师教育学院基地 湖南省结构损伤与诊断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检测中心 生物纳米与分子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喷射沉积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省先进电力电子与电机技术重点实验室 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数学湖南省重点建设实验室 湖南省电气科学及其应用重点实验室 化学与分子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省级2011计划)绿色汽车协同创新中心(省级2011计划)中国产业金融协同创新中心(省级2011计划)[研究机构详细资料查阅 ]
截至2013年,该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10000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8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6项。
截至2013年,该校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国防预研等纵向科研项目200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1300余项,科技活动经费总计超过25亿元。该校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长沙高新区麓谷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建立了53个高水平校地企产学研平台,与32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上千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截至2014年12月,该校“十二五”以来获得国家科技奖6项,在高校获奖排名中并列第10位(即前21名之内)。其中谭蔚泓教授领衔的团队完成的“功能核酸分子识别及生物传感方法学研究”获得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罗安教授领衔的团队完成的“冶金特种大功率电源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及其应用”获得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湖南大学学报(自科版)》: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类核心期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EI Compendex 数据库源刊,湖南省 “十佳科技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自然科学类二等奖。
《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类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教育部首批16家“名栏”建设刊物之一,第三届“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人文社科类二等奖。
《财经理论与实践》:以研究财经理论与实务问题为主旨的经济类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湖南省“十佳社科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湖南省 “一级科技期刊”。该刊重点刊登以计算方法论、工业控制及自动化、计算机理论与应用的研究成果和科技成果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论文。
《经济数学》 创刊于1984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数学文摘》和《中国数学文献数据库》核心期刊,美国《数学评论》(Mathematics Reviews)摘评期刊。该刊为季刊,每季度末出刊。主要刊登数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对策论、经济控制论、经济预测与决策及经济应用数学领域中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文化软实力》:201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湖南大学主办、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承办、张国祚教授担任主编的学术刊物《文化软实力》,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批准创刊。2016年03月28日正式出刊 。该刊物是我国第一种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湖南大学报》:是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由中共湖南大学委员会主办。1930年创刊,随着学校的建制调整而几度停刊、复刊,数易其名。
《湖大青年》:是共青团湖南大学委员会的机关刊物,创刊于1985年。湖大青年出版的校园宣传品发行范围遍及整个湖南大学,与校内多家媒体联系密切,并与全国主要高校建立了联络机制。2009年6月《湖大青年》作为湖南省唯一入选者当选为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执行主席单位。
《创业邦》(月刊)创刊于2007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湖南大学主办,长沙高科技创业者杂志有限公司、爱奇清科(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创业类杂志。以推动中国人创业和中国企业成长为使命和宗旨,关注和报道新兴创业家,同时为他们介绍最新的国际化趋势和商业机会,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遇到的管理、资金、法律、市场和领导力等多重问题。
( 更多详细情况可阅读参考资料:湖南大学期刊社 )
10月2日,是湖南大学校庆纪念日,也是我党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教育家李达同志诞辰纪念日。
(更多详细情况可阅读参考资料:历任校长 )
建筑文化
校园风景湖南大学校园依山而建,经历了一个由岳麓山向东慢慢扩展到湘江边的过程。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后,在其原址上成立的各个学校大多仍以原来的书院建筑为校舍。岳麓书院的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构,以黑白色调为主,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书院建筑群。1926年湖南大学正式创立,开始在书院周围兴建新的教学设施。
明清建筑群
岳麓书院历史上经历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现存主要建筑是明清遗构。上世纪以来,经过几次大修,一些毁于战火的建筑得到了重修。岳麓书院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并先后恢复重建设了延宾馆、文昌阁、崇圣祠、明伦堂及包括供祀孔子、周濂溪、二程、朱熹、张轼、王船山、罗典等的六大专祠建筑原貌,清代书院中的园林和书院八景也全部得到恢复。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书院建筑群。
近代建筑群
湖南大学湖南大学建立之初,以岳麓书院为一院,同时开始在书院周围兴建新的教学建筑,包括二院、科学馆、图书馆、工程馆、大礼堂、办公楼、静一斋、学生一、二、三、四舍等,均为中国近代建筑大师蔡泽奉、柳士英、刘敦桢等设计,其中尤以柳士英的作品为最多。这些建筑外形古朴典雅,有明显的文人建筑气质,强调时代性、民族性和地方特色,尤其是圆形、曲线在这些建筑中的运用,体现了“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的设计思想,以致人们称之为“柳氏圆圈”。在长沙市公布的第一批35处近现代保护建筑中,湖南大学就有5处,包括老图书馆、科学馆、大礼堂、工程馆、二院(现物理实验楼);在第二批21处近现代保护建筑中,有七舍、原一舍(现九舍)、胜利斋三处。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于2013年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沙中考信息
长沙学校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