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大学
电话 : 0451-86608661
地址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中考网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高考网 : 黑龙江省 | 投票
学校简介 :

  黑龙江大学学校简介学校类型: 普通本科 所在地: 黑龙江 性质类别:综合类兴安龙江,山高水长;巍巍上庠,育才兴邦。
  
坐落于北国冰城哈尔滨的黑龙江大学,是一所由创办的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 ,建校以来曾五次易地、十次更名,经历了抗大时期战争环境的艰苦历练,完成了由军事教育到国民教育的跨越;经历了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艰辛建设,完成了由单科性外语院 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跨越;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以来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由传统综合性大学到现代综合性大学的历史性跨越,步入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流 行列。
  在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黑龙江大学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艰苦创业、培育英才、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为祖国之发展、龙江之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 献。
  “十一五”以来,黑龙江大学坚持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强化管理为主的发展道路,着力构建教学、科研和学科三位一体的内涵发展模式,确定了建设有特色、 高水平、现代化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战略目标,整体办学水平、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显著提升,现为黑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连续多年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
  
黑龙江大学始终坚持以特色求发展,坚韧不拔、孜孜以求,熔铸传统、地缘、综合等办学优势炼造出三大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在国家全球战略构架中,推进与服务中俄战略协作 伙伴关系提升,强化俄语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和引领作用,实现人才培养方向、科学研究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全方位与俄罗斯对接,形成全国高校独树一帜的对俄办 学特色;二是作为黑龙江省学科门类最全、专业覆盖最广、后发优势最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坚持立足龙江、服务地方,全面落实高教强省战略,全力为龙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高端的智力支撑、科技支持和文化引领,构筑起龙江地方高校龙头的社会服务特色;三是注重光荣办学传统与现代大学理念的完美融合,锻造形成了以延安精神和抗大校风为核 心的“秉承传统、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黑大精神主旨,积淀培育出集科学追求与人文理想于一身的坚毅厚重、大气执着的精神品格。
  
黑龙江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优势明显,共设有31个教学院部,拥有涵盖文、史、哲、经、法、教、理、工、农、管10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79个,1个一级学科和17个二级学科 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3个一级学科和112个二级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另有8个专业学位授予权;2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2个学科群、1个一级学科、21个二级学科为省 级重点学科(含建设);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现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2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45门,国家级教 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高等学校教学示范中心5个,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3部,被教育部 确定为全国首批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
  
黑龙江大学坚持教学立校,以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依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教育质量 优异,教学成果斐然。
  在2001年和2008年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均获得优秀结论。
  共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40余项;拥有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提名3篇,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30余篇。
  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5 000余名,研究生近5000名。
  建校以来已为龙江和祖国培养了16万优秀毕业生, 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以阎明复、张左己、姜大明等为代表的诸多政界精英;有以叶正大、刘晓江等为代表的多位高级将领,有以李凤林、潘占林等 为代表的数十名共和国优秀外交官,有以李锡胤、吕冀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
  新时期,还陆续涌现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何建章、“网络感动中国人物”陈顺 达等先进人物。
  
黑龙江大学教学设施完备,教学条件优良,校区占地面积19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1亿元,馆藏图书390余万册,拥有可容纳3万余名学生住宿生活 的大学城,以及设施先进的实验楼、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餐饮中心等办学基础设施,以及宽带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
  
黑龙江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人才云集。
  现有教职员工3 2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2 000余名,研究生导师55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900余人。
  其中,获得“国家级教学 名师奖”6人,位居全国高校第14位,列地方高校第一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获得者200余人;学校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0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级“有突出 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获得者1人,“普京奖”获得者1人,“普希金奖章”获得者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73人。
  
黑龙江大学坚持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为重点,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落脚点,走科研兴校之路。
  现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俄语语 言文学研究中心、功能无机材料化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糖料改良中心、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开放合作 基地、农业部甜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农科院黑龙江科技示范基地、中俄联合催化实验室等众多国家级高端科研创新平台;拥有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 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0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中心2个,以及俄罗斯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院等40 余个校级科研机构,现已基本构成多学科、立体化、完整均衡的科研创新发展体系。
  近年来,共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6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5项,年均被SCI、EI、ISTP、CSSCI 收录的论文达到700余篇,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近17 000项,其中有1 000余项成果获国家、部委、省级的奖励,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15项 。
  李锡胤、潘国民教授主持编撰的《俄汉详解大词典》获国家图书奖,并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国家领导人。
  黑龙江大学编辑出版的《求是学刊》《外语学刊》《自然科学学报》 《中国糖料》《满语研究》《黑龙江水专学报》《黑龙江教育》《北方法学》《远东经贸导报》等高水平学术刊物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黑龙江大学牢固树立“立足龙江、面向全国、服务社会”的社会轴心观,通过整合、凝练和优化校内外优势资源及校企合作等方式,形成了以人文社科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 心和大学科技园为主的综合性科技文化创新服务体系,努力为高教强省和科教兴国做出积极贡献。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黑龙江大学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围 绕龙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通过广泛参与决策咨询,承担高层次项目和应用性研究课题,参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担任实际部门顾问等多种形式,服务地方经 济建设、对俄经贸文化交往和边疆文化大省建设。
  在自然科学领域,黑龙江大学强化理工科优势特色,不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力度,特别是在生物技术、化学化工、电 子信息等领域的中取得了大批科技创新成果。
  我国第一个机群并行数据库服务器系统、无模型控制器、IC卡电脑加油机、L—乳酸菌系列保健产品等科研项目成功实现成果转化,为 龙江产生经济效益均数亿元。
  黑龙江大学积极整合科技资源、搭建成果转化平台,辟建了黑龙江省第一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以计算机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科技产业 群体,年均产值上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黑龙江大学校办产业学府书城是全国大学最大的书城,年营业额上亿元,曾获全国文化产业先进集体称号;黑龙江大 学出版社作为全国地方性大学出版社的杰出代表,曾荣获全国第八届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奖、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黑龙江大学注重通过树立和涵养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以丰富多样的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和谐校园。
  黑龙江大学曾 圆满承接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主运动员村任务,开中国大学承办国际大型综合体育赛事之先河;曾成功承办亚洲男篮锦标赛、全国女篮甲A联赛、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以及 教育部主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大型校园文艺演出活动等众多在国际、国内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
  黑龙江大学通过全方位服务体系打造关爱平台,开辟了学生工 作一站式服务区、校长信箱、学业导师网络平台、学生工作热线、后勤服务热线、心理咨询热线和“校园110”热线等。
  黑龙江大学是被教育部确定的依法治校示范校,并获“省级 文明单位标兵”、“全省十佳和谐校园”等荣誉称号。
  
黑龙江大学突出国际化开放式办学特色,高度重视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已建构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和汉语推广工作平台。
  截至目前,黑龙江大学已与世界30多 个国家的9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等签署了交流协议,同全球12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先后派出联合培养留学生1 400余人,培养外国留学生8500余人。
  现拥有经教育部批 准、与俄罗斯国立远东大学共办的研究生学院,俄罗斯政府建立的俄语中心,俄罗斯境内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和与吉林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共建的汉语国际推广东北基地等对 外交流合作平台。
  
风雨砥砺开创优良传统,继往开来谱就精彩华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黑龙江大学将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学科强校”的办学理念,遵循“教学、科研、学科三位一体”的 内涵发展模式,牢牢把握高教强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机遇,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澎湃的活力和更加豪迈的情怀奔向无限美好的未来,为努力实现建设有特色、高水平、 现代化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开拓奋进、再铸辉煌!通讯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联系电话: 0451-86608661E—mail : [email protected]友情赞助,中国校园网,http://www.cnxyw.org/

学校概况
主楼鸟瞰志存高远,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黑龙江大学是教育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综合性大学,坐落于北国冰城哈尔滨,其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办学70多年以来,黑龙江大学形成全国高校独树一帜的对俄办学特色。作为黑龙江省学科门类最全、专业覆盖最广、后发优势最强的综合性大学,若干学科已进入国内一流行列,目前,黑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全国排名第6位,哲学学科排名第10位,法学学科排名第21位,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排名第26位,化学学科排名第29位,学校连续多年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跨入重点大学行列。黑龙江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优势明显,共设有33个教学院部,拥有涵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艺11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78个,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1个,可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5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99个;2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1个学科群、12个一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2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50门,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6个,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4部,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联合设立的中俄学院被教育部列入全国17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之一。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黑龙江大学坚持教学立校,以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依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教育质量优异,教学成果斐然。在2001年和2008年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均获得优秀结论。共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79项;拥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提名6篇(次),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41篇。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4000余名,其中,各类研究生5000余名。建校以来已为龙江和祖国培养了16万优秀毕业生,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以阎明复、张左己、姜大明等为代表的诸多政界精英;有以叶正大、刘晓江等为代表的多位高级将领,有以李凤林、潘占林等为代表的数十名共和国优秀外交官,有以李锡胤、吕冀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新时期,还陆续涌现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何建章、“网络感动中国人物”陈顺达等先进人物。黑龙江大学教学设施完备,教学条件优良,校区占地面积18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91亿元,馆藏图书400余万册,拥有可容纳3万余名学生住宿生活的大学城,以及设施先进的实验楼、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餐饮中心等办学基础设施,以及宽带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黑龙江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人才云集。现有教职员工近3100名,其中专任教师近1700人,研究生导师70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930人。其中,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6人,位居全国高校第19位,列地方高校第一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获得者200余人次;学校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普京奖”获得者1人,“普希金奖章”获得者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74人。黑龙江大学坚持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为重点,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落脚点,走科研兴校之路。现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糖料改良中心、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开放合作基地、农业部甜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农科院黑龙江科技示范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催化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众多国家级高端科研创新平台;拥有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个,以及俄罗斯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院等60余个校级科研机构,现已基本构成多学科、立体化、完整均衡的科研创新发展体系。“十五”以来,共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5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9项,连续多年被SCI、EI、CSSCI收录的论文均达到700余篇,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20000余项,其中有800余项成果获国家、部委、省级的奖励,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17项。李锡胤、潘国民教授主持编撰的《俄汉详解大词典》获国家图书奖,并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国家领导人。黑龙江大学编辑出版的《求是学刊》《外语学刊》《自然科学学报》《中国糖料》《满语研究》《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黑龙江教育》《北方法学》《俄罗斯学刊》《远东经贸导报》(俄文版)等高水平学术刊物在国内外公开发行。黑龙江大学牢固树立“立足龙江、面向全国”的观念,通过整合、凝练和优化校内外优势资源及校企合作等方式,形成了以人文社科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大学科技园为主的综合性科技文化创新服务体系,努力为高教强省和科教兴国做出积极贡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黑龙江大学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围绕龙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通过广泛参与决策咨询,承担高层次项目和应用性研究课题,参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担任实际部门顾问等多种形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对俄经贸文化交往和边疆文化大省建设。在自然科学领域,黑龙江大学强化理工科优势特色,不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力度,特别是在生物技术、化学化工、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中取得了大批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第一个机群并行数据库服务器系统、无模型控制器、IC卡电脑加油机、L?乳酸菌系列保健产品等科研项目成功实现成果转化,为龙江产生经济效益均数亿元。黑龙江大学积极整合科技资源、搭建成果转化平台,辟建了黑龙江省第一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以计算机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科技产业群体,年均产值上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黑龙江大学校办产业学府书城是全国大学最大的书城,年营业额上亿元,曾获全国文化产业先进集体称号;黑龙江大学出版社作为全国地方性大学出版社的杰出代表,曾多次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并荣获“出版业网站百强”荣誉称号。黑龙江大学注重通过树立和涵养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以丰富多样的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和谐校园。黑龙江大学曾圆满承接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主运动员村任务,开中国大学承办国际大型综合体育赛事之先河;曾成功承办亚洲男篮锦标赛、全国女篮甲A联赛、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以及教育部主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大型校园文艺演出活动等众多在国际、国内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黑龙江大学通过全方位服务体系打造关爱平台,开辟了学生工作一站式服务区、校长信箱、学业导师网络平台、学生工作热线、后勤服务热线、心理咨询热线和“校园110”热线等。黑龙江大学是被教育部确定的依法治校示范校,并获“全国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全省十佳和谐校园”等荣誉称号。黑龙江大学突出国际化开放式办学特色,高度重视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建构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和汉语推广工作平台。截至目前,黑龙江大学已与世界30多个国家的13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等签署了交流协议,同全球14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先后派出联合培养留学生1600余人,培养外国留学生14000人。现拥有中俄人文合作和上海合作组织教育合作俄语翻译中心,经教育部批准、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共办的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俄罗斯政府建立的俄语中心,俄罗斯境内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及与吉林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共建的汉语国际推广东北基地等对外交流合作平台。风雨砥砺开创优良传统,继往开来谱就精彩华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黑龙江大学将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遵循“教学、科研、学科三位一体”的内涵发展模式,牢牢把握省部共建的战略机遇,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澎湃的活力和更加豪迈的情怀奔向无限美好的未来,为努力实现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省部共建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开拓奋进、再铸辉煌!

历史沿革
黑龙江大学的前身??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大队始创于抗日战争时期,诞生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1941年3月,该大队成立,目的是培养军事翻译。是年11月,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的需要,中央决定将抗大三分校改为军事学院,原俄文队改为俄文科。

1942年1月,军事学院俄文科划归中央军委第四局领导,5月成立中央军委俄文学校。1944年,周恩来同志提出了为新中国准备外语干部的要求,积极主张加强外语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央决定将中央军委俄文学校扩建为包括俄文系和英文系的延安外国语学校。

1946年初,党中央从培养俄文军事翻译的实际需要出发,决定把延安外国语学校迁至哈尔滨。

1946年11月7日,正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二十八周年纪念日,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正式成立,专门培养军政翻译。

1948年底,东北全境解放,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改归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领导,改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成为当时培养俄文干部的主要阵地,是新中国外交家和翻译人才的摇篮。

1953年我国进行大专院校调整,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归属中国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管理。

195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又更名为哈尔滨外国语学院。1958年4月,高等教育部决定将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划归黑龙江省管理。同年8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以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为基础成立我省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黑龙江大学。在国家“一五”和“二五”期间,黑龙江大学为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行 政 职 务姓 名黑龙江大学现任行政领导党委书记刘德权校 长何颖党委副书记何颖、曲科军、关健副校长丁立群、付宏刚、王司瑜、严明纪委书记荣盘祥工会主席陈德明

历届领导

历届党委书记
  • 哈外专和外院时期首任校长王季愚先生姓 名任 职 时 间职 务 名 称王季愚1953.12-1956.5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党委书记1956.5-1958.8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正式建校时期姓 名任 职 时 间职 务 名 称刘成栋1958.9-1960.4全国,黑龙江大学临时党委书记高 衡1960.4-1963中共黑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耿兆贵1964-1966.5中共第三届黑龙江省委委员,黑龙江大学临时党委书记高 衡1968-1971.3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黑龙江大学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组长白汝瑷1972.3-1973中共第五届黑龙江省委委员,黑龙江大学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组长白汝瑷1973.7-1983.10中共第六届黑龙江省委委员,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邓桂生1983-1987.2黑龙江省政协常委、政协教育组组长,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李源植1989.10-1996.4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东辉1996.4-1997.12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师东1998.5-2004.1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杨 震2004.1-2013.6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届黑龙江省委委员,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德权2013.6-至今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农林经济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届校长哈外专和外院时期姓名任职时间职务名称王季愚1949-1958.8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校长/哈尔滨外国语学院院长正式建校时期姓名任职时间职务名称刘成栋1958.9-1960.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市长,黑龙江大学校长方 行1961.11-1963中国文联委员、黑龙江省文联第一副主席,黑龙江大学校长于天放1964-1967抗联英雄,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黑龙江大学校长高 衡1968-1971.3中共黑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黑龙江大学革命委员会主任白汝瑗1972.3-1976中共第六届黑龙江省委委员,黑龙江大学革命委员会主任邹宝骧1978.10-1983.1黑龙江大学校长(正厅级,享副部长级待遇)鲁 刚1983.9-1985.2黑龙江大学校长,外国语言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兰许1985.2-1995.11中国人体科学学会理事长,黑龙江大学校长,理论物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东辉1995.12-1997.12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黑龙江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衣俊卿1997.12-2007.8中共第九届黑龙江省委常委,黑龙江大学校长,文化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政文2007.9-2014.1黑龙江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黑龙江大学校长,文艺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 颖2014.8-至 今国家教学名师,黑龙江大学校长,行政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校长寄语

随着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为特征的全球化时代的到来,21世纪的社会主体必然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必将成为本世纪的支柱产业,成为人类永恒的朝阳产业。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就是明天的社会发展,谁拥有了发达的高等教育,谁就将拥有美好的明天。 黑龙江大学已走过60余年的发展历程,几代黑大人风雨兼程、自强不息,把学校从延安时期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的一个俄文队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备、办学形式多样、教学质量优良的地方综合大学,成为黑龙江省第一所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优秀”结论的高校。我们将以优良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内容、“博学慎思、参天尽物”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管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把黑龙江大学办成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新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新文化精神的培育基地。 作为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院校和教育部指定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我们将积极应对入世后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抢抓入世后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机遇,确立以个性化培养为核心的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办学优势,依托外语学科优势,突出开放、互动、多层次、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评估和监督机制,推进以学分制和学院制为基础平台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确立以社会为轴心的素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我们有信心把黑龙江大学办得更好。我们正在从事着最神圣的阳光事业,它将照亮人类的明天。我们将同无数献身教育事业、默默无闻辛勤劳作的人们一道,托起新时代的太阳,铸就明天的辉煌!

办学规模

院系设置

学校C区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黑龙江大学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备、办学形式多样、教学质量优良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由校本部、呼兰校区二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190余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2500名,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29 000余名。学校设有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西语学院、俄语学院、东语学院、应用外语学院、艺术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水利电力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国防教育学院、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专科部、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30余个办学实体和外语教研部、体育教研部等教学单位以及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一个本科层次的独立二级学院。多年来,共培养出各类人才10万余名,其中有外交家、将军、翻译家、作家、科学家、教育家、著名学者和政界中坚等,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边疆建设贡献了巨大力量。

学校设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一级学科和16个二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3个一级学科和112个二级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另有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15个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权点;俄语语言文学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俄罗斯学、文化形态学??文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等2个省级重点学科群,哲学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等17个省级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另有4个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二级学科。目前,我校已有1篇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篇论文(4次)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6篇论文获黑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学校开设了涵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10个学科门类的共74个本科专业和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21个。

师资力量

图书馆

黑龙江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 2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1 900余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74名,博士生导师92名,硕士生导师460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53名,在读博士190余名。学校通过“名师工程”、“博士工程”、“骨干工程”、“青师工程”、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师特聘岗位津贴制度等措施,逐步形成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结构日趋合理的教师队伍。学校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者国家级4人,入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者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获国家“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者1人,获普希金奖章者4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中青年专家7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7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达到60人。学校有10位教师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教学概况

主楼门前石艺黑龙江大学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努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以多元质量观和素质教育观为指导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三创”教育。学校以学院制和学分制为平台,坚持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分类特色培养与创新性培养原则,启动基础学科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实验班,实施读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联系实践模式、公共外语教学的分流教学模式等等;学校以教学评估和质量监控为保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3 X”教学评估制度,即“评教、评管、评学”及专项评估,被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专家组认定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学校还大力加强教学和教学管理手段改革,积极进行教学信息化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发建立了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开通了学业导师网上交流平台、专业信息中心网络综合系统等。2002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2004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2005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点试点单位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学校获得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奖122项;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6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俄语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俄语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古代文学等3个教学团队入选我省第一批省级教学团队。

学校现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0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省高校工程中心2个,省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其中全国俄语中心1个,这是俄罗斯联邦政府在中国所设3个俄语中心之一;全国重点建设的12个农作物改良中心之一的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农业部甜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科技推广示范基地是我国唯一部级以上甜菜质检机构。学校还设有省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省高校“两课”教师和政工干部培养中心,水利部东北水利干部教育中心。“九五”以来,学校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近15 000项,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的优秀成果,其中有1 000余项成果获国家、部委、省级的奖励,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9项。我校编著的、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誉为“具有创世纪意义”的《俄汉详解大词典》荣获了第三届中国辞书一等奖、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和黑龙江省第九次社科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并作为国礼赠给了访问我国的俄罗斯总统;被国务委员陈至立称为“最多、最全、最权威”的《大俄汉词典》荣获国家首届辞书奖一等奖。

国际交流

黑龙江大学是一所国际性开放大学。学校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办学,在校际联合、校市联合、校企联合、军地联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学校以外语学科和汉学学科的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国际化开放式办学。目前,学校已与俄罗斯、日本、韩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国家9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等签署了交流协议,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同国外12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现有在校长短期留学生1000余人。近年来,学校国际交流合作迈上了新台阶,在国内处于前列,已与英国利兹大学、布拉德福德大学,俄罗斯国立远东大学,法国巴黎第十大学,日本新?大学、韩国牧园大学等签署了联合培养学生协议,并先后派出联合培养留学生1400余名。积极开展中外联合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部批准下,正式与俄罗斯国立远东大学建立联合研究生学院,这是国内第二个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学校与英国利兹大学签订协议共建我校色彩化学系。2000年,学校荣获“环日本海新?奖”;2001年,成为全国10所“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之一;2004年,被国家汉办指定为全国8所“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培训基地之一;2006年,经国家汉办批准,学校与俄罗斯国立远东大学共建海外孔子学院,成为国内首批承担此项目的院校之一;同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并被国家汉办确定为接受汉语桥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2007年,学校获得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还完成了供以俄语为母语者学习汉语使用的大、中、小学系列教材编撰工作。

学生天地

校园夜景学校以优良的人文环境和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断改善学生生活条件和校园人居环境,不断加强校园绿化、美化、亮化,不断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景点建设和校园形象设计,以人文化的名字命名学校园区,如格致园、子衿园、丽泽园、禹志园等,形成了优良的人文环境。学校与联通公司共建了宽带校园网络,学校的网络系统应用水平位于全国高校的前列;建有信息与计算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和远程教学能力;拥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等教学基础设施;拥有40栋学生公寓、4座现代化食堂和邮政、通讯、娱乐等公共设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服务;开设了学生工作中心,为学生提供从成绩、户籍管理到申诉、心理咨询等学生生活一站式服务;开设了学生服务热线,受理有关学生教育、管理、学籍、教务和对其他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医院是国家卫生部批准的一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并设有120急救系统;学校还开设了“校园110”和后勤服务热线,建立了完善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应急救助体系和突发事件处置体系。学校成立了黑龙江省地方高校第一家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学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印刷型文献达350余万册,各种介质文献\电子文献达150余万册,文献量居于黑龙江省前列;在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黑龙江大学体育馆是功能齐全、可以承接国际水平赛事的现代化的体育馆,共承接大型国际、国内体育赛事20余项。2000年,学校被评为省高校系统文明单位标兵;2004年,学校被评为黑龙江省花园式单位。
学术科研

科研机构

简述黑龙江大学现拥有众多国家级高端科研创新平台以及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个,还建有俄罗斯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院等60余个校级科研机构,现已基本构成多学科、立体化、完整均衡的科研创新发展体系。

国家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无机材料化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农业部甜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水利部东北地区水利水电干部培训中心中共中央编译局黑龙江大学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基地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开放合作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科技示范基地国家催化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科技合作基地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黑龙江大学中俄联合催化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学中法燃料电池联合重点实验室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东北地区俄语中心(由俄罗斯联邦政府出资建设)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承办院校为黑龙江大学)汉语国际推广东北基地(与吉林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共建)

科研成果

十五”以来,共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5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9项,连续多年被SCI、EI、CSSCI收录的论文均达到700余篇,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20000余项,其中有800余项成果获国家、部委、省级的奖励,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17项。我校博士生导师李锡胤教授、潘国民教授主持编撰的《俄汉详解大词典》获国家图书奖,并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国家领导人。黑龙江大学编辑出版的《求是学刊》《外语学刊》《自然科学学报》《中国糖料》《满语研究》《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黑龙江教育》《北方法学》《俄罗斯学刊》《远东经贸导报》(俄文版)等高水平学术刊物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文化传统

校训

博学慎思参天尽物由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书写。“博学慎思”出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0章)“参天尽物”出于《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行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22章)

校徽

黑龙江大学校徽由学校标志和校名的中英文形式组成。黑龙江大学的校徽标志为昂起的龙头与草书龙字相融合,构成主要视觉形象,标志左侧龙头与下部流畅的曲线构成的图形又与“学”、“子”二字相呼应,龙身与龙尾巧妙构成英文“UNIVERSITY”字头”U”字母,暗示着中西文化的融合,象征黑龙江大学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模式。

校碑

校碑我国自一八九八年创办京师大学堂起,始开建立现代综合大学之先河,嗣后全国各省陆续兴建。黑龙江省地处东北边陲,开发为晚,更因日寇侵占十四载,向无综合大学。有鉴于此,黑龙江省委员会、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于一九五八年决定建立省属综合大学,是年九月黑龙江大学正式成立。黑龙江大学系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基础上扩建而成。该院前身为一九四一年创办于延安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后相继易名为中央军委军事学院俄文科、中央军委俄文学校、延安外国语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全校师生从宝塔上下、延河水畔,间关万里,奔赴东北,于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七日在哈尔滨建立东北民主联军附设外国语学校。后因战争形势变化,十二月又迁校至佳木斯市。一九四七年七月重返哈尔滨,更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隶属中共中央东北局及东北人民政府。一九五三年改为哈尔滨外语专科学校,一九五六年又改为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均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从一九四一年至一九五八年,该校以外语教育为主时期,培养出数以万计的俄语人才。他们为战争的胜利,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建设,在各个领域、条条战线,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极高声誉。一九五八年以还学校发展成为文、理多学科,从专科到博士后以及外国留学生教育等不同层次之地方性综合大学,四十余年为国家输送数万名合格毕业生。该校校友服务桑梓献身祖国,已经并正为祖国建设奉献聪明才智,建立功勋。该校已成为黑龙江省重要人才摇篮。回顾曩昔,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瞻望未来,机遇挑战,任重道远。《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黑龙江大学建设发展,该校师生员工必将世代相继,永远奋斗进取。爰就韵语,系之以铭,铭曰:兴安龙江,山高水长,巍巍上庠,气象泱泱。作育英才,振翮远翔。弦歌不辍,刮垢磨光。格致穷理,唯实是尚。人文精神,以张以扬。

校旗

黑龙江大学的校旗蓝色,长方形,旗面中上方草书龙字,龙字下方为该校校名“黑龙江大学”五个字。

校歌

  • 《岁月如歌》作词:张 鹤作曲:王明喜、李 力岁月的长河淘尽沉沙历史的风雨洗却铅华你是昨夜的星辰在延河的波光中闪烁纵然时光流逝你的光芒永不消磨我是你昨天的记忆如歌我是你明天的锦绣如画绚丽的梦想绽放天涯成长的信念闪动光华你是今朝的太阳在白山黑水上喷薄纵然岁月沧桑你的信念永远巍峨我是你昨天的记忆如歌我是你明天的锦绣如画
杰出人才

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的专家:衣俊卿、丁立群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中青年专家:黄得星、熊映梧、韩志刚、张奎良、刘敬圻、 李建中、衣俊卿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获得者:衣俊卿“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衣俊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邓军、刘敬圻、张奎良、张家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建中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刘敬圻、刘德祥、张奎良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何颖全国优秀教师:刘永、李锡胤、张锡勤、何颖全国模范教师:柴文华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衣俊卿、冷伏海、王国有、李海英、 车玉玲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基金:范子烨、彭玉海普希金奖章获得者:李锡胤、华劭、金亚娜、张家骅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得者:刘敬圻、张奎良、衣俊卿、戴昭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衣俊卿、付宏刚、马长山、霍丽华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邓军、黄飞、曹林、尹慧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李建中、李金宝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二等奖获得者:韩志刚

哈尔滨中考信息

哈尔滨学校大全

哈尔滨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体育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科技学院

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机械电子工程师进修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金融学院

黑龙江电力职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语文360网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