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电话 : (86)0451-82519222,0451-82519740
地址 : 黑龙江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
中考网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高考网 : 黑龙江省 | 投票
学校简介 :   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冰城哈尔滨市。
  学校隶属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
  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它各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
  学校现隶属于国防科工委,并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四方共建。
  
学校占地面积1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3.6万平方米。
  校园建筑中西合璧,飞檐碧瓦,气势恢宏。
  现设有船舶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水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国际合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5个学院,以及外语系、工程训练中心、体育军事训练部等3个教学系部、中心;设有船大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深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核动力仿真研究中心等40多个研究机构;建有各类专业和基础实验室126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
  
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学校形成了“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特色鲜明、相关学科整体配套、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现有本科专业50个(其中3个未招生),硕士学位授权点9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学科专业涉及7个学科门类和37个一级学科。
  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水声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导航、制导与控制5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核能科学与工程、轮机工程、固体力学等7个学科为国防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特辅装置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等28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3个专业为国防重点专业,自动化等8个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学校现有教职工2,943人,其中专任教师1,559人,教授337人、副教授389人。
  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院士3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人,全国优秀教师、模范教师11人,入选省部级以上各类人才工程60多人,博士生导师26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9人。
  现有各类在校生25,188人,其中本科生14,742人,硕士研究生4,808人,博士研究生1,259人;另有继续教育学生3,029人。
  学校被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成为海军在东北地区唯一选拔培养后备军官的依托学校,现有海军国防生近600人。
  
学校秉承“哈军工”的光荣传统,发扬“忠诚、坚韧、团结、创新”的校风,始终把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培养“可靠顶用”之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大力实施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我校学生在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科专业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近3年,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亚太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国际国内赛事中,获得国际、国家级奖近百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5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表彰;学校被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称号,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高素质的毕业生受到各行各业的普遍欢迎,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多次被评为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我校历来有重视科研工作的传统,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
  已逐步成为我国舰船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之一,是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一支重要依托力量。
  学校参与了各类民用船舶的高技术研发工作,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的许多研究领域中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船舶减摇、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核动力仿真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
  “十五”以来,学校坚持“强化基础、开拓创新、扩军强民、跨越发展”的指导方针,以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凝炼高端科学研究方向,努力提高重大科技创新能力,承担重大科技攻关、“973计划”、“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项目等1,884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68项。
  学校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
  2006年科技经费超过3.6亿元,位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
  学校是全国43所创办“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之一,校办科技产业蓬勃发展。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与美、英、德、俄、日、韩、澳等2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与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韩国金乌国立技术大学、俄罗斯远东国立技术大学、日本东京电气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开展本科生、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联合办学。
  现有国际合作教育项目本科学生375人。
  学校通过国家公派、学校委派、国外单位资助、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和途径,有计划地选派大批优秀教师和学生到国外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促进了学术水平的提高。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防系统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近6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0多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2,000多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防大中型企业的院士、教授、厂长、所长及劳动模范,以及一大批科技和管理专家,他们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多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务处、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集体、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2006年,学校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50年薪火相传,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到今天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校历经改建、分建、调整及归属更迭,始终将为国家、国防服务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负重奋进,追求一流,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新的世纪,哈尔滨工程大学将继续弘扬光荣传统,在“大工至善、大学至真”校训的指引下,坚持“三海一核”办学方略,加速转型升级,科学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世称“哈军工”),陈赓大将为首任院长兼政委,毛泽东主席为学院的成立颁发了训词。创建伊始,学校按军兵种设立了:空军系、炮兵系、海军系、装甲兵系、工程兵系五个系,后又增设:防化兵系、原子系、导弹系、电子系、计算机系、外国留学生系,共11个系100余个专业。哈军工是应抗美援朝战争的迫切需要孕育而生的,是毛泽东与斯大林在苏联会面期间,双方确定并组建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是1953年国家“一五期间”以举国之力建设的全国唯一重点建设大学,哈军工成立伊始为绝密单位,对外番号“103部队”,并不公开对外招生,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和外部局势逐步稳定,从1959年开始,哈军工以公开的身份正式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招生(此前周总理特批,哈军工可以从达到清华录取分数线的全国高中生中进行秘密政审、以抽调的方式进行选拔学员),同年(1959年),哈军工被国家确定为首批2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60年全校设64个专业,在编教职工总数为9165名,在院学员总数为11710名,其中基本班10000名,研究生班1710名(当时清华设有33个专业,3000余名教职工),学制八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期五年,为基本训练阶段,目标是把学员培养成具有工程师水平的干部;第二阶段为高级阶段,为期三年,目标是把学员培养成具有高级设计师或研究员水平的干部。党、国家、军队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叶剑英、彭真、谭震林、薄一波及各总部、军兵种等50多位领导同志先后到学院视察和指导工作。1960年根据中央军委决定,按照“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原则,以下常规院系进行了迁出并独立建院:炮兵工程系(现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现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现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防化兵工程系(现解放军防化兵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现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一部分、西北工业大学一部分)。1960年到1962年,学院进行了分建和改建。学院炮兵工程系迁往武昌,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不久又迁往南京(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工兵工程系迁往西安,后又迁回北京,成立工程兵工程学院;原子化学防护系迁往长春,成立防化学兵工程学院(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机场建筑和气象两个专业移交给空军气象学校;学校又陆续成立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1966年,文革爆发。4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退出军队序列,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1970年,文革期间,哈尔滨工程学院被林彪反革命集团正式肢解,至此,哈军工办学17年,共发展出了11个系:空军系、海军系、炮兵系、装甲兵系、工程兵系、防化兵系、原子系、导弹系、电子系、计算机系、外国留学生系,共100余个专业,9600余名教员,160余名苏联专家、顾问。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船舶)1970年,文革期间,哈尔滨工程学院被林彪反革命集团正式肢解。留守部分,以海军系全建制、原子系全建制、导弹系战术导弹部分为基础(形成了现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三海一核”+“航天”的办学特色),空军系、电子系、计算机系等部分专业、教师以及文革中被扣上“政治上不合格”帽子未能南迁的干部教师共1500余人(占当时分拆总数的51%,注:国防科大当时分得1447人),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简称“哈船舶”),归第六机械工业部(舰船部)领导。海军工程系划归六机部(舰船部),拟迁武汉,后留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与"哈工大"合并,归属于二机部,内迁重庆,组建重庆工业大学,但最终未办成,原子工程系最终还是留在了哈尔滨与海军系共同组建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军工解体后分出的其它高校中均没有核专业);空军工程系迁往西安与西北工业大学合并,归属于国防科委三机部;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内迁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即现“国防科技大学”(文革期间,空军系、导弹系、电子系、计算机系、院属机关等,由于大量被扣上“政治上不合格”帽子的专家、教授、教师等未能南迁,最终留守哈尔滨并入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如:哈尔滨工程大学前校长吴德铭,即为哈军工空军系毕业后留校的任教的教员,未能南迁。);1978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工程)

1994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1月学校通过了“211工程”预审,同年8月通过了“211工程”立项审核,成为通过国家“211工程”立项审核的“首批27所211”之一。[1]

2002年,教育部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学校启动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原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政府确定学校实施重点共建。

2003年,学校研究生院正式挂牌。2007年,原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海军共建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学校划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2009年和2010年,学校分别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评估和办学水平提升工程评估,均获“优秀”评价。201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6月,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文化园景区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黑龙江省高校首个国家级旅游景区;哈军工纪念馆入选国家第三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9月,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6月19日,教育部办公厅批准哈尔滨工程大学与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合作举办轮机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终止办学。

领导相关

领导介绍

现任领导职务姓名党委书记谷焕民校长、党委副书记姚郁党委副书记夏桂华、杨冶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姚利民党委常委、副校长高晚欣、张志俭、韩端锋、吴林志

历任领导

学校时期姓名职务任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陈赓院长、政委1953.9-1958.1陈赓院长1958.1-1961.3谢有法政委1958.1-1966.4刘居英院长1961.7-1966.4哈尔滨工程学院刘居英党委书记、院长1966.4-1970.8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林毅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1971.11-1974.12筹建领导小组组长1971.9-1974.12卓明党委书记、学校领导小组(行政)组长1975.5-1983.6冯捷院长1980.2-1983.6党委书记1983.6-1984.12邓三瑞院长1983.6-1987.6黄绍党委书记1987.6-1991.5陈大炎党委书记1991.5-1995.3吴德铭院长1988.10-1994.5钱秋珊党委书记1984.12-1987.6院长1987.6-1988.10哈尔滨工程大学吴德铭校长1994.5-1997.12邱长华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1995.3-1996.6党委书记1996.6-1999.8校长1997.12-2004.6王树权党委书记2004.06-2008.2刘志刚党委书记1999.08-2004.06校长2004.04-2015.04

领导题词

毛泽东题词

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到哈工程大学,学校的发展历经改建、分建、调整及归属变更等多次重大变化。无论是在哈军工哈军工的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大典,规模宏大,盛况空前,毛泽东主席亲颁训词,并为学院院报题写报名“工学”。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及刘伯承元帅、罗荣桓元帅等中央创建阶段,还是在学校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得到了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这集中体现在学校的训词、题词和贺信中,其规格之高,数量之多,在国内高校中也是不多见的。

李岚清题词

军委首长为学院题词祝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哈军工”在共和国领袖和将帅们的关怀与期望中诞生;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时期是学校艰苦创业、在困境中堀起的阶段,聂荣臻元帅在建院三十周年之际为学院题写院名,徐向前元帅、张爱萍副总参谋长为建院三十周年题词祝贺。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李岚清、刘华清以及各级领导都对学院发展建设给予关怀与指导,并欣然为建院三十五周年和四十周年亲笔题词祝贺,对学院发展寄予厚望;哈尔滨工程大学时期是学校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快速发展阶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会委员长吴邦国等32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防科工委;教育部、海军、黑龙江省、中船总公司等部委集团主要领导,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杨振宁先生,知名院士、专家学者,陈庚大将夫人傅涯女士、哈军工老领导刘居英、老校友等纷纷为建校五十周年发贺信或题词祝贺,对学校五十年的辉煌办学成就给予充分肯定。

办学规模

院系设置

截止2013年,学校下设19个专业学院,4个教学系、部、中心[2] ,在56个本科专业招生。

院系设置 序号学院序号学院1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12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2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13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3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14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4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15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5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16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部6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17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7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18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防教育学院、武装部8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19哈尔滨工程大学软件学院9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保密学院10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1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1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22

学术科研

科研机构

截止2013年,学校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原“水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水下机器人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3、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4、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5、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6、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7、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哈尔滨基地8、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9、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哈尔滨船大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1、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分中心12、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13、国家级燃气轮机产业基地14、国家级特种材料及特殊加工国际合作研发中心15、国家级铝镁新材料中试生产技术研究中心16、中俄船舶与海洋技术合作中心17、中国乌克兰高新技术科研中心18、深海工程技术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19、核动力安全与仿真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20、纤维集成光学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纤维集成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8-29]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导航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船舶控制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动力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水下智能作业技术装置实验室灾害预警与工程防御实验室光纤传感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船舶科学与技术实验室黑龙江省工程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控制工程实验室导航仪器工程实验室新一代网络信息保障工程实验室黑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制造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船舶惯性技术及其导航设备实验室船舶动力技术实验室(核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结构振动与声学技术实验室船舶控制及交通信息工程实验室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船舶控制系统实验室(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实验室)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辅装置与系统实验室船舶动力装置与系统实验室船舶惯性技术及其导航设备实验室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及工程研究中心海洋综合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截止2013年,图书馆共有藏书295余万册。馆藏文献的学科范围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领域,尤以船舶、海洋和核科学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域的文献见长。图书馆将“藏、查、借、阅、参”功能有机融合,藏书区由借阅一体书库、样本书阅览室和密集书库组成;报纸和期刊阅览区由报刊阅览室、过刊阅览室、密集刊库组成;数字化资源阅览区由电子阅览室、多功能阅览区及无线网覆盖区域组成。另外,设置了普通阅览区、预约阅览区、研讨阅览区、教师研修室、多媒体教室、报告厅等功能区域。阅览座位近5000席。学术期刊《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刊源、英国《科学文摘》数据库(Inspec)、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ST)、俄罗斯《文摘》(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海运技术》(BMT)收录期刊。《智能系统学报》:中文核心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英国《科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核心期刊等重要数据库收录。《应用科技》《JournalofMarineScienceandApplication》

科研成果

学校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船舶减摇、船舶动力、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核动力仿真、大型船舶仿真验证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是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2006到2012年,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和国防“973”计划及“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60余项。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产业和产学研合作蓬勃发展。2012年科技到款7.60亿元,位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2013年,科技经费已达8.4亿元人民币,获得多项科研新成果。全年科技共立项873项,总经费6.99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17项,较同期增长7.3%;总经费5993.5万元,增长1.8%。2014年,全年科研到款9.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专项立项20项,连续四年排名全国高校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00项,立项率达到24%创历史新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3项,位居部属高校和省内高校之首。全年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8项,参研的“981”钻井平台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成果入选国家国防科工局年度重大创新成果。发表SCI检索论文839篇,同比增长24%。申请发明专利920余项,授权超过300项,专利转化有了新的突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顺利通过保密资格认证复查,全年未发生失泄密事件。
学校文化

校徽

哈尔滨工程大学该校徽既传达了学校丰富的内涵信息,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美观大方、庄重高雅。其内涵具体表现为:

第一、校徽以蓝色基调为主,由三种不同色阶的蓝色围成一个整体的圆,紧扣学校"三海一核"的办学特色,充分体现学校为中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和核能应用等领域服务的办学特色。第二、校徽在色彩的区分上,蓝色由中心向外由浅变深,寓意着该校肩负着中国船海事业由近海走向远海的历史重任。第三、校徽上方镶嵌毛体字"哈尔滨工程大学",表现了党和国家对学校的亲切关怀,下方镶嵌学校英文名称"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与国际接轨,体现学校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奋斗目标。第四、校徽正中镶嵌学校的标志性建筑"31号教学大楼"和建校时间"1953"字样,并以背光形成光环效果,象征着哈尔滨工程大学继承"哈军工"的优良传统。第五、校徽结构严谨,色彩和谐,富于表现力。圆形构图象征着学校师生凝聚、团结、融合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展现学校师生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昂首迈进的信心与勇气。

校旗

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1月13日,经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全体会议讨论并一致通校旗过,校旗终选方案正式确定。校旗是一所大学的重要标识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哈尔滨工程大学校旗由蓝色旗面和反白校徽、校名组成,简单、明了,容易识别。旗面所用蓝色为海蓝色,寓意哈尔滨工程大学“三海一核”的服务特色;校名用毛体字,与学校对外宣传用字体相统一,与校徽融为一体,使校旗具有高显示度。校旗分桌旗、串旗、持旗和挂旗四种。其中,桌旗主要用于学校各机关、直属单位、教学院系等在办公室摆放;串旗旗面一般用红色、蓝色、橙色、绿色、紫色五种颜色,主要用于学校各种重大活动时在校园内悬挂;持旗和挂旗主要用于学校重要室内外场所悬挂以及各单位在对外活动中使用。

校训

2005年1月13日,经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全体会议讨论并一致通过,哈尔滨工程大学校训“大工至善,大学至真”正式确定。按照邓三瑞教授的阐释,这八字校训既继承和发扬了军工传统,又体现了与时俱进,道出了未来的前进方向。“大工至善,大学至真”嵌有“工学”二字,这两个字是毛泽东主席给哈军工训词中的主要关键词。校训仿“大道至简”、“大医至爱”的句式结构。无论是“大”还是“至”,从字面上讲都是极致的意思;无论是“善”还是“真”,从释义上讲都要求达到最高境界。事理在于求善,学理在于求真。“工”意为工程、工作,可引申为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学”意为学问、学习,可引申为认识世界的一切活动。“真”可引申为真理、真谛,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善”乃“好”、“办好”的意思。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追求“至善”“至真”,无论从科学还是哲学的角度看,都是一种最高境界。“至善”,可以理解为“最好”的境界,不只是满足于较好、更好,而努力达到最好、第一流。作学生要力争成为最好的学生,做老师要成为最好的老师。至善至真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建校以来优秀历史传统之精华。“大工至善、大学至真”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生动体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精神,其有出处、有气魄、有特色、有涵义、不流俗,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考验,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褪色。

校风

忠诚、坚韧、团结、创新

校歌

当年军工圣殿,今日精英摇篮。流云间青檐碧瓦,回首处栋梁参天。脚踏白山黑土,胸怀万里海天。成长在军号声中,求知在松花江畔。松花江畔,丹心铸剑,何俱大洋深和远。热血溶金,固我海疆坚如磐。大学至真,大工至善。大学至真,大工至善。扬帆远航向前向前!扬帆远航向前向前!扬帆远航向前向前!向前!向前!

校园路

2003年7月11日,校园路名确定。校园主要道路分别以东海路、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风光(40张)南海路、北海路、西海路和世昌路、陈赓路、刘居英路、郑和路、奥列霍夫路命名,大操场定名为“军工操场”。这一命名原则,体现了该校为海运、海防、海洋服务的特色和反映了该校的历史传统和特色。“陈赓路”贯穿校园南北,以军工首任院长陈赓大将命名,有怀念继承前辈遗志、创造工程大学美好明天之意。“居英路”以哈军工第二任院长刘居英将军(铁道兵副司令员)命名,“世昌路”以甲午海战英雄邓世昌命名,取“世昌”两字,有警示后人自强图远、永远不忘为海防服务的历史使命之意,同时寓意工程大学世代昌盛。“奥列霍夫路”以军工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命名,既有怀念苏联顾问团对军工创建所做的特殊贡献和友谊之意,也表达哈军工创建之初与世界水平接轨、今天的工程大学继续加快国际化进程之意。“郑和路”以中国海军力量达到顶峰时期七下西洋领军人物郑和命名,以激励师生为建设强大的海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校园环境

青岛校区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产学研基地项目位于青岛大学城,占地1300亩,总投资26亿元,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设有1.5公里海岸线和码头,规划建设教育科研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科技产业基地、产业孵化基地、软件研发基地及与船海相关的各项试验基地等功能设施,设有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其中工信部与海军装备部共建2个),办学规模1.2万人。项目建成后,将对山东半岛海洋能源开发利用、船舶设计生产制造技术、深远海工程技术、数字新传媒技术的发展提升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该项目将实施分期建设,一期工程已于2010年第二季度开工建设,总建设周期5年,建成后办学规模将超过12000人。

江北科技创新园

科技楼哈尔滨工程大学江北科技创新园计划占地约18万平方米(270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创新园计划由应用技术研究基地、工程化研究基地、中试基地和实验基地四个主要功能分区组成,将建设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船舶动力工程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系统建模仿真研究院等。

国家大学科技园

科技园夜景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于2001年投资建设,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园区占地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是以市场为导向,集高新技术的研发、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创新人才的吸纳与培育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03年10月,在武汉被科技部和教育部授予“国家大学科技园”称号。园区矗立在哈尔滨市三区交界处,地理环境优越,文化氛围浓郁,众多科研院所云集,是哈尔滨市科技、信息、人才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今日的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已成为黑龙江省电子信息产品研发、销售、生产一体化的高科技园区,成为黑土地上升起的科技新星,为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紧密依托学校船海领域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技术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将园区主要发展方向定位在海洋科技设备、能源设备等船海技术研发领域,孵化具有特色、产业化前景可观的项目。经过几年的建设,园区内“船舶孵化大厦”、“龙江博士后公寓”、“军工大厦”等建筑相继落成并投入使用,科技产业用房达到8万平方米。5万平方米的IT产品交易中心,为科技园区提供了广阔的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孵化场地3万平方米,技术研发领域涉及船海技术工程、新材料、生物工程、环境保护、机电磁光一体化等高新技术领域。入孵科技企业110多家,在孵项目60多个。设立种子基金500万元,用于重点项目的产业化。

园区搭建了创业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网络中心、科技产品交易中心、投融资中心、商务服务中心和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较完善的创业孵化体系。园区2002年10月被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当时这是唯一设在大学科技园中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园内现代化的办公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信息网络发达,工商、税务、法律、融资、专利代理等中介机构一应俱全。完善的硬件设施条件、浓郁的科技文化氛围,以及优质周到的物业管理与服务为科技园区的企业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一直遵循“超越创新”的管理理念,以市场运行机制为导向,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营,致力于发展多种经营业务。目前,以科技园发展公司和开发公司为核心的,控股、参股的企业达7家。园区在多个省市建立了产业分园和科研机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科技园区科工贸总收入已突破5亿元,为社会创造了近万个就业机会,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作为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创新源泉,通过发挥大学的品牌作用和创新源的巨大影响力,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将继续凝聚优秀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加速实现科教资源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把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国际化、开放式、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而继续努力奋斗![1]

杰出校友
院士风范姓名成就庄逢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玉如水下智能机器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船舶水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潘镜芙船舶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船舶制造、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炳炎舰船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闻孙船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水弹性力学与船舶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仲奇热力叶轮机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廖振鹏地震工程与工程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景全桥梁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马远良水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瑞松导弹总体与自动控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宋文骢飞机总体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怡昕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顾金才岩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颖人岩石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哲荣车辆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宫先仪水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先觉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含能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钊地雷爆破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锡城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网络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山制导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伊君激光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伯龙激光陀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郭桂蓉通信与电子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明飞机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装备维修工程及表面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兴治导弹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懋祥船舶性能研究和设计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防护工程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鸿志兵器科学与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邢球痕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玉臣固体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朱起鹤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兴铭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慈云桂电子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守?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任新民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德森中国工程院院士宣益民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建刚中国工程院院士军政界姓名成就粟戎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将杨俊生武警首位女将军,少将谢名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少将唐正其西北某空军基地司令员,少将张建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司令员,少将马国惠某核试验基地原司令员 总装后勤部部长,少将臧克茂坦克炮控系统专家、一等功臣陈海平防化专家、教育家钱七虎防护工程及地下工程专家迟万春总装备部政委,中将李安东总装备部副部长,中将霍玲哈军工培养的三位女将军之一,少将常显奇装备指挥技术学院院长,少将张良起自动化专家、教育家,少将任萱飞行器设计学科学术带头人,少将甘楚雄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少将皇甫堪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雷达系统学组副组长,少将沙基昌专业技术少将,少将陈福接博导,少将金士尧计算机专家,少将唐天标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上将张必训总参三部研究员,少将谭国玉工程兵指挥学院原院长,少将喻名德核环境科学专家陈赓军事工程学院首任院长兼政委,大将谢有法军事工程学院原政委,中将刘居英军事工程学院第二任院长,少将刘有光军事工程学院原副政委,少将唐铎哈军工五大系主任之空军工程系主任,少将唐凯哈军工五大系主任之工兵工程系主任,少将李开湘哈军工干部部部长、学院副政委,少将贺振新哈军工炮兵工程系政委,少将李懋之军事工程学院副院长,少将张衍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长,少将徐立行军事工程学院首任教育长,少将张子明军事工程学院教育长、副政委,少将徐介藩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主任,少将薛克忠哈军工工程兵工程系主任,少将吴振挺哈军工工程兵工程系政委,少将孙三哈军工高级班学员,少将臧穗兰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中将陈阿溪海军青岛某基地副司令,少将金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李安东中央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中将霍玲哈军工培养的三位女将军之一,少将董金荣中国核潜艇导弹发射装置专家彭小枫二炮政委,上将黄献中沈阳军区政委,中将邓先群少将杨桓东方红1号发射总指挥、第二炮兵副司令员,中将黄献中沈阳军区政委,上将崔文信沈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祝榆生“陆战之王”的总设计师罗东进中将栗戎生中将余鲁生少将虞云耀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董浩黑龙江省俞正声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主席张云川湖南省长 国防科工委主任廖晖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黄丽满广东省会主任崔占福国务院参事室主任徐志坚国务院参事室原主任蒋祝平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吴振华石家庄市委书记曾浩荣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有为原大连市委副书记王少杰哈尔滨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立人江苏科技大学校长肖策能海南省政协副主席王景川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联盟副主席胡小明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白润璋河北省会副主任谢励中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常州兰翔机械总厂厂长贺德隆《中国机电日报》原社长杨柏龄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白克明河北省委书记贾根整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商界 姓名成就夏国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黄平涛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贺争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总经理王之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军中信集团董事长胡小明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赵永海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王丙炎原航空航天部第三研究院三十五所副所长温刚中国恩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怀祥上海衡山集团总裁宋金刚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副经理姜云世纪智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万成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裴少峰天津环球爱赛系统集成有限公司董事长纪竹盛辽宁431厂厂长李晨旭沈阳长白电子应用设备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周寰大唐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科技能手姓名成就韩云梯摁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人恽良中国气垫船发明人李洪毅飞豹飞机研制现场副总指挥

[3]

哈尔滨中考信息

哈尔滨学校大全

哈尔滨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体育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科技学院

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机械电子工程师进修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金融学院

黑龙江电力职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