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
电话 : 021-67790220
地址 : 上海市长宁区万航渡路1575号
学校简介 : 华东政法大学(原“华东政法学院”) , 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原为司法部直属院校,现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
拥有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已培养各类人才 10 余万人,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学校现有长宁、松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 1300 余亩,是“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松江校区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高校园区”。
1952 年 6 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华东政法学院由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等 9 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等合并组建成立。
伴随着共和国法制建设的变迁与发展,学校两度撤并又两次恢复。
1979 年经国务院批准复校; 2007 年 3 月,经教育部批准,华东政法学院正式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
现任党委书记杜志淳教授,校长何勤华教授。
经过几代华政人的努力,华东政法大学现已发展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同时设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等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现有法律学院、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商学院、外语学院、人文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社会学系等 11 个学院(系)和研究生教育院、继续教育学院,设有 22 个本科专业, 19 个硕士点, 8 个博士点, 1 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博士授予权。
法律史为国家重点学科,国际法学和经济法学先后被确定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国际法学、经济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和司法鉴定先后被确定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国际法律与比较法研究中心为上海市高校高水平特色研究项目,法学、政治学为上海市高校教育高地重点建设项目,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院为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法律史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外国法制史和中国法制史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学校出版有《法学》、《犯罪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华东政法大学学报》和《知识产权研究》等法学类核心期刊、 CSSCI 来源期刊或科学领域的重要期刊。
学校设有国际法律与比较法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综合治理研究所、司法鉴定中心、刑法学研究中心、经济法研究中心等 70 余个科研机构。
图书馆藏书 160 余万册,中外文报刊 1500 多种。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与国(境)内外 60 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签订了近百份校际交流协议或合作备忘录。
现有教职工 1100 余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近 400 人、本科以上全日制学生 13000 余人。
五十多年来,华东政法大学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把握节奏,推进内涵建设,以教学为中心、人才培养为根本、学科建设为龙头、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加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特色兴校,将学校建设成为以法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式、开放性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的多科性特色大学。
历史沿革
前身史略
华东政法大学圣约翰大学,原名圣约翰书院,1879年创建,是美国圣公会施约瑟主教于1877年筹建,将圣公会1865年设立的格雅书院和1866年设立的度恩书院合并后,在沪西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购地兴办的中国第一所现代教会高等学府。1894年,该校建造了中国式的教育楼,为纪念创始人施约瑟主教而取名“怀施堂”。新中国成立后,约大师生为纪念1921年毕业生邹韬奋,要求将怀施堂改名为韬奋楼,于1951年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同意更改楼名。韬奋楼为上海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03年,该校用庚子赔款基金兴建“思颜堂”,以纪念中国籍牧师颜永京先生,今改名为四十号楼。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发表过“民主国家,教育为本”的著名演讲,为长宁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25年6月3日,五卅惨案发生后,圣约翰大学为阻止学生参加反帝斗争宣布停学,与学生发生强烈冲突,以孟宪承为首的19名教职员及553名学生愤然离校,于当年8月另组光华大学(今延安西路东华大学校址)。这就是历史上的“六三”事件,“六三楼”因此得名。此楼今座落于华东政法大学校园内,是长宁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圣约翰大学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中国学生。历届校友中,以服务工商、教育、外交、医务界为多,知名者有邹韬奋、顾维钧、施肇基、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荣毅仁、经叔平、林语堂、潘序伦、周贻春、周有光、孟宪承、严家淦、刘鸿生、刘吉生、颜福庆、牛惠霖、牛惠生、史久镛、黄嘉华、张爱玲等。
艰难历程
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华东政法学院在圣约翰大学的旧址上应运而生。当时,由六所学校的法律系、四所学校的政治系和一所学校的社会学系组合而成,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建校后的华东政法学院第一任院长由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长魏文伯兼任,日常工作由副院长郑文卿主持;魏文伯不兼院长后,由郑文卿任院长,赵野民、宋子成任副院长。1956年,郑文卿调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由曾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的雷经天担任院长。华东政法学院初创时期设有大学部、夜校部和专修科,1953年设干训班,1954年设本科,1957年设函授部。1958年,华东政法学院遭到了第一次撤销的厄运。华政与上海财经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法律系合并成立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停止招生工作,成立政治法律研究所等,华政一部分教师并入政治法律研究所。1963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小组和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批转中央政法小组、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政法教育和调整政法院系问题的请示报告》,向市委提出《关于筹办华东政法学院的意见》。9月市委批复同意,提出以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法律研究所为基础筹办,由该所党组书记袁成瑞为筹委会办公室主任,行政上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教育部双重领导,以最高人民法院为主。1964年,正式复校,由魏明任党委书记兼院长,袁成瑞为副书记,田光为副院长,招生149人,次年招生208人。1972年,经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华东政法学院第二次撤消,师资队伍再次解体,大部分流向复旦大学;校舍则被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市卫生学校、普陀区卫生学校、果品公司、蔬菜公司、水文站、水上派出所等八个单位瓜分。1979年3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恢复华东政法学院的通知》。6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刘少傥任党委书记,徐盼秋任党委副书记兼院长,曹漫之任党委委员、副院长兼教务长,潘念之任党委委员、副院长。以刘少傥、徐盼秋和曹漫之为首的领导核心,从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及其他单位以至于全国各地迅速集中必要的师资和办学人员,这在当时及时扩充了华政的师资队伍,师资匮乏问题得到了缓解。同时,在市政府的关怀下,陆续收回部分校舍。1979年9月,华政迎来了复校后的第一批303名学生。除了复旦分校将东风楼归还华政外,其他校舍依然被占。以徐盼秋、曹漫之为首的一批党政领导下达指示:先建图书馆与教学大楼。于是,在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全体师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党政工团让出办公室,在帐篷里办公,保证教学用房的需要,毫无怨言,以苦为乐。这就是被沪上高校传为佳话的“帐篷精神”。
重获新生
华东政法大学专业建设:1985年4月,华政的本科教育在单一法学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和犯罪学(1995年改为侦查学)三个专业,1994年11月又增设了国际法、贸易经济和英语三个专业,1997年11月再增设行政管理和货币银行学两个专业。1998年7月,将上述九个专业调整为法学、侦查学、经济学、金融学、英语和行政管理六个专业。2003年增设社会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专业,2004年增设治安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会计学、知识产权、公共事业管理、劳动社会保障、新闻学七个专业。2005年增设社会工作、文化产业管理、边防管理、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日语七个专业。院系设置:1985年,设置法律系、经济法系、国际法系和犯罪学系(1995年改为刑事司法系)。2003年初,撤系设院,陆续成立了法律学院、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商学院、外语学院、人文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社会学系、研究生教育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系)。招生情况:复校当年,在华东六省一市招收新生303人;自1981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至1983年底,各类在校生已达3429人,其中本科生1649人、专科生177人、研究生34人、函授生1569人。1991年,本科在华东六省一市均进入第一批招生,并迅速扩展到全国,1994年,成为上海市自主招生的八所试点院校之一,同年成为全国实行并轨收费改革的院校之一;1995年获批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全国首批试点单位之一;1996年,学校获准接受外国留学生攻读学士、硕士学位,成为上海20所向留学生颁发学位证书的院校之一,同年又获准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1998年在全国招收法学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生。
开拓发展
2000年,学校由原司法部直属高等政法院校,改为“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2002年,教育部对32所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进行水平评估,学校是13所被评为优秀的院校之一。2003年2月,位于松江大学城,占地800亩的松江校区破土动工。当年9月,一期建设工程完工,迎来了首批学生。2005年6,二期工程基本完工。当年8月,完成学校主体向松江校区的搬迁工作。由此,学校主体由长宁转向松江的工作基本完成。松江校区的投入使用,彻底解决了制约华政发展的“瓶颈”问题。松江校区从2003年2月11日打下第一根桩,到10月17日迎来第一个新生,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这八个月,历经严寒酷暑,华政的建设者们披星戴月,日夜奔忙,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铸就了今日风格依然的松江华政园。第一批入住松江的师生们克服重重困难,在教学和生活设施尚不完备的条件下,帮助学校挺过难关,帮助学校顺利度过这一艰难时期。2007年3月,经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五届一次会议的专家评议,教育部正式批准该校由华东政法学院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6月9日上午,华东政法大学揭牌庆典活动举行。2012年10月,入选首批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2012年12月1日,学校举行建校60周年庆典。2014年,成为全国接收“中国政府卓越奖学金”六所高校之一。当年,入选首批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6年,入选上海市“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试点单位。2017年9月29日,成为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创始成员。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华东政法大学截至2016年1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近400人,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全国“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入选全国“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4人获评“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人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获评“全国留学回国先进个人”,1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长江项目,1人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2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人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6人获评“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6人获评“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9人入选“上海东方学者”,5人入选“上海青年东方学者”,24人获评“曙光学者”,2人获得“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22人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6人获评“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此外,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5人):何勤华、马长山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9人):罗培新、金可可、王迁、程金华等。全国高校教学名师(2人):何勤华、刘宪权上海领军人才(10人):顾功耘、刘宪权、王立民、高富平、杜志淳、吴弘、李秀清等东方学者(9人):顾敏康、陈峰、程金华、张红、StephenPhuaLyeHuat、李连江、冷静等
国家级教学团队团队名称 | 负责人 | 获评年份 | 法律史本科教学团队何勤华2007年经济法学本科教学团队顾功耘2010年
院系概况
根据2016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9个学院(部),开办24个本科专业。
院系专业教学院系 | 专业名称 | 修业年限 | 法律学院法学4刑事司法学院侦查学4边防管理4治安学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商学院经济学4会计学4国际经济与贸易4工商管理4金融学4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4社会学4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4劳动与社会保障4政治学与行政学4公共事业管理4知识产权学院知识产权4人文学院新闻学4文化产业管理4汉语言文学4外语学院日语4翻译4德语4英语4
教学建设
华东政法大学根据2015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9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3个上海市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项目,2个“十二五”本科教学工程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法学、侦查学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外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经济法学、司法鉴定概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法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开放型国际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上海市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法学、侦查学、知识产权上海市级精品课程(29门):外国法制史、国际经济法、刑法学、中国法制史、商法概论、经济法学、法理学、侦查学、刑事诉讼法学、民法学、国际私法学、司法鉴定概论、著作权法、诉讼证据学、政治学原理、货币银行学、金融法学、法医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知识产权法、金融犯罪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大学生心理健康、国际反垄断法、现场勘查学、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公司法学、刑事专案侦查、汉语与写作(Ⅰ、Ⅱ)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项目(5个):法学、政治学、侦查学、知识产权专业和“国际金融、航运法律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十二五”本科教学工程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法学、侦查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1月,学校拥有法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应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1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点、24个本科专业,以及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法律史)、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一流学科、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各1个。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第三轮(2012年)、第四轮(2016年)学科评估中,法学一级学科均位列全国前五。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法学、公共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司法鉴定、知识产权、法政治学、社会法学、公安法学、法律方法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4个):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法律与金融、国际法学、军事法学、公安法学、司法鉴定、知识产权、区域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传媒法制、社会法学、社会管理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金融硕士、法律硕士(法学)、法律硕士(非法学)、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翻译硕士、会计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
重点学科序号 | 学科名称 | 编号 | 级别 | 1法律史30102国家级2刑法学S30901上海市(第三期)3经济法学S30902上海市(第三期)4法学上海市一流学科5公共管理上海市一流学科6国际法学J51103上海市教委(第五期)7民法与知识产权J51104上海市教委(第五期)
国际交流
根据2017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先后与国(境)外近150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有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2年起成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的院校。加拿大总理,英国前副首相、法律大臣,比利时议长,澳大利亚首席大法官,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危地马拉宪法法院院长,泰国宪法法院院长,阿联酋联邦最高法院院长,纳米比亚国民议会副议长,荷兰王国社会事务和就业大臣,以色列司法部部长等各国政要曾先后来校参观访问。根据2015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共同举办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芝加哥-肯特法学院、旧金山大学、圣路易斯大学、威拉姆特大学、约翰?马歇尔法学院、多米尼加大学、马里兰大学、山姆?休斯敦州立大学,金门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道格拉斯大学,蒙特利尔大学,德国帕桑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荷兰自由大学、艾柔默斯大学、格罗宁根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华威大学、卡迪夫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卢顿大学,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里昂商学院、巴黎第五大学,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罗马第三大学、皮埃蒙得大学,日本青山学院大学、大阪大学、熊本大学、香川大学、名古屋大学、九州国际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维多利亚科技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昆士兰大学、福林德斯大学、迪肯大学,邦德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瑞典隆德大学,韩国清州大学、汉城大学、安山?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根据2015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与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银行上海分行、锦天城律师事务所、上海毅石律师事务所、国浩律师事务所、通力律师事务所等70余家立法、司法、执法、金融和法律服务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2017年9月29日,华东政法大学加入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华东政法大学根据2016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科学研究院等160余个科研机构,是最高人民法院自贸区司法研究基地、上海市教育立法咨询与服务研究基地,中国(上海)自贸区法治创新研究基地,拥有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1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1个):法律文明演进研究 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院、政府体制改革与监管模式创新法治保障研究中心、经济法律战略研究院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1个):社会治理研究院
科研成果
2011年至2014年,何勤华、何明升、高富平、童之伟分别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其中何明升教授的研究成果三次被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公室编制的《成果要报》采纳。2012年,学校获1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总数位列上海高校第三。2013年,学校立项27项,在上海与复旦大学并列第2,其中法学类课题立项15项,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一,这也是学校第4次位居全国第一;2014年,学校立项19项,在政法类高校中位列第一。根据2016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近五年来,学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法学类项目、司法部项目立项数多次获得全国第一,国家级重大课题立项数在全国政法高校中居领先地位。科研获奖情况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序号 | d成果名称 | 作者 | 所获奖项 | 1TheEmergenceof'BlackSociety'CrimeinChina(中国的“黑社会”犯罪)张筱薇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2《中国法学史》何勤华第三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全国法学教材和法学科研优秀成果奖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所获奖项 | 1《外国法制史》(第三版)何勤华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教材类三等奖2《日耳曼法研究》李秀清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专著类三等奖3《从对峙走向和谐:循环型社会法的形成》郑少华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专著类三等奖4《证券期货犯罪理论与实务》刘宪权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专著类三等奖5中国丧服制度史丁凌华2002年度法学教材和法学科研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6经济法教程顾功耘2002年度法学教材和法学科研优秀成果奖教材类一等奖7土地使用权与用益物权高富平2002年度法学教材和法学科研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8竞争法论徐士英2002年度法学教材和法学科研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科研项目情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序号 | 项目名称 | 立项时间 | 负责人 | 经费(万元) | 1可持续发展与竞争法关系之研究2001年徐士英22WTO规则与中国竞争法的完善2001年林燕萍4.53证券犯罪研究2002年刘宪权74宪法控权本质及机制研究2003年蒋德海125金融衍生工具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2003年顾功耘76人类基因的法律地位2003年邱格屏5.57自然垄断企业反垄断法调整机制研究2004年徐士英68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中国反腐败法制的完善2004年周洪钧79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2005年何勤华710国有自然资源管理、利用、保护法律制度研究2005年高富平711金融犯罪研究2005年刘宪权712和谐社会与理性制度选择2005年郑少华513健全全国统一大市场与我国省际之间利益冲突2006年李建勇814计算机取证相关法律与技术问题研究2006年王永全815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研究2006年罗培新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序号 | 项目名称 | 立项时间 | 负责人 | 经费(万元) | 1技术创新、国际技术转移的非线性增长模型及其实证模拟2005年唐晓云16
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序号 | 项目名称 | 立项时间 | 负责人 | 经费(万元) | 1我国司法鉴定质量管理体系研究2004年杜志淳8
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序号 | 项目名称 | 立项时间 | 负责人 | 经费(万元) | 1自主创新立法保障研究2006年陈俊52强化法律监督制度研究2007年陈俊4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序号 | 项目名称 | 立项时间 | 负责人 | 经费(万元) | 1高新科技园区立法研究2004年陈俊32对版权“技术措施”的法律保护与法律规制研究2005年王迁33WTO与IMF框架下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法律问题2006年贺小勇54从独语到对话:和谐社会法治宣传转型研究2006年王永杰3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根据2017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有印刷型中外文图书藏书240余万册,纸质期刊1817种,电子图书206万余种,各类专业数据库93个,法律类中外文数据库尤为齐全,在全国法学院校中名列前茅。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法律文献中心,以法学为专业特色、外文原版文献为重点、数字化资源为核心的馆藏文献体系已初步形成,正努力打造纸质文献保障品种,数字资源提供副本的文献保障体系。中外文法学数据库在全国法律院校中排名第一。图书馆以法学为专业特色、外文原版文献为重点、数字化资源为核心的馆藏文献体系已初步形成,正努力打造纸质文献保障品种,数字资源提供副本的文献保障体系。主要数字资源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意法规及司法案例库、正典法律资源库、国研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字化年鉴平台、刑事司法资料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Lexis法律数据库、LexisNexis学术大全资源库、Westlaw、HeinOnline、EBSCO、龙源期刊网、方正报纸、网上报告厅、环球英语多媒体资源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方正电子书、书生电子书、超星电子书、华图法学文献全文数据库、非书资料管理系统等。
学术期刊《法学》是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的一本中文法律类期刊,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法律理论类月刊,创刊于1956年;是美国、英国等国会图书馆收藏的中国为数不多的法学刊物之一;是《中文核心期刊(法律类)”、“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由上海市教委主管、华东政法大学主办,以法学为主、其他社会科学为辅的学术性刊物;为CSSCI法学来源期刊、中文法律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法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期刊。《犯罪研究》(原名《刑侦研究》)是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上海市犯罪学学会主办、学校协办,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的专业性理论刊物,创刊于1981年;该刊主要栏目有理论研究、经济犯罪研究、专题笔会、实践探索、检察官论坛、境外透视等,内容翔实、观点新颖,是犯罪学研究领域独具特色的学术刊物和全国法律类核心期刊。《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公开发行的青少年犯罪研究专业期刊,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该刊主要反映有关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青少年权益保护以及犯罪学领域的新动向、新观点、新问题、新经验;致力于整合犯罪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资源,已经连续两届被遴选为CSSCI期刊,曾获法学类核心期刊称号。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书记姓名 | 在职时间 | 赵野民1956/06?1956/11刘少傥1979/06?1984/04庄咏文1984/04?1985/05陆庆壬1989/01?1995/03祝林森1999/12?2003/06杜志淳2003/06?2015/06 历任领导
历任校长姓名 | 在职经历 | 魏文伯1952年10月至1955年兼任华东政法学院首任院长。郑文卿1955年5月至1956年6月任华东政法学院院长。雷经天1956年6月至1958年8月任华东政法学院院长。魏明1964年6月至1972年4月任华东政法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徐盼秋1979年6月至1984年4月任华东政法学院院长。陈天池1984年4月至1985年8月任华东政法学院院长。史焕章1985年8月至1997年8月任华东政法学院院长,1995年4月至1998年10月兼任院党委书记。曹建明1997年8月至1999年12月任华东政法学院院长。何勤华1999年12月至2015年7月任华东政法学院院长、华东政法大学校长
知名校友
姓名 | 职务/荣誉 | 姓名 | 职务/荣誉 | 庄亨浩曾任厦门市会副主任张斌生曾任厦门市会副主任全国十佳律师江仁宝曾任山东省司法厅厅长刘乃雄曾任浙江省司法厅厅长干以胜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李佩佑曾任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郑鲁宁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高建平福建兴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行长刘玉珠国家文化部市场司司长刘华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齐奇曾任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薛江武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李静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申岳原江苏省 610 办公室主任黄平盛源集团董事局主席车俊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程九龙上海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孙华璞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马新岚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周传有中金集团董事长魏旋君中共江西省委副秘书长兼江西省信访局局长郑肇芳上海海事法院院长刘福寿天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曹建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会副委员长。蒋家开新疆天雪律师事务所主任全国十佳律师孔祥俊最高人民法院高级法官全国十大中青年法学家李钰君景润房地产董事孙潮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书记袁月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高级法官中国法官十杰(2005) 中国十大法治人物(2007)周梅芳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全国十佳公诉人沈志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郝铁川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原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马春雷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柴峥涛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检察院全国十佳公诉人滕一龙曾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黎淑兰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2008)
文化传统
校标
学校校标形状是三边为弧形的等边三角形,上半部弧形部分为华东政法大学英语译名全称,其中间主体部分为由“HDZF”(“华东政法”汉语拼音大写首字)四个字母组成的学校韬奋楼建筑造型,底部由天平和书本图形组成。 校训
笃行致知明德崇法出典:笃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笃行,表示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切实追求,注重实践。致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致知,表示寻求知识,探求真理。明德??“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尚书?君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礼记?大学》)明德,表示追求完美的德性。崇法??“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礼记?王制》)崇,表示尊敬、推重。法,法律,法治。表示我们学校主要的专业。崇法,表示崇尚法律,追求法治。校训含义:笃行致知,其含义是以自己踏实的态度,认真实践,积极探求科学知识,追求科学真理。明德崇法,其含义是要崇尚完美的德行,追求法治;这和中国实行“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方略相衔接,将国家的治国方略和学校的校训结合起来,正说明了,该校作为一所以法学教育为主、兼有其他管理类学科教育的著名院校,她的历史使命所在。校训前后两部分,“笃行致知”表明学校教育的要求、方式和途径,“明德崇法”表明学校的办学理念、方针和使命,两部分互相补充,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整体,比较全面、鲜明地点出了该校的特点和办学目标。 校歌
华东政法大学《明珠之光》词徐永康曲朱良镇芳草地红砖墙百年学子拼搏场坎坷复坎坷潮落又潮涨生生不息如长江师恩沐幼苗勤学成栋梁华政英才走四方莫忘,莫忘莫忘,莫忘祖国未来担肩上不负青春时光风云起钟声扬千年中华盼飞翔依法治中国方能致富强有志青年聚东方秉公断曲直执法我强项人民利益高无上莫忘,莫忘莫忘,莫忘祖国未来担肩上耀我明珠之光耀我明珠之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