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学校清醒地认识到要维持学校的地位与生存空间,就必须走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道路,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
学校先从理顺校内的各种关系开始,从单项改革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改革。
1993年初,学校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院为实体的管理体制,成立了国际商学院、理工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外语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人文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和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八大实体学院。
以学院为单位开展了专业、学科建设和改造,以后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了多种二级学院。
1994年的人事改革使在编职工人数从4,000余人降到3,500余人。
从1993年开始,改学年学分制为学分制,打破专业限制,拓宽学生知识面,经1987年试行主辅修制后,全面推广,并逐步扩大。
并对自主招生及非师范生源入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改革学校科研工作的运行机制,实行有偿使用专职科研编制,加强科研经费的宏观管理。
后勤改革实行了经营机制转换,完善承包责任制,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进行学校各项改革的同时,学校召开本科教学会议,加强特色与主干课程的建设。
?大夏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1924年,厦门大学的300余名师生因为追求民主办校脱离厦大,来到上海,王伯群与欧元怀、王毓祥等人应失学青年要求,捐资创办大夏大学,校名取“ 光大华夏”之意。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教育家王伯群是大夏大学主要创办人之一,在大夏大学先后担任董事长、校长,集多年努力,使学校发展成当时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大夏大学是中国最早实施导师制和通识教育的高校之一,良好的办学实力和声誉,使得学校获享“东方哥伦比亚大学”之美誉。
大夏以“自强不息”为校训,倡导苦教、苦干、苦学的“三苦精神”。马君武、王伯群、欧元怀先后担任大夏大学校长。郭沫若、田汉、李石岑、邵力子、厉麟似、程湘帆、曾昭抡、艾伟、邵家麟、吴泽霖、王蘧常、马宗荣、夏元?、谢六逸、吴泽、何炳松、周昌寿、姚雪垠等著名学者曾在大夏大学任教。
大夏大学共办学27年,先后入校就读的学生近20000名,完成学业毕业者6000余人。刘思职、郭大力、周扬、陈子元、胡和生、李瑞麟、刘伯里、熊映楚、王元化、罗俊、雷经天、陈国柱、马承源、姚雪垠、陈旭麓、孙亢曾、陈伯吹、任溶溶、戈宝权、陈鲤庭、吴亮平、冯白驹、杜星垣、陈赓仪、叶公琦、华联奎、徐惟诚等知名人士曾求学大夏。
?光华大学
光华大学校徽光华大学创办于1925年。当时圣约翰大学及附中的572名师生,为声援五卅运动,与校方激烈冲突,集体宣誓离校后创办了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光华大学。教育家、文献学家、财政经济家张寿镛是光华大学主要创办人之一,在光华大学终身担任校长和董事长期间,将学校发展成当时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校名寓“光我中华”之意,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里的《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光华以“格致诚正”为校训,以 “培养高尚人格,激发国家观念”为宗旨,提倡“读书运动与爱国运动并进”。张寿镛、朱经农、廖世承先后担任光华大学校长,并延聘吕思勉、钱基博、胡适、钱钟书、徐志摩、朱公谨、容启兆、张歆海、颜任光、张东荪、谢霖、蒋维乔、韩湘眉、潘光旦、周煦良、罗隆基、王造时、章乃器等著名学者执教。
光华大学建校26载,先后入校就读的学生共14000余人,毕业生总计4000余人。张青莲、邓拓、周熙良、林华、周有光、张芝联、杨宽、张允和、周而复、田间、穆时英、赵家璧、储安平、乔石、姚依林、尉健行、荣毅仁、董寅初、黄辛白、汪道涵、黄鼎臣、徐僖、董纯才、邵洛羊、杨小佛、张承宗、吕翼仁等知名人士曾求学光华。
1951年7月17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宣布,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文、理、教育学科成为新校基础。8、9月间,同济大学动物系、植物系,复旦大学教育系,沪江大学音乐系以及东亚体育专科学校陆续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0月16日,学校举行成立暨开学典礼,正式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孟宪承兼任校长,孙陶林、廖世承为副校长。刚建校时学校设有教育、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等11个系。建校之初,全校共有教职工338人,其中教师131人,学生1032人,其中各校并入学生698人,暑假招收新生334人,分36个班上课。
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的教育系、理学院(包括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中文系(部分)和浙江大学地理系、沪江大学教育系、大同大学教育系、震旦大学教育系并入学校,又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沪江大学、大同大学等校调入多名教师。之后,江苏师范学院音乐专业、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地理系分别于1953年、1958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1952年,学校成立了研究部,推进科学研究。
1953年,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多个专业的研究生班。
1955年1月,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继1952年7月创办《华东师大》校刊后,提高了教学及教育科研的实力。
1952年起,为适应初级中学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师资的情况,学校较大规模地举办了一系列的专修班。
文史楼(群贤堂)1956年起,在江苏、浙江两省铁路沿线及上海市招收函授生。与此同时,学校扩招成人教育的专业与人数,成立半工半读师院。
1957年9月,教育部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和河口研究室,这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次全国18个研究室中的2个,人口地理研究室是建国以后建立的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
1958年,学校通过科研开辟了一些新的学科分支和课程,新建了一批专业和专门化教学小组。
1958年起,学校又陆续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和电子学、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光学等一大批理科研究室及一些专业实验室,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1959年起,研究生的培养由举办二年制研究生班改为主要招收三年制研究生。
1959年3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1960年,从59级起各专业学制均改为五年,并一直执行到1966年。
1960年10月23日,成立学校第一个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
校园内的毛主席雕像1964年,教育部举办全国“四新”展览会,学校“红外分光光度计”、“宽谱线核磁共振波谱仪”、“自旋回波核磁共振波谱仪”和“核四极共振波谱仪”等四项研究成果获得三等奖,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居领先地位。
1965年,还招收首批来自越南的留学生210多名,开始了留学生教育工作。至1966年,全校教职工由建校初的338人增加到1975人,在校学生4192名,有教育、政教、中文、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10个系,13个专业,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共15000余人。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全国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自1966年到1969年,华东师范大学连续4年没有招生,1970年开始恢复招生,但规模很小。
1972年5月,学校受文革影响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校合并,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文革”期间,学校的科研工作遭到严重摧残,但不少科技人员,出于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克服了种种困难,继续对一些基础问题及生产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因而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如1970年,华东师范大学“671”科研组,在国际上首先从海水中提取到30克铀,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1971年,光学组建立在国内居领先水平的管道气体传输模拟实验室;河口海岸研究组为金山石化总厂一期工程的油码头选址提供了方案,等等。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从1977年起,全国恢复了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开始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1978年,学校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8年,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相继复校。
1979年9月,学校创办夜大学。
198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
1980年8月8日,华东师范大学被列为联合国援助的20所重点大学之一。
1984年9月,学校成立科技开发公司(1990年发展成为科技开发总公司),开始了学校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工作及科技产业的开发工作。
1981年12月30日,华东师范大学成为中国首批博士和硕士授予单位,12个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51个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数学系研究生王建磐是华东师范大学培养的第一名博士,也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18位博士之一。
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设立研究生院(试办)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1993年初,学校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院为实体的管理体制,以学院为单位开展了专业、学科建设和改造,以后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了多种二级学院。
1996年,学校参与了上海市师范结构调整,构建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的办学体系。
1996年4月,学校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
1997年5月20日,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共建华东师范大学。
1997年8月,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华东师大,上海市南林师范学校划归华东师大管理,9月与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心理系特殊教育专业合并组建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1998年9月,上海教育学院,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并入华东师大,以后又重新组建了继续教育学院(2013年改为开放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
1999年6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乔登江到华东师大物理系工作,成为学校第一位院士。
1999年12月,河口海岸研究所陈吉余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学校第一位当选院士的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2001年,学校成为中国24所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试点高校。
2002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学校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
2006年,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
2006年9月,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大,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2007年,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科技园升级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8年,成为首批获得开设MBA教育的师范院校;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在该校成立。
2011年3月,由学校携手纽约大学建设的上海纽约大学在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奠基。
2014年,学校首设教学贡献奖。
2015年3月8日,学校与中国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5年6月24日,学校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合作共建的亚欧商学院正式成立。
2016年,作为国家海洋局与教育部联合共建的涉海高校,华东师大成立海洋科学学院。
2017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是36所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之一。
2018年6月,获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首批入选项目。
2018年7月3日,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基地、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上海青年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丽娃河截至2017年9月,学校有教职工4105人,其中专任教师2269人。
截至2017年9月,学校设有30个全日制学院、3个学部、4个书院、1个管理型学院(开放教育学院/上海教师发展学院),6个实体研究院,开办83个本科专业。
资料来源:2015年2月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
截至2016年9月底,学校理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0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和1个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文科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2个上海市高校智库。
资料来源:2015年2月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2013年,该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 位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九; 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35项, 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七;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6项,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七;获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年度课题17项,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根据“自然亚洲”(natureasia) 网站2013年6月发布的亚太地区“自然出版指数(Nature PublishingIndex:NPI)”中国排名, 华东师范大学学者过去12个月在《自然》(Nature) 及其系列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篇, 总贡献点数(Corrected Counts:CC) 为2.14, 在内地高校中列第十二,在全国科研机构中列第十五。
2013年,该校何积丰院士获201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资料来源:2014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馆藏资源
闵行校区图书馆截至2013年底,图书馆拥有印刷型文献总量435.48万余册,其中图书 355.78万余册,期刊合订本近 36.96万册,古籍文献 32.74万余册,学位论文 2.48万余册,非书资料 7.49万余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24个(含 334个子库),其中电子期刊 4.7万余种,电子图书近136万种,学位论文256.9万余篇。馆藏文献的学科范围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等学科领域,尤以教育学、地理学、文史哲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域的文献见长。
?学术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杂志,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三种期刊。三刊均已连续多次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文献研究评价中心(CSSCI)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CSCD)等单位确定为各类“核心期刊”或“引文索引来源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十年动乱”期间被迫停刊,后于1978年复刊。该刊以致力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专业领域的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形成了“严谨、严肃、严格”的办刊风格。2001年, 该刊被确定为“中国期刊方阵”中的“双效期刊”;2004年,该刊“世界史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学报名栏”;2006年, 该刊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2012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术期刊资助入选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复刊于1978年。 该刊主要刊登华东师大师生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同时适量刊登历届校友和海内外科研人员的优秀论文,以及反映有关科研课题最新研究进展的学术简报;其内容涵盖数学、物理学、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教育信息技术、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等领域。该刊多次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等称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于1983年,是中国高校中第一本教育科学专业类学报。 该刊开设了教育理论、教育改革、教育史、心理学等栏目以及如“海外来稿”、“专题讨论”等特色专栏。该刊已连续多次被华东地区六省一市新闻出版局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的称号,曾多次获得“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上海市最佳学报”的称号。
华东师范大学资料来源:2018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资料来源:2015年2月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校训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求实,汉语词语之一,其意思是讲求实际、客观地或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该词语出自于孙犁的《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 创造,有意识的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的行为,指将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目的行为。 为人师表,出自《北齐书?王昕书》:“杨?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 校训碑?校标
学校校徽 关键词:华、东、水杉、树人、挺拔。 1.标志以“华”、“东”两字以及校树“水杉”作为基础造型元素。 2.“华”、“东”在寓意“华东师范大学”的同时另含深意; “华”:该校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校名中均有华夏之意,旨在继承; “东”:中国东部,世界东方之意。 3.“水杉”形象的融入,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标志以汉字作造型元素,立意凸显东方属性,寓意弘扬东方文明。 5.标志形态积极、向上、挺拔、健康,厚重而有内涵,符合大学属性。 6.深红色,象征活力、理性、包容、大气。 校标 60周年校庆标识 60周年校庆标识含义:数字“6”和“0”分别以果实桃和李子的的形象变体表达,说明该校举办60周年校庆,同时寓意着该校作为重点师范大学,60年来奋发进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字体颜色采用该校视觉标识系统的主色调红色。 60周年校庆标识?校歌
《华东师范大学校歌》 《华东师范大学校歌》 作词:王晓玉 作曲:奚其明 怀着灿烂的希望,我们来到丽娃河旁, 带着青春的豪情,我们漫步华夏路上。 怀着灿烂的希望,我们来到丽娃河旁, 带着青春的豪情,我们漫步华夏路上。 春风拂岸柳,夏雨催鸣蝉, 秋水映丽虹,冬雾迎霞光。 春风拂岸柳,夏雨催鸣蝉, 秋水映丽虹,冬雾迎霞光。 美丽的校园滋养着我们,百花齐放, 百花齐放,百花齐放。 未来的园丁,努力学习,茁壮成长, 茁壮成长,茁壮成长。 滋养着我们,百花齐放, 努力学习,茁壮成长。 怀着灿烂的希望,我们走进科学殿堂, 带着青春的豪情,我们遨游知识海洋。 怀着灿烂的希望,我们走进科学殿堂, 带着青春的豪情,我们遨游知识海洋。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一代新人,桃李芬芳。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一代新人,桃李芬芳。 民族的重任让我们生命壮丽辉煌, 壮丽辉煌,壮丽辉煌。 祖国的未来指引我们奔向前方, 奔向前方,奔向前方, 让我们生命壮丽辉煌,指引我们奔向前方。?校树校花
校花、校树华东师大的校树是水杉,是校内的分布最多的树种。
华东师大的校花是荷花,中山北路校区丽娃河等水系里多有种植,闵行校区的樱桃河里亦有种植。
华东师范大学文脉廊,依樱桃河曲折而筑,以造型艺术展现华东师大几十年来的风雨历程,由杏坛、会通碑、梅苑、松坡、兰亭、竹巷以及华师门七部分构成。这是在华东师范大学60周年华诞而庆祝建造的。
华东师范大学吉祥物为“师大狮”,其创意取自校名中“师”字谐音,以及作为“百兽之王”其蕴含的特征元素。
上海中考信息
上海学校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