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建校于1984年,前身是合作民族师专,1985年时任中共中央的胡耀邦同志视察学校选址,并题写校名。
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是甘肃唯一一所省属民族高校。
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民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84年10月,1985年9月正式招生。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唯一一所甘肃省省属民族师范院校。
在学校奠基动工之前,学校借用甘南民族学校的三间教室供学生上课,同时修建了六十间临时用房。1986年5月16日,新校区正式奠基动工。1987年春季,搬迁到新校区上课。
2006年底合作师专正式启动升本工作,2008年底通过了升本专家组评估,2009年1月15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同意将合作师专升格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省人民政府下发通知,决定成立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同意首批设置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体育教育等6个本科专业。
藏文化研究中心
民族教育研究所
高寒生态系统研究所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
河洮岷文化研究中心
教学措施
学院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开展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设置体系。结合民族学生的实际,实行分级、分层、分类教学,加强“双语”教学。推行三学期制,实行单休日制。
教学成果
2011年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推荐汇总表序号推荐成果名称1创新活动课程模式,构建“两个课堂”一体化的教学体系2“藏汉双语”师资培训“课例研修”模式的探索与实践3聚居区民族高校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4面向民族聚居区培养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5高校藏汉双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6民族聚居区高校大学物理实验室建设与教学改革7“高等代数”教学内容改革与教材建设8民族高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9以《文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为锲机,全面促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10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在民族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指导中的探索与实践11藏语类专业课程系列教材教学成果奖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主持人获奖级别1美术课程评价基本要素改革研究张小兵省部级奖2对该校开发利用艺术教育资源的思考乔大林省部级奖3寓平淡的书法教学于趣味之中马麟省部级奖4“前卫艺术”之审美樊莉厅级奖5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之我见汪效华厅级奖6藏数学专业教材《解析几何》薛德军厅级奖7小学数学提要与检测吉喜厅级二等奖8分层教学法在普通话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巩巧梅厅级奖9甘南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对策王文浩行业学会优秀论文奖10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法指导赵俊生学会三等奖11民族院校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马振新厅级二等奖12学校体育课教案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魏曙光厅级二等奖13民族师专藏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建设赛仓?洛桑华旦厅级奖(集体奖)14民族师专藏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建设拉高15民族师专藏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建设罗藏嘉措16民族师专藏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建设贡巴扎西17民族师专藏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建设龙布杰18让民族学生轻松掌握英语语法的尝试杨华堂校级一等19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杨士钰校级二等20民族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法改革探索赵云现有本、专科学生83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
学院建立了国家奖助学金管理办公室,积极落实国家“奖、贷、补、助、免”政策,积极引进社会资金设立10个奖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社会实践指导中心,有效地解决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学院坚持“以阳光品质办阳光大学”的理念,继承“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缺志气”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大爱无华、昂扬向上、追求和合、自强不息”的阳光品质,努力创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校园。每年开展艺术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公寓文化节、健康教育节、民族香浪节和科技创新节七个文化节。
2006年、2009年连续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2012年6月,被甘肃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委命名为全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党委书记 马建华
党委副书记 张俊宗、李维平
院长 张俊宗
纪委书记 李维平
副院长 道周、杨世宏、穆文龙、牟吉信、陈正武
赛仓?罗桑华丹
甘肃民俗研究会副会长
赛仓教授张俊宗合作民族师专校长、党委副书记道周男甘肃省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贡巴扎西藏语言文学教授
校园占地847亩,校舍建筑面积18.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3642万元,各类图书97万册,建成了以现代电子图书系统、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一卡通等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办学特色
一是突出民族师范教育特色。
二是突出藏区文化特色。
三是突出高原经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