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省属综合性本科大学、华南地区唯一的石油本科高等学府、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广东省与三大石油公司省部共建高校。
学校地处南方海滨城市广东省茂名市,共两个校区,一为官渡校区(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官渡二路),是主校区,另一个则是光华校区(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光华北路),为专科校区。
截止到2013年9月,学校教职工1100多人,专任教师650多人。
其中,有教授、副教授34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有506人。
校图书馆藏书122万册,电子图书75万种,网络数据库17种。
固定资产逾4.4亿元。
其中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7亿元。
学校共为国家培养8万多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的石油化工等行业大中型企业和各级政府机关、科研院所、高校、中小学,并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
2013年,广东省各层次招生批次:本科为第二批本科A类、专科为第三批专科A类。
历史沿革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4年4月, 在广州石牌创立的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经国务院批准,华南工学院工农速成中学于1955年10月改为石油工业部广州石油学校(石油中等专业学校), 直属石油工业部领导。 1956年1月14日,为适应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改名为“石油工业部广州石油学校”。 中大工中改为石油工业部广州第二石油学校。5月7日,中山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改为石油工业部广州第二石油学校;5月7日,有鉴于中大、华工两所工农速成中学的历史和茂名页岩油厂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发文把中山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改为“石油工业部广州第二石油学校”。后第一石油校(原华南工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与第二石油校合并恢复石油工业部广州石油学校)。1956年7月,校名改为石油工业部广州第一石油学校。 1957年2月,第一石油校与第二石油校合并恢复“石油工业部广州石油学校”。 1958年8月,石油部决定将学校下放给广东省重工业厅领导,改名为“广东省石油学校”,调整专业,设石油及天然气工学、人造石油工学、石油炼厂机械与设备三个专业,四年制,1958年秋招生494人。 1960年6月,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华南石油学院,直属石油工业部领导,实行两部制:即大学部和中专部。11月校名改为广州石油学院。同年,学校开始开办了石油炼制等4个五年制本科专业。 1961年11月,校名改为中南石油学院。 1963年7月,石油工业部发文撤销中南石油学院,恢复石油工业部广州石油学校(直属石油工业部领导),同时决定大学部学生全部转学:石油炼制和炼厂机械两个专业的学生转入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地质和石油钻井两个专业的学生转入西南石油学院。中专部保留4个专业,800人规模。 1965年9月,学校迁往茂名市,改名为“广东石油学校”。(1965年上半年,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和石油工业部的决定,学校搬迁到茂名市。1965年8月25日,学校在茂名市新校址正式挂牌。9月11日,按石油工业部文件意见,校名改为石油工业部广东石油学校,仍直属石油工业部领导。) 1975年1月,根据石油工业部和广东省的意见,校名改为广东石油化工学校,改属广东省石油化工局直接领导。 1978年秋,经广东省和石油部批准,学校开办了石油炼制等2个本科专业。 1979年7月,根据石油工业部和广东省的意见,校名再次改为广东石油学校,实行部、省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管理体制,面向全国招生和毕业分配。1979年,广东石油学校(国家级重点中专 ,因此“油校”之名广为人知。)1980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原茂名教育学院创办于1984年7月,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的一所成人师范专科学校。1985年4月起,学校归属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1月经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批准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学校在保留中专(广东石油学校) 的基础上,创办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 实行“两所学校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1985年4月首次举办了一期初中校长短训班后,1985年秋季正式招收全日制专科生和函授专科生,开设政史、中文、文秘、数学4个专业。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的安排,从1986年秋季起,面向全国招收大专生(普通师范专科生)。 根据广东省高等教育局的安排,1987年设立“茂名师范大专班”。 截至1990年,全日制在校生超过千人,学校初具规模。1990年起至学校升格本科前,先后与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湛江师范学院等高校联合开办了化学工程、化工机械等15个专业共17个本科班。学校逐渐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化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高校,共为社会培养了7万多名毕业生。 1991年上半年开始正式举办中学校长和在职中学教师岗位培训。 1991年起,学校先后与华东化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湛江师范学院、湛江海洋大学等本科院校联合办学,举办了多个专业的本科班,拓宽了办学门路,锻炼了师资队伍。 1992年改名为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创办有特色的各种计划外教学班、培训班、自学考试辅导班,积极开展了小教大专自学考试和高师专科自学考试的助学工作,与茂名市“自考办”和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合作,开设了中文、政治、数学、英语和小教大专文科、理科等6个专业的自学考试辅导班,招收辅导学员1700多人。此外,还和广东教育学院合作,举办了高师本科自学考试辅导班,开设中文、政治、数学3个专业,招收学员460人。 1994年,学校与广东教育学院联合招收全日制中文本科班和英语本科班各1个班,招生90人,全校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400多人 1995年以后,学校办学条件日趋完善,设有政史、中文、英语、数学、计算机学、物理、生化、地理等8个系13个专业和1个德育教研室、1个教育科学研究室、1个大专函授部。 1998年1月,学校由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所属划转为广东省所属, 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体制。 1999年5月,广东省高等教育局组织专家组对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茂名教育学院、茂名石油化工公司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本科层次的茂名学院进行了认真论证,一致同意学校合并组建本科层次的茂名学院。11月,教育部专家组来校考察,对“三校”合并升本筹备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截至1999年,学校已培养出全日制专科毕业生6386人,函授专科毕业生1875人,广播英语师范专科毕业生187人,中等师范毕业生1448人;培训了各类别各层次教师、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共7449人,辅导助学人员累计16200多人次。
2000年3月,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和创办于1970年的广东茂名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广东省属本科院校--茂名学院,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至2000年3月,已办成一所以石油化工为主、工程与管理学科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的具有较高办学水平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为“三校”合并组建茂名学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5月,学校更名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2011年,学校被教育部列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2012年2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被批准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列为试点专业。 2013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订四方共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协议。学校前身原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1954年创建于广州,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中,经历了华南工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1954年)、石油工业部广州石油学校(1956年)、华南石油学院(1960年)、中南石油学院(1961年,1965年由广州迁至茂名)、广东石油化工学校(1975年)、广东石油学校(1979年,国家级重点中专)、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1985年)等几个曲折的发展阶段。1998年1月,学校由中国石化总公司所属划转为广东省所属。
学院规模
校现有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和体育学系、艺术系、实验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4个直属系(部),开办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法学、历史学等8大学科门类,41个本科专业。目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200多人。学校占地面积40.26万平方米,校舍面积22.64万平方米,其中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图书馆藏书120万册,电子图书50万种,网络数据库16种。建有14个实验教学中心、22个实验室和10个研究所,其中拥有现代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化学与化工基础实验示范教学中心、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等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示范教学中心。还承担有广东高校石油化工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和广东高校石油化工装备故障诊断与信息化控制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学校的信息网络中心是广东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地区汇接中心之一,校园网覆盖教学和办公区域。?
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50多人。其中,有教授、副教授28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共410人;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3人,校级培养对象20人;有一批教师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劳动模范等各类荣誉称号。学校还聘请中国工程院刘尚合院士、薛群基院士,中石化集团公司及其所属公司有关领导和专家,暨南大学、江苏工业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高校的领导和专家等共40多名客座教授。
师资力量截至2013年9月,学校教职工1100多人,专任教师650多人。其中,有教授、副教授34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有506人。在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有一批教师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劳动模范等各类荣誉称号。从美国普渡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日本大阪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引进一批海归博士。42名教师被清华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聘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陈新滋院士,中国工程院刘尚合院士、薛群基院士,中石化集团公司及其所属公司和华南理工大学、常州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共50多人担任学校客座教授;8位“长江学者”、“珠江学者”及“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担任学校重点学科顾问。
学校认真贯彻“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提高的方式增加了师资的数量,优化了师资结构,提高了教师素质,使生师比达到合格要求;师资整体结构状态良好,发展趋势好;专任教师中硕士博士的比例达到合格要求。
学校为适应广东省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根据全省的计划,近几年办学规模扩大,本科招生人数增加。由于学校地处粤西,远离中心城市,经济欠发达,引进教师比较困难。且茂名仅本校一所本科院校,外聘教师也不容易。因此学校生师比曾一度偏高。为了保证本科教学质量,近年来学校加大引进教师力度,同时控制招生规模,使生师比达到合理的比例。到2006年下半年生师比已降到16.33:1。
整体结构状态与发展趋势
(1)师资队伍整体结构较合理
学校升本以来,坚持不懈地抓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引进教师,增加教师数量,一方面调整结构,提高素质,形成了较合理的师资队伍整体结构。
1)职称结构
学校的师资队伍中,有教授40人,占7.45%;副教授172人,占32.03%;讲师223人,占41.53%;助教102人,占18.99%。从职称结构整体看,尽管近两年有28名教授、副教授退休或调离,但通过外引内培等措施,高级职称比例依然保持较高,达到39.48%;高级和中级职称教师总比例达到81.01%;师资队伍总体数量稳中有升。职称结构总体合理,能够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
2)年龄结构
学校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合理。全校45岁及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总数的82.12%,36-55岁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9.78%,中青年教师比例几年来保持着稳定并略有增长的态势,呈现了年富力强的特点。
3)学位结构
近几年来,通过引进和培养提高,师资队伍的学位结构明显改善,已趋于合理,并且发展趋势良好。学校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7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90人,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总数的38.55%。其中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系的师资队伍中,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分别达到73.53%、82.61%、59.38%。师资队伍中现有在读硕士生102人、在读博士生27人,全部获得学位后,学位比例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学位结构亦将更趋合理。
4)学缘结构
学校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好。教师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全国179所院校,非本校毕业的教师占全部教师的98.14%。良好的学缘结构和不同的学术背景使教师能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融合学术思想和教学观念,对教学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2)师资队伍整体发展趋势好
学校升本之初,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但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建设,发展趋势好。近三年生师比由21.93:1降到16.33:1;高级职称教师人数由176人增加至212人,比例由38.68%提高到39.48%;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人数由114增加至207人,比例由25.06%提高到38.55%。师资队伍的各类结构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学位结构改善较大,取得了明显成效;年龄结构一直保持合理状态。学校已出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一方面要求40岁以下的教师须在3年内取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硕士入学资格,另一方面规定引进教师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水平。随着师资队伍中在读硕士生、博士生的毕业,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并可保持良好的持续发展趋势。
师资队伍整体结构能出现目前的面貌和良好的发展趋势,是学校贯彻“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和培养力度的结果。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2003年至2005年引进了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和紧缺专业教师138人。为了引得来,留得住,学校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建设了引进人才住宅2栋72套,使引进人才安其居,乐其业。另投入人才引进经费614.5万元(其中300万元为广东省高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和紧缺专业教师的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
2003年以来,学校投入专项培养经费近150万元,鼓励并支持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在此期间考取攻读博士学位者26人,考取攻读硕士学位者102人;选派教师119人次以国内访问学者或专业进修的方式外出进修提高。这些引进和培养的人才,多数已成为骨干教师。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方面大力引进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支持在职青年教师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近年来,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比例逐年提高,现已达到40.39%。
学术科研
学校荣誉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志愿者组织”等国家级荣誉称号。中国先进体育学校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中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中国教育工会授予“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广东省高校系统文明校园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广东省成人教育先进单位茂名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综合档案管理“省特级管理单位”(以上数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6月28日)?学术资源图书馆根据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要求,努力建设以工为主,石油化工特色鲜明,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馆藏体系。校图书馆藏书122万册,电子图书75万种,网络数据库17种。学校共有固定资产逾4.4亿元。其中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7亿元。
其中有:1、纸质藏书120万册;2、中文期刊1660种,外文期刊133种,报纸161种;3、电子图书65万种;4、数据库资源有: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国道数据、Springer外文期刊数据库、EBSCO数据库、世界科学出版社电子期刊、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道琼斯财经资讯。教育平台、华侨华人系列专题数据库等,网络数据库17种。 科研机构截止到2013年9月27日,建有12个实验教学中心和22个实验室,其中现代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开放实验室。“数字化校园”建设已见成效。院内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高级实验室,有古典的艺术楼,年产一千万吨的乙烯大模型。
科研机构(截至2013年9月)数量 | 简介 | 拥有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暂无资料茂名地区唯一的1个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石化装备故障诊断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石油化工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石油化工装备故障诊断与信息化控制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果蔬加工与贮藏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个省级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石油化工工程教育中心现代通信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与化工基础实验示范教学中心现代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石油化工实验与实践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茂名石油化工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茂名绿园食品有限公司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其他一批省级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学校的信息网络中心是广东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地区汇接中心之一,校园网覆盖教学和办公区域。
(表格参考资料来源:)学术交流学校坚持面向国内外社会办学。成立了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63家董事单位组成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董事会,与其中的茂名石化公司、广州石化公司、湛江东兴石化公司等国家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太原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随着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日益重视与国外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并取得初步成效。学校还与英国知山大学、英国北安普顿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科技大学、越南石油大学等国(境)外10所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包括师资培训、学术交流、学者互访和师生交流等,选拔学生以“3+1”或“3+2”模式到境外合作院校留学。 科研成果学校目前承担了80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100多项市级和地方企业项目,获专利授权50多项,这些科研成果已有部分应用于生产实际,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还与太原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学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促进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2009年,校外科研经费总量达到1000万元。随着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日益重视与国外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并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已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包括师资培训、学术交流、学者互访和师生交流等。目前,全校师生正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新时期建设发展工程,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石油化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地位的教学型本科大学而努力奋斗。截至2012年,学校承担了100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500多项市级和地方企业项目,获专利授权100项,获省级科技奖三等奖四项。校外科研经费总量达3000万元,名列广东省同类高校前列。学校还与太原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学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1名,促进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21世纪初,学校承担了500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茂名市重大科技专项等高层次的科研项目130多项。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3项,茂名市科学技术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78项,专利授权80项。
院系设置
截至2013年9月27日,学校设有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和体育系、艺术系、实验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4个直属系(部),开办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42个本科专业。学校面向27个省(市、区)招生。学校面向27个省(市、区)招生。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二级院系序号 | 院系名称 | 序号 | 院系名称 | 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3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4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5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6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理学院7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8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9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10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体育学系1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系1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
优势特色
硬件设施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新校区占地700余亩,将建设教学实验楼及师生生活用房共计约17万平方米,主要包括修建大型科技实验楼,开发学生宿舍7区,创办校史馆,第二运动场、第三教学楼、第二体育馆、第二音乐艺术楼等建筑将陆续竣工。建成后,将从根本上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完善学校的功能布局,极大地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学校办学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截至2013年6月,学校图书馆有馆舍面积21059.49平方米,分布在两个校区。其中官渡校区设有主馆,光华校区设有综合部。主馆大楼的建筑面积19259平方米,于2002年投入使用,馆内设有流通外借书库、单本书库、设计书库、工具书库、光盘借阅室、现刊过刊阅览室、外文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阅览座位1781个。综合部设有社科书库、自科书库、现刊阅览室、过刊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等,阅览座位175个。图书馆除了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资源保证,承担文献检索课教学及检索实习的教学工作外,还提供原文传递、代查代检、课题查新等个性化服务。承担学校大型的重要学术活动及各种科技文化活动,如:学术报告、专题演讲、艺术展览等,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色彩,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力保证。此外图书馆主页还推出了:图书推荐、外文期刊介绍、书评、信息剪报等二次文献。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化学工艺、环境工程,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石油炼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法律基础,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儒家伦理文化与人生智慧,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化工仪表及自动化,3门省级优质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1个省级教学团队--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团队。办学特色学校坚持面向国内外社会办学。21世纪初,学校与英国知山大学、英国北安普顿大学、澳门科技大学、越南石油大学等国(境)外10所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包括学术交流、师资培训、学者互访和师生交流等,选拔学生以“3+1”或“3+2”模式到境外合作院校留学。“十二五”期间,学校进一步深入实施“协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战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力争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规划建设单位,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石油化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本科院校。
教学成果
学校50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8万多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的石油化工等行业大中型企业和各级政府机关、科研院所、高校、中小学,并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
升本以来,学校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计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不断提升。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姓名 | 任职 | 备注 | 凌靖波2012年10月-党委书记张清华1993年6月-党委副书记、院长王恒胤2005年3月-党委副书记何浏2005年3月-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德豪1991年7月-副院长李润1998年-副院长周如金2006年1月-副院长[25]
历任领导
姓名 | 任职 | 备注 | 关志强2006年07月至2012年10月党委书记宋?臻2006年8月-党委委员、副书记、院长郑永辉暂无资料党委书记王乐夫2001年2月至2005年3月院长、党委书记齐凯琴暂无资料暂无资料杨观镇1984年12月至2000年1月院长、党委副书记、副教授、教授李多民1991年至2005年副院长、副教授、教授谢小鹏暂无资料纪委书记
知名校友
姓名 | 毕业时间 | 简介 | 区浩光1958年毕业华南理工大学,原党委副书记。 吴德俊1960年毕业茂石化公司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余启昌1967年毕业茂名石化建安公司,原党委书记。 温勇祥1967年毕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物资装备公司经理、党委书记。 黎林清1969年毕业中国石化集团广西石油总公司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兼副总经理。 曾佳拥1969年毕业1991年任洛阳石化总厂副厂长。 林丽华1969年毕业茂名石化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 吴观海1969年毕业原茂名石化原党委副书记、副经理。 凌华明1972年毕业广东众和化塑有限公司董事长。 卢道强1972年毕业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副总经理。 陈忠保1974年毕业中国海洋石油惠州炼化公司党委书记。 林健1974年毕业广东寰球广业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唐崇工1974年毕业茂名石化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曾获得中华医师学会“中国医改之星”等荣誉称号。 郭绍辉1980年毕业石油大学(北京),博士生导师。 马天华1981年毕业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党委书记 丁仁义1981年毕业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总经理。 陈炳琳1981年毕业茂石化华粤企业集团公司任经理。 李亮耀1982年毕业中国石化润滑油分公司副经理。 陈晓文1982年毕业广州石化总厂党委书记 张新生1982年毕业中石油华北石油工程建设公司总经理。] 何可贵1982年毕业河南油田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吴惜伟1983年毕业中国石化湛江东兴公司总经理。 朱泽君1983年毕业1983届师范专业毕业生,任梅州市委书记。 刘全稳1984年毕业西南石油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陆建明1985年毕业广州石化总厂党委副书记。 黄钜光1994年毕业200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吴天胜2008年毕业世界记忆大师,中国首位世界记忆冠军,吉尼斯两项纪录保持者,教育部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专家。全球最年轻的世界记忆冠军,也是亚洲唯一一名拿到“世界记忆大师”称号的在校学生。
文化传统
校庆日每年的11月11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旧名工农速成中学。旧址在国立中山大学。而国立中山大学前身为国立广东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孙中山先生1924年11月11日所题,出自《四书五经》之《中庸》的“劝学”篇。1934年11月11日,该校举行十周年校庆,为校长邹鲁手书。意思是劝讯学子要广博的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履行。而这日,就被定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校庆日。
校训
崇德、博学、求实、创新“崇德、博学、求实、创新”是学校体制化转、省市共建、升格本科后,在深化教育改革,更好地为石化,石油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新形势下,倡导师生要崇尚德性,广博学习,要有求实作风和创新精神,是学校校园文化集中的体现,是学校精神的新诠释。
校歌
《我为祖国献石油》 作词:薛柱国,作曲:秦咏诚学校是从“油”起步的。“油”意味着艰苦,意味着无私和奉献。在学校历史上首永唱不衰、鼓舞着师生为油现身的歌?“我为祖国献石油”。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校歌《我为祖国献石油》歌谱 |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大庆红旗映彩霞铁人精神传天下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着我们自力更生建设国家莽莽草原立井架云雾深处把井打地下原油见青天祖国盛开石油花天不怕地不怕放眼世界雄心大我为祖国献石油石油滚滚流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