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是一所具有72年办学历史的省重点大学。
其最早前身为1936年创办的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厦门大学农学院、福建省立农学院等合并组建福建农学院。
1958年森林系单独分出设立福建林学院。
1994年福建农学院更名为福建农业大学。
2000年福建农业大学和福建林学院合并为福建农林大学。
2003年,学校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
校本部位于福州市西郊,并设有南平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34万m2。
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理科生物学基地、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7个福建省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工程、农业推广、兽医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5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
有21个学院、62个本科专业、43个成人学历教育专业。
各类在校生2万多人,其中博、硕士生2248人,在校本科生 20658人。
教职工2300多人,专任教师1538人,有正高职称人员200人,副高职称人员430人,有福建省属高校唯一的1位中科院院士,3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6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0位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7位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6位省表彰的优秀专家,3位福建省杰出科技人员,1位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136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96名博士生导师,8位全国优秀教师,37位福建省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3位福建省教学名师,3支福建省教学团队。
学校长期坚持人才培养的根本地位、本科教育的基础和主体地位、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积极探索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稳步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6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6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入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入选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在校内外建立了一批教学科研实验厂场,其中教学林场近4.7万亩。
校图书馆是中国学术期刊首批文献检索咨询站,是农业部和福建省首批科技查新单位,拥有纸质图书200.64万册,电子图书90.61万册,还设有台湾特色文献馆。
“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覆盖全校。
近三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获得国家级以上奖励39项,省级奖励147项,并率先在福建省属高校中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学校连续20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学校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主线,设有国家、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7个、校设研究机构71个;自1979年以来,取得了2000多项科研成果,有511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优秀社科成果奖,其中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国家三大奖6项,全国科学大会奖4项,合作获得国家三大奖7项。
近3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09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63项;项目总经费20495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11435万元;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成果奖97项,成果通过鉴定(评审)110项。
学校长期坚持面向“三农”,开展科教兴农工作,与全省9个设区市的67个县市区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建立了科技协作推广基地12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11个。
以2003年开始举行的“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为平台,先后有758项科技成果与企业实现对接,项目对接获资助数连续5年居全国所有参加单位第1位。
学校发明的菌草技术被列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卢旺达、莱索托等国执行技术合作和技术援外任务,并负责在卢旺达承建我国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服务我国整体外交,促进福建省与巴新东高地省和南非纳塔尔省缔结友好省份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学、科研单位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
还与美国加州大学、耶鲁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以及台湾嘉义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台湾海洋大学等20多所大学结成友好学校,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或意向书。
学校成为有权招收外国留学生、港澳台侨生的单位,率先面向台湾农业行业协会招收成人函授大专生,并与加拿大新斯科舍农学院开展“2+2”联合办学,联合举办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两个本科专业教育项目。
学校的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还编辑出版了《林业经济问题》、《亚热带农业研究》、《武夷科学》、《华东昆虫学报》、《高教理论与实践》等刊物。
学校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促进了学校办学实力的不断提高。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三次获得“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和“福建省绿色学校”、“福建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当前,学校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平台基地三个战略重点,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开放型、和谐型、平安型、廉政型、节约型、数字型、生态型校园。
到2015年,把学校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人才培养基地,多学科协调发展、综合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居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大学,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知识贡献和人才保证。
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
校园私立福建协和学院于民国25年(1936)创办农学、农业经济学两个系,民国29年,增设园艺学系并成立农科,民国31年改为农学院,同时协和学院设文、理、农3院,成为协和大学。协和大学农学院设农艺、园艺、农业经济3系,校址设在福州市魁岐乡。抗日战争时,迁到邵武县,抗战胜利后迁回原址。1951年4月,人民政府接管私立福建协和大学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合并为福州大学,协和大学农学院更名为福州大学农学院,仍在原址办学。注:图册参考资料来源于福建省立农学院福建省立农学院创办于民国29年(1940年),设农艺、园艺、森林、植物病虫害、农化土壤、畜牧兽医、农业经济7个系,校址先在永安县,抗战胜利后迁到福州市。1951年6月,福建省立农学院并入厦门大学,改为厦门大学农学院,校址设在福州市。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厦门大学农学院和福州大学农学院合并,建立了福建农学院,校址设在福州魁岐协和大学原址,设农学、园艺、森林3个系,共有教职工198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6人、讲师9人。在校学生391人。
校园1958年,林学系分出,单独设立了福建林学院。同年,福建农学院又创建了漳州分院。1960年,漳州分院划归龙溪地委领导并更名为漳州农学院。1962年,漳州农学院撤销并入福建农学院。1958年,福建农学院校址迁到福州市郊梅峰,占地1100亩,发展到6个系、13个专业。196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到1965年,福建农学院已有在校学生1308人,专任教师327人,其中正副教授18人、讲师65人。仪器设备总值150余万元,图书馆藏书17万册,办有农场、园林场、畜牧场、农业机械厂、养蜂场等。还在全省建立10余个教学、科研点。农学系培育出深受农民欢迎的稻种“梅峰3号”,园艺系培育出弛名中外的包菜良种“福农3号”和花椰菜良种“福农7号”,仙游县龙华基点推广“甘蔗育苗移栽”等技术措施,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文化大革命”中,福建农学院于1969年被撤销,干部教师下放劳动,图书仪器大部破坏散失,校园被占用。1972年,福建农学院、福建林学院合并复办,成立福建农林大学,校总部设在南平市西芹福建林学院原址,分部设在三明市和沙县两地。1977年,撤销福建农林大学,恢复福建农学院,在三明市荆东和沙县洋坊两地办学。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福建农学院得到恢复和发展,恢复7个专业,增办6个专业。1977年起,招收4年制本科生。1979年,福建省委批准该校在福州金山新址重建,校园占地1800多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1981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昆虫学、经济林4个专业获准设立硕士点。1984年,获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权。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昆虫学2个专业获准设立博士点,博士指导教师分别是著名甘蔗专家周可涌教授和著名昆虫学家赵修复教授。1986年,全院迁回福州市金山新址。2000年福建农业大学和福建林学院合并为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学校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
校园占地4800多亩,拥有福州金山、南平、大学城、安溪四个校区;有科教基地1178亩,教学林场4.59万亩;先后荣赝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桂冠;校园依山伴水,鸟语花香,被誉为“全国最美大学”之一。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7亿元。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理科生物学基地(试办)。
独立学院: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软件人才培养基地:软件工程学院
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3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园艺学(1998年)、作物学(1999年)、植物保护学(1999年)、林学(2007年)、农林经济管理(2007年)、食品科学与工程(2007年)、生物学(2009年)、林业工程学(2009年)、生态学(2012年)、风景园林学(2012年)、农业资源与环境(2012年)
截至2013年9月17日,学校共有教职工23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多人,高级职称人员800多人,有两院院士10位(其中双聘院士9人)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天然生物毒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发改委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国家发改委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甘蔗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农业部部级重点实验室(观测站)、研究中心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作物遗传育种与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蜂产品加工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家林业局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福建甘蔗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业部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业部东南黄红麻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农业部福建蜜蜂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福建省尤溪县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农业部部级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甘蔗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心、分中心国家糖料作物改良中心福州甘蔗分中心农业部国家食用菌品种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分中心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蔬菜)专业分中心农业部部级研究基地南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基地国家林业局国际合作、闽台交流基地联合国(中国)实蝇防控研究中心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司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技部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成员单位)科技部农业部海峡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中心农业部台湾农民创业园科技服务中心国台办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实验室)福建省昆虫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厅福建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厅福建省作物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厅福建省农业生态过程与安全监控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厅福建省特种淀粉品质科学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厅福建省资源环境监测与可持续经营利用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厅福建省病原真菌与真菌毒素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厅福建省菌草科学实验室省科技厅福建省植物病毒工程研究中心省发改委福建省菌草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省发改委福建省天然生物毒素工程实验室省发改委福建省动物药物工程实验室省发改委福建省亚热带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科技厅福建省生物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科技厅福建省南方森林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科技厅福建省中药材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科技厅福建省蜂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科技厅福建省特种作物育种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科技厅福建省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科技厅福建省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科技厅福建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科技厅福建省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科技厅福建省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科技厅海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工程技术中心省科技厅省级调研基地福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研基地(邵武市)省社科联福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研基地(上杭县)(2003-2007)省社科联省级研究开发基地(平台)福建省农副产品保鲜技术开发基地省经贸委福建省植物资源化学与材料技术开发基地省经贸委福建省菌草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省发改委福建杉木研究中心省科技厅福建省亚热带果树及特种经济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省科技厅福建省农产品安全研究平台省科技厅福建省闽台果树种质试管苗库省科技厅福建省食用菌种质资源科技共享平台省科技厅福建省南方麻类种质资源共享平台省科技厅福建省软科学研究基地(福建农林大学)省科技厅福建省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省科技厅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病毒工程与病原生物学福建省高校重点(开放)实验室省教育厅作物应用遗传学福建省高校重点(开放)实验室省教育厅福建省高校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福建省高校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福建省高校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与经营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福建省高校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福建省高校植物病原真菌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福建省高校林木逆境生理生态及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福建省高校风景园林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福建省高校中西兽医结合与动物保健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福建省高校生态与资源统计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南方水土保持研究院省教育厅福建省高校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海峡新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省教育厅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农村区域竞争力研究中心省教育厅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区域特色发展研究中心省教育厅
成果
校园2010年学校共有575项科研项目获准立项,立项总经费10840.58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9460万元,占87.27%,国家级项目经费7737.88万元,占71.38%;全年共完成下达经费十七批次850项,累计下达到位经费13143万元,加上其它项目的科技经费,年度实际到位经费16179万元。学校主持完成的“细菌农药新资源及产业化新技术新工艺研究”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有14项成果进入福建省科技奖奖励公示,其中2项进入一等奖答辩。鉴定(评审)科研成果46项,通过省级审定植物新品种4个、认定植物新品种4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2个。2011年学校获批科研立项326项(不包括横向项目),累计立项科研经费10152.49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82项,合计立项经费6672.79万元,占科研立项总经费的66%,年度科研到位经费8320万元,年科研立项经费连续第四年突破亿元大关。学校主持完成的“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灾变机理及其持续控制关键技术”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外,有15项成果进入福建省科技奖奖励公示,其中8项进入二等奖以上答辩;4项成果获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1项、二等2项、三等1项。鉴定(评审)科研成果35项,通过省级审定植物新品种4个、认定植物新品种4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2个。
据201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率先在福建省属高校中承担国家“973”项目,率先在福建省属高校中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5]。每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0多项,经费达2.2亿多元,其中国家级项目数量和资助经费均超过60%,在甘蔗、蜂学、麻类、生物农药、杉木等研究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先后有672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优秀社科成果奖,其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8项(主持8项)。《大学》杂志发布的《2007中国高校科技贡献力排行榜》,福建农林大学科技贡献力居全国高校第39位,与福州大学并列福建省属高校第1位,在福建省仅次于厦门大学。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含期刊装订本)总量达246.29万册,其中,中文图书216.86万册、中文报刊(装订本)16.56万册、外文图书8.49万册、外文报刊(装订本)4.36万册。通过图书馆主页“福州地区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Fulink)可以共享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8所高校的电子资源和全国700多家图书馆各类资源。同时还可以通过访问“Dialog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在线检索Dialog中的600多个数据库。
初步形成了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共存、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结合、单馆保障与多馆互借与传递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2013年新增中文数据库6种,外文数据库1种(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拥有Science和Nature等14种电子期刊,拥有CNKI、万方、维普、台湾资讯数据库、SCI、SpringerLink等中外文数据库65个(其中外文数据库27个),电子图书104.9万册。学报期刊学校主要出版有《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林学院学报》、《生物安全学报》、《林业经济问题》、《亚热带农业研究》、《武夷科学》7种学术期刊。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学、科研单位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还与美国加州大学、耶鲁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英国北威尔士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里大学、澳大利亚莫纳西大学、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大学、圣玛丽大学、新斯科舍农学院、泰国甲色沙特大学、马来西亚农业大学以及台湾大学等结成为友好学校。学校与加拿大戴尔豪西大学农学院联合举办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本科专业教育项目,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举办生态学本科专业教育项目。学校的学报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还编辑出版了《甘蔗》、《武夷科学》、《华东昆虫学报》、《林业经济问题》、《高教理论与实践》等刊物。学校坚持做好对外办学工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部分本科专业与加拿大等众多世界知名学府采取“2+2"联合培养。2013年南非当地时间3月26日上午,在国家主席和南非总统雅各布?祖马的共同见证下,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中国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女士与南非高等教育联合会主席、南非德班理工大学校长艾哈迈德?巴瓦(AhmedCBawa)教授在位于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的总统府共同签署了由我校与德班理工大学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的协议。
郑传芳
福建农林大学男,1953年1月出生,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第十届省政协委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7年8月至2002年8月任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2002年8月至2006年1月任福建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2006年1月起任现职。1991年4月至1993年4月在日本横浜国立大学留学。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项目、由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示范本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门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全程教学示范片主讲教师之一。 福建农林大学郑金贵
男,1949年10月生,现任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10月获福建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1984年1至6月赴国际水稻研究所进修。
1985年5月至1998年8月,历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研究员;1998年8月调任福建农业大学校长,1999年福建省教育厅评定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10月任福建农林大学校长。系“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委省政府表彰的“福建省杰出科技人员”、“福建省优秀专家”和“福建省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部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第一带头人,兼任中国作物生物技术学会副会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中国农学会理事、福建省会委员、福建省科协副主席等。
洪伟
福建农林大学男,1947年11月生,现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正厅)、教授、博士生导师。1975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专业。1990年3月任福建林学院党委委员、教务处处长、1992年6月任福建林学院院党委委员、副院长,1995年12月任福建林学院党委委员、院长,2000年10月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正厅)。系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优秀专家、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福建省先进工作者、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奖之荣誉奖”获得者、林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兼任中国林学会理事、福建省林学会副理事长、《福建林学院学报》主编、 《林业科学》编委等。
长期从事森林生态学、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1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19项,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5项;出版专著、教材8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郑作新 唐崇惕、余松烈、谢联辉:4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科学学院门前小道食品科学学院门前小道
梁劬、宋涛:先后被遴选为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司司长、中国驻圭亚那合作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张健保:香港发明家协会主席;
吴振铎:台湾茶艺协会理事长,被誉为台湾茶叶之父;
贡谷绅:台湾中兴大学第6任校长;
颜禧强:美国最大的帽品供应商、香港飞达公司董事长;
高益槐: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谢华安:校友在该校学习进修期间,刻苦努力,成为世界杰出的杂交水稻育种家,选育的“汕优63”累计增产1500多亿斤。
杨仁崔:学校的知名骨干精英教授。
王幼辉、周时昌校友等16位省级领导,梁田庚、范仁善校友等300多位厅局级领导活跃在农业部、外交部、林业部(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福建省、河北省、湖南省等政坛,辛辛苦苦造福一方,勤勤恳恳为民谋利;
杨金发:1999年毕业的青年才俊,任总资产100多亿的超大现代农业集团的副总裁;
傅芬芳:2003年毕业的年轻女杰,任亚洲最大的肉鸡生产加工企业圣农集团的副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