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莞工(DGUT)。
2018年全国排名229名,是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兼有一本和二本专业,也是东莞史上创办的第一所大学。
省市共建,以市为主。
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校长。
学校筹办于1990年,1991年国家教委批准先行招生,199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开学,招收专科生。
直到2002年获的教育部提批准,招收本科生,2005年开始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并进行招生。
学校将坚持走创新之路、走特色之路、走质量办学之路、走科学管理之路,践行“学而知不足”的校训,向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现代大学奋进。
截至2017年6月,学校拥有松山湖及莞城两个校区,共占地2210亩。
松山湖校区占地1870亩,莞城校区面积340多亩。
学校建立了以工学为重点,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设有14个学院、43个本科专业。
学校有教职工1402人,普通全日制学生19310人,成人教育学生10739人。
1990年0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办东莞理工学院。
1991年03月,东莞理工学院教学大楼竣工剪彩。
1991年07月,国家教委批准先行招生。
1991年07月,开设了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在本校代培的财务会计、企业管理及中文秘书三个专业。
1992年04月,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建院。
1992年07月,采用联合办学方式与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重点、特色院校合作共同招收学生,利用它们的优秀师资和设备条件,为东莞培养电子人才。
2002年04月,国家教育部批准东莞理工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并于当年招收本科生。
2002年12月,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动工建设。
2003年10月,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正式启用。
2004年05月,东莞师范学校并入东莞理工学院,并更名为东莞理工学院师范教学部。
2005年09月,分别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积累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
2006年05月,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东莞理工学院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
2007年06月,东莞理工学院具备招收港澳台学生资格。
2008年05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良好成绩。
2010年06月,学校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61所高校一起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2010年08月,获批成为广东省立项建设的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全国首个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落户东莞理工学院2014年02月,东莞理工学院成为广东省第四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之一。4月,与华中科技大学签订《华中科技大学与东莞理工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书》,启动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计划于2014年招生10名。6月,学校加入SAP全球大学联盟。
2015年02月,学校被确定为“广东省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培育基地”。4月,学校与广东工业大学签订两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5月,新增二级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揭牌成立。6月,新增二级学院“国际学院”,正式招收外国留学生。7月,学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创建高校(分别是南方科技大学、东莞理工学院、佛山科技学院)并成功获得高等学校副教授评审权。
2017年03月,教育部批准东莞理工学院与法国国立工艺学院合作设立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3月11日,学校与360企业安全集团签约,共同建设360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和360网络空间安全创新研究院,打造全国第一个网络安全学院和广东省第一个网络安全人才基地 。6月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 。同月,入选广东省2017年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名单 。
2018年01月,东莞理工学院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17年6月,学校参与“科技东莞”工程,与西门子公司、华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国际知名企业、名牌大学、著名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科研平台建设合作,与西门子公司共建了全国高校首家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以及建设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东莞新能源研究院、广东省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型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德精密制造技术中心等一批重点科研平台。现有省级平台18个,市级平台23个,其中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广东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3个、广东高校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2个、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广东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东莞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个、东莞市级重点实验室17个、东莞市工程中心2个,市厅级社科科研平台2个;另建有校所联合实验室5个,校内科研机构15个 。
科研机构机构名称校所联合实验室(5个) 01.中子探测与快电子技术联合实验室 02.中国散裂中子源机电技术研发联合实验室 03.中国散裂中子源先进材料联合实验室 04.下一代互联网联合实验室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01.广东省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 01.广东省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02.广东省新型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03.广东省化工材料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04.广东省电子商务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05.广东省极端环境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06.广东省分布式能源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07.广东省废水能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08.广东省太赫兹检测与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09.广东省制造过程智能控制与优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3个) 01.广东高校化工清洁生产与绿色化学品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02.广东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03.广东省普通高校嵌入式与测控系统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广东高校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及国际合作重大项目(1个)01.中德精密制造技术中心(核能装备遥控维护作业机械手研发)广东高校创新团队项目(1个)01.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及应用创新团队东莞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个) 01.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 02.中德精密制造技术中心 东莞市重点实验室(9个) 01.东莞市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 02.东莞市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03.东莞市复杂网络重点实验室 04.东莞市现代分离技术重点实验室 05.东莞市大气复合污染重点实验室 06.东莞市快电子技术与测控系统重点实验室 07.东莞市网络安全重点实验室 08.东莞市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09.东莞市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校级研究中心(13个) 01.东莞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中心 02.东莞生命教育研究中心 03.东莞城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04.东莞市知识产权促进中心 05.经济法律研究咨询中心 06.生物传感器研究中心 07.多媒体技术研究中心 08.光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09.现代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10.嵌入式系统研究中心 11.软件研究中心 12.材料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 13.图像信息与测试研究中心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6月,学校两校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5020平方米,累计藏书190万册,有40个数据库、170万册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 。
学术期刊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东莞理工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双月刊,创刊于1994年2月。
2012年11月7日,东莞理工学院的“基于飞秒激光的太赫兹时域光谱仪开发”等4个项目列入2012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组织实施。
2012年12月5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签批了国家十二五水专项“东深供水工程水质改善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课题编号:2012ZX07206-004)”课题任务合同书,该课题正式立项。2012年度,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6个获准立项。
从2014年至2016年,学校承担了国家973项目课题、86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80项,立项经费4.71 亿元,科研总经费达6.006亿元。获得了日内瓦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专利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科技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和东莞市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及一批发明专利 。
截至2017年6月,学校建立了以工学为重点,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14个学院、43个本科专业 。
(参考资料 )
(注:更新至2017年6月 )
(参考资料 )
截至2017年6月,学校有松山湖、莞城两个校区,共占地2210亩。松山湖校区占地1870亩,坐落在松山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莞城校区面积340多亩 。
学校建成万兆带宽主干、部分千兆带宽到桌面的校园网,建立了3.8万个信息点。体育场地面积约45000多平方米,是国家田径队挂牌基地,2006年成功协办了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