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上海 >>上海市 >> >>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
电话 : 021-62379160,62373266
地址 : 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号
中考网 : 上海 | 上海市 |
高考网 : 上海 | 投票
学校简介 :   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东华大学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之勇气,坚持走“观念兴校、学术兴校、管理兴校”发展之路,在“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中独树一帜。
  地理历史:学校地处中国上海,三个校区分别位于松江区和长宁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校园环境优美宜人,系“上海市花园单位”。
  学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是华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
  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
  基本情况: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现设有纺织、服装艺术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旭日工商管理、机械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外语、人文、理学12个专业学院,另有成教学院、网络学院、体育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的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
  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63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本科专业,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
  共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同时设有10个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检测中心,2个国家“111”引智基地,3个上海市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
  在校学生近27000名,其中研究生近6000人,本科生14364人,留学生2816人。
  教职工2903名,其中院士8名、长江学者和长江讲座教授4名,有光华工程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回国留学人员先进个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等荣誉获得者,高级职称教师近700名。
  教育教学:学校秉承“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以“崇德博学、砺志尚实”为校训,推行“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国际化的办学视野和严谨求实的教学管理,面向全球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专门人才。
  学校持续深化学分制改革,对全体学生实行“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宽口径、柔性化的专业教育”;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的个性化教育”;并在完善学分制的基础上,推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学习1至2年后可在专业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2007年开始,我校艺术类招生享有与独立设置艺术院校同等的自主权,并获得2008年本科招生自主选拔录取试点。
  学校在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
  2007年,学校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1人入选第四届国家教学名师,纺织工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轻化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工程2个专业项目入选国家特色专业项目,1门课程入选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学校共有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入选60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近年来,学校有5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获得提名。
  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央电视台CCTV杯全国模特大赛、上海市发明创造三枪杯竞赛等重大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金奖或冠军。
  毕业生就业状况态势良好,研究生就业率连续多年100%,本科生就业率近年来均保持在95%以上。
  学科科研:按照“坚持特色、拓宽基础、加强交叉、按需发展”的学科发展思路,学校学科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十五”“211工程”建设被“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正式确认为“优秀”。
  纺织科学与工程在全国81个一级学科评估中,再次名列全国第一。
  依托国家和教育部科研基地,学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为国家科技攻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学校连续六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连续两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连续两年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总数超过世界其他九所著名纺织院校的总和。
  此外,学校大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保、新材料等领域,特别是为我国神五、神六、神七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
  学校申请和授权的专利数也不断提升,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
  合作交流:学校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已与世界70多所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80多个国家培养了大批留学生。
  学校积极推进合作办学,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日本服装文化学院、德国劳特林根应用科学大学、意大利米兰欧洲设计学院、法国鲁贝国立纺织学院、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等一批名校拓展了9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学校重视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举办了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纺织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上海世博会“大都市形象论坛”、国际纺织生物医用材料论坛等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并自1995年以来每年成功承办年度上海市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凸现着学校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日益活跃的国际交流新局面。
  
历史沿革

百花齐放时期

东华大学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912年实业家张謇创办的纺织染传习所。

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1912年4月,张謇与其兄张?借资生铁厂和大生纺厂的房舍倡办纺织染传习所,课程内容效仿美国费城纺织专门学校,中国纺织领域以学校形式培养专业人才由此开端;同年秋,改称南通纺织学校,分本科、预科两班,是中国最早的纺织高等院校,张?任校长,张謇任名誉校长。1913年,张謇等人捐建校舍于大生纱厂东南侧,改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1927年改为南通纺织大学,后又改称南通大学纺织科、南通学院纺织科。1938年9月至1949年8月,南通学院纺织科迁沪办学。

1930年秋,中国纺织染工业补习学校改组为中国纺织染工业专科学校,校址在上海戈登路1252号。1946年秋,改名中国纺织染工程学院,是年冬迁至西康路293号。1948年易名中国纺织工学院。

1936年,实业家诸文绮集资在闵行镇东置地筹建文绮染织专科学校,营建中的校舍包括染织实习工场、图书馆等。至1937年第一期校舍竣工后,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沪闵沦陷,校舍被敌军侵占,学校未能招生开学。抗日战争胜利后,诸文绮复集中财力,进行学校的第二期工程建设,并于1946年秋落成开学。

1937年,国立交通大学在工学院设立纺织工程系。1940年,学校迁渝,纺织系停办。1946年由陈维稷主持恢复纺织系。

东华大学

1940年,李升伯、张方佐等人在上海筹划创办诚孚纺织专科学校,以培养纺织专门人才、振兴中国纺织工业为办学宗旨。为避免日伪干扰,学校暂名为诚孚高级养成所,校舍设在戈登路(今江宁路)。办学初,分正班和特班两种学制,正班招收中等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和机械科的毕业生,学制两年。特班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1930年春季和秋季,两班分别开始招生。第二年迁址巨泼来斯路(今安福路)247号。1944年,学校处境险恶,停止招生。抗战胜利后,定名为诚孚纺织专科学校,学制三年,1946年招生开学。1948年,国内政治动荡,再次停止招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恢复招生,先后共招生六届。

领导关怀

1942年,苏州工业专科学校的部分老校友倡议在上海建立一所专科学校,为纺织工业培养人才,得到纱厂联合会(即苏、浙、皖、沪、鲁、豫六区纺织同业公会)的赞助,上海纺织界集资创办上海工业专科学校,成立以纺织企业家为主的校董会,江上达为主席校董,聘请原苏州工专校长邓邦逖为校长,借澳门路申新九厂宿舍为临时校舍,设纺织、机械、染整3个专业。1942年夏天,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同年秋,在上海的原苏州工专实习班全体师生转入上海工专。学校免收学杂费,并供应膳宿,学生毕业后亦有工作保障,所以报考人数较多,挑选新生的余地较大。教师中有知名学者、教授,如蒋维乔、周承佑、毛启爽、朱子清、陆禹言、许学昌等。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至福履理路(今建国西路)496号和赵主教路(今五原路)165弄5号两处。1946年,周承佑继任校长,颜惠庆继任主席校董。学校改招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撤销应用化学科,增设管理科。194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令上海工业专科学校改名为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恢复五年制,招收初中毕业生;同年,学校迁入大西路光华大学旧址办学。

1950年6月,在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华东纺织管理局主持,会同上海棉纺织业同业公会,将4所分散的私立纺织院校(中国纺织工学院、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诚孚纺织专科学校、文绮染织专科学校)合并为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由华纺局副局长张锡昌兼任院长,周承佑、浦增锷任副院长。

华东纺织工学院时期

上海纺织工学院

1951年6月,国家为加速发展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纺织工业,整合交通大学纺织工程系、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合并建立“华东纺织工学院”,隶属于国家纺织工业部。校名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舒同题写。选定上海延安西路与中山西路交叉处的原光华大学校址及附近农田作为新校园基地。建院筹备会由华纺局副局长张方佐为筹备会主任。1951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纺织技术专家、教育家张方佐担任首任院长,黄?然、钱宝钧为副院长。

1952年至1956年,先后有6所院校系科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依次是:南通学院纺织科、武汉中南纺织专科学校、四川乐山技艺专科学校印染班、苏州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上海华东交通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青岛工学院纺织系,学校由此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理工结合的一所纺织高等学府。

1954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是新中国首批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

1956年,创办夜大学。

195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59年9月5日,学校成立中国第一个化纤科研机构??化纤研究室(现化学纤维研究所)。

华东纺织工学院

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4年,国务院决定将华东纺织工学院制丝专业、无锡轻工业学院纺织系并入苏州丝绸工学院,更名为苏州纺织工学院(现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1966年“文革”爆发后,学校停止招生5年。

1969年,学校划归上海市领导,1972年4月更名为上海纺织工学院。

1971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6年,建立环境工程专业,是国内最早的环境类学科之一。

东华大学学生合唱团荣获世界级合唱节比赛金奖

1978年10月,学校和上海市纺织工业局、普陀区人民政府、上海石化总厂共同创办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

1979年,学校重归纺织工业部领导。

1979年,学校成为国内第一批培养管理工程专业研究生单位。

1980年,恢复华东纺织工学院校名。

1981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并于1991年获批设立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国纺织大学时期

中国纺织大学

1985年,经纺织工业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并由时任中共中央的胡耀邦为校名题字。

1986年,学校成立奖学金基金会,建立选拔、培养优秀学生制度,人民贷学金和人民奖学金并存。

1989年至1992年,由企业和知名人士、教授、专家存款设立“五爱奖学金”、“陈维稷奖学金”、“梁溪唐氏奖学金”、“诚孚同学联谊会奖学金”、“纺织工程学会奖学金”、“宝钢奖学金”和“美国杜邦公司奖学金”等。

1994年11月,中国纺织总会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中国纺织大学。

从1995年开始,学校每年承办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

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旧址

1995年9月,学校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7年5月,通过“211工程”可行性论证和立项审核。

1997年10月31日,中国纺织总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中国纺织大学。

1998年9月1日,学校正式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并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共管。

1999年8月30日,按照国家教育部教发(99)81号文件要求,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在原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校址)并入中国纺织大学。9月1日,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中国纺织大学暨中国纺织大学更名为东华大学揭牌仪式隆重举行。上海纺专原址成为东华大学长宁路校区,直至2006年7月,后被改建为长宁来福士广场。

东华大学时期

东华大学校史沿革

1999年9月1日,经教育部批准,中国纺织大学更名为东华大学。同月,国家轻工业局上海玻璃搪瓷研究所并入东华大学。

2002年,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全面负责留学生的招生、培养与管理。自此学校国际学生教育开始呈现跳跃式发展(留学生规模现为上海第一)。

2002年10月,位于松江大学城的松江校区动工建设。

2003年5月,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9月,首批03届学生进驻松江校区。10月16日,东华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5年,松江校区基本建成。

2007年,学校入选国家“111计划”。

2010年至2011年,学校先后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2010年4月1日,学校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签约共建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

东华大学与市信经委、长宁区签约共建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

2012年,入选教育部“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名单。

2014年4月24日,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成立,并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纽约时装学院、日本文化学园、伦敦艺术大学等国际上著名艺术设计院校达成合作共识。10月,学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

2015年3月30日,学校首所孔子学院在肯尼亚莫伊大学成立,是全球首所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5月,上海高校首个众创空间和上海市大学生文化创意创业基地先后在东华大学成立。

2016年12月,成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认证的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院校。

东华大学与爱丁堡大学两校领导共同为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揭牌

2017年1月22日,上海时尚之都建设推进大会暨上海时尚之都促进中心揭牌仪式在东华大学举行。8月,被认定为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0月11日,学校当选为中国标准化协会城市家具分会会长单位,10月21日,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实践研究基地在东华大学揭牌成立。12月8日,获“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

2018年3月27日,学校新增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位点获批数量列上海市第一。5月4日,学校与上海科学院、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7月,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度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东华大学是上海地区唯一入选高校。

学校地址

松江校区:上海市松江区人民北路2999号 201620

延安路校区: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882号 200051

办学条件

学院设置

学校现设有纺织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外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体育部、MBA教育中心和研究生院。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工程博士授权领域、2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1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5个本科专业,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共有1个”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1个上海高校I类高峰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

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土木工程、设计学

?专业学位博士点

工程(先进制造)

?一级学科硕士点

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数学、物理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公共管理、科学技术史

?二级学科硕士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世界经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固体力学

?专业学位硕士点

金融、国际商务、翻译、工程、工商管理(含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会计、艺术、应用统计、新闻与传播

?“双一流”建设学科

纺织科学与工程(含材料科学与工程、设计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纺织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材料学、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培育)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服装科学与工程、染整科学与工程

?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

材料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

材料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含纺织工程、服装)、染整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设计艺术学

?上海市一流学科

纺织科学与工程(上海I类高峰学科)、化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设计学

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纺织科学与工程获评A+,继续名列第一;8个学科位于前30%。入围ESI世界前1%的学科领域4个(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数学)。MBA教育通过AMBA认证,蝉联“中国最具影响力MBA排行榜”第11位。

科学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6年,东华大学设有13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检测中心,2个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重点实验室

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工程中心及检测中心

国家染整工程研究开发中心

国家环境保护纺织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

国家眼镜玻璃搪瓷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中国轻工业珠宝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光影?锦绣东华

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性能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

纤维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科学创新引智基地

纺织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科创中心2016年7月12日揭牌成立

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产业用纺织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

先进玻璃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磁约束核聚变教育部研究中心

?市级科研机构

上海时尚之都建设推进大会暨上海时尚之都促进中心揭牌仪式

上海航天工艺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仓储物流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

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

时尚传播与上海市国际时尚之都建设研究中心

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联合电子商务研究所

?校级科研机构

东华大学研究院

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

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科创中心

东华大学

新型面料快速反应中心

21世纪绿色纤维开发中心

化纤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医药用纺织材料技术开发中心

车用纺织材料开发中心

建材用纺织技术开发中心

农用纺织材料技术开发中心

土工合成材料技术开发中心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地毯装备研究中心

分析测试中心

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纺织科技创新中心

科研成果

坚持特色发展 助力航天事业

截至2016年,学校近年来产学研合作项目达5000余项;科研项目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连续12年获得2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总数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的总和;学校国际专利授权数量、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在高等院校中名列前茅。大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保、新材料等领域,为中国战略武器的研制,神五至神十载人航天工程和“天宫一号”、 “天宫二号”等的发射成功做出了积极贡献。

对接国家战略特需和国际时尚创意两个制高点,学校积极推进”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协同创新中心“三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国际时尚科创中心、纺织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并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环东华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广富林路科技创新园区“建设。

2011年,学校国际专利授权数量在中国高校中列第16位。学校的高纯粘胶基碳纤维项目解决了中国新型战略弹头防热层材料的“有无”问题,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玻璃纤维经编网格、舱外航天服外层防护材料、舱内外航天服暖体假人等成果成功应用于天宫一号、神舟系列飞船等航天工程。

截至2014年,学校军工“三证”体系基本建设完成,已正式跨入国家军工科研生产准入体系。

学术交流

东华大学

近年来,学校成功举办了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学术会议、第7届自然计算国际学术会议、第8届国际薄膜物理与应用会议、第12届亚洲纺织会议、第25届国际数据工程大会、美国纤维学会春季年会、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中国长三角遗传学大会、第20届国际时装院校联盟年会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

学术资源及刊物

?馆藏资源

东华大学图书馆由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延安西路校区图书馆和各院系的资料室组成,总面积54840平方米;截至2014年,正式开放的有6个开架书库、17个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阅览室,有阅览座位3345席。

?学术刊物

1.《东华大学学报》:由教育部主管,东华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学报分为《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6年创刊,双月刊),《东华大学学报(英文版)》(1984年创刊,双月刊),《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创刊,季刊)。

2.《中国服饰》:1973年创刊,由东华大学和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共同主办。

3.《国际纺织导报》:1997年创刊,由东华大学主办、德国专业出版机构协办的国家级期刊。

4.《产业用纺织品》:1983年创刊,东华大学和全国产业用纺织品科技情报站主办,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刊。

5.《创意经济与管理》: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创意经济委员会和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主办期刊。

6.《纺织服装教育》(Textile and Apparel Education):由教育部主管,东华大学和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共同主办。

文化传统

校名内涵

东华大学

1.东华寓意中国东方、东方的精华。

2.东代表东方,华代表古代的华亭县。因为东华大学的位置恰好在古代的华亭县。上海市就是由华亭县发展而来。

3.在明清两代,全国各地进贡到皇宫的服装和面料都是由东华门进出,不能从西华门午门等进出。所以,东华也就成为纺织服装的代名词。

4.东华大学本部在解放前是光华大学旧址,1951年该址划归东华大学前身华东纺织工学院。

校训

校训: 崇德博学,砺志尚实。

崇德。“崇”是推崇提倡的意思,“德”指道德、德行。“崇德”指崇尚有德之人、推崇高尚的德行。

东华大学校训及释义

博学。“博学”指广义的学习。

砺志。“砺”,是指“磨冶”、“磨炼”之意。“砺志”指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成就事业。

尚实。“尚实”,指脚踏实地、朴实无华的作风。

校训的整体含义:激励师生修身立德、博学专攻、磨心砺志,求真求新,德才兼备。

校标

校标

内含“Donghua”拼音首字母DH的变形;标志中的图案意指太阳、月亮,寓意东华传承的人类文明与日月同辉;图案也意指经线和纬线绣成的锦缎,表明东华大学源自以纺织为特色的学校,蕴含了东华大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昭示东华大学在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学科领域不断拓展,科研成果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保、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创造出顶天立地、与日月同辉的光辉业绩,表示东华大学蒸蒸日上,蕴含着勃勃的生机。

校歌

日月辉映,孕育灿烂人类文明;

经天纬地,织就绚丽锦绣中华;

崇德博学,海纳天下才俊精英;

东华大学校歌

励志尚实,铸就辉煌东华前景;

啊,东华,东华;桃李万千五洲芬芳;

啊,东华,东华;宏图伟业与日俱长;

爱校荣校,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崇尚学术,弘扬严谨治学风范;

追求卓越,实现科教兴国夙愿;

敬业奉献,谱写不朽报国诗篇;

啊,东华,东华;桃李万千五洲芬芳;

啊,东华,东华;宏图伟业与日俱长。

东华精神

积极向上、爱校荣校、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敬业奉献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东华原创大师剧《钱宝钧》

党委书记:朱民

校长:蒋昌俊

党委副书记:殷耀、刘淑慧、金海燕

副校长:刘春红、邱高、卿凤翎、陈革

纪委书记:金海燕(兼)

历任校长

1951~1952年:张方佐

历任校(院)长

1952~1957年:盛华

1957~1977年:温仰春

1978~1984年:钱宝钧

1984~1986年:蒋永椿(代校长)

1986~1990年:蒋永椿

1990~1994年:周永元

1994~2001年:邵世煌

2001~2015年:徐明稚

2015至今:蒋昌俊

杰出校友

学术界

程正迪: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1年获华东纺织工学院化学纤维硕士学位,曾获美国总统青年科学家奖、美国物理学会JOHN H. DILLON奖章、北美热分析学METTLER-TOLEDO奖等多项奖励,现为美国阿克伦大学冠名讲席教授和高分子科学系主任、《Polymer》杂志北美资深主编、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李培根院士返回母校

李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 机械制造及其自化专家,77届校友,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周翔:中国工程院院士,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专家,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染化工程系;先后任中国纺织大学化学工程系副主任、主任,中国纺织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东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俞建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责任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本科、硕士、博士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先后任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院长,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东华大学科研处处长,东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季国标:化学纤维工程技术和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83届世界纺织科技大会主席,1952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

梅自强:中国工程院院士,纺织工程科技专家,原南通学院纺织科毕业;先后任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纺织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纺织工业局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何鸣元: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1961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毛学荣:英国思克莱德大学终身教授,国际著名随机分析专家,苏格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82年获中国纺织大学硕士学位

姚穆:纺织材料专家、纺织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8年至1950年就读于原南通学院纺织科

邹世昌: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9年至1950年在原中国纺织工学院就读

陈肇元: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9年在原中国纺织工学院就读

周立功:毕业于东华大学自动化及计算机系,高级工程师,中国海洋大学讲席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单片机学会理事,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和广州致远电子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

朱晓明:中国纺织大学电气自动化学士和工业管理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原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兼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管理科学学会理事长

何吉欢: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力学学科研究员,东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曾荣获首届“科学前沿??中国卓越研究奖”

李新贵:在东华大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同济大学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东华大学纤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委会理事

周永元:1958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原华东纺织工学院副院长、中国纺织大学副校长和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全国纺织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教委科技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技术顾问、上海服饰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邱冠雄:1962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曾任天津纺织工学院院长、天津工业大学校长

丁晓东:在东华大学应用数学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曾任上海市教委高等教育处副处长、处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上海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佩莉: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1977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机械系化纤自动化及自动装置专业,现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信息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女性人才研究中心主任

陈克强:纺化79届研究生毕业,原武汉科技学院院长

袁观洛:机织61届,原浙江丝绸工学院院长

孙瑞哲:1985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

浦解明:管理97届研究生毕业,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徐卫林:1997年在东华大学纺织材料专业获博士学位,纺织材料专家,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首批“领军人才”,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

周英芬:东华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毕业,上海建桥学院商学院副院长

陈廷:博士毕业于东华大学,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江苏省“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和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

唐漾:毕业于东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现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IEEE工业电子学会“基于数据的控制与监测”技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复杂网络与系统控制专委会委员

程隆棣:毕业于东华大学,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863项目评审行业专家评委,国家奖励办成果评审专家,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棉纺织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沈致和:1986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供热通风专业,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教授,住建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成员、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消防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暖通空调学委会副主任、安徽省节能专家库成员

李咏梅:199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同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系主任

周胜:2001年毕业于东华大学纺织材料学专业,现任扬州职业大学、扬州广播电视大学和扬州职工大学校长,教授,东华大学和东南大学硕士生兼职导师,全国优秀教师

李晓峰: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纺织工程专业,湖南文理学院电气工程系主任、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湖南省纺织工程学会科技信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杂志编委、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员。

熊杰:1999年中国纺织大学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专业博士生毕业,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

薛元: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纺织机械专业,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博导

顾书英:中国纺织大学毕业,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陶肖明:1982年于华东纺织工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任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系纺织技术讲座教授、系主任

曲丽君:毕业于东华大学,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青岛市“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学术带头人、山东省纺织工程泰山学者团队

黄惠芬:东华大学92届校友,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博导

范金土:东华大学85届校友,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制衣学系教授、博导、副主任,国际纺织学会荣誉院士

乔光华:1982年本科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2002年起在墨尔本大学任教,2009年起任主管科研的助理院长,2006年当选为澳大利亚皇家化学学会会士,现任墨尔本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

孙刚:华东纺织工学院本科、硕士毕业,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纺织系教授,东华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农业部、美国卫生署、美国国防部、加拿大科学基金会等部门项目评委,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海外评委

吴斌:瑞尔森大学首席科研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华东纺织工学院机电系毕业。

柯勤飞:本科、硕士、博士毕业于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部主任、校长助理,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等职,现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张家钰:1981年硕士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先后任上海建桥学院校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副校长兼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政治界

郝建秀: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系棉织专业毕业,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先后任纺织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处书记,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正部长级),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正部长级),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周波: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常务副市长,东华大学80级校友

谭?芸:全国妇联第五届副主席,现任杨谭顾问公司和杨谭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1959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机械专业,1983年当选为上海市妇联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

王天凯:东华大学化学纤维专业69届,高级工程师,2000年任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2003年转任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并于次年兼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2008年任中国工业协会副会长、党委副书记,现任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主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端小平:东华大学化纤专业91届,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秘书长

吴文英:1963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系,曾任纺织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国纺织总会会长、党组书记兼中国仪征化纤集团董事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黄关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现任民建上海市委主委、民建中央副主委,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

黄茂福:民盟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毕业于东华大学;现任民盟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英国染色家及颜料家学会会员,上海纺织工程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纺织出版社编委会委员等职

胡上治:纺织68届校友,江苏省人民政府驻沪办事处主任、东华大学无锡校友会会长

乔艳津: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化学纤维工程专业,曾任中文核心期刊《纺织导报》主编、专家委员会主任

杨建桥:1979年至1983年在华东纺织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本科专业学习,民盟陕西科技大学副主委、中国造纸学会设备专业委员会理事、陕西省造纸学会常务理事,曾任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院长,现任西安思源学院副校长

崔世忠:1997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中原工学院院长、河南省创新人才培养对象、全国纺织教育学会副会长、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赵燕:华东纺织工学院人造纤维大专班毕业,全国政协九、十届常委,民建七届、八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

王智: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针织专业,曾任中国纺织科技开发总公司总工程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高级顾问,中国印染行业协会顾问,并自2005年起担任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专家技术委员会主任至今

刘珩:1998年至今任全国、内务司法委副主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民建第五届中央常委、第二届湖北省委副主委、第六届沙市市委主委,56届校友

陈东辉:1978年至1983年在中国纺织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先后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九三学社上海市市委常委,现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

赵丰:1995年在中国纺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周启澄,1997年获工学博士;现任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研究员,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际古代纺织品研究中心理事

刘春红:1991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纺织机械专业并获工学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纺织机械专业并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任东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高亚光:1987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化纤专业,2017年当选为无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江苏省十一届政协委员、常委和无锡市十六届人大代表

邱高:1988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基础部,获固体物理专业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7年毕业于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化学纤维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东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蒋红:在中国纺织大学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3年,曾任中国纺织大学纺织工程系副主任、上海市教委科技处处长、上海市教委秘书长、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主任、上海开放大学校长等职

蒋民宽:毕业于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曾任中国专利局局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当选为第七届、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

李陵申:毕业于东华大学,曾任中国纺织出版社社长,《中国服饰》杂志社社长等职,现任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

曹新生:原上海纺织工学院化纤专业毕业,信阳市政协副主席

王岚: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纺织材料专业,浙江省龙泉市副市长 杨伟东: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纺织机械专业,现任江西省九江市委书记、九江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金元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机械设计专业,现任江苏省无锡市政协副主席

许坤元: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67届校友

工商界

杨钊:1993年获中国纺织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现任香港旭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省工商联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商公会会长、广东省扶贫基金会名誉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常董

李绥:毕业于东华大学,上海爱登堡电梯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

黄承斌:机械制造专业84级校友,南通铁人运动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东华大学南通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郜宏:华腾地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东华大学纺织工程本科毕业,清华MBA上海校友会会长

唐葵:在东华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学位和MBA学位,方源资本总裁

贝聿泷:纺化专业61届校友,恒天集团董事长、东华大学顾问教授

沈光明:1989年东华大学管理系研究生毕业,高级经济师,曾任浙江省海宁市副市长,现任浙江荣大集团监事、投资部经理,浙江荣大国际货运公司董事长

朱勇:原上海纺专机械专业83届,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董事、总裁、党委副书记,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裁,上海龙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曹成生:通纺专业50届校友,香港格致机械有限公司董事,原东华大学香港校友会会长、中国纺织大学校友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

董炳根:纺机专业74届校友,深圳华联发展集团董事长,东华大学深圳校友会会长

王启明:华东纺织工学院针织专业81级,海天轻纺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任中国流行色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纺织行业协会会长等职

谷荷花:纺织专业64届校友,香港倍年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杨卫新:1983届校友,百隆东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胡永峰:1983届校友,曾任国家纺织总会办公厅处长、深圳中冠纺织印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现任华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华联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朱北娜:1983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曾任中国纺织工业部副处长,现任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天虹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银仕来控股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

邱亚夫:毕业于东华大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服装行业功勋奖章获得者,现任毛纺集团总经理、山东如意集团董事长等职务;兼任山东省工商联副主席,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

陈丽芬:中国纺织大学毛纺进修班校友,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毛精纺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硕士生兼职导师

池洪:199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上海东浩兰生国际服务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

丁建勋:东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毕业,上海乐程影像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作为上海市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受到国家领导人和上海市领导的接见。

朱建民:中国石化集团天津石化公司总经理,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

朱国民:东华大学管理学院MBA硕士,无锡天然纺织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勤:1987年毕业于东华大学纺织系机织专业,上海新联纺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玉军:1996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并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宏大研究院院长、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何志平:机械制造专业79级校友,东华大学校董;曾捐资设立东华天骥教育基金,下设东华天骥年度奖学金和东华天骥国际交流奖学金,基金总规模达3360万元

文体界

马艳丽:著名模特、设计师、演员,毕业于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

郜林:著名球星,2004年毕业于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前锋

奚梦瑶:国际超模,华谊兄弟签约模特,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07级

黄洋: 毕业于东华大学,香港足球代表队队员,2013年荣获香港足球先生

林瑞华: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美术系,新会区文联副主席、新会区美术协会会长、江门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潘兴源:演员、军旅原创歌手、编剧,毕业于东华大学影视戏剧表演专业。

校园环境

延安路校区

东华大学校区概览

延安路老校区毗邻虹桥开发区,位于延安西路、中山西路、轨道交通三号、四号等交通干线交界点,交通便利。学校通过有计划的建设、修缮、改造、绿化、整治,将延安路校区建成一座环境优美、闹中取静的花园式校园。

环草坪广场主体区域

环草坪广场主体区域

1998年,学校中山西路大门改建时草坪广场同期落成。广场中心是大草坪,芳草萋萋,四周大树遮荫蔽日,这里是师生最常去的休息、锻炼、温习功课的露天场所,毕业生离校前在此留影,把母校的倩影深深藏在人生的记忆之中。

正对着草坪广场的是1991年竣工的18层教学大楼,还是当时上海高校中的第一高楼。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这座高楼至今也是延安路校区的地标性建筑。学生们入校和毕业仪式通常都在这座大楼中的演讲厅举行,学子们对她一定怀有某种特殊的感情。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

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内藏有一座市级博物 馆??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该博物馆作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立项的科普项目,由东华大学负责建设,2009年1月面向社会正式开馆,现已被命名为“上海市科普旅游示范基地”和“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这座博物馆是在原东华大学纺织史博物馆、服饰博物馆的基础上新建而成,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全面综合反映中国纺织服饰历史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博物馆。展馆分为科普馆、古代馆、近代馆和少数民族馆四个分馆。博物馆还会不定期举办各类展览,已举办过“上海摩登??海派服饰时尚展”、“上海历史图像记忆展”等。博物馆参观者可以近距离感受传统服饰与时尚文化对接。

中心大楼

中心大楼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大楼所覆盖的区域中,绿树掩映着红砖墙,走在楼内长长的走廊和楼间的林荫道上,时间仿佛也倒转几十年;中心花园区域,气氛宁静而典雅,吸引着下课的师生们驻足停留、休息谈天、开展课余活动,是很多东华人共同的记忆。

延安路校区图书馆

延安路校区图书馆

延安路校区图书馆前身为华东纺织工学院图书室,创建于1951年, 1982年在纺织工业部的大力支持下,建设新馆,1983年正式迁入使用,时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的陈维稷为图书馆题写馆名。如今图书馆已整修一新,馆内的自习教室总是人满为患,门口的咖啡馆伴着淡淡的书香静候学子们的到来。

校园运动区

延安路校区校园运动区

这里有曾为08年奥运会阿根廷队作为训练基地的大操场,有小足球场、网球场,还有集乒乓房、羽毛球馆、体操房、攀岩墙、健身房于一体的体育馆。

东华的运动传统是足球和射击。东华大学足球队1960年被确定为上海市高校足球重点队,并入选教育部批准的培养高水平足球运动员试点高校,曾夺得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和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联赛冠军。体育馆二楼是东华高水平运动队??东华大学射击队的训练房。东华射击队取得了打破全国和上海市大学生射击记录近30人次、获得冠军近百个的骄人成绩。

松江校区

东华大学松江校区

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坐落在松江新城区,位于松江大学园区的东北部,北临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南倚历史文化名镇??松江。松江大学园区距上海市中心30公里, 周围有沪杭高速公路、沪青平高速公路、318国道、轨道交通9号线等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捷。松江校区占地面积约1500亩,拥有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教室、基础与专业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会议中心、影剧院、活动室和多功能餐厅等先进的教学、科研及生活设施,现有12000余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在松江校区学习生活。

松江校区建设注重以人为本,旨在建设生态化、人文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大学园区,并融合江南园林特点与现代建筑风格为一体,体现东华大学独特的校园风貌。校区中心有100余亩的湖泊??镜月湖(被国家水利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水利风景区”,是松江区七个水利风景区之一,也是松江大学园区中唯一的国家生态水利风景区)和图文信息中心大楼标志性建筑,周围环绕有教学区、实验区、学院区和运动生活区4大区域。

中心区

东华大学

图文信息大楼:总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由图书馆、学术会议中心、计算中心和网络中心等组成。其中:图书馆总使用面积约1.9万平方米,藏书总册数约95万册,其与延安路校区图书馆联网,资源共享。学校图书馆作为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系统)成员单位,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和网络版光盘数据库,能为学生提供书刊借阅、参考咨询、网上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计算中心目前有9个机房,配有1000多台计算机,为全校学生提供上机服务。会议中心拥有3 个多功能报告厅和7个小会议室,安装现代化的电气设备和音响系统,可举行各类报告会、学术研讨会。网络中心和监控中心为全校师生提供良好的上网服务和安全保证。

教学区

体育馆:总建筑面积10480平方米,为学生上课和业余活动用室内体育场地,包括篮排球、手球、羽毛球、乒乓球、攀岩等场地及跆拳道房、武术健身房、室外游泳池等。

第一、二教学大楼: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共有各类教室150余间,座位1.5万个。其中多媒体教室近70间,配有计算机、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网络,音响设备,教师可以通过上网查询、下载、传递、转播等电子手段上课。

实验区

综合实验楼: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1楼和A区各楼层为物理实验室,B区2?3楼为电子电路实验室,4-5 楼设9个语音室。

化学实验楼:总建筑面积约6400平方米,实验设施齐全,能为纺织、化工、材料类学生提供良好的化学实验环境。

工程训练中心:总建筑面积约4600平方米,分设锻工、铸造、焊接、车工、铣工及数控等10 余个车间,可供全校各类专业学生进行金工实习。

纺织、机械实训楼:总建筑面积约7200平方米,可供专业学生进行纺织、机械类实验和实习。

学院区

一号学院楼:总建筑约1.1万平方米,一、二楼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三楼为人文学院,五楼为外语学院。

二号学院楼:总建筑约1.4万平方米,A区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B区为理学院。

三号学院楼:总建筑约2.1万平方米,为纺织学院、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四号学院楼:总建筑约3万平方米,为机械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五号学院楼:总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分析测试中心。

运动生活区

学生活动中心

学生活动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内设3500平方米的第一餐厅,共有3000个座位。其余近1万平方米为学生活动中心,分为艺术排练、休闲娱乐等区域。中心共有乒乓房、健身操房、琴房、桌球房、视听室、音乐室、棋牌室等40多个活动室;一楼公共服务区内设教育超市,书店,邮局,银行自动取款机和一个1000座位的剧场,满足同学们工作、学习、娱乐和生活的需要。

第二餐厅:总建筑面积约8400平方米,1?2层为普通餐厅,3楼为招待餐厅,共有9个小包间和1个大堂,可举办各种招待、宴请活动。

运动场地:一个400米塑胶跑道的标准田径场,内设人工草皮足球场,另有10个篮球场,9个排球场,8 个网球场,1 个沙滩排球场和1 个手球场;一座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体育馆和一座有10000座位看台的体育场;体育场建设标准达到国际田联要求,2007年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在东华大学体育场成功举办。

教师之家:建有185个单人客房,内设空调、淋浴、电视、电话、网络等现代化设备,可供教师临时住宿。

学生宿舍:学校学生入住东方明珠二期学生公寓,地址:文汇路300弄。本科生4个人1间,房内有阳台,电扇,电话;每层厕所公用,楼底层有公共浴室。

商业网点和交通:文汇路上已开设工商银行、邮局和书籍、文具、饮食等各类商店,学生可在2.5公里的学生街上购物和消费。

双休日松江大学园区和市区有直达车,可将学生快速送往市区。平时大学园区内有3、4、8路车和各类专线车,周围还有轨道交通9号线等,学生可以方便地乘车到松江老城区和上海各地。

上海中考信息

上海学校大全

上海水产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中国人民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戏剧学院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

2015 语文360网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