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重庆 >>重庆市 >>涪陵区 >>长江师范学院
长江师范学院
电话 : (023)72791999
地址 : 重庆市涪陵区李渡聚龙大道98号
中考网 : 重庆 | 重庆市 | 涪陵区
高考网 : 重庆 | 投票
学校简介 :   学校是一所重庆市属普通本科院校。
  200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涪陵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涪陵师范学院,2006年9月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
  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1931年兴建的涪陵县立乡村师范学校,1977年建为“涪陵地区师范学校高师班”,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涪陵师范专科学校,后更名为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涪陵教育学院的前身是1962年建立的涪陵地区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更名为涪陵教育学院,2000年涪陵工业学校和涪陵师范学校并入涪陵教育学院。
  学校所在地涪陵,位于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素有“乌江门户”、“千里乌江第一城”之称。
  涪陵是先秦时期的巴国国都,文化积淀深厚,多元而独特的巴枳文化、易理文化和榨菜文化,孕育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艰苦创业、不甘人后”的涪陵精神。
  涪陵有辉煌的书院办学史,北宋时期在长江北岸创办的北岩书院时称“理学圣地”,书院遗风及其理学精神厚泽涪陵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发展。
  在地方文化的浸润孕育下,长江师范学院承袭“诚意正心、钩深致远”的治学旨趣,形成了“学高身正、敬业自强”的校训,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为先、重学崇术、尚知笃行”的办学理念。
  2001年以来,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学校现有李渡、江东和建涪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09.44万平方米(1,642亩),建筑面积达50.78万平方米。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549万元。
  建有校级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1个,校系共管实验教学中心6个及各类专业实验室32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97个。
  有1000座的语言实验教学中心,11间现代化微格训练室。
  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86万平方米,有藏书157.09万册、CNKI数据库1,564.5万条、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检索数据库25.88万条。
  校园网光缆22.5公里,信息点12,153个。
  建有篮球馆、体操馆、游泳池、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体育设施完备。
  学校现有16个系(院)、2个教学部,设有34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工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文学、理学为主,多学科相互融合、各具特点,以教师教育为优势和特色,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结构。
  现有重庆市“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学科1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重点扶持学科8个。
  现有市级精品课程7门、市级重点建设课程4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41门。
  学校是重庆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重庆市三峡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基地、重庆市属高校唯一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75名。
  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43人,副高职称的19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369人,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146人。
  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9人。
  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1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4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38人。
  校级教学名师2人、教学带头人15人、学术带头人50人、中青年学术骨干30人。
  另有兼职教授26人,外籍教师5人。
  学校现有科研机构14个,其中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是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主办有《长江师范学院学报》、《长江师范学院报》两种全国公开发行报刊和《三峡教育论坛》、《乌江论丛》、《巴渝教育探索》等重庆市内部连续出版刊物。
  学校紧紧围绕教学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研究特色明显。
  2004年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0项(国家社科基金4项),重庆市级科研课题117项。
  2004-2006年,共出版著作74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品2,689篇/件,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作品784篇/件,被SCI、EI、ISTP收录3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7篇。
  获省部级以上奖55项、区级政府奖29项。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3,827人,其中,本科生10,702人。
  1977年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4万多名各级各类人才,毕业生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水平高”的良好形象著称,学校因此被誉为“培养‘三区’教育子弟兵的摇篮”。
  近三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珠江钢琴杯”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100多项、市级奖300多项;先后获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集体奖40多项,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个人300多人次。
  学校大力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常年聘请多名外籍专家来校任教,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2004年开始招收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泰国、斐济等国的留学生,是重庆市同类院校中招收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与新加坡创新计算机学院开展了合作办学。
  三年来,学校先后与日本立命馆大学、日本活水女子大学、美国查尔斯顿大学以及泰国38所皇家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交流和合作,资助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20人次。
  学校是“全国部门绿化400佳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文明学校”、“重庆市园林式单位”。
  先后获得“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重庆市民族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校园网络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集体”、“重庆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涪陵师范学校

崇信楼1931年,涪陵县县长谢汝霖修葺扩建钩深书院,并将“涪陵县立乡村师范学校”迁入书院新建校舍,聘请曾助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的涪陵教育界先驱钟伯良担任校长。[1] 1937年,涪陵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女生部并入涪陵县立初级中学校。“农科班”迁石桥沟(今涪陵新光造纸厂处),改为四川省涪陵县立初级普通农作科职业学校。1943年,涪陵县立初级普通农作科职业学校招收高级农业科,更名为涪陵县立农业职业学校。1946年,涪陵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更名“涪陵县立师范学校”,从初中毕业生中招录普通师范生。l950年,涪陵县立师范学校更名为涪陵县师范学校,涪陵县立农业职业学校并入,为其附设农科部。1951年,涪陵县师范专科部成立涪陵农业技术学校,隶属涪陵专区。1953年,长寿县师范学校中师班、丰都中学初师班并入涪陵县师范学校。1954年,涪陵专区文化干部学校(开办时间不详)并入涪陵县师范学校。涪陵专科学校1959年,在涪陵黄旗镇成立涪陵农机学校,经国务院批准将涪陵大学更名为涪陵专科学校,正式启用“涪陵专科学校”印鉴。1962年,涪陵专科学校停办,复设涪陵师范学校,保留“中师部”,改建为涪陵专区师范学校,并开办涪陵地区教师进修学校。1963年,涪陵专区师范学校与原涪陵高中达成互换校址协议。1964年,涪陵专区师范学校由李渡镇太乙门迁至涪陵城(乌江东岸群沱子)现师院江东校区。1968年,涪陵专区师范学校改称为涪陵地区师范学校,隶属于涪陵地区革委会领导。1982年,涪陵地区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涪陵师范专科学校在菜场公社原涪陵地区师范学校校址召开成立大会,正式启用四川省高教局制发的涪陵师范专科学校校印,废除涪陵地区师范学校校印,涪陵师专党委成立。涪陵县师范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涪陵师范学校。1983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授权,省教育厅研究同意,正式建立“涪陵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1984年,根据国发[1982]130号文件规定,涪陵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涪陵教育学院。1988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涪陵工业学校增挂四川省涪陵工业学校校牌。1991年,四川省涪陵工业交通干部学校并入涪陵农机校,同时增挂中共四川省涪陵地区经贸委党校校牌,实行“一套班子,四块牌子”的建制。长江师范学院1993年,重庆市府[1993]25号文批复同意成立“三峡联合大学”,属股份制,涪陵分校设在涪陵师专。涪陵师专校名调整为“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仍隶属于四川省教委领导。1999年,涪陵区教师进修校合并到涪陵师范学校,仍挂两块牌子,成为涪陵区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基地。涪陵大学校名改为涪陵师范学院。2000年,涪陵工业学校、涪陵师范学校并入涪陵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新涪陵教育学院大会在教育学院隆重举行。涪陵工业学校并入后成为涪陵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教学部,涪陵师范学校并入后成为涪陵教育学院师范教育教学部。2001年,涪陵师专与涪陵教院合并升本。2005年,涪陵师院李渡新校区正式启用,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美术学院等六个系(院)的6500余名师生率先迁入。2006年,涪陵师范学院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学院综合教学楼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音乐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美术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传媒学院17个二级教学单位和大学外语教学科研部。设有50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文学、理学为基础,管理学、经济学、工学、艺术学为主干,多学科相互融合、各具特点,以教师教育为优势和特色,学术性和应用技术类专业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结构。学校现有市级重点建设课程3门,市级精品课程10门,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学校是重庆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重庆市三峡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基地、重庆市属高校唯一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文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美术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音乐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传媒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

室内网球馆截至2012年底,长江师范学院设有46个本科专业,17个专科专业。2013年新增加专业:物联网工程。2014年新增专业:园林(园林设计方向)以及工商管理类双学位实验班。

1.普通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政治学与行政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实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秘书)、英语(师范)、英语(商贸)、日语、历史学(师范)、公共事业管理(司法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金融与投资)、财务管理(会计)、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师范)、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设计、应用统计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技术)、化学(师范)、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广播电视学、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生物科学(师范)、生物工程(发酵工程)、旅游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园艺(观赏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服务外包)、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物联网工程、工商管理类双学位实验班、园林、金融工程、经济统计学、小学教育全科教师、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学(师范)、舞蹈学(表演)、舞蹈学(体育舞蹈)、音乐表演(声乐、钢琴、器乐)、美术学(师范类)、数字媒体艺术、服务设计与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雕塑、体育教育(师范)2.对口高职本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声像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汽车电子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汽车电子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少数民族本科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生物工程(发酵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园艺(观赏园艺)、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

师资力量

长江师范学院截至2013年底,学校有教职工1300余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70多人,其中,其中教授102人,副教授264人,高级职称比例42%;博士145人,占专任教师的17%,硕士523人,占专任教师的60%。有兼职博士生导师3人,有兼职硕士生导师33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1人,重庆市优秀教师1人,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1人,重庆市教育系统职业道德标兵1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9人,重庆市师德先进个人2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资助计划28人。另有兼职教授20人,外籍教师6人。有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教学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魏洪丘汉语课程教学团队杨雅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团队项福库教育学教学团队彭寿清民族特色文化课程教学团队李良品艺术设计地域特色实践教学团队余继平

学科建设

截止2012年底,学校有市级重点建设学科3个。市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音乐、美术

教学建设

截止2012年底,学校有市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市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魏洪丘体育袁革物理化学胡武洪色彩杨贤艺模拟电路贺国权分析化学江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项福库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彭寿清遗传学姚启伦教师科学素养于海洪后现代经典影视解读王文平国家级特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市级特色专业音乐学、汉语言文学

教学成果

截止2013年底,学院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珠江钢琴杯”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100多项、市级奖300多项;先后获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集体奖40多项,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个人300多人次。

对外交流

学生活动中心2004年开始招收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泰国、斐济等国的留学生,是重庆市同类院校中招收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与新加坡创新计算机学院开展了合作办学。截止2012年底,学校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波兰、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等国几十所高校开展了合作与交流。通过教育部“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交换生项目”、“本硕连读项目”、“短期出国项目”、“赴美带薪实习项目”、“赴新加坡带薪实习项目”等渠道先后选送数百名在校大学生赴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泰国、波兰、新加坡等国留学,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新型国际化人才。学校常年聘请多名外籍专家来校任教,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学校先后与日本广岛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日本活水女子大学、美国查尔斯顿大学以及泰国皇家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合作与交流,已形成互派留学生的合作机制,并资助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40多人次。
学术研究

研究机构

南苑体育场截止2013年底,学校有国家部委联合共建研究基地2个大学外语教学科研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艺术教育实验教学中心、教师教育实验(实训)中心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无机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个三峡库区环境监测与灾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另有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是重庆市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研究成果

截至2013年底,学校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国家民委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各类学术荣誉20余项。截止到2013年底,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0项(国家社科基金4项),重庆市级科研课题117项。2004-2006年,共出版著作74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品2,689篇/件,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作品784篇/件,被SCI、EI、ISTP收录3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7篇。获省部级以上奖55项、区级政府奖29项。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18项,教育部等国家部委科研项目22项,重庆市级科研课题300多项。[

学术资源

图书馆图书馆截止2013年底,图书馆内各类载体文献177.6万册。电子图书27.8万册,纸质文献149.8万册,专题数据库14种,数字资源容量达25TB。学术期刊《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本刊创办于1985年,1998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长江师范学院报》《长江师范学院报》是由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审批、长江师范学院主管主办的学校党委机关报,月报,对开四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0?0825/G)。《三峡教育论坛》《三峡教育论坛》的前身为《涪陵教育学院学报》,创办于1991年,已经连续出版了17卷共63期,每季度末月出版。《乌江论丛》、《巴渝教育探索》重庆市内部连续出版刊物。
文化传统

校训

学高身正“学高”,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和技能要成为后学的师表。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师者惟有“学高”方可“传道、授业、解惑”。“身正”,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在思想、行动、待人方面要光明正大,成为社会的楷模。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师者惟有“身正”方可立己树人。“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执业的资本,是其之所以为“师”的根本所系。“学高身正”充分揭示了德与才的内在统一,它不仅是教师从教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要求教师在学校里做学生的表率,在社会上也应成为大众的楷模;而且也是学子从学与做人的基本准则,要求学子在学校里既要学业有成,更要为人正直、品行端正。“学高身正”作为我校校训,是学校师范性质的精神阐述,也是实践“以师为师,师从师出”的教师教育理念的文化认同。既具备渊博的学识,做知识传授者;又具备高尚的师德,做道德引导者。敬业自强“敬业”,语出《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指严肃认真地干好本职工作,对学业?职业?志业均应敬而重之,且要立志全力追求自身能达到的事业顶点。“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即人应自强不息,保持顽强的进取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具有一种“仁以为己任”和“死而后已”的无畏精神。“敬业自强”作为我校校训,要求广大师生时刻体现出对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自觉认同,在本职工作中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在气节、操守、品德等方面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不懈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怨天、不尤人、不自暴自弃、不丧失信心,力求精益求精。

校歌

乌江秀长江长钩深致远翰墨香双亭外鉴湖旁柳妆荷影书声朗朝阳红百花放青春作伴心飞扬薪火传学术昌巍巍学府誉四方学高身正敬业自强复兴重任我辈担当师生同心写天地文章大江风骨挺名族脊梁我辈担当学高身正敬业自强复兴重任我辈担当师生同心写天地文章大江风骨挺名族脊梁我辈担当啊……
现任领导
黄大勇彭寿清  党委书记黄大勇  院长张辉  党委副书记蔡其勇  副院长戴玄  副院长袁革  副院长杨双  副院长张明富  副院长肖应红  纪委书[2]
知名校友
宋剑华??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顾问兼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王瑶学术基金奖”专家评选委员会成员。谭大辉??现任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主任。彭寿清??2008.11-2010.01长江师范学院党委委员、校长;2010.01-长江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常委、书记。刘小强??现任重庆市涪陵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黄长武??现任重庆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杨长军??现任重庆市潼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何太余??2007.02?重庆市武隆县会副主任、县总工会主席陈川??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冉冉??现为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红岩》文学杂志副总编辑,副编审。重庆市政协第二届委员。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唐尚朴??2008.06?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校第四届党委委员。

重庆中考信息

重庆学校大全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三峡学院

西南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

黔江平坝中学编辑词条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原重庆工学院)

重庆邮电大学

四川外语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2015 语文360网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