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
电话 : (010)64213841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学校简介 :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 1956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 211 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高职部、体育部、信息中心等教学机构。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工商管理学、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 9 个本科专业。
其中中医学七年制含中医科研方向、中医临床方向、中医骨伤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中药方向、针灸推拿方向、针推康复方向、针推对外交流方向、医院管理方向等 9 个培养方向班,分别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联合培养。
目前,我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计10581人,其中本科生6614人(大陆学生4956人,台港澳学生317人,留学生1341人),专科生1406人(高职1138人,护理专业268人),硕士生1992人,博士生569人。
我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 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均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部局级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最高级)实验室 9 个。
学校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中心、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
创办于 1958 年的附属东直门医院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
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并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附属东方医院已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医疗水平一流、中医特色突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国家级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
2006年,北京冶金医院正式划转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学校第三附属医院。
建于 1958 年的药厂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齐全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现已通过小容量注射液 GMP 认证。
其拳头产品"清开灵注射液"连续三次被审定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首选必备中成药。
建校50多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以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为己任,已为国家培养了30000余名高级中医药专业人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3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近年来,先后与 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43个合作项目,与境外45所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联系。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和《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学校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位于祖国的首都,祖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最高级)实验室14个。学校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有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中心、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
截至2011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各类在校生总数为27635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9339;研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为33%;境外学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为15.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和《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建校50多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以继承和弘扬祖国医学为己任,已为国家培养了30000余名高级中医药专业人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3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如今,先后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5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与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302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开辟了军地合作的新领域,构建了军地合作的新模式。
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高职部、体育部、信息中心等教学机构。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工商管理学、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9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学七年制含中医科研方向、中医临床方向、中医骨伤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中药方向、针灸推拿方向、针推康复方向、针推对外交流方向、医院管理方向等9个培养方向班,分别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联合培养。
截至2009年底,学校各类在校生总数为23262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10660;研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为28.9%;境外学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为16.6%。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6个,部局级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最高级)实验室9个。学校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中心、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
创办于1958年的附属东直门医院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并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附属东方医院已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医疗水平一流、中医特色突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国家级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2006年,北京冶金医院正式划转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学校第三附属医院。
建于1958年的药厂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齐全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现已通过小容量注射液GMP认证。其拳头产品“清开灵注射液”连续三次被审定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首选必备中成药。
建校50多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以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为己任,已为国家培养了30000余名高级中医药专业人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3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近年来,先后与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3个合作项目,与境外45所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联系。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和《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北京中医药大学在网大教育发布的2008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位列全国各大学第51位,并在医药类院校排名中位列全国第2。在201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位列两岸四地各名校第71位,在中国内地各大学中位列第45位。
历史沿革
北京中医学院
1956年,学校于北京市海运仓成立,隶属于原卫生部。1960年9月,学校被确定为六十四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为五所全国重点医学院校之一。1971年7月至1977年11月与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合并,保留学院名称和建制。1978年再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2000年与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直属教育部。2011年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学术科研
科研机构
截至2013年,学校设有教育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0个,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基地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三级实验室17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医内科实验室 中医药抗病毒实验室 中医养生学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中心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工程中心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中心
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基地 |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汉语国际推广中医药文化基地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基地
111计划引智基地中西医结合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中医学与中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心脉病证益气活血研究室 糖尿病肾病微型症瘕研究室 证候规范化方法研究室 中医体质辨识研究室 针灸特色疗法评价研究室 中药信息工程研究室 方剂配伍效应评价研究室 脑病中医证治研究室 中药经典名方有效物质发现研究室 循证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三级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 神经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细胞生物化学实验室 神经免疫实验室 病理实验室 中药鉴定实验室 中药药理实验室 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中药制剂实验室 针灸生物学实验室 细胞分子技术实验室 微生物与免疫实验室 中药分析实验室 中药化学实验室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医内科学实验室 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实验室
科研成果
2007~200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成果汇总。来源2007年2008年2009年合计中标经费 (万元)国家973课题25292718国家863课题010198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40151734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0119208598国家“十一五”中医药行业专项14161650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22481259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01213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0101200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面上项目302828862338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001900教育部重大、培育基金项目110280教育部重点项目120328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课题3491696教育部新教师基金课题8872383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项目43310500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0101300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00115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01012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课题20241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081341220非教育系统留学回国人员项目01015其它部委课题2491586北京市攻关项目100130北京市教委项目466161020北京市自然基金课题25613134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课题011210北京市教育规划课题11136自主课题中青年教师课题(-)(-)106106400自主课题中研究生课题(-)(-)8888100校级课题10617683365127合作课题2855361192190横向课题292721773304合计253346448104728245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截至2012年,学校馆藏纸质书刊达88万余册,并每年新增纸本文献4.8万余册,其中馆藏中医药图书近4万种,近26万册;馆藏线装书3900余种,共8000余函、3.9万余册,其中含善本及少量孤本,主要以明清两代刻本为主,许多是医学经典藏书。2005年起陆续收到教育部赠送总价300多万元的《中华再造善本》1套;馆藏期刊12万余册,其中中西医期刊9万7千余册,外文期刊2万9千册,现刊1000余种。图书馆自2000年开始陆续购买电子图书,已近41万册,其中中医药类电子图书4万余册。
- 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CSTA)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化学文摘》(CA)、《国际药学文摘》(IPA)、《剑桥科学文摘》(CSA)、《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 PD)、《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收录期刊。《现代中医临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中医教育》: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办学规模
截止2013年,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9279人,其中本专科生6108人,硕士研究生2507人,博士研究生664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占34.2%,境外学生占13.3%。另有继续教育学员3826人,远程教育学员16010人,全校各类在校生达29115人。
院系设置
截止2013年,学校共设有10个专业院系,另设有国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等教学机构,在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10个本科专业招生。
学院设置基础医学院 中药学院 针灸推拿学院 管理学院 护理学院 人文学院 国际学院 台港澳中医学部 继续教育学院 远程教育学院
- 附属院所1.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是全国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第一临床医学院,并率先成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院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是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民政部“明天计划”脑瘫患儿手术康复和“点燃心希望”先心病治疗定点医院。2010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被确立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示范基地和战略合作签约单位。2011年8月6日,原北京市通州区中医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整合,并正式命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2.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筹建于1986年并于1999年12月12日正式开业,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托管单位,是一所特色明显、功能齐全、设备先进,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健康咨询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教育部211工程建设的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2011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正式接收北京二七机车厂医院,命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二七院区。医院现为一院两区(即东方医院方庄院区和东方医院二七院区)。总占地面积4.6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96万平方米。3.第三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前身是北京冶金医院,始建于1964年,1991年11月划归冶金工业部。是北京市定点中西医结合医院。2006年7月划转至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7月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是北京市医保定点医院,第三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单位,是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脑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医全科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肿瘤科、心血管科、脾胃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4.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中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中医院,是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国家爱婴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和省级重点中医院建设单位。2012年医院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医院占地163亩,建筑面积近11万平方米,在建面积1.24万平方米,三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现编制床位1800张,临床科室32个,医技科室10个。年门诊量13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约4万人次。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及建设培育项目10个。医院设有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重庆分中心、全国针灸临床中心重庆分中心,办有《中国中医急症》杂志。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重庆市针灸学会和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协会均挂靠在医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学校有教职工4422人,专任教师972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6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73%;有博士生导师314名。学校现有“国医大师”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9人,形成了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教授为主的师资队伍。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中医药干预多器官纤维化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科学内涵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及其神经变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王新月中药学教学团队张冰中医“四大经典”教学团队李宇航 学科建设
截至2013年,学校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学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权,囊括4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学科授予点,并有43个硕士学位学科授予点。其中,学校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进行的2012年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学科获评全国第一,中药学学科获评全国第二。国家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 中医学 中药学二级学科 |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方剂学中医内科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 中药学中医临床基础针灸推拿学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外科学 | 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民族医药 中医五官科学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 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外科学中医药管理中医人文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药学全科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中医学 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教学建设
截至2013年,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药学 中医诊断学伤寒论 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学北京市精品课程中医诊断学 中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 中医内科学方剂学 中医内科学中药化学 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 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中医儿科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经络腧穴学中医诊断学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师资培训中心(中医药学) 合作交流
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与89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培养了14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与27个国家和地区的92所大学及学术团体合作开办了教学分院和医疗机构。同时成为了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并成为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师资培训中心(中医药学)。并被国家汉办正式批准建设“汉语国际推广中医药文化基地(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德国魁茨汀中医院已历时20余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外事示范基地”,成为我国对外合作医疗的范例,得到中德两国政府的充分可定。1997年,与英国密萨德斯大学合作,首开中国大学在境外与公立大学合作开展中医学本科学历教育的的先例;2001年,与西班牙萨拉哥萨大学和新加坡中医学研究院合作,分别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2002年,经瑞士耳针协会协助在苏黎世开班硕士研究生课程班;2005年,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展生物学?中医学本科双学位教育;2005年,与伊朗马什哈德医科大学合作,举办针对已取得西医学博士学位人员的中医学博士研究生教育;2005年,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合作举办中医针灸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等等。 社会评价
2013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中,在两岸四地高校中列第75位,大陆地区第45位。2013年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位列2013中国一流大学名单(研究型大学)中第42位,并在2013中国研究型大学(特色型)中位列第5位。2013年由高等教育观察(HIGHER EDUCATION REVIEW)发布的HER中国高校排名2013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位列第51位,其中学科建设排名位列第12位。2014年由英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的QS亚洲大学排行榜2014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44位。
校园文化
校训释义
校训:“勤求博采厚德济生”
“勤求博采”:语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现用以表示我校师生要做到勤奋研求,广博采搜,汇通中西,学贯古今。此4字集中讲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
“厚德济生”:厚德,语出《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济生四字合而表示师生要宽厚仁爱,品德高尚,以仁术普济苍生,全面服务社会。此4字主要讲品德修养、做人、做事。
以上八字还寓含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念。
学校校标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标图案由蛇、手杖、杨柳枝和心形外框组成。
校徽标志中央“蛇与手杖”图案是国际通行的医药卫生标志。蛇象征智慧。手杖变形为针形,象征东西方医学的交流与融合。杨柳枝象征生命和吉祥,也是天然药用植物的代表,并寓意中医药人才的茁壮成长。蛇与手杖、交叉的杨柳枝分别组合成英文字母“B”和“U”的形状,是校名中“Beijing”和“University”的缩写,突显我校的地域特征和高等医学教育的特色。心形外框顶部镂“BUCM”,是英文校名“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的缩写。图案选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红色象征阳光,绿色象征生命,蓝色象征海洋和天空。标志的整体寓意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德行和智慧培育英才,以仁爱之心包容四海,以中国医药造福人类。
校歌
歌词《承诺》今天是桃李明天是硕果京华的殿堂升华我们的寄托走进了学府我们认真求索用百家医术积淀身上的职责今天是烛光明天是星座圣贤的智慧启迪健康的使者走上了社会我们不做过客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歌为百姓造福张扬博爱的人格向祖国承诺向人民承诺勤求博采永远是我们的选择丹心传承岐黄汗水浇灌杏林妙手把握苍生的脉搏今天是烛光明天是星座圣贤的智慧启迪健康的使者走上了社会我们不做过客为百姓造福张扬博爱的人格向祖国承诺向人民承诺勤求博采永远是我们的选择丹心传承岐黄汗水浇灌杏林妙手把握苍生的脉搏向祖国承诺向人民承诺厚德济生永远是我们的本色丹心传承岐黄汗水浇灌杏林仁术呵护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
学校领导
职务姓名党委书记 吴建伟 校长 徐安龙 常务副校长 谷晓红 副书记 徐孝、靳琦 副校长 乔延江、邬国强、翟双庆、王伟
历届英才
王国强:卫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啸宏:卫计委党组成员、卫计委副主任吴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毛群安:卫计委宣传司司长、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方来英:北京市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房书亭: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李振吉: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龙致贤: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董建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中国工程院院士程莘农: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应秋: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王绵之:著名中医学家、方剂学科创始人、首届国医大师颜正华:著名中医学家、中药学专家、首届国医大师王玉川:著名中医学家、首届国医大师孔光一: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王琦:中医体质学学科创始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王庆国: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高学敏:著名的中医药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其成:著名国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院长姜良铎:著名中医学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顾海鸥: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建: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许树强:卫计委中日友好医院院长李宁: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陈?: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党委书记刘清泉: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院长王笑民: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王耀献: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李澎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田金洲:长江学者刘建平: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高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人文系教授徐文兵:著名中医专家、出身中医世家安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卓小勤: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卫生法学人士翁维健: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养生保健学会副会长
校区设施
房山高教园校区(新校区)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北京中医药大学已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征地1433亩,校园内建设规模42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人民币,毗邻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2011年10月30日,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在房山良乡高教园区举行奠基仪式。2013年9月8日,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东院学生宿舍、食堂、公共教学楼等首批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为实现2015年秋季学期首批学员入驻办学和2016年学校建校60周年之际办学主体搬迁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和平东桥校区(西校区)
占地约400亩,主攻专业包括临床,管理,法学,英语,研究生,博士生,针灸推拿,毗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和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有两座食堂楼,包括旧食堂,新食堂,分为一楼二楼三楼可点餐,清真食堂,可同时容纳万人吃饭。教学楼若干,包括白楼,前楼,基础医学院楼,科研楼,针院,管院,人文学院,药厂共64教室。宿舍楼有十三层学生公寓,工字型,内设电梯,榴缘公寓,其他若干,学一楼至学六,国际学院等。实验楼若干,基础医学院,针灸学院,人文学院模拟法庭等设施。 望京校区(东校区)
主要为中药学院、护理学院和国际学院,有中药实验室、护理楼、国际学院楼。此外有学生公寓,小花园,国际学院预科,毗邻中央美术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