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
电话 : 010-88816481
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
学校简介 :
北京外国语大学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在三环路两侧分设东西两院,是教育部直属、"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首批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后发展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建校始隶属于党中央领导。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5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59年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
1980年后直属国家教育部领导,199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校现设有14个学院:英语学院、俄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亚非学院、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院、专用英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艺术研究院;7个直属系部:德语系、法语系、日语系、阿拉伯语系、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系、计算机系、体育教研部;65个研究中心(所):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日本学研究中心、外国语言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欧洲语种群和亚非语种群;另有信息技术中心、图书馆等教学辅助单位。
学校编辑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和《国际论坛》、《中国俄语教学》四种全国核心刊物,此外还出版《英语学习》、《俄语学习》、《德语学习》、《德语人文研究》、《法语学习》等刊物。
学校有全国最大的外语类书籍、音像和电子产品出版基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学校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体,文、法、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其中外国语言文学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具有传统优势的特色学科。
目前学校开设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瑞典语、葡萄牙语、柬埔寨语、越南语、老挝语、缅甸语、泰国语、印尼语、马来 语、僧伽罗语、土耳其语、朝鲜语、斯瓦希里语、豪萨语、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匈牙利语、罗马尼亚语、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阿尔巴 尼亚语、芬兰语、乌克兰语、荷兰语、印地语、乌尔都语、波斯语、希伯来语、挪威语、冰岛语、丹麦语、希腊语、菲律宾语、斯洛文尼亚语、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爱尔兰语和马耳他语等共计54种外国语课程。
学校开设专业67个,覆盖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工学五个学科;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外国语言文学),1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4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即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语言文学。
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即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西班牙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
学校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1360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4651人,研究生2187人,外国留学在校生1303人,博士后流动站在站21人,网络教育本专科在校生11217人。
学校与世界上72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98所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其中包括美国耶鲁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
学校共承办了17所海外孔子学院,位于亚、欧、美14个国家。
它们是:德国纽伦堡孔子学院、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比利时布鲁塞尔孔子学院、比利时列日孔子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波兰克拉科夫孔子学院、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孔子学院、捷克帕拉斯基大学孔子学院、 美国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德国慕尼黑孔子学院、马来西亚马来亚孔子汉语学院、韩国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西班牙巴塞罗那孔子学院、俄罗斯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和阿联酋扎耶德大学孔子学院。
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115.2万余册,中外文电子图书26.4万余册,中外文报刊1186种,各种音像资料11,000多件,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近24,500种,中外文数据库48个,自建特色数据库6个,形成了以语言、文学、文化为主要资料的馆藏特色。
近年来,随着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法律、外交、经济、新闻和管理等方面的文献逐渐形成藏书体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培养外交、翻译、经贸、新闻、法律、金融等涉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国家培养了8万余名高质量的涉外人才。
仅以外交部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校友中,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就有400多人,出任参赞的近1000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因此赢得了"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
历史沿革
建校初期
1943年延安中央军委俄文学校旧址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前身是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为毛泽东,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抗大的学生开始主要是中国工农红军中高级干部,后来也招收从陕甘宁边区外奔向延安的爱国青年。
1941年3月,为了加强与苏联的交流合作,在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三分校成立俄文队;之后发展为俄文大队(下属一、二、三队)。
1941年12月,俄文大队转为延安军事学院俄文科,院长是徐向前,后为陈伯钧。
1942年6月,军事学院俄文科调整为军委俄文学校。
1944年6月,学校增设了英文系,因此改名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战争条件下坚持办学,为培养了一大批军事翻译人才和外语人才,也为新中国储备了一批外事干部。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延安外国语学校师生分批离开延安,前往东北、华北解放区。
1946年1月,到达张家口的部分延安外国语学校师生,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内成立外语系。
1946年6月,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的外语干部训练班师生转入华北联合大学,与华北联大的外语系一起成立外国语学院。
1946年12月,因战争学校转移至冀中束鹿县路过村。
1949年开国大典时的外国语学校校门1948年5月,学校迁至河北省正定县。
1948年6月,以华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师生为基础成立外事学校,校址在冀中获鹿县南海山村。
1948年8月,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改名华北大学。联大的外国语学院与北方大学的外文班合并为华大二部外语系。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华北大学二部于2月进城。6月,华北大学二部外语系与外事学校合并,学校改名为外国语学校。解放战争胜利以后,外事学校与华北大学二部进驻北京,合并为外国语学校。
建国初期北外学子与周总理1949年10月1日,全校师生一千余人到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外校师生队伍时,高喊“外国语学校的同志万岁!”
1953年2月,外国语学校成立西班牙文组,与德法文组合为德西法文系。
1953年夏天,学校第一次参加“全国统一招生”,学制由三年改为四年。第一届四年制新生主要从京、津、沪、宁等大城市招收高中毕业生,共招新生94人。学生实行助学金制。
1954年8月,外国语学校经高教部呈请国务院批准,改称北京外国语学院。在教学方面学习苏联,进行实践、创新,逐步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
1957年6月起,遵照高教部决定,北外不再采取选送和推荐的方法录取新生,改为提前考试的办法。
1956年9月,根据中罗文化协定,北京外国语学院增设罗马尼亚语专业。
1959年2月,根据中央决定,北京外国语学院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设有六个系八个专业和一个留苏预备部。
北京俄文专修学校(鲍家街)校门(北京俄语学院历史沿革备注:1949年10月,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成立,附属于中共中央编译局,由中央编译局的正副局长师哲、张锡俦兼任正副校长。实行局校领导一元化,学校党的关系隶属于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当时由党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任书记)。1951年2月,外国语学校俄文部并入北京俄文专修学校。1952年3月,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内成立留苏预备部。1955年6月,经高教部呈请国务院批准,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改为北京俄语学院。1955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俄文系并入北京俄语学院。1956年8月,北京大学波兰语、捷克语班调整到北京俄语学院,成立波捷语系。1959年2月,北京俄语学院并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建校初期,俄专校址设在北京西城区南宽街13号,后迁至鲍家街21号原太平湖醇亲王府(即清光绪帝出生地)旧址,1955年,迁入西郊魏公村苏州街新校园。俄专建校初期有三个班,共70名学生。到1950年年初扩展为六个班。1951年,俄专加入二部与三部。建校之初,毛主席为俄文专修学校改定并题写校名。)
1959年9月,成立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
1960年9月,留苏预备部撤消,成立外国留学生办公室。
1962年8月,亚非语系正式成立。德语系与东欧语系合并。
1964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发展为中国语种最多的高等外语专业学院,设有六个系二十七个语种。
文革十年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被迫停课,停止招生。
1968年底,为了保护和储备外语人才,周总理指示,六七、六八两届学生由外交部统一组织到唐山地区北京部队的几个农场劳动锻炼,同时学校派出外语教师进行教学和辅导。
1970年4月,北外迁校至湖北沙洋,办“五七干校”。
1971年8月,恢复招生。同年十月,第一批工农兵学员800人入学,举行“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个开学典礼。
1971年至1976年的六年中,北外招收的工农兵学员2190人。
1972年8月,全校迁回北京。十年间,学院承担了编写《汉英词典》、《汉德词典》、《西汉词典》等18部词典的编写任务,并列入了国家出版计划。
改革发展文化大革命后北外首批研究生合影1977年7月,恢复经过考试的统一招生。1977年10月,经过考试招收的第一批新生256人入学。
1978年,学院恢复了研究生教育,开始招收研究生。北外成为中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
198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6个专业为硕士学位授权点,英语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王佐良、许国璋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北外因此成为中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
1981年12月,外国留学生汉语进修部正式建立。
1983年6月,开办夜大学,学制三年,设有英、俄、德、法、西、日、阿等语种。
1983年9月,受中宣部和教育部委托,开办“国际文化交流班”。
1984年3月,成立“外国语言研究所”和“外国文学研究所”。
1984年9月,建立“土尔其语”专业,至此全院共设有28个语种。
1984年9月,外国留学生汉语进修部与直属中国语文教研室合并为汉语部;同时,联合国译员训练班独立建制,改为联合国译员培训部。
1984年10月,函授部开办。
1985年9月,“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和“出国人员培训部”建立。
1985年10月,由于英语系负担的任务过重,成立英语二系。同年,增设对外汉语和图书馆信息管理两个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生。
展望未来今日北外1994年,经原国家教委(现为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1998年,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和中文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国际交流学院。
2001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60年校庆之际成立,在原英语系的基础上成立了英语学院,现包括英语系、外交学系、新闻与传播系和法律系。国际商学院、大英部也在此时成立。调整后学校二级教育教育机构由19个减为16个。
2002年,英语语言文学再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德语语言文学获批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原东欧语系更名为欧洲语言系并增设芬兰语本科专业;国际商学院专业增多,开设金融、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并招生;同年,国际商学院经济管理学科群被确定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学科。2003年,学校和教育部考试中心签署协议将“北外英语翻译资格证书考试”项目更名为“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NAETI);同年,学校增设斯洛伐克语专业,下设于欧洲语言系。
2005年,世界汉语大会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学校承办的比利时布鲁塞尔孔子学院和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同时亮相;同年,欧洲语言系增设荷兰语本科专业。
200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新增波斯语、印地语等10个本科专业。同时,英语学院的法律系、外交系经过不断发展,组建法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
2007年,由原欧洲语言系发展而来,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正式成立,同年该院的希腊语和挪威语开始招生;在原社会科学部的建础上,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院。孔子学院工作处正式成立,为中国高校第一家专门指导孔子学院建设的处级工作机构。
2008年,在原大学英语部的建础上,组建专门用途英语学院,为非英语专业各院系提供高层次的大学英语教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易学与儒学研究中心”成立。
2010年,北外召开教育基金会第一次理事会议。会议推举了基金会理事长,讨论通过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基金会章程》。
2011年6月,北外“非通用语本科教材建设工程”被正式列入“985”平台学科建设项目;同月,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成立;8月,享有国际应用语言学界“奥林匹克”美誉的第16届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在北外成功举办,共有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位应用语言学专家与学者参加,1000多位学者在会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
今日的北京外国语大学2011年,学校申请增设孟加拉语、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祖鲁语、拉丁语等5个语种;9月24日,北京外国大学70周年校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发来贺信。
2012年5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建立国内首家高校战略共同体,双方将互为“第二校园”,互相开放相关课程等;6月,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成立。2017年9月,入选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1] 9月29日,发起成立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2]
办学规模
院系概况
截至2014年9月,学校辖21个教学系部,开设本科专业73个,覆盖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工学五个学科。[3]
院系专业
教学系部 | 专业设置 | 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国际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俄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波兰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保加利亚语、阿尔巴尼亚语、瑞典语、意大利语、塞尔维亚语、芬兰语、荷兰语、斯洛伐克语、克罗地亚语、希腊语、挪威语、丹麦语、冰岛语、斯洛文尼亚语、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和马耳他语亚非学院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泰语、马来语、印尼语、僧加罗语、韩语、土耳其语、斯瓦希里语、豪萨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希伯来语、波斯语、菲律宾语、索马里语、尼泊尔语高级翻译学院英汉同传、复语同传(包括法英汉、日英汉、俄英汉、西英汉、朝英汉复语同传)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包含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国外社会主义和左翼运动两个专业方向)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法学院法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德语系德语语言文学法语系法语日语系日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系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系阿拉伯语海外汉学中心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包含国际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和跨文化与翻译研究三个专业方向艺术研究院中国传统戏剧对外传播研究计算机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组织学院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体育教研部-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3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官网)
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1255人,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教师172人,教师中超过90%拥有海外学习经历。学校有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03人,学校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长江学者”青年项目、“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首席专家共11人。其中包括博士生导师81人、硕士生导师240人,教授134人、副教授233人,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07人。[4]
国家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 | 负责人 | 获评时间 | 英语专业教学团队杨立民2008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4]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9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北京市市级精品课程6门;教育部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此外英语专业和德语专业部分教师承担的“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报告”、“高校英语本科教学调查”和“全国德语教学调研”等教改项目。
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西班牙语、阿拉伯语、非通用语种群(波兰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保加利亚语等18个语种)、非通用语种群(僧加罗语、土耳其语、斯瓦西里语、豪萨语、西伯莱语等17个语种)、英语、德语、俄语、日语、法语、新闻学、外交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跨国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中心
教育部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欧洲语种群和亚非语种群
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级别 | 文化透视俄语教程张西平北京市市级阿拉伯文化与中阿文化交流史希同北京市市级西班牙语董燕生北京市市级英汉翻译入门陈德彰北京市市级基础阿拉伯语(精读)张宏北京市市级基础法语精读柳利北京市市级项目设计与论文写作-英语教育顾曰国国家级专业英语精读杨立民国家级英语文学概论张剑国家级西班牙语口笔语实践(精读)董燕生国家级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3月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9月,学校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5]
博士后流动站(1个):外国语言文学
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4个):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语言文学(培育)
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西班牙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
学位授予
学位授权类别 | 学位授权级别 | 学科名称 | 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外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翻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国际法学、外交学专业学位授权点英汉翻译(含英、俄、法、德四个语种的口、笔译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3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官网)
合作交流
截止2016年12月,学校与世界上87个国家和地区的441所高校和学术机构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与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等国外著名院校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学校承办了22所海外孔子学院,位于亚、欧、美17个国家,居国内高校之首,包括德国纽伦堡孔子学院、比利时布鲁塞尔孔子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波兰克拉科夫孔子学院、比利时列日孔子学院、美国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孔子学院、捷克帕拉斯基大学孔子学院、德国慕尼黑孔子学院、马来西亚马来亚孔子汉语学院、韩国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西班牙巴塞罗那孔子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阿联酋扎耶德大学孔子学院、英国伦敦大学孔子学院、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孔子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孔子学院、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孔子学院、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4年9月,学校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4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校级研究中心3个。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6]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北京对外文化交流与世界文化研究基地
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4个):中东欧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英语研究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
校级研究中心(3个):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语言研究所
科研成果
在“七五”和“八五”期间,北外获得科研项目资助经费100多万元,获奖科研成果共92种,获100项奖,其中国家级奖16项,教委及北京市级奖71项。
在“八五”和“九五”期间,该校承担了国家教委和国家的60多个研究项目。王佐良教授和何其莘教授先后主持制定了国家教委“八五”和“九五”规划中的外国文学课题指南,许国璋教授主持制定了国家教委“八五”外国语言课题指南。在“七五”期间,该校承担了国家教委和国家科研项目27个,“八五”期间共承担国家教委和国家项目39个。这些项目涉及语言、文学、文化、国际问题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研订等。
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姚晓舟教授承担211”科研项目《德语本科高年级德国媒体资讯课程建设》、“211”科研子项目《联邦德国经济史》。
在“十二五”期间,该校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这是国家社科基金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单列项目,也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唯一提到的一个单项项目。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
截止2014年9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124.7万余册,中外文电子图书48.2万余册,中外文报刊1177种,中外文数据库52个,形成了以语言、文学、文化为主要资料的馆藏特色。其中法律、外交、经济、新闻和管理等方面的文献逐渐形成藏书体系。
学术期刊
《外语教学与研究》[7]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报,原名《西方语文》,是中国外语界第一家学术期刊,创办于1957年6月。入选“国家期刊方阵”,连续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二、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以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历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等重大奖项。该刊还因较高水准的学术和严格规范的编辑而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为美国《语言学与语言行为文摘》(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Behavior Abstracts)、《社会学文摘》(
Sociological Abstracts)等国际著名文摘检索刊物收录(是国内最先被其收录的外语类期刊)。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创刊于1980年,为中文核心期刊、CSSCI源刊,以刊登世界各国不同流派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与重要学术研究成果为主。
《国际论坛》
《国际论坛》创刊于1999年,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编辑。其前身是1982年创刊的《东欧》。该刊是国际问题研究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是:加强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重大问题领域的研究,重视国别与区域问题研究,跟踪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为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建设和国际问题研究的繁荣服务。常设栏目有“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外关系”、“理论探讨”、“国别与地区”、“世界经济”等。
《中国俄语教学》
《中国俄语教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主要介绍中国俄语教学方面的科研成果,交流俄语教学经验,反映俄语教学研究动态,评介俄语教学与研究的书刊、资料等,内容涉及俄语语言学、俄语教学理论、俄罗斯文学语言及修辞学、俄汉翻译、俄汉语言对比等方面。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王定华
校长:彭龙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胡志钢
党委常委:王定华、彭龙、闫国华、袁军、贾德忠、贾文键、孙有中、胡志钢
副校长:闫国华、袁军、贾德忠、贾文键、孙有中
校长助理:杨建国、林卫民、王文斌[8] 历任领导
历任党委书记[9]
任期 | 姓名 | 职务 | 1949年10月?1953年杨岗北京俄文专修学校书记1950年2月?3月浦化人外国语学校书记1950年3月?12月杨化飞外国语学校书记1950年12月?1952年8月罗清外国语学校书记1952年7月?1959年2月刘柯外国语学校代理书记、书记北京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1953年2月?1964年8月张锡俦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党委书记北京俄语学院党委书记1964年8月?1966年5月罗士高北京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1973年1月?1975年4月杨伯箴北京外国语学院临时领导小组组长1975年4月?1980年3月北京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1981年2月?1984年4月孙萍北京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1984年12月?1992年1月李宜今北京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1992年1月?1996年5月曹小先北京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1996年5月?2002年7月陈乃芳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2002年7月?2014年2月杨学义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2014年2月?至今韩震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历任校长
任期 | 姓名 | 职务 | 1941年7月?1941年12月常乾坤抗大三分校俄文大队队长1941年12月?1942年5月军事学院俄文科俄文队长1941年12月?1942年5月卢竞如军事学院俄文科主任1942年5月?1945年6月曾涌泉延安军委俄文学校校长延安外国语学校校长1945年6月?1946年6月杨尚昆延安外国语学校校长1946年6月?1950年3月浦化人华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外事学校校长外国语学校校长1950年3月?1959年2月刘仲容外国语学校校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1949年10月?1954年6月师哲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校长1954年6月?1966年5月张锡俦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校长北京俄语学院院长1973年2月?1980年廖承志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1981年2月?1984年4月刘柯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1984年4月?1997年2月王福祥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1997年2月?2005年6月陈乃芳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2005年6月?2010年9月郝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2010年9月?2012年8月陈雨露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2012年8月?2014年2月韩震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2014年2月?至今彭龙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3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官网)
知名校友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培养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名,驻外大使400余名,参赞1000余名,部长、副部长近百位。新华社国际部三分之二的主任记者及驻外首席记者、从中国大陆赴联合国的绝大多数高级译员均是北外培养的高级外语人才。
政界
政治家
吴红波,联合国副秘书长
陈健,原联合国副秘书长、现任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
金永健,原联合国副秘书长
李铁映,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李贵鲜,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宋健,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
姜恩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韩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查培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阎明复,原中央书记处书记
杜起文,中共中央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裘援平,中共中央外事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叶小文,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
赵洪祝,浙江省委书记
郭业洲,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陶驷驹,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部长、现中国禁毒基金会理事长
刘结一,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
宦国英,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艾平,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李成仁,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蔡方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赵少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李干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张保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
孙振宇,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
金立群,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副部长、亚洲银行副行长,现中国投资公司监事长
马毓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
马振岗,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夏道生,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张昌平,福建省常务副省长
程幼东,黑龙江省副省长
孙永波,黑龙江省副省长
李金柱,陕西省副省长
宋北杉,山西省副省长
阮孟琴,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副总理
刘仲容,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薛捍勤,国际法院法官
吴建民,国际展览局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德广,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
夏?堡,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任、现中华环保联合会理事
陈昊苏,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
凌青,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梅兆荣,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
冯佐库,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
章含之,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部主任,乔冠华之妻
鄂洁,国际击剑联合会竞赛总监, 前中国女子花剑队长
军事家
刘玉堤,中将,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
周伯荣,少将,解放军海军原副参谋长
尹卓,少将,海军装备论证研究院原综合所所长
外交家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友外交部部长、副部长及部长助理名录
职务 | 姓名 | 任期 | 部长李肇星2003年?2007年副部长崔天凯2009年?李保东2013年?傅莹2009年?翟隽2009年?吕国增2006年?2012年何亚非2008年?2010年武大伟2004年?2010年李辉2008年?2009年张业遂2003年?2008年刘古昌2002年?2003年杨文昌1998年?2003年张德广1995年?2001年王英凡1995年?1998年姜恩柱1991年?1995年周南1984年?1990年王海容1974年?1979年部长助理吴海龙2009年?胡正跃2008年?2011年刘结一2007年?2009年吴红波2007年?2009年孔泉2006年?2007年沈国放2003年?2005年赵进军2002年?2003年马灿荣1999年?2001年武东和1998年?1999年陈健1996年?1998年唐龙彬1986年?198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友大使不完全名录
国家 | 任期 | 姓名 | 国家 | 任期 | 姓名 | 联合国1985年?1990年李鹿野英国1991年?1995年马毓真1993年?1995年李肇星1995年?1997年姜恩柱2000年?2003年王英凡1997年?2002年马振岗2010年?2013年李保东2002年?2007年查培新2013年?今刘结一2007年?2010年傅莹美国1985年?1989年韩叙1998年?2001年李肇星加拿大1992年?1997年张毅君2010年?今张业遂1996年?1998年查培新德国1988年?1997年梅兆荣1998年?2005年梅平2002年?2009年马灿荣2008年?2010年兰立俊2009年?2012年吴红波2010年?今章均赛法国1990年?1998年蔡方柏日本1998年?2001年陈健1998年?2003年吴建民2001年?2004年武大伟2003年?2008年赵进军2007年?2010年崔天凯俄罗斯2001年?2003年张德广欧盟2001年?2008年关呈远2014年?今杨燕怡2003年?2009年刘古昌联合国(副)1990年?1992年金永健2009年?今李辉1992年?1994年陈健芬兰2002年?2006年张直鉴1981年?1981年周南西班牙1998年?2002年汤永贵1994年?1997年王学贤2003年?2009年邱小琪1997年?2001年沈国放2009年?今朱邦造世贸组织2002年?2010年孙振宇葡萄牙2006年?2010年高克祥印度1991年?1994年程瑞声2010年?今张备三2004年?2007年孙玉玺瑞士1987年?1990年蔡方柏菲律宾1988年?2000年王英凡1992年?1996年辛福坦2004年?2005年吴红波2004年?2008年朱邦造2009年?2012年刘建超意大利1999年?2005年程文栋韩国1998年?2001年武大伟2008年?2010年孙玉玺2010年?今张鑫森2010年?今丁伟印度尼西亚2005年?2008年兰立俊希腊1992年?1996年吴家淦2008年?2011你章启月1996年?2000年杨广胜新加坡2007年?2010年张小康2007年?2011年罗林泉泰国1994年?1997年金桂华荷兰1986年?1990年王桂新1997年?2001年傅学章1994年?1995年吴建民2004年?2008年张九桓1996年?1998年朱曼黎缅甸1987年?1990年程瑞声1998年?2001年华黎明赤道几内亚2010年?今王士雄2001年?2003年朱祖寿马来西亚2010年?今柴玺2003年?2008年薛捍勤柬埔寨2006年?2010年张金凤奥地利1989年?1994年胡本耀伊朗1999年?2002年孙必干1994年?1997年王延义以色列2000年?2003年潘占林2000年?2007年卢永华沙特阿拉伯2007年?2011年杨洪林澳大利亚1976年?1978年周秋野文莱2010年?今闵永年1990年?1993年石春来斯洛伐克1993年?1996年唐湛清2004年?2007年傅莹纳米比亚2007年?2010年任小萍2007年?2010年章均赛土耳其2008年?今宫小生新西兰1998年?2001年陈文照中非1986年?1990年周贤觉2001年?2005年陈明明1990年?1991年赵惠民巴西2009年?2012年邱小琪1998年?2001年崔永乾阿根廷1992年?1997年汤永贵南非1995年?1997年顾欣尔1997年?2000年徐贻聪1997年?2001年王学贤2000年?2003年张沙鹰2007年?今钟建华墨西哥1987年?1990年石春来埃及1991年?1993年朱应鹿1990年?1994年黄士康1998年?2001年安惠侯1994年?1996年张沙鹰叙利亚1999年?2002年时延春古巴2010年?2011年刘玉琴肯尼亚1996年?2000年安永玉 学界
文学家
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高行健,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谌容,《人到中年》作者
顾子欣,作家、翻译家
翻译家
黄志良,翻译家,原中国驻尼加拉瓜、委内瑞拉大使
丁祖馨,中国英语翻译界泰斗级人物之一
刘习良,中国翻译协会会长
何其莘,《新概念英语》作者
孙家孟,西班牙语翻译家,巴尔加斯?略萨作品、《堂吉诃德》译者
李笠,瑞典语翻译家,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作品译者
施燕华,外交部英文专家,原外交部翻译室主任、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
马爱农,《哈利?波特》译者
马爱新,《哈利?波特》译者
王建斌,德语口译专家
董纯,法语翻译家
邓蜀平,俄语翻译家
教育家
许国璋,《许国璋英语》作者
王佐良,诗人、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
陈乃芳,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周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
秦亚青,外交学院党委书记
安永玉,外交学院党委书记
赵进军,外交学院校长、原中国驻法国大使
吴建民,外交学院校长、原中国驻法国大使
沈石岩,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贾庆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傅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
伊莎白?柯鲁克,加拿大人,新中国英语教学园地的拓荒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胡文仲,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中国高校英语口语协会会长
丁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
马细谱,中国世界民族研究会理事
陈慧瑛,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德语教育家
张建华,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纳忠,阿拉伯历史学家、阿拉伯语教育家
董燕生,西班牙语教育家、《现代西班牙语》主编、《堂吉诃德》译者
杨立民,英语教育家、《现代大学英语》总主编
吴冰,英语教育家、原北京外国语学院副校长
陈琳,翻译家、大学英语教材编者
卢永建,英语教育家、英汉词典编撰者
张中载,英语教育家
梅仁毅,英语教育家
穆大英,法语教育家
王福祥,俄语教育家
郭聿楷,俄语教育家
蔡毅,俄语教育家
赵士钰,西班牙语教育家
余章荣,阿拉伯语教育家
郅溥浩,阿拉伯文学研究专家
岑容林,泰语教育家
张铁英,缅甸语教育家
李梅,捷克?斯洛伐克语教育家
刘飞,斯洛伐克语教育家
易丽君,波兰语教育家
王军,意大利语教育家
吴守贤,天文学家
张贵田,中国工程院院士、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
吴青,吴文藻、冰心之女,英语教育家
傅敏,傅雷之子,特级英语教师
商界徐烈均,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总裁
姚越灿,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董事长
俞渝,当当网总裁
李青原,中国证券市场创始元老
董忠心,中粮集团副总裁
刘二飞,美林中国区主席和亚太区投资银行部主席
高志凯,香港电讯盈科中国地区执行董事
艺界媒体人
周南,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朱灵,中国日报社总编辑
胡锡进,《环球时报》总编辑
齐平景,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国图公司总经理
杨澜,阳光卫视主持人
许戈辉,凤凰卫视主持人
何炅,湖南卫视主持人
邵文光,凤凰卫视欧洲台台长
梁洪,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主持人
韩乔生,中央电视台体育播音员
石凉,北京电视台主持人、演员
刘洪悦,北京电视台主持人
马晓霖,博联社创办者,原新华社国际部国际观察编辑室主任
邵云环,新华社记者,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轰炸时以身殉职
许杏虎,《光明日报》记者,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轰炸时以身殉职
演员
吴宏厚,演员
刘婧荦,配音演员
歌手
谭晶,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
刘美含,影视演员、歌手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徽?校徽
校徽含义: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徽外形是西方高等学校校徽常用外形??盾形。盾形是从军事意义上衍生出来的图形,象征一种执着探究、寻求真理的精神,寓意北京外国语大学将为国家培养众多有探究精神的优秀人才。其次,学校运用盾形作为校徽外形很好的体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这一所东方高等学府与西方众多高校交流合作的良好愿望。校徽中间部分为“BFSU”英文简称的字母变形,恰好体现了北外“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标志中文字以英文居多,突出北京外国语大学办学特点。色彩则运用高贵的蓝紫色,典雅稳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校庆庆标?校庆70周年庆标
校庆主庆标以数字“70”为主体形态,左侧的“7”也意指全球七大洲,其上四种不同的蓝色,寓意全球四大洋,表示北外七大洲四大洋的莘莘学子共同成长。校训碑?校训
“兼容并蓄”,源自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兼容并蓄”意味着一种世界眼光和开放性胸怀,既是世界不同文化文明的兼容,又是以外语为主的其他学科的兼容,同时孕育着创新。
“博学笃行”出自《礼记?中庸》,讲的是为学和实践,“博学”意广泛的猎取,“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要努力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前句是讲学校的品质,后句讲师生的品质,或者说前句讲学校的目标,后句讲对师生的要求。 校园文化校歌
《永远为人民服务》
方?创作
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
我们有马列主义武器,毛泽东思想指导。
我们勇敢地走向岗位,永远为人民服务。
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1年,北外共举办英语主持人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翻译大赛、口译大赛等专业技能类活动,摄影大赛、校园十大歌星赛、棋类比赛等兴趣特长类活动,中外留学生文艺晚会、新年师生文艺晚会、中国外交官走进北外交流演出等文化娱乐类活动,第六届“外研社”杯运动会、“北外杯”篮球赛、“冬季三项”等体育竞技类活动等。
各院系举行了第十届英语文化节、俄罗斯文化节、第十一届日本文化节、首届北京高校法语文化日、科威特文化周等活动。其中,第十届英语文化节中“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大赛”以及“DramaNight短剧之夜”等活动吸引了全国各高校大学生参加比赛,已成为英语文化节的品牌活动,在全国高校具有一定的影响力。